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坚守者冯云华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klsdjflka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是一门很神奇的艺术,它将不赘繁华作为艺术本真,将大道至简作为美学终极,正是这种素雅朴拙的艺术内涵,让紫砂能够在泱泱艺术之林中永恒迷人。而紫砂圈又是另一种神奇的生态,有些人在商业市场上很是火爆,圈子里却无人问津,还有些人似乎从不被资本过度追捧,业界却交口称赞。我的师傅冯云华就是这样德高艺精,却大隐于市。
  冯师傅出生在紫砂世家,他的父亲也曾在紫砂厂工作;师傅年轻时在紫砂厂科班大公堂学艺五年,严格受教,徐汉棠等紫砂界顶尖的大师都是紫砂厂科班的辅导老师,科班毕业后被选人厂研究所继续进修;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也曾多次点评过师傅的作品并与师傅进行艺术交流,从设计到技艺,从理念到观点,通过与大师的不断交流,师傅的艺术造诣也不断提升。
  师傅在紫砂厂的工作室只有简单的两开间,素雅古朴,一切配备和陈设都与紫砂有关,书架上的书则涵盖了很多其他的艺术门类,他一直很痴迷于园林、漆器、铜器等中国传统艺术,也很喜欢摄影,前几年买了一台价格不菲的单反相机用来随时随地记录创作灵感,这对于平时朴素生活的师傅来说应该算是一件“奢侈品”了。
  师傅还有一点让我很是敬佩,就是他的制壶工具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亲自选材,亲手制作的,这是他从学艺之初坚持至今的习惯,不光如此,师傅经常教我制作工具,也会慷慨教授每一位求教于自己的同行,甚至会将自己制作的工具免费赠予同行。自己制作制壶工具,是顾景舟大师坚守和传承下来的传统,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中击和批量机制工具的普及,仍在坚守这一传统的制壶艺人已经不多了,师傅却仍在坚守传统。
  我曾经的理想是和大部分“90后”一样,成为一名公司白领,拿着高薪,坐办公室,喝着咖啡,聊着区块链……但是当我接触到紫砂的第一眼,便深爱上了这门艺术。
  由于我对紫砂的热爱和勤恳的学艺态度,师傅很愿意倾囊相授,另外因为我也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跟师傅总是有很多共同语言和不谋而合的艺术灵感。师傅从我学艺伊始就以紫砂厂最严苛的教学模式教我,细致到敲打泥片的方向和节奏,他都对我做最严格的要求,当然我由衷地理解师傅是为了我好,也是为了教我坚守传统紫砂艺术的脉络。
  在学艺过程中我偶有急躁,有时甚至会摔打工具發泄,但师傅从不因此而斥责我,只是耐心地指导我一遍又一遍,这是师傅最让我感动的和敬佩的一点,正是他骨子里的那股艺术韧劲,尤其是他对于紫砂泥料、工具、技艺等艺术底线不骄不躁的执着坚守,让我学到了许多紫砂技艺之外弥足珍贵的东西。
  《醉六方》顾名思义,这当是件六方壶,冯云华却不甘墨守陈规,他坚持要为六方壶的画卷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看《醉六方》,每一个角度都棱廓分明,壶体每一处都交接着构成六方的棱线,俊朗有力。观纵向,从壶钮、壶盖至壶足,皆设计成六方棱形;观横面,从壶嘴至壶把,均被塑造为六棱形。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乃是壶身的动感棱线。冯云华在传统基础上作大胆的改进,使之方中带旋,刚中见柔,实属罕见。线条如行云流水,动感十足,又如旋转的龙纹,叫人目眩神离。
  《醉美菱花》自古以来筋纹器的精髓在于筋纹流畅。脉络清新,精细规整。这款醉美菱花壶恰当的将筋纹器的这些特点融于其中,壶盖与壶身斜方旋转线条贯通,浑然—体。造就了一款经典而古韵昧十足的紫砂作品,亦是将经典传承与创新结合的表现。
  《上合桃》壶身作五瓣筋囊式,等分均匀规则,线深具有张力,壶身鼓腹,囊块圆浑饱满,每囊与盖严密相合,制作精湛。弯流作纤巧处理,愈显精神,把从凹囊中舒展而出,两者相得益彰,加强了形体的平衡感。盖钮捏塑成桃实,小枝桃叶数片贴饰于盖面,形态逼真,韵味古朴。
  《福禄壶》原矿紫泥,黑星土,取形于葫芦。福禄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之所以常见和经典,这是由于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有”福禄”的吉祥寓意,更有思乡怀人之意,人们常用其来辟邪和招宝,意蕴丰厚。葫芦壶属于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艺人们的喜爱,更是玩壶爱好者、收藏家的收藏佳品。
