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艺术家王云裳擅长丹青且能诗会文,画染诗意,诗融画素。执着于精神的清野,则是其画、其文、其诗的风景主轴。画之外延讯息的诗性编码与诗意内涵的画感填充,赋予线条以无声的节奏与韵律。诗画叠加的“云”式笔法自觉彰显着审美姿态的嬗变序列,多重隔断以及行进序列中有意识的变化转折构铸的多维图景,拓展了抒情主体和图形世界衔接的路径与范畴。
  【关键词】多维图景;美学立足点;画感填充;诗性编码;“云”式笔法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青年艺术家王云裳擅长丹青且能诗会文,孜孜不倦地萃取家学的沾溉与滋养寓目写心,追求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力。无限递沿的线条构成充分立体化的图像,画意诗素互渗催生的意蕴里,不仅有幽人自适的小微天地,亦不乏故土情深的阔大胸襟。执着于精神的清野,则是其画、其文、其诗的风景主轴。以图画、文字和文字与图画的相互映衬来写气图貌,表达思想的踪迹与方向,终筑得心影相伴的一方画园。从中凸显的中国画性灵之质与孤清之风丰富性的本初内涵,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画独特风貌的形成,贡献了开创性的创作理念与思路。
  一、多维图景中渐次体现抒情主体的美学立足点
  云裳画作笔墨宛丽,画意丰沛。每每以具体物象入画,同时又抽剥掉其活生生的粗糙,诗化为意象。文化哲学高度上塑铸的行云流水般的笔法,使画之时、空都同时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了维度与棱角,并和创作者的日常生活融合无间。色彩、技法与意境的诗化,是其对真、善、美氛围无声多彩的归属向往通过砚墨渗开的寥廓无边,增强了有限空间回应无限意蕴的密度,成为画之魂灵得以生发、奔涌、呈现的绝妙基础。
  (一)萃取家学沾溉与滋养寓目写心
  云裳祖籍山东,齐鲁乃儒学沃土,素多尔雅之文与士人。王氏父女踵武前人,坚持中国传统之一脉。世家出身的家学背景,使两人字画源始的基底都已堪称博远。春江先生意趣幽玄,寥寥数笔即可勾勒出主流和非主流的紧密交织。画与画中题字都蕴含着极为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精微缔构而成的縝密笔线中,皦焉殊别之美自然涌放。笔墨高处,贻逼唐韵宋风。成功避免了与其它艺术形式在美学表达上的重复,为世界对中国画、汉文化的认识与体悟,提供了另一种方式。
  在80后标榜以“非线性时间、对话性结构与碎片化空间”[1]等后现代风格为风尚时,云裳遥接中国传统衣钵,潜心摹学,更本源地建基于自先秦以来中国审美传统的形成与演变。与其父笔力富健、浑灏朗练之风不同,云裳其人,率真纯良,气韵高清。成长路上长期款步于齐鲁故土与生活的亲和力下,自是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凭藉人文性和历史感都更为深刻和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范畴的多年濡染,萃取家学的沾溉与滋养寓目写心。
  就主题、材料、技法、风格等视觉艺术的基本构成元素而言,云裳画作也只是点、线、面的组合,其中以线为核心,却常常能反映出创作者看取时代、生活的别样目光和心情。一笔之转时总不忘对淘真生涯的执着,眼眸深处的天籁,与烟波细雨染浸遍的光阴的纯白一起欢颜、一起沉寂。疏徐的艺术世界图式也不失时机地到场言说,板滞的衔接与空洞的区间被终结。蓬勃恬静的絮语轻快地游走,朝觐清亮的生活真气。“清者,不染尘埃之谓也。”[4]创造出伟大艺术的人,“感觉到的是一种从现在生活条件下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巨大需要”[5],年轻的艺术家对文艺领域中新的进展保持着一种天生的敏锐,尽管这种敏锐一而再、再而三地透支了其对日常生活中世俗之事的关注,却拾获了诗样的清丽。
