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是师之灵魂。”师德是合格教师的核心素养之首,师德是教师自生内动力之源。教师必须有高尚道德,才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教师必须修炼师德,“立德树人”必须“立德做人”,忠诚是师德内涵之硬核、爱心是师德修养的动能。教师要拓展视野、修炼品性、陶冶情操、培育涵养、为人师表、德才兼备,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
【关键词】师德为魂;忠诚为硬核;爱心为动能;专业为艺术
一、师德要义及名人论师德
师者,国之傅也。师德是合格教师的核心素养之首,师德是教师自生内动力之源;师德是教师唤醒自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本,教师行为世范之本。古今中外教育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身正”基于道德品行。蔡元培曾说:“怎么叫做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自己的行为要做别人的模范,所以师范生的行为最要紧。”模范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须慢慢地养成。陶行知也说“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成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关于师德的要义,夸美纽斯论到“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布鲁纳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漪说:“基础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根基。为人师者,当智如泉涌。为人师者,思想当永远年轻。为人师者,当为人之模范。为人师者,当善读好书。选择了当教师,就选择了高尚。”
中国共产党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毛泽东的题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教育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对教育现代化发展提出一系列要求,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为广大教师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如此,才能成为“好教师”,切切实实“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立足新时代,面向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实现公平而有高质量,必须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
二、师德的重要性
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其思想境界、行事作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
有教育家曾说:“师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的人格、品德、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对象。因此,教师都应修炼自己道德素养,以高尚的人格品质,给学生以楷模、给学生以感染、让学生以深受启迪。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在更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实施我们的影响力,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作为教师,应以师德为本,专业为标。坚持不懈的专业追求、取得专业化成就,都是师德高尚的外在表现,形成这样的逻辑关系:成绩源自专业,专业源自德行。师德是一股动力,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他一定会千方百计教好学生,促其成才。为达成目的,他会努力追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刻苦进修专业,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师德是教师做好工作的根本动力源。师德就是这样给予了教师们无穷的教育动力,无形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能力。“高尚的师德本身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
三、师德的修与行
教师修炼师德,“修犹切磋琢磨”,“切”是发现、认可、看中自己,成为自信、自重的人;“磋”是成为纯粹的人、好人;“琢”是指由“玉石”变成“玉器”,意指成为有用的人;“磨”是指由“粗坯”变成“精品”,精细加工。因此,“修”是内炼,如锤炼教育理念、忠诚党的信念、终身追求教育事业、坚定意志、修炼良好的品行等;师德的“行”,则是在内炼的基础上,指导外在的行动。
忠诚是师德内涵之硬核。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教育的地位有了新的定位,也就是国家层面对教育重新定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必须贯彻始终。立德树人,教师必先“立德做人”。
爱心是师德修养的动能。爱让我们义无反顾,正值与善良,撑起我们为师的脊梁;师增强爱慎独约束力,让我们走得更稳;师爱激发智慧教育力,在细微处,从点滴做起,身处这个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口,立德为先,创新教育,不辱使命。
“燃灯校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救一个就是救了三代”,几十年如一日,以爱心“关注每一个”,“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教育,记住历史的重任,祖国的重托”。 张桂梅校长这种高尚的师德、良好的师风、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感召我们产生巨大的进取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践行“教师专业标准”,知行合一,一方面,不触犯底线红线,不该做的不要做。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履职担责,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做好该做的事,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自觉践行在工作岗位。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锤炼道德情操,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大计,师道为本”,“道者,路也”“德者,得也”,师德须臾离不开教育教学生活。我们要立足岗位、加强修炼,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首先,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培育自己的涵养:知足常乐、甘于平凡、淡泊名利、培养高尚审美情趣;追求精湛的教育艺术,研修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编制的体系原则,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执着探索实现公平基础上的高质量。
其次,从“心”修炼自己的品性。追求公平而有高质量的教育,基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基于对学生成长心智规律的认知,就应该具有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真正做到潜心静心精心细心耐心,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努力实现为师的崇高,常怀感恩,勇于付出,做无悔的奉献者。
再者,要充分展示品德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在为人师表的实践中走向人生的卓越。师德是一道光,教师不能只做蜡烛,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灯塔,去引领学生们前进的方向。
四、师德教育赋能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离不开师德教育。一个人不能事事、处处亲自实践,师德教育可以使教师缩短探索、认识的过程。前人的师德经验、他人的师德体会及感受,都可以为教师自我的师德修养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帮助。因此,外部的师德教育就成了师德修养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我们歷来都倡导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赋能教师,力求打造不一样的培训、实现教师不一样的专业成长。师德是一道光、更是一种爱,点燃别人也照亮自己。我们以多种方式,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身边的榜样去点燃教师。我们倡导关怀型的师德,所谓关怀型的师德,是基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师德建设模式,通过对教师的关怀来激发教师的师德体验,并转化为师德行为,让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在爱和关怀中彼此温暖、彼此照亮、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与成长。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始终秉持为中华复兴培养人才的初心和使命,做到眼中有方向,内心有温暖,脚下有力量。
