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分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并且率先在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61所高校实施。为了更好地理解、贯彻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分析了国内外工程教育的现状及背景,总结了我国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应以学生为本,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
  关键词: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李爱琴(1969-),女,河北海兴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1);肖云峰(1976-),男,四川成都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2617)
  基金项目:本文系“热能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11010282015)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023-0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在部分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项目启动会,标志着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正式启动。计划中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紧要任务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本科主要培养应用型(制造、施工、运行)工程师,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培养研发型工程师(包括设计型、高技术型、复合型、交叉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工程博士主要培养工程学家。[1]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一、国内外工程教育的现状及背景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不断改革本国的工程教育,以适应现代大工程的要求。目前,国际上工程师培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模式,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由社会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并通过专门的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后成为工程师。二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模式,即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获得一个文凭工程师学位,同时也是职业资格。[2]
  至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工程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3]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相比较,我国工程教育存在培养方案针对性不足、培养目标不清晰、大学教师缺乏工程经历、大学毕业生工程经验薄弱、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我国的工程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与所面临的国家使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虽然人口因素为工程人力资源提供了长期的保障。但是,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工科毕业生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以提高工程领域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学生是卓越计划的主体和核心,学校和企业是计划的执行者和推动力,三者在调整完成自身功能的前提下,只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才能培养出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如图1所示。
  1.学生面临的问题及能力要求
  卓越计划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大学生是小学、初中及高中十几年传统教育的产物,进入大学后面临教育方式的改变。在新的教育方式要求下,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创新机遇与实践机会大幅增加。在如此多的机遇面前,学生应该快速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
  2.学校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录取、选拔学生。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是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在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形势下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下,在大学生中挑选及选拔优秀的培养对象尤为重要,现在卓越工程师人才的选拔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大学一年级录取新生时就录取卓越工程师班,通过这种方式录取的学生,学校不能充分判断其是否具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价值;另外一种方式是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填报志愿,学校通过选拔确定卓越班名单,这种方式就使得四年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规划变为三年。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如果两种选拔方式结合,将有益于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一年级新生录取时进行选拔,每年对学习成绩差、实践能力低、不具备卓越工程师培养资格的人进行淘汰筛选,这样既保证了培养的目标又能够兼顾目标的质量。
  (2)教师聘任与考核。目前大学教师为专职教师,他们大多为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基础深厚,但实踐知识不足,对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流程接触较少,在教学中理论讲解较多,实际应用的范例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在卓越计划的执行中,学校应该配备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者优先。同时聘任在某一学科有丰富技术经验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这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习工程上的新案例、新工艺、新问题。邀请在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都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有益补充。
  (3)制订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旧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课程笼统,专业培养方法不明晰,实践课程针对性差,学生动手环节较少,实习环节看的多参与的少,主要为走马观花,学生受益少。毕业设计内容理论性强、针对性差,计算和设计的结果很少能够为工程实践服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这就要在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加大投入的时间及丰富实践的内容,浓缩基础课的内容,增加培养的针对性。通过筛选安排培养计划及培养方案,达到培养专门优秀人才的目的。
  (4)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我国采用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是“3+1”培养模式,1年的校外实习同时增加大量的校内实践环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卓越工程师教育中应该加进更多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利于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基于内容的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参与式、研究性学习方法。其中参与式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3.企业的责任
  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大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工程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目前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是企事业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接收单位花费将近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把大学毕业生培养成本单位需要的专门工程人才,这样延长了大学毕业生投入到工程建设中的周期。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不足固然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也跟企业对工程人才不够重视、主动参与不够有关。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将近一年的专门工程训练,合作单位提供实习、操作场所和工程案例和项目,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这样工程人才培养不再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中,用人单位参与制订本科生培养计划并提前参与到本科生教学中,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迫切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卓越工程师计划”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三、结论
  针对目前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目标,卓越工程师教育方式应该向着以下方向发展:学生是卓越计划的核心,首先应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提供的学习、实习条件努力将本身培养成优秀的工程师。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加新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修改教学与培养计划,精简复杂的课程体系,招聘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增强实践环节,努力为卓越计划服务。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主动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提供接受大学生进行现场操作及实习的场所与设备,配备专门的优秀指导人员,配合卓越计划的完成与实施。只有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努力合作才能培养出有如下能力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对工程问题具有系统表达、论证及设计的能力;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以上能力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将是未来我国工程发展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2010.
  [2]叶树林,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3]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论述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体化教学  作者简介:李善姬(1959-),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工学院,教授;朱东弼(1967-),男,吉林图们人,延边大学工学院,副教授。(吉林  延吉1330
期刊
摘要: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分别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哲学基础,是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思想。从分析两种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入手,探讨哲学基础不同所造成的教学论方面的差异,并从教育目的、课程、师生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最后从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角度总结了两种教学论思想。  关键词:理性主义;实用主义;教学论;哲学分歧   作者简介:王根顺(1951-),男,甘肃秦安人,兰州大
期刊
摘要:采用传统授课方法来讲解“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作用和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通过一个个真实的项目使学生了解到本课程整体结构,并通过主动实践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项目教学法;调幅;调频  作者简介:韦彬贵(1978-),男,广西忻城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讲师;黄力(1968-),男,广西河池
期刊
摘要:灌输式教学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尽管多年来经过诸多教师和教育者的改良,然而其至今还存在于各个阶段的教学中。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必须进行改革。文章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笔者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反映来看,效果较好。  关键词:灌输式;自主性;启发式;数字电子技术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概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海洋经济建设中担负着的重要作用,介绍了大连海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环节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李松松(1973-),女,辽宁朝阳人,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郭显久(1963-),男,辽宁锦州人,大连海
期刊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在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中应用EDA工具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营造和完善运行机制,敷设和优化基本内涵,实践表明可以有效提升课程质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也能得到着力塑造。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EDA工具;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何宝祥(1962-),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储开斌(1975-),男,江苏常州人,
期刊
摘要:学业预警机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管理方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对于优化学风建设、规范学生的学业管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系统化的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分析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状况特点,提出通过学业预警机制来帮助学习困难群体完成学业,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业预警机制;学风建设  作者简介:周东斌(1968-),男,广东兴宁人,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婚恋观和择偶倾向的态度及方式将对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对H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他们的婚恋观和择偶倾向在态度上更加具有明确性和务实性,在行为上更加具有理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择偶标
期刊
摘要:结合参与所在学院课程改革的亲身经历,概括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介绍了本人在教学设计、实施等各项环节中的具体方案,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效果总结了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作者简介:滕菲(1973-),女,黑龙江北安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高级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设计模式,使其具备为某一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作出设计系统的能力,文章针对该门软件工程专业新开设课程,从课程的总体安排、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验课的内容以及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主要包括为课程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按知识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强调案例式教学;强化课程实验、实践环节。  关键词:软件设计模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蒋湘涛(19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