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醉巍山古城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昆明驱车到巍山古城已是午后。
  下了车,一抹金灿灿的斜阳从西边散射开来,洒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阳光掩映着我的脸,有些灼热。抬头看看天,蓝得安详而纯粹,偶尔飘来一朵闲散的云,随着轻风散漫开来,渐渐淡化,融入蓝天里。那一份澄澈的蓝,似乎要将古城融化。
  在这座形方如印、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棋盘式格局的古城南北中轴线上,沿着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安步当车,慢慢摇进这座悠闲、恬淡、具有浓厚历史韵味的古城深处,去搜寻、感悟和触摸它的历史记忆。
  
  古城里的名片
  
  在巍山古城中部一个很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星拱楼下,一位老奶奶守着自己的凉虾摊子,热情地和顾客打着招呼。她那副慈祥的面庞和淡定的微笑,足以让每一个过往的行人驻足。
  在凉虾摊前的条形凳子上坐下,老奶奶随即手脚利索地给我端上一大碗凉虾。老奶奶告诉我,她姓刘,今年81岁,从18岁嫁到婆家开始卖凉虾直到现在,卖了63年了,并且一直都在星拱楼下。多年前,她已经把做凉虾的手艺传给了儿媳,如今,儿媳也有一个凉虾摊子。她们家已有五代人卖凉虾了。卖凉虾这么多年,配料、加工、数量什么都没变,包括燃料也一直都用柴火,因为柴火容易掌握火候,并且用柴火熬出的糖稀味道更香醇地道。
  “您都这么大岁数了,应当好好在家享享清福了”。刘奶奶笑笑,“我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了。要是下雨,两三天闷在家里不出来,我心里就憋得慌”。那“咯咯咯”的笑声,爽朗、清脆而明亮,正如古城的天空。正说着,几个外国游客走到刘奶奶摊前,对她边说着“Hello”,边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刘奶奶笑眯眯地看着镜头,也用夹杂着巍山方言的“哈喽”回敬他们。
  我想,刘奶奶的笑容,已永远地定格在了老外的镜头上,她将随着老外的脚步,传播到老外所走过的每一个角落。看着看着,我醉了。
  
  “老家”里的守望
  
  从星拱楼往南大约30米,一面写有“蒙化老家”的旗子在清风中徐徐飘扬。
  “老家”大门右侧是一个五大开边的店铺,店铺里,巍山民间特色的扎染工艺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布包、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床上用品、居家装饰等应有尽有。
  店铺与“老家”相连。从店铺往里走,走过马帮用来卸货的条形院子,进二门,过三方一照壁,再经过穿堂的过道,就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了。整座房子被很好的分成了六进五院,但院院相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条形院子在铺面与后院之间则起到既连接二者又隔离喧嚣的作用。
  暮霭中,老屋梁上悬挂的灯笼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菊花,次第开放。淡红的灯光,给古朴宁静的老屋添了些许柔和的魅力。走进正房的堂屋,里面的陈设完全是明清格局:正中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两边各放一把太师椅,太师椅的两侧正前方,各成列着一排大椅子,中间放一个石头打造成的火盆,火盆上架着一把上着斑斑铜绿的茶壶。站在雕龙画栋的堂屋里,看着那些古老的配置,我仿佛融入到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些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古董都是如今守候“老家”的管理人杨光樑从民间收集而来的。
  杨光樑说,之所以把这里叫“蒙化老家”,是因为“蒙化”承载了太多巍山历史的辉煌,而这里又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风格。他希望在这里营造一个心灵的港湾,让人们能在这里感悟到家的温情。
  “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坚决保护好它!因为它不仅仅是巍山的,还是中华民族的,是世界的。我对历史文物的热爱是从良心里来的。”杨光樑拍了拍胸脯,显得很激动。
  夜幕渐渐降临,漆黑的夜色笼罩着四野。坐在竹子编成的茶几前,品着苦涩中略带甘甜的火罐香茶,享受着那一份古朴、清幽与宁静,此时此刻,我感觉身心的每个细胞都是放松的。见我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坐在我身旁的一中年人微笑着地对我说:“这里的草墩上就像有磁铁,坐下后就站不起来了。我和我的老同学坐在这里聊天已经三个多小时了,可还是舍不得离开。”
  我对着中年人微微一笑,也跟着他们陶醉了。
  
