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墨画“围棋结构法”的探索历程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在自我探索和承继传统、借鉴外来经验三者问寻找创作的突破,期望不随波逐流而能在潮流中贡献出价值,一直是我持守的心志与价值的话;那么,我的创作课题便可追溯到东海大学美术系时,接受蒋勋老师的艺术启蒙,以及向吴学让老师学习中国绘画时所察觉到的问题意识。
  中国绘画在遭受西方强势文化的进逼,历经150年的冲突、交流而逐渐趋向相融,至今尚未定局,仍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吴老师毕业于杭州艺专,主张将金石画派与西方现代绘画做结合,而金石画派自清中叶以来,在形意平衡的追求上,强调以北碑书法线条来重新形构山水、花鸟、人物画等传统绘画,虽然补强其雄健强盛,却也失去飘邈玄妙的神秘表现力;针对这个缺失,我从黄宾虹晚期山水画中得到启发,发现笔线元素与形构可以成为双轴运作,不必完全依附于形构,而有其自身生命力和表达的独立性,这洞察隐然指引我的绘画之路。
  1994年丝路之旅,我从敦煌洞窟中体悟了“线描”形式的表现精神,回台后逐步放弃意象引导的创作路线,转向更本质的绘画语言而探求“一念一画”:捕捉内在感知中念与“线描”之间的一致性对应表达。
  当我创作时,尽量进入一个可以顺畅流动的自发状态,恍惚中且带着一点点神秘经验,引动潜意识和气感而形成毛笔线描的自发书写。“一念一画”参照研究了书法历史的表达系统,从唐宋回溯魏晋南北朝、秦汉、商周,再上溯到最原始的岩画时代,了解到文字符号表达的起源,最初是人对身心性命与天地自然同感共鸣时产生的深具意味的经验表达,这种深刻的神秘性体验与人文艺术的会晤,必然会成为极富内在生命成长经验的修炼。
  绘画是修行的一种炼金术,必须有养炼的功夫,创作不是来自对外在世界美感的反应,不是对社会现象课题的提问解答,而是探索自身内在世界奥妙的热情和努力。这样的炼金术的材料来源是我的生活,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积累的生命底蕴。苹果的皮削掉之后,可以吃到甜美的果肉,但是被包含在果核内的种子却需要种在土里,经由日月星辰、风霜雨露的滋润照拂,才能成长为活生生的一棵树,才有机会获得开花结果的生命经验。
  这个探索一直到1997年,初期力求线描达至“念念分明”的状态,然后,这些“念念相续”笔画组合逐渐朝往“念念融洽”的境界发展,最后让我意识到在全局绘画的观点下必须建构一种运动规律,由团块进一步到全画面构成的机制。经一年时间的多方探索,遂于1999年创发出“围棋结构法”。
  “围棋结构法”是从围棋本身的游戏规律得到触发,从四角对应而连扣四边,最后往腹心内抱收结。这种向中心的绘画创作进行过程,能够产生归于中心的观赏历程,既呼应自身修行的摄心功课,也能将生命感应到的大自然存在的敦朴气象有所具现。
  天地有大美而世人难知,因为直观亲见天地必得自身修养锻炼出穿透外围而直探内里的同感能力,否则亲近大自然也仅能从外部来向往那份深邃玄妙。
  我尽量以不具功利性的生活态度使身心清闲,用较长的时间在山林溪流漫游,来取得与天地问荒莽疏野的浑沌元气交感的接触点,捡拾积聚这些难得的点点滴滴闪光,由触动到感动——我像个孩子在沙滩浅水嬉戏,敬畏尊崇那无限广阔的大海的同时,也想把这个发现的喜悦分享出去。
  在这个物质科技文明过于发达、外部世界瞬息万变,造成精神惶惑、失衡窘境的当代,如何为生命求一安居于喜乐恬静的境地,成为无可替代的命题。
  我认为世间一切的学问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在研究人生大课题上,我认定偏于气象感动的中国水墨绘画,并不强调炫耀刺激而看重敦厚朴素的特质,拥有寂然直通心灵和性灵体悟的精神高度,可以与天地自然共鸣同感,且提供给作者和观者一份身心性命的存在验证;“围棋结构法”使我能在这一阶段勤慎明敏的盡力护持创作的美感核心,分享给观画者一份安然宁逸。
  我于1999年以“体势”系列作为实践的先峰。“体”是浑沌气象,“势”是舒卷变化,线描犹如春蚕循序吐丝而结茧般,在“围棋结构法”布局中有聚有散、有强有弱、有繁有简,落笔结阵而成势,营造出内在的精神状态,这种源于天地大美的感动和内美是中国画最素朴的核心。
