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美”的穿越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0496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随便问一个人“你识谱吗?”,会得到多少肯定的答案,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如果问一个小学生,得到肯定答案的概率是10%。这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北京教科院在调查中发现,不会识谱的小学生达到了80%,而五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90%。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数字令人震惊,也让北京市教委忧心忡忡。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保障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的开展,为什么结果却令人失望?如何让美育、体育真正融入中小学教育,如何探索中小学美育、体育新的育人模式和教学方法,北京市教委一直在实践中探索。
  2014年6月,北京市教委打破高校与小学各自“关门办学”的传统,在全国首次开启“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以下简称“高参小”)。三年来,北京市教委遴选了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32所高校及社会团体,与东城、西城等多个区教委签署合作协议,结对支持160多所小学体育美育发展。
  打破教育藩篱,普及体育美育
  “高参小”项目是高等教育、社会力量和基础教育的创新性合作,这也注定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问题重重。其中,有三大问题是首先要明确和解决的:“高参小”的目标是什么?高校、社会力量能否适应和融入小学教育?“高参小”的工作机制和模式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决定了“高参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1.从特长到普及:让每个学生优雅地成长,健康地成长
  “高参小”项目推出伊始,一些小学教师并不理解,有的教师说:“我们的金帆合唱团在北京市获得了金奖,还在国际舞台上演出,我们的足球队在北京市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们美育、体育的成绩是显著的,并不需要高校的指导。”这种想法的出现,恰恰证明了“高参小”的价值和意义。
  一直以来,部分学校仅仅依靠招收特长生组建高水平的学生社团,把极少数学生的特长作为学校文体活动的成就和品牌,这种做法固然对广大学生有鼓舞和示范作用,但忽视了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艺术的普及教育,甚至出现了学生社团的高水平与普通学生相关素质存在较大反差的情况。
  而“高参小”的目标是对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性艺术教育和体育,让美育和体育成为每个学生的必需品,让每个学生优雅地成长,健康地成长。就像北京市教委“高参小”办公室主任甘北林所说的,“‘高参小’必须注重以面向全体学生的普惠机制为基础,以体育和艺术特色为抓手,提升课外及社团活动水平,以启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积极建立和发展各種学生兴趣社团,为所有学生激发兴趣、发展特长、丰富生活、健全心智创造环境和条件。这应当是学校发展体育美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常规做法。”
  2.从大学到小学:让每个教师读懂教育,读懂学生
  “高参小”的初衷是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力量在体育、美育方面的专业素质、优势资源,在小学课程建设、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专业支持,使小学获得更多办学资源与理念。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距离,高校和社会力量是否真正理解小学教育,是否适应小学课堂,是否具备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很多小学提出的质疑,也是“高参小”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校从事的是专业性教育,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接受力强、自制力强的成人,而小学是普及性和通识性教育,教育对象是零基础、接受力弱、自制力弱的孩子。因此,“高参小”教师能否实现从“精英式”教育到“普及性”教育的转变,能否读懂孩子、把握课堂,是“高参小”成败的关键。
  为了解决教师在小学教育上经验不足的问题,高校和社会力量持续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教师岗前培训。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分别从“小学课余训练基本要求及发展动态”“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规范”等方面对“高参小”教师队伍进行岗前教育教学培训;中华女子学院为了让参与“高参小”项目的师生了解小学生心理,邀请了首师大等专业院校的教授到校开展培训;国家大剧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方工业大学等也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
  3.从建制到落地:让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牵住手,牵好手
  “高参小”是高校、社会力量和小学穿越藩篱的牵手,北京市教委为双方的合作“牵线”,但是能否“牵住手”,取决于项目双方的合作意愿和主动性,能否“牵好手”,取决于良好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在“高参小”项目中,绝大多数单位建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配备了专业的工作人员,合作双方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合作机制。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向支持单位西城区白云路小学派出驻点副校长,白云路小学则设立专门的“高参小”办公室,双方经过深入而透彻的沟通,逐步建立起六个方面的工作机制。
  全面深入合作,提升教育品质