  “认识世界与拥有世界在意义上是相距甚远的”,创作者不仅要观察、理解生活,对创作更有启发的是在参与中体悟。“前者只是理解他所旁观到的过程,后者是参与这一过程。”[6]云裳作品里所有诗化的一切,无一不是其和时代、生活的精神交会与心灵缔约。翠绿彻成的清秀物象,尽管只是碎片化的小微日常生活信息的组合形成的交织结构,孩童、石凳,林间嬉戏、散步,黑顶白墙而极具现代气息的古雅,都得到抒情主体毫不含糊的指认。生命与青春所承载的浩荡元气,充盈在线条与色泽中,心会意融。这些淋漓醉墨中的着力点与包容量,无不昭示着年轻的艺术家,已自觉步入了当代中国画的生存之思。
  二、画意诗素互渗催生意蕴的双重表现   画诗结合构景之一端,中国自古有之。依诗作画如后汉刘褒画《诗经》,顾恺之也常画嵇康之诗;另有为画题诗一脉,从六朝诗人到宋代文人,题画诗长足发展。而诗与画的内在融合,讲的是画中有诗的意境[7],王维被誉为经典。其画被称为“无声诗”,诗则被称为“无形画”。历代对“洞庭烟波”“潇湘山水”,也都有着数不胜数的或藉诗情、或藉画意的抒发,自然也不乏两者兼融的表达。
  在文字、图形创作过程中,年轻的艺术家从未间断过对画意诗素互渗后可能产生的效果作最大努力。画之外延讯息[8]的诗性编码与诗意内涵的画感填充,通过“前景化”处理,将各种物象推到了与其不可分割的时空的前台,诗情画意间的默契调节着两者自然切换后价值上扬的信用规则。是所谓“诗中有画而又非画所能表达”[9],画中有诗也又非诗所能表达。
  (一)画之外延讯息的诗性编码
  线条、文字各自组合后形成的整体,其实都是一样既诉诸于视觉也诉诸于思维的。云裳裁花剪叶,莫不寓以诗意笔法。将根源于日常生活的物事,如树荫下小坐、散步、孩童爬树等,充入价值内涵。在线条色彩简洁精巧的搭配中,亦不忘诗画的原初之辨。以石凳、树林、溪河等系列自足的片段,更深层地融合了短暂瞬间的强烈体验,纳入画之空间与其后不可或缺的时间同构的恢宏框架中,在其间和作者的心情相逢。
  艺术的神秘性与非纯粹物质性,在于人类那种普世意义上的、难以框定的情感表现,线条、色彩元素及其间点染着的意义藉此实现在不同受众心灵深处的弥散。云裳以禀具的天赋与灵性勾勒填彩,用深邃的方式扣问时间存在的基础——空间的所作所为。平常一个眼神、一次邂逅、一刻沉默,甚至,一个风烟迷离的渡口,都有了可能与其过去、未来联成一片。《故乡的山林》中每一或艳丽如红顶、或清新如四月树梢的叶片,刚以线性次序映入受众眼帘之际,即被时间之手不费吹灰之力推置于视线的前台。执子之手直到白首,时间在一泻千里后呈现出空间的模式,最终实现可以无限扩展的文化流凝集在可感可悟的图像上;空间则由虚及实、由侧而边。风华正茂的少年,蝴蝶般飘飞的秋千,都在峰回路转处长出了时间的菱角。可爱活泼的童孺总角之宴时才有的天真无邪之态,在简洁柔美的线条未了之时已安然竞出。光阴的镰刀瞬间就挑开智慧的锦囊,画意诗素互融的间离因子被过滤一空的画卷中,生活场域的喧嚣尽褪。林薮桑榆之趣则处处在场,琴声悠悠只抵白云深处,矢志不渝!缘饰着秦砖汉瓦元初代码在当下的破译。
  (二)诗意内涵的画感填充
  图像不是“警示格言”,文本也不是“琐碎片断”[10]。诗实现语言的理想,画达成色彩线条的意志,云裳往往借以纯净翰藻来彰显对文字、图形的独特感悟。蕴情于景中,诗韵对图像意义填补[11]后形成的这方尺寸,便是年轻艺术家梦寐以求的、也是其最舒适的心灵栖息之地。《树》下翠影澄澹摇曳,如清晨江上之烟波。水天一色之处,分不清是湖水还是云朵的波动。绿的明丽与青的翠亮融会,携裹澹然绝尘之风一同播向湖的辽阔。雅致的基质缀印在娴雅的场景上,极能怂恿观赏者因遐想进入无边无际的扩张而心旷神怡。那年四月夜,西子湖畔的青石径、格栅边!