  搜寻古城的历史记忆
  
  走出“蒙化老家”,天已黑尽。晴朗的夜空中,群星闪烁,似乎在争相诉说一个个有关这片土地上的古老传说。街头,路灯使劲地泛着光,似乎要吸引我这个远道而来的人把古城看个清楚透彻。古道上,行人熙来攘往。
  顺着来路往回走。站在四面阙拱的星拱楼下,分别向东西南北遥望它连接的四条大街。东西两面的街道上,行人稀少,好多铺面早已打烊,几户人家的门缝里,透出点点灯光;南面,灯火辉煌,热闹依旧,房屋错落有致,和谐地坐落在古道两侧,灯火阑珊处,翘起的人字形屋顶若隐若现;北面,彩灯勾勒出的拱辰楼轮廓在夜空中闪烁。突然想起史料上说,星拱楼是古城的中心和枢纽,它连接的四条街直通四个城门,城门上各建有谯楼。而距南诏国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四个谯楼中,只剩下一个拱辰楼与星拱楼遥遥相望了。
  遥想当年,南诏国的气势雄姿,辉煌历程,让这个祖国边陲的西南小镇声名鹊起,威震八方。南诏国为什么选择了这里?这里又如何成就了南诏国?我久思不得其解。好多历史,终归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晚风习习,从领口的缝隙钻进身体,有一丝淡淡的凉。古道两边低矮歪斜的古屋,袒露着被岁月剥蚀的沧桑。一家卖杂货的小商店里,彩色电视机屏幕上正闪动着在大理拍的《天龙八部》的打杀场面,店主一家三口正看得津津有味。这一切,又成了在古道上看风景的人的风景。我在想,盯着电视机的人是否会将自家的古屋、屋前的古道以及不远处的古楼也一并融入剧中?毕竟,这里也曾有过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走到拱辰楼下,用手轻抚那厚实斑驳的朱红色城墙,试图触摸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在安静的城门洞里大吼几声,回声响彻夜空,那回荡着的声音,有历史的强音么?围着拱辰楼的四周漫无目的地走动,在某一隅停下,仰望身旁这座厚重高大的拱辰楼,突然发觉,自己是多么渺小!拱辰楼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依然不动声色地威严屹立在古城北面,守望着这座小城。是的,拱辰楼是人建立起来的,它的根基,它的脊梁,它的每一片砖、瓦,无不是祖先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在斗转星移和世事的沧桑巨变中,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和时间沉淀,它早已凝固成一种民族的象征,一种精神的象征。我想,守候古城,不就是要守候祖先留传的这一种生生不息、昂扬屹立的民族精神吗?
  夜深沉。此时的古城宁静得让人不相信身在城市。意醉情迷中,似乎有缥缈的歌声传入耳际,仔细聆听,歌声时起时伏,似乎要把人带入《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循着歌声找去,就到了蒙阳公园——彝族打歌有节奏的脚步声,嘹亮高亢的彝语歌声,洞经古乐悠远绵长的乐器声,声声入耳。整个公园弥漫成一大片欢乐的歌舞海洋。看着看着,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快乐的行列,跟着他们一起欢呼,一起沉醉。
  是啊,如果说前面搜寻古城历史记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丝缺憾的话,那么,现在这丝缺憾总算弥合上了。这些古乐、古歌、古舞等非物质文化的东西,不正是古城的灵魂吗?他们互补、充实和支撑着这座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格局的硬件古城,正因此,古城才能如此古韵悠悠,气韵非凡,散发出阵阵迷人的醇香。
  (旅游之窗主持杨泽文)
其他文献
沐浴了数日的风雨之后,太阳重回头顶,依旧像过去那样火辣辣地照耀着今年6月3日的天空和大地。这天上午,我有幸同大理州作家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一道去弥渡县,准备进行为期3天的采风活动。  这天,一辆18座的小客车,把我和张乃光、杨泽文、杨义龙、李智红等作家的距离拉近了。面对各路文坛高手,我本打算像一条鱼那样,在弥渡的山水村落之间谦逊地闭着嘴做一回穿梭,但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之中,又不得不时常张开嘴偶尔放出几个
期刊
夏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烦倦着城市里的燥热,忽然就决定要到密祉去消受清凉。密祉是弥渡管辖的乡镇,位于弥渡县城的东南,那首著名的《小河淌水》就发源于那里。  密祉的阳光纯净得发蓝,那种没有际涯的铺展形成了气势,它所笼罩的是一幅意外形态的水墨。我们都是在城市里待久了的人,平时所见的山水都经过了人力的干预,久而久之,记忆中的山水就完全地暗淡了。现在我们走进的是纯性的乡间,置身于这片亘古的深邃和辽远的宁静,曾
