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音乐教师单纯把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放在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偏重讲解乐理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主动性,缺乏对学生审美力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原则非智力因素情感创造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好的魅力传送给他们。”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可多角度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进取心。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和创造想象
只要有融洽的教学气氛,才能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學生的主体性,才会投入轻松自然的学习情境之中,并将兴趣引到渴求新知识的境地。例如,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主人翁“光头”音乐老师在严酷环境下依然用仁爱、友善和正直走进了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孤独而又封闭的心灵!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在他的诱导下接受了音乐,并在撼人心魄的旋律中找到了温暖与希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针对以上例子,音乐教师可利用音乐形象富有激情和表现力和学生交流,可将学生很自然地引入音乐所表现的氛围,从而使他们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二、在平等愉快的空间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能力
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方面入手。
2.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作为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也就是说,首先必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听音乐,因为音乐艺术的一切都依赖于听觉。
3.注重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充分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参与、主动练习,自我教育完善。
三、从歌唱和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教唱歌曲及欣赏歌曲占主导地位。如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和打击乐,既能起到辅助伴奏的作用,又可以增强学生具体实践能力。
另外,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乐曲的体验和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欣赏过程中多采用听、想、视、画、动等环节,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将自己置于乐曲美好的情境中。
四、转变教学观念,以审美为核心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缺少音乐,在培养人的学校教育中尤其不能没有音乐,否则“素质教育”变成一句空话,这说明音乐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部分中小学生将音乐视为调节心理和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恰恰是实现他们联想、想象、创造、情感体验,开发他们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可是我们教师有时往往忽视了这种过程,导致没有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了、想象力,更没有起到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也忽视了音乐教育自身的目标——审美育人。所以,我们教育者应避免类似的“忽视”,大胆改革以往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观念,以审美育人为核心,重视学生内心体验。
五、音乐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参与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2.情感性原则。音乐是情感艺术,审美教育是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3.愉悦原则。审美的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能给人以愉悦,以享受。因为有音乐就有愉悦性,只有在保持学生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下,才能保证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
从上述观点和原则中,要求我们利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课程设置上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序施教”,大胆创新,尽可能地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比如,采用想象以及再造想象去寻找生活中的情趣,通过“玩”的形式,“动”的感觉去理解音乐的存在;还必须注重教材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以人为本,以爱为本,在充分尊重每个被教育者的前提下,去尊重学生个体不同音乐体验和不同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宗旨,去引导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音乐实践,形成良好的音乐品质,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相信,音乐是抹去学生心理阴影的一剂良药。
生命之精彩可以在时间中延续,这也许是音乐的奇迹吧。我想它的力量就是它让我的灵魂变得高贵起来,而高贵的灵魂是任何东西都摧毁不了的。所以,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与纯洁的美碰出火花,使你不禁为音乐的魅力所折服!
音乐教育原则非智力因素情感创造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好的魅力传送给他们。”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可多角度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进取心。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和创造想象
只要有融洽的教学气氛,才能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學生的主体性,才会投入轻松自然的学习情境之中,并将兴趣引到渴求新知识的境地。例如,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主人翁“光头”音乐老师在严酷环境下依然用仁爱、友善和正直走进了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孤独而又封闭的心灵!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在他的诱导下接受了音乐,并在撼人心魄的旋律中找到了温暖与希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针对以上例子,音乐教师可利用音乐形象富有激情和表现力和学生交流,可将学生很自然地引入音乐所表现的氛围,从而使他们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二、在平等愉快的空间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的能力
1.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方面入手。
2.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育必须立足于听,作为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也就是说,首先必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听音乐,因为音乐艺术的一切都依赖于听觉。
3.注重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充分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获取、主动参与、主动练习,自我教育完善。
三、从歌唱和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教唱歌曲及欣赏歌曲占主导地位。如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和打击乐,既能起到辅助伴奏的作用,又可以增强学生具体实践能力。
另外,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乐曲的体验和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欣赏过程中多采用听、想、视、画、动等环节,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将自己置于乐曲美好的情境中。
四、转变教学观念,以审美为核心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缺少音乐,在培养人的学校教育中尤其不能没有音乐,否则“素质教育”变成一句空话,这说明音乐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部分中小学生将音乐视为调节心理和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恰恰是实现他们联想、想象、创造、情感体验,开发他们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可是我们教师有时往往忽视了这种过程,导致没有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了、想象力,更没有起到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也忽视了音乐教育自身的目标——审美育人。所以,我们教育者应避免类似的“忽视”,大胆改革以往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观念,以审美育人为核心,重视学生内心体验。
五、音乐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参与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2.情感性原则。音乐是情感艺术,审美教育是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3.愉悦原则。审美的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能给人以愉悦,以享受。因为有音乐就有愉悦性,只有在保持学生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下,才能保证音乐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
从上述观点和原则中,要求我们利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课程设置上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序施教”,大胆创新,尽可能地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比如,采用想象以及再造想象去寻找生活中的情趣,通过“玩”的形式,“动”的感觉去理解音乐的存在;还必须注重教材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并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以人为本,以爱为本,在充分尊重每个被教育者的前提下,去尊重学生个体不同音乐体验和不同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宗旨,去引导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音乐实践,形成良好的音乐品质,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相信,音乐是抹去学生心理阴影的一剂良药。
生命之精彩可以在时间中延续,这也许是音乐的奇迹吧。我想它的力量就是它让我的灵魂变得高贵起来,而高贵的灵魂是任何东西都摧毁不了的。所以,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与纯洁的美碰出火花,使你不禁为音乐的魅力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