  索科洛夫曾感慨“萨特在沿着‘存在之河’顺流而下时,却不无遗憾地丢失了河流本身的存在意义”。云裳顺着诗意内涵填充画感,各种各样的线条也带上了意趣,色彩的潤泽无意中给出了一个远超物象的彼岸式的存在。除却固定意义生产外,与心性相融洽的风物,处处宛然可寻。其间散发出的绵长的美学劝诱与意义,是中国传统诗心与画意,在婉丽而不彰灼的笔法中赢获的意外磐合。
  三、“云”式笔法包容量冲积成的质感
  中国诗歌史上,曾涌现过各种各样的“体”以论诗论词。有“以时而论”者,如诗之元嘉体、盛唐体等,词之南唐体;有“以人而论”者,如诗之苏李体、王杨卢骆体、少陵体等,词之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等。
  “体”者,体格也,是对形式风格的归纳,画亦自有之。“须知画有疏密之体,方可议乎画”;再辨院体画、文人画之分;如此等等。用笔着墨是艺术家将个体内在的概念转化成图像的工具手段。云裳画作,笔法流转灵动而宛丽。《故乡的山林》、《天籁》、《小镇的五月》与系列小画等画作的先后产生,已不仅仅只是一种关于技法的艺术图像,实也彰显了云裳用笔着墨所形成的独特美学特征的有序演进。
  (一)无限递沿的线条权力铺绘成充分立体化的多维图景
  作品所能引发的形而上思考,与创作前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回捡并不会构成针锋相对的矛盾。云裳所作小画皆有着内在的生活真实且玲珑多姿,高华清远相得益彰。尤其擅长运用线条的曲直、长短、疏密排列,来增强画面的韵味。葡萄、芒果、仙桃,翠绿、殷红、橙黄,寥寥几笔即能取其意气所到,铺绘成的清晰肌理极易让欣赏者实现意义的自主编织与个性化转译。在几近素描的用笔中,江、河、树、叶都变得轻盈、灵动。流转的意蕴,如晨雾中的远山、薄霭里夕照。既在画之时空之内,又在时空之外若隐若现。
  线条的节奏、画面边界收拢处的围合与明媚清嘉的留白,自然连缀起色彩的隐在脉络与画之影像的自发投射,无端就弥补了技法与色泽两者同处时解读者可能跟其中之一的擦肩而过,却也无意于抵牾钢筋水泥彻成的空间对灵性的挤兑,只由图像的内生张力调度来自心之深处组合体的呼唤。中国画传统手法至此,不得不承认实已扩放了不少。
  (二)两两相对的非视觉焦点人物散点分布
  艺术主张、内涵、技法等某种艺术构成元素在历经有过或即将有的赋魅、祛魅、复魅[12]的进程中,艺术技法自始至终都未曾离开过关注的焦点。云裳在实现其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相互印证时,对技法磨炼后所能产生的效果一直都是青睐有加。善以使非视觉焦点的物象,组成两两相对的图景散点分布着予以表现。树与树的耳语中,意蕴总会悄然爬上枝脉蔓延。线条结构与意义延续性的动态呈现,形成一个意义擅长自我增值又相互映照的奇妙体系。相邻线条间形成的第三个张力极强的物象从容沐浴于理性的艺术辉光中,源初两个不同的物象彼此开始流动起来,一石一叶,就自成一景而姿态横生了。童趣真心别从其间斜出,源源不断。叹风骤火急,碗茗灶烟上的锱铢生计被烤蒸得难留半丝香醇。往事穿肠,总会再见着不灭的星辉明媚,四季与四季馈赠的风景,才会让人这般死心塌地默默去守护!   《小镇的五月》里,颇具江南烟雨朦胧的画之韵致,在图像远处弥散开来,冲积成纵横交错的质感。画之视野在旷野风景的远眺中,徐徐延展、拉伸,铺成翼飞之势,人生况味也跟着不乏跌宕之姿。小镇五月的清晨物语,似仰望星空者深邃的眼,似低头沉思者羞涩的脸。两两相对的远景式人事,丰盈了主题性形象与氛围的营造。短草瘦石无法只滞于物了,林的静谧、山的气息扑鼻而来。色彩间弥漫的氤氲灵气,无声散入乡野人家,与悠远之情、温馨之思,合成流动源,在林间枝叶、砖房小窗中满溢而出,擁潆劫波渡尽后的云淡风轻与花好月圆!
  为风格而展开的种种竞争在文艺史上从不曾消退过。从学院派到非学院派的艺术引领者,从米开朗基罗到莫奈到徐悲鸿,概莫能外。云裳在把握线条、色彩的表层秩序与画意诗素的深层穿透力有效融汇形成整体效果时也自觉改步。以海外交流、画展为契机,找寻中国画与海外艺术在审美形态上所有的较为普遍意义的异同。长久以来,年轻的艺术家都以独立于中国画一以贯之之外的画意、画技的萌芽,共启中国画的当代转向,为中国画开辟了一条值得继续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史丽玲.《在麦加》中黑人女性“言语混杂”的救赎叙事[J].外国文学评论,2014(1):91.