  “围棋结构法”除了在“体势”系列有不同阶段的演化表现外,我也陆续开展了2000年“心岩”系列,以淡墨积聚实体、堆栈向中心的团块力量;2002年“清象”系列尝试单独以线描来建构一个空间;2004年“密林”系列寻求由淡而浓、由小而大的空间结组来营造山林情境;2006年“流风”系列借图底对应原则进一步表现苍茫的心灵世界;2009年“云水”系列通过色彩与特殊用笔,更有机地寻找具有时间流动感的音乐性表达。
  这些系列创作都是围绕在中国水墨绘画“浑沌初心”美感的追求,但是,我的画不容易阅读,因为它挑战了一般的审美经验。首先,人们生活在这个已经被大量视觉信息充塞而视觉经验固化的时代,眼睛已经太习惯追踪明艳色彩或是容易辨识的图像符号,可是我“一念一画”的自发线描,无论是水墨单纯化或去除母本参照的做法,都不是自然形象的仿真,也不是文字符号的转用,而是突破形意象征模式的还原性表达,使观者被迫得直接观赏。这种没有故事、没有焦点、没有诱因,需要在画作前静静欣赏的绘画形态,其阅读方式对于已经通过大量视讯造成激烈脑波动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
  其次,一般观者喜欢较不费力的平行、对角、圆心等传统构图,而我借助围棋结构由边角到腹心的作画程序,其建构的态势和相互对应关系充满了复杂性与变动性,它需要人们专注的进行参差性脉动规律之向内观看的行动;当半自动书写线描投入动态平衡的“全局绘画”时,通过大块与小块面多层次的有机关联,探索了二度平面与三度立体之间的分数维度——将我的内在成长经验的观察模式呈现在画上,要求一般观者超越辨识的观看方式,努力提高生命感应的共鸣、洞察与领悟力。
  最后,当我运用“一念一画”半自动书写,直率而不恃技巧的直抒心臆时,用此结构法内抱包裹起来,这便是老子《道德经》“见素抱朴”思想的体现。十年“围棋结构法”所营塑的内美世界,像孩子从晏寂沉眠中苏醒的清晨,像种子朦胧生动的萌发状态,像天地太古正要开始新的阴阳舒卷变化,我试图营塑出天地大美的浑沌核心美感,让整张画偏向敦厚纯朴的风格与浑沌初启的感动,希望引发观者纯粹的身心存在感。虽然,对一般人来说,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无法看一眼就沉浸进去,但是穿透初期的苦涩后,它蕴含的甘美与率真,却可以使观者的身心进入深层的安然与宁静。
  “布局十年”能够在静宜大学艺术中心举办完整的个展,衷心感谢资传系李思贤老师的推荐和艺术中心彭宇熏主任的邀请。这些展出作品总结了我1999年以来在现代水墨画领域的实践,像修行者的行脚长卷般呈现了探索生命的心路历程,同时,通过个展的筹备,使我有机会对这些年来的创作,做出宏观的认知与深刻的理解。实践与理解如同苍鹰的双翼,当它们在此刻得到完整的结合,我就有更充足的信心,与所有爱美、乐美的伙伴朋友一起飞向更辽阔的天空。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人物画家需要严格的造型功力。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勤奋,李毅长期观摩和临摹名家作品,掌握了刻画人物的基本造型技巧。又通过坚持不懈的写生,培养了塑造形象的能力。对他艺术成长影响最大的是黄胄先生和李宝峰,他从黄胄的人物画中认识到深人生活、观察和体验客观对象以及写生的重要性。李宝峰吸取了黄胄的创作经验,在个人笔墨风格上有所建树,也使他更清楚地领悟到笔墨语言的要旨,驱使他在提炼笔墨表现力上狠下苦功。后来他在杜滋
期刊
贺成才,1960年生,辽宁营口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中国当代国画家贺成才作品集》《贺成才中国画作品集》等。  黄宾虹说:“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古人头
期刊
1980年,于彭歷时三个半月,走遍桂林、苏州、杭州、景德镇、北京、上海、西安、敦煌、云冈……隐藏在灵魂深处的文化寻根之情,被彻底地释放。一趟故国之旅,为于彭注入了创作的灵泉。  内心的激情和外在的压制,于彭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足以安顿、解脱的方式:1985年起,他开始费心构筑改造那问位在士林、也是他出生成长的平凡老屋;将奇石怪木搬进庭园,将古老的家具、摆设搬进室内,成为一个隐藏在尘嚣、俗世之中的秘
期刊