师德教育是外因,还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教师自身的师德追求和师德修行,这样就变外力为内在的动力,师德教育赋能师德修养,二者共同培育着高尚的师德品质。
责任编辑
【关键词】师德为魂;忠诚为硬核;爱心为动能;专业为艺术
一、师德要义及名人论师德
师者,国之傅也。师德是合格教师的核心素养之首,师德是教师自生内动力之源;师德是教师唤醒自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本,教师行为世范之本。古今中外教育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而“身正”基于道德品行。蔡元培曾说:“怎么叫做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自己的行为要做别人的模范,所以师范生的行为最要紧。”模范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须慢慢地养成。陶行知也说“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成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关于师德的要义,夸美纽斯论到“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布鲁纳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漪说:“基础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根基。为人师者,当智如泉涌。为人师者,思想当永远年轻。为人师者,当为人之模范。为人师者,当善读好书。选择了当教师,就选择了高尚。”
中国共产党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毛泽东的题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教育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对教育现代化发展提出一系列要求,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为广大教师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如此,才能成为“好教师”,切切实实“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立足新时代,面向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实现公平而有高质量,必须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
二、师德的重要性
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其思想境界、行事作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
有教育家曾说:“师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的人格、品德、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对象。因此,教师都应修炼自己道德素养,以高尚的人格品质,给学生以楷模、给学生以感染、让学生以深受启迪。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在更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实施我们的影响力,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以,作为教师,应以师德为本,专业为标。坚持不懈的专业追求、取得专业化成就,都是师德高尚的外在表现,形成这样的逻辑关系:成绩源自专业,专业源自德行。师德是一股动力,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他一定会千方百计教好学生,促其成才。为达成目的,他会努力追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刻苦进修专业,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师德是教师做好工作的根本动力源。师德就是这样给予了教师们无穷的教育动力,无形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能力。“高尚的师德本身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对青少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
三、师德的修与行
教师修炼师德,“修犹切磋琢磨”,“切”是发现、认可、看中自己,成为自信、自重的人;“磋”是成为纯粹的人、好人;“琢”是指由“玉石”变成“玉器”,意指成为有用的人;“磨”是指由“粗坯”变成“精品”,精细加工。因此,“修”是内炼,如锤炼教育理念、忠诚党的信念、终身追求教育事业、坚定意志、修炼良好的品行等;师德的“行”,则是在内炼的基础上,指导外在的行动。
忠诚是师德内涵之硬核。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教育的地位有了新的定位,也就是国家层面对教育重新定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必须贯彻始终。立德树人,教师必先“立德做人”。
爱心是师德修养的动能。爱让我们义无反顾,正值与善良,撑起我们为师的脊梁;师增强爱慎独约束力,让我们走得更稳;师爱激发智慧教育力,在细微处,从点滴做起,身处这个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口,立德为先,创新教育,不辱使命。
“燃灯校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救一个就是救了三代”,几十年如一日,以爱心“关注每一个”,“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教育,记住历史的重任,祖国的重托”。 张桂梅校长这种高尚的师德、良好的师风、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感召我们产生巨大的进取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践行“教师专业标准”,知行合一,一方面,不触犯底线红线,不该做的不要做。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履职担责,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做好该做的事,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自觉践行在工作岗位。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锤炼道德情操,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大计,师道为本”,“道者,路也”“德者,得也”,师德须臾离不开教育教学生活。我们要立足岗位、加强修炼,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首先,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培育自己的涵养:知足常乐、甘于平凡、淡泊名利、培养高尚审美情趣;追求精湛的教育艺术,研修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编制的体系原则,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执着探索实现公平基础上的高质量。
其次,从“心”修炼自己的品性。追求公平而有高质量的教育,基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基于对学生成长心智规律的认知,就应该具有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真正做到潜心静心精心细心耐心,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努力实现为师的崇高,常怀感恩,勇于付出,做无悔的奉献者。
再者,要充分展示品德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在为人师表的实践中走向人生的卓越。师德是一道光,教师不能只做蜡烛,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灯塔,去引领学生们前进的方向。
四、师德教育赋能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离不开师德教育。一个人不能事事、处处亲自实践,师德教育可以使教师缩短探索、认识的过程。前人的师德经验、他人的师德体会及感受,都可以为教师自我的师德修养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帮助。因此,外部的师德教育就成了师德修养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我们歷来都倡导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赋能教师,力求打造不一样的培训、实现教师不一样的专业成长。师德是一道光、更是一种爱,点燃别人也照亮自己。我们以多种方式,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身边的榜样去点燃教师。我们倡导关怀型的师德,所谓关怀型的师德,是基于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师德建设模式,通过对教师的关怀来激发教师的师德体验,并转化为师德行为,让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在爱和关怀中彼此温暖、彼此照亮、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与成长。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始终秉持为中华复兴培养人才的初心和使命,做到眼中有方向,内心有温暖,脚下有力量。
师德教育是外因,还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教师自身的师德追求和师德修行,这样就变外力为内在的动力,师德教育赋能师德修养,二者共同培育着高尚的师德品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