  “高参小”,顾名思义是指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教育,但是从哪些方面参与、如何参与需要深入思考和系统设计。在“高参小”项目中,高校和社会力量遵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原则,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团建设为切入口,首先了解小学美育体育的教学和教师现状,在此基础上,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术背景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深入开展师资培训,保障小学美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高参小”的目标是在项目开展的六年时间内,为小学留下教材和师资,留下理念和文化。
  1.课堂 社团 活动,让专业走进来
  “高参小”的首要目标是让专业的力量走进小学的课堂,提升艺术课和体育课的品质,让全体学生接受高水平的艺术常识教育和体育常识教育;走进小学的课外活动和社团建设,让学生的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更加丰富,更加规范,为社团提供专业的指导,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艺术,爱上体育。例如,中国舞蹈家协会的舞蹈家们每周都会给顺义区后沙峪小学的学生上舞蹈课,指导社团活动;北京工业大学的体育教师每周五走进东城区天坛东里小学,给学生上足球课。   高校和社会力量走进小学课堂,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在美育和体育中培养、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进行正确的艺术观和健康观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培育良好的艺术素养,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美育体育中培养各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也是项目高校和社会力量对“高参小”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和延伸。例如,中国舞蹈家协会的舞蹈教师,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创编了一套独特的舞蹈教学模式,将快乐舞蹈的理念、尊师的舞蹈礼仪以及音乐、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学内容融入到舞蹈教学中。
  2.教材 课程 师资,让专业留下来
  让专业走进来是“高参小”项目的最初目标,而其更重要的任务是让专业留下来。高校和社会力量不仅要为小学“输血”,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造血”的能力。目前,“高参小”项目的开展期限是六年,六年后,高校和社会力量能给小学留下什么,当高校和社会力量离开后,小学还能不能继续专业地开展普及性的美育和体育,是评判“高参小”的价值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校和社会力量超越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团建设,基于自身的学术背景和专业优势,为小学编写校本教材,整体设计美育体育课程体系,培养小学专业教师,让小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具备普及美育体育的专业能力,把最好的教师留给小学,把最好的课程和教材留给学生。
  项目重视小学的课程建设和教材研发,邀请课程研究的专家团队对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全面评估。针对当前艺术、体育课程和教材针对性较低、专业性较弱的现状,高校和社会力量在小学课堂实践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设计了特色课程体系,编写了特色校本教材:北京服装学院编写了美术课校本教材《未来生活创意家》16册;中央音乐学院推出了“新音乐课程”……
  从项目之初,“高参小”就明确了其目标不是让大学教师给小学生上课,而是通过大学教师给小学生上课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小学艺术教师和体育教师。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高校、社会单位重视对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国安俱乐部聘请外教,有计划、系统地对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北京体育大学对教师进行专项体育教学培训;首都体育学院甚至将对教师的培训扩展到东城区全体体育教师;北方工业大学向小学教师开放名家讲堂;北京电影学院委托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专门设立“小学教师影视师资培训课程”。
  此外,“高参小”还注重培养教师和学校的科研能力,一方面吸纳小学教师进入高校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帮助小学教师开发课题,实现实践成果的学术转化,以学术引领实践,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发展和持续发展。通过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文化建设,深挖学校发展内生力,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探索育人新模式,构建教育新生态
  1.探索艺术、体育普及教育新模式,形成育人新理念
  “高參小”项目的核心价值是丰富学校美育体育的内涵和拓宽美育体育的方式,重视内涵发展,注重体育美育的育人功能及其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影响。以此为目标,“高参小”项目重新审视教育使命,重新思考美育体育的理念和任务,重新认识小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高参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功能,对育人模式的创新作用,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王军处长要求,“高参小”要落实中央最近一系列加强核心素养培养和加强体育艺术教育的文件精神,防止用技能培养取代综合素质培养,在“高参小”改革的基础上形成北京体育美育发展新理念和新的育人模式,强化“高参小”项目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
  2.形成新的资源观、人才观,构建教育新生态
  作为北京市以新的资源观和人才观实施的一项教育改革,“高参小”项目由政府出面统筹,发挥北京得天独厚的体育、艺术社会资源优势,填补中小学体育美育短板的发展,是北京基础教育全面应对社会变革发展和社会需求提升的新探索,使基础教育改变传统的“关门办学”方式,与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构建了北京中小学体育美育改革的新格局,也使素质教育多了一个抓手,多角度盘活了首都教育公平、优质、均衡这盘大棋。
其他文献