  [2]张坚.从浪漫精神世界到现世生活创造——20世纪初期美国的艺术批评[J].美术研究,2016(3):22.
  [3]John Dewey.Art As Experience,Minton Blach,1934,A Perigee Book,2005:7-8.
  [4](清)沈祥龙,唐圭璋编.词话丛编论词随笔(第5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4050.
  [5]Robert Henry.“Progress in Our National School Must Spr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ty of Ideas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A Suggestion for a New Art School”,Craftsman,Jan.1909:392.
  [6][德]康德,邓晓芒译.实用人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2).
  [7]王凤敏.浅析中国画中的“诗画同体”[J].大众文艺,2012(2):55.
  [8]罗兰·巴特,怀宇译.显义与晦义——批评文集之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9]钱锺书.读《拉孔奥》[A].七缀集[C].北京:三联书店,2002(37).
  [10][法]吉尔·德勒兹,刘汉全译.哲学与权力的批判——德勒兹的访谈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7).
  [11][法]萨特,魏金声译.影象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124.
  [12]彭锋.从“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J].文艺研究,2016(5):5.
  作者简介:卢巧琴(1970-),浙江临海人,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与汉语史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日本是一个积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国家。历来将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软实力”并大力加以弘扬至今。与此同时,日本还是一个动漫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在全球动漫市场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并且,日本动漫最大的“亮点”,便在于日本人以动漫为载体,通过动漫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就是运用动漫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典型实例。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宫崎骏动画  【中图分类号】J904 【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贵州省黔南惠水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的介绍,惠水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布依族枫香染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关键词】教育现状;课程开发;学生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一、惠水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惠水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北邻贵阳,西及安顺,少数民族占58%。虽然交通便利,但是中小学教育受到外来冲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广西边境壮族传统农商文化赖以依存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它必须适应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对接才能存续与发展。充分利用传统农商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资源,不断提高边民的商业文化意识和农业种养技术、耕作方式、互助合作等农业文化,这种传统的经济习俗就可望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并将向“大农大商”方向发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挥积极的作用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他是个体心理学之父,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疗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因有关“自卑情结”的论述而闻名于世。   一、主要内容   本书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读物,由12个章节构成,涉及人活着的意义与使命、心灵与肉体的关系、自卑感与优越感、记忆力与梦对人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以昌吉市D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主要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家长对家园合作的认识、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内容、形式、程度等方面了解昌吉市第二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家长参与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家长参与程度不高、缺乏管理和决策上的参与、家长参与缺乏主动性。  【关键词】家园合作;家长参与;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家长把
【摘要】民俗民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既是人们精神情感的寄托,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柴头会”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武夷山独有的民俗民节,本文结合当前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俗民节;柴头会;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一、民俗民节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
【摘要】荡秋千是我国朝鲜族之间流传的一项重要的体育活动,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之一。本文通过对朝鲜族秋千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旨在介绍朝鲜族民间秋千文化的起源、现代形式、社会功能,揭示秋千文化背后的朝鲜族社会团结友爱和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秋千;朝鲜族;民族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522.8 【文献标识码】A  一 、秋千运动及其起源  秋千运动是一项历
【摘要】“不抛弃,不放弃”,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光荣始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人不能过得太舒服,太舒服就会出问题” ,许多平实的语言却让我们时刻感动。  【关键词】经典人物;经典台词;战友之情  【中图分类号】J991.7 【文献标识码】A  一、戏中的经典人物  许三多是从小胆小懦弱、逆来顺受的农村娃,父亲眼所说的“龟儿子”,同乡人所说的“三呆子”,在新兵训
【摘要】线条的运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阴刻线,汉代的阴刻线既可以表达纹路也可以指代实物。阴刻线的这一特性在同一批石刻即霍去病墓石刻中有集中表现,石刻卧虎身上的阴刻线气韵贯通,随形体辗转而有序,在描绘虎纹的同时增添了石刻不少生气。而侧头奔跑的跃马身上的阴刻线同样精良,颈部三条平行的阴刻弧线用来指代缰绳,而不是用凸起的阳线去表现,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妙。第二类为形体占据空间的线,这类线在写意风格的墓俑中多有
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2009年,黑龙江省文联、省音协充分发挥文联的组织优势、行业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创新性地提出了打造“龙歌”音乐品牌的工作思路,将新中国成立六十几年来,歌颂黑龙江地域或由黑龙江籍音乐家创作、演唱的歌曲整合到一起,统称“龙歌”,进行整体品牌打造和宣传推广,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六年来,黑龙江省文联、省音协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 “龙歌”品牌活动,凝聚省内外优势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