一、“纯粹美学”概念的提出  “纯粹美学”的概念是法国著名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一书中提出的。非常遗憾。正如爱德华·S.凯西所说的,杜夫海纳试图在承认情感先天性这个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审美范畴体系——‘纯粹美学’”的尝试并没有成功。从人类整个美学史的宏观角度来说,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包括几乎所有现代美学)并没有超出“审美主体”美学的范畴。  尽管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没有完成“
期刊
关于宋代绘画款识,历代书画理论家多有论及,明沈灏《画尘》有云:“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也有云:“款题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古画不名款,有款者亦于树腔、石角题名而已。”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亦有云:“唐、宋之画,问有书款,多有不书款者,但于石隙问用小名印而已。”结合前人相关款识理论所述
期刊
学书四十余年,经常萦环脑际的一个问题是:“书法是什么?”今天,如果有人以此为问,我将会说“书法是融汉字符号、气韵与游戏为一体的毛笔书写活动。”汉字,是书法作品的符号外壳,可感而且可见;气韵,是作品的内核精神,依附汉字符号而存在,可感而不可见;而游戏的心灵,则是令两者融合为一的催化良方。  在艺术的天地里,形式符号胜过一切雄辩。不同的符号,标志着不同的艺术门类,也象征着不同的情感意义。汉字作为中华书
期刊
沈尹默、白蕉作为20世纪突破碑学笼罩、弘扬帖学的代表性书家,在不断深入学习、领悟帖学精神并形成各自书法风格的同时,还殚精竭虑地著述了大量帖学理论文章。他们的书论以其自身成功的创作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对帖学的学习重点、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开启了帖学在当代的复兴之路。  一  沈尹默书法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民国时期,在海派碑学书风盛行之际,沈尹默凭借一己之力,以其精到娴熟、气息雅正的帖学
期刊
何怀硕,1941年生于广东。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艺术硕士。曾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北艺术学院、台湾师范大学美研所。出版有《怀硕三论》《煮石集》《绘画独白》《何怀硕文集》等。  这本画集距离20世纪最末一年我那本名为《心象风景》的画集刚好二十年。现在我已到俗称“喜寿”的年纪(因为草书“喜”字很像七十七)。不知不觉间,也配称老画家了。但二十年不开画展、不印画册
期刊
崔传富研习书学近三十年,真、草、隶、篆齐头并进。其正书以小楷为主,结字平正典雅,法度森严,行笔徐缓中略见浓淡,故其庄重之中多显灵秀,既端庄稳健,亦复爽朗舒泰。其章法以“势”造“意”,布局平和舒展,观之如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应该说,崔传富的小楷创作独具匠心,初具大家风范。梁启超评价正书时曾有八字:“界格森严,法书深刻。”笪重光《书筏》云:“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崔传富的小楷創
期刊
皖雅吟社是以安徽诗人为主,以籍贯、学习、工作等方面与安徽有渊源者为辅而组成的诗社,崇尚雅正诗风。社长潘乐乐。  陈书达(一首)  宜兴团子  家乡有团子其味美难论。过年食团子风俗古已存。无人不喜食,我视若命根。早起一大碗,煮熟不待温。味美须慢嚼,味美直欲吞。食后不觉饿,力及朝复昏。食后不觉冷,热到脚后跟。村人食团子边食边串门。门前时围坐,笑语常喧村。自入公门里,饭局或推尊。珍馐横宴席,豪气纵乾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