如何让教育回归生命,让课程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课程?五一小学的经验是:把课程分为道德与修养、语言与人文、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五个领域,每个领域包括基础和拓展两类课程,并自主开发五大类融合性课程,整体构建“幸福素养”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国家课程)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拓展课程重视课程的二度开发与设计,增强学校课程结构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融合课程力求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
房山区良乡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卓尔立 秀而实”是学校坚守的教育追求。  学校的“心灵管理”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追求有温度、讲民主、促自觉的管理境界,有以下四个特点。  1.刚性的制度管理中体现“柔性操作”。百年老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我们提出刚性制度的柔性操作,体现在:制度制定过程中更加关注从教师实际出发,体谅教师,关注教师发展;制度执行过程中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真正做到尊重教师。《零假制度
“记得有那样一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所经过的路再走一遍……想想看,有那么一天,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树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  ——王鼎钧《脚印》  刘葵老师的最后一节语文课,就从PPT上打出的这段文字开始。  这节课的主题是“青春的收藏”。在“脚印”的引领下,刘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忆了高中三年的语文生活。 
志愿服务,广义上指以造福近亲属以外的他人(个人或团体)或环境的所有活动,狭义上是指无偿为非营利机构工作。近年来,志愿者的身影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当中,志愿服务活动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学校、教师以至社会的重视。  为了确保志愿服务工作常态、高效实施,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颁发《关于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中小学开设志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坚守“秉承育人本真,构筑教育生态,为学生一生幸福服务”的办学理念,秉承教育“回归学生本体、回归实践本体、回归生命本体”,发挥实践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近年来,学校在“课程融合,整体育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培养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既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又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
当社会上物欲横流的现象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时,当某些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渐淡漠时,魏发团老师却用10年的无私奉献,为我们唱响人间至爱的颂歌。是他,点亮温暖之灯,让我们的心变得澄澈。   他们的相识很偶然。大雪纷飞中,魏发团老师热情地将腿脚不便的林培仁大爷送回家。就这样,魏老师走进了这个艰难的家庭:林大爷身患结肠癌等多种疾病,病情恶化时经常卧床,生活难以自理。老人与60多岁的儿媳齐阿姨一起生活
七一小学六年级全体同学利用午间时间走到中低年级各班开展“故事花园”“好书共读”的读书分享活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给一、二年级的同学讲故事,把他们带进迷人的“故事花园”;他们带着精挑细选的图书,与三、四年级的同学们“好书共读”。  本次读书活动只是六年级毕业课程“榜样”中的一部分,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希望通过此项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将自己的读书热情、读书方法、读书兴趣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小同学,希望
灯市口小学是北京市命名的第一批百年老校,已成立152年。2014年,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以下简称为“资源带”)成立,共有灯市口、礼士、北池子、东高房四个校区,58个教学班,近1800名学生,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秉承“育英文化”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科学、进步”的人文精神,依据“不拘一格、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为用而学、东西合璧”等特点,提出“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办学理念,构建
近年来,北京市丰台区不断积累经验、大胆创新,教育督导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台区教育督导室以深化教育督导改革为工作主线,推动“丰台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成立和丰台区督学责任区建设。以迎检和责任区挂牌为工作抓手,一手抓督政,保持上下联通联动,密切与各委办局、街乡镇沟通联系,为丰台区教育发展打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外部发展环境;一手抓督学,建立督学责任区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加强学校督
一所学校为什么优秀?也许是因为办学成绩、学生发展的卓越表现而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等,但在办学成绩和学生发展背后,是什么力量成就了这种优秀的教育效果呢?最近两年,一些优秀的学校为了帮助政府和社会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成立了集团化学校。那么,这些优秀的学校又如何实现集团内所有学校的优质发展呢?这些问题正是当前教育实践者所关注的难点问题。为此,我们走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与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