期刊
有一段话似乎平淡,却可以载入大理文学的史册。  公元1979年春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为了迎接建国30周年庆典,大理州发起了献礼活动。在一次文艺界的座谈会上,时任州委书记的刘树生同志对大家说了一段非常亲切的话:“发展民族文艺是拨乱反正题中之义。目前条件有限,我们还没有能力给大家营造一座大花园,但提供一个小小花盆却是应该的。”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一份定名为《大理文化》的
期刊
作为世界名曲的《小河淌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作为《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大理弥渡密祉,却几乎鲜为人知。  今年六月,借参加大理州作家协会采风团活动之际,我有幸走进了弥渡密祉。  密祉乡位于弥渡县的西南部,其东北与弥渡县苴力、寅街两乡接壤,其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素有花灯之乡、文化之乡、《小河淌水》的故乡的美誉。  为了追溯《小河淌水》中那条小河神奇迷离的源头,我们径直来到了太极山
期刊
顺荡,不仅因盛产食盐而在滇西成为久负盛名的古井,而且还是一个山川秀美、四季宜人、民族风情古朴浓厚的地方。这几年来,许多游人纷纷慕名前来采风观光,虽说不上名声大噪,却也墙内开花墙外香,名声在外了。  人朴实,山雄奇,水柔美,谷幽深,加上火葬墓梵文碑的古老神秘,成为了顺荡的五大特色。  顺荡是一个白族聚居的地区,隶属云龙县白石镇,距白石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县城73公里。当地百姓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
期刊
时 间:2009年10月15日  地 点:大理州文联  话 题:大理美术的现状、问题及出路  主持人:杨义龙(《大理文化》编辑)  谈话人:秦伟(云南省美协理事、大理州第三届美协主席、版画家)   辛恒(大理州美协副主席,国画家),   段旭骏(大理州美协副主席,油画家)     杨义龙:今天请几位聊聊大理美术的话题,主要围绕大理美术的现状、问题及出路谈谈,我们将在《大理文化》刊发,以期引起大家的
期刊
——史载,弥渡有“白国故地,西汉旧郡”之称,相传古代是一片浩瀚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    那么多人来了,来了  就再也找不到出口  古书上说,弥渡  原本迷渡  一片浩瀚的水域  润泽了大半个滇西    可能是小船  也可能是莲一样出浴的女子  后来我认识的弥渡  还有诱惑万千的红岩  民间都说——  到了弥渡,不想媳妇  到了红岩,不想回来  (那么多地道
期刊
一看题目,就知道我写的弥渡,那个民歌像小河里的浪花一样多,那个因一首名叫《小河淌水》的民歌名扬四方的地方。  《小河淌水》是一首民歌,一首已经走进音乐圣殿的民歌。但在弥渡的民歌记事簿中,它只是哗哗流淌的民歌小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因一个名叫尹宜公的人把它带进了世界歌坛,它就身价百倍,已经不属于弥渡,不属于云南,不属于中国,更不属于尹宜公。  《小河淌水》不是一首通俗歌曲,更不是一首流行歌曲,不是谁都
期刊
【大理印象】 我二十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昆明第一次远游,我去的就是大理。从此,我把大理视为我的第二故乡。  在云南,大理乃大道之邦。中国无人不知的大理石,藏于大理苍山。苍山最高海拔4122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峰之一。有人将它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相提并论,而苍山比阿尔卑斯山更胜者有二:  其一,苍山下面就是洱海,如一只蔚蓝的耳朵,永远倾听着苍山的松涛。世界上有山有水的地方很多,但如苍山洱海如此近距离地
期刊
小城醒了。  黎明时照例是车子多起来,唰唰地响着驶过绕城而走的柏油路。那响声在准备起床的人们耳畔,如扫帚般扫过,一辆、两辆、三辆……车子一辆辆驶过,天光渐渐亮起来,夜里零落却清晰的狗叫声此刻渐渐显得模糊——让人们活动的声音淹没了。  而此刻街上,小贩那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包子,早已等候多时,那腾腾的热气让小城冬天寒冷的早晨,一下子显得生机勃勃。不断有人围上来买包子,一律是匆忙的步子,匆匆买了,匆匆赶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