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何看待教材
教材的编写是时代的产物,教材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走进教材”,先从“教教材”开始,深刻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步把握教材的特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二、教师掌握好课堂调控的度
传统的课堂秩序是强迫式的,特点为限制性、规定性和强制性,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成了教师发号施令、展示威严的场所,学生成了课堂的附属品,单向教学活动的对象.试想:在这样的课堂秩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尊重吗?学生的思维能活跃吗?学生的情绪能高涨吗?他们能自主学习吗?因此,要想使课堂秩序由强制走向自由,就要考虑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秩序的制定,逐步建构新型的,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课堂秩序.在课堂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跳”出来,尽量使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引导和帮助.我们都知道,倾听不仅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技巧,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让学生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善于观察认真倾听的同学,并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找几名同学说说刚才同学发言的要点,然后再找那位认真倾听的同学复述发言的要点,要不惜花费一些时间,培养学生倾听发言、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慢慢的,学生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我要求到形成习惯.
课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课堂的自由秩序,而不是课堂的强制秩序,这一秩序的建构基础是所有成员的自由、自主和自愿.自由开放的课堂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做事、怎样创造、怎样合作.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小组合作来研究,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当作教学的“必需手段”.课堂气氛是活跃了,教室里却显得乱糟糟、闹哄哄,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也是造成课堂“乱”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教师不应把注意力都倾注在热热闹闹的、外显的小组活动上,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动”,对于那些没有思维参与的、简单的小组活动我们宁可放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与交流,营造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课堂节律,从而达到调控学生情绪、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三、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对教学评价的思考
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检测、实践活动、知识小结、自我评价、提问以及观察思考、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展现出的数学思维过程,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评价结果应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学段评价等.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为:成绩(等级) 评语(激励性语言) 成长记录袋.总之,评价应是注重过程的、客观的、公正的.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思考,总结方法,吸取经验,用实际行动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教材的编写是时代的产物,教材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走进教材”,先从“教教材”开始,深刻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步把握教材的特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二、教师掌握好课堂调控的度
传统的课堂秩序是强迫式的,特点为限制性、规定性和强制性,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成了教师发号施令、展示威严的场所,学生成了课堂的附属品,单向教学活动的对象.试想:在这样的课堂秩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尊重吗?学生的思维能活跃吗?学生的情绪能高涨吗?他们能自主学习吗?因此,要想使课堂秩序由强制走向自由,就要考虑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秩序的制定,逐步建构新型的,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课堂秩序.在课堂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跳”出来,尽量使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引导和帮助.我们都知道,倾听不仅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技巧,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让学生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善于观察认真倾听的同学,并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找几名同学说说刚才同学发言的要点,然后再找那位认真倾听的同学复述发言的要点,要不惜花费一些时间,培养学生倾听发言、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慢慢的,学生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我要求到形成习惯.
课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课堂的自由秩序,而不是课堂的强制秩序,这一秩序的建构基础是所有成员的自由、自主和自愿.自由开放的课堂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做事、怎样创造、怎样合作.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小组合作来研究,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当作教学的“必需手段”.课堂气氛是活跃了,教室里却显得乱糟糟、闹哄哄,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也是造成课堂“乱”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教师不应把注意力都倾注在热热闹闹的、外显的小组活动上,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动”,对于那些没有思维参与的、简单的小组活动我们宁可放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与交流,营造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课堂节律,从而达到调控学生情绪、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三、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对教学评价的思考
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检测、实践活动、知识小结、自我评价、提问以及观察思考、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展现出的数学思维过程,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评价结果应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学段评价等.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为:成绩(等级) 评语(激励性语言) 成长记录袋.总之,评价应是注重过程的、客观的、公正的.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思考,总结方法,吸取经验,用实际行动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