其他文献
4月22日, “世界最薄陶瓷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在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举行。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首席认证官DamirFirst现场严格缜密地认证、核实,最终认定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陈清宜制作的超薄蝉羽杯为“世界上最薄的陶瓷杯子”。  “世界最薄陶瓷杯”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清宜于2017年3月开始投入研发,历时一年七个月的时间反复试验,于201 8年1O月研发成功。该陶瓷杯子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
期刊
福建漳州人,业内人称“巧师”。和道工社创始人之一,金工锻造民艺复兴者,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17年作品“炉瓶三事”入选“中国好手艺展”,同时也获得2017年福建省文创奖(CPCC)文创产品类金奖第一名  清瘦、透彻、充满质感,安静的时候,整个人像一尊幽暗角落里的太湖石,淡淡的光勾勒出他的轮廓。理论上用金石去形容一个人似乎有些不贴切,金石是冰冷之物,而人是充满温情和态度的。  聊天的过程中基本
期刊
许多到过福建的人,这里留给他们的印象,除了青山秀水碧海蓝天之外,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无处不在的茶香。  从地图上看,这个12.4万平方公里的东南沿海省份就像一枚嫩绿的茶叶,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福建,茶史源远流长,名优荼品类丰富,是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茶,在福建人的生活中,就像阳光空气一样稀松平常,却不可或缺,尤其是工夫茶炽盛的闽南地区(指泉州、厦门、漳州及龙岩、三明部分地区),每天从
期刊
从清明到谷雨,短短的半月,春的绿茶尝鲜季也就过了最热闹的时候。先前喧嚣了月余的朋友圈春茶尝鲜大戏落了幕,好像只过了几天,绿茶的鲜就不在了似的。“人间四月天”太惹人爱,大概因为进入四月,以绿茶为引领的一年的新茶也都陆陆续续地开始上新了。  自绿茶上市时起,就留意着往年爱喝的那些。清明后,江浙、安徽和福建本地的绿茶都到了,茶会直到了谷雨才办。和朋友开玩笑, “欠了一整个春天的茶,谷雨时一次清还。”  
期刊
林则徐出生地位于福州中山路1 9号,从我入住的酒店步行到那里也许只要十来分钟,在福州的朋友怕我不认路,提早开車到酒店接我,开着导航在湖东路上行驶,语音提示却总叫他在前方调头。来回折返好几次,找不到北。停车问路,方知福州这条中山路也许是全国最短最小最不起眼的以“中山”命名的路,开车一不小心就会掠过。  清乾隆年间,林则徐父亲林宾日用教书所得微薄积蓄典得福州左蓄司(今中山路)小屋一座,几年后,林则徐在
期刊
潮汕工夫茶文化,以和为核心思想,无论是目的还是心态,与中医调神养生调和不谋而合。不仅表现在茶叶品种上,也体现在冲泡、品茗的过程中。潮汕工夫茶追求的不仅是解渴,还有内心的安静祥和。品茶的过程其实也是回归本真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发现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茶发展至今,其药用效果已被很多文献资料所证实。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茶叶具有清除自由基、消炎、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诸多药理作
期刊
白茶“热”已持续了多年。人们对它的热烈追崇,除了其独特的保健功效、收藏价值及增值空间外,还有时间带来的美妙变化。作为福建白茶的著名产区福鼎,全市17个乡镇均有产茶。同其它名优茶一样,产区有核心与非核心之分,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产地环境、产量及品质上。当然,最終还是在价格上拉开距离。  近些年来,与白茶一起在茶市上引领风骚的还有武夷岩茶和云南普洱古树茶,这两类茶赢得C位的奥秘之—便是“小产区”概
期刊
台湾的茶叶及饮茶风气是从早期福建、广东移民而来,而工夫茶源起来自粤东的潮州、汕头,闽南的泉洲、漳州一带。早期台湾饮用的茶业是以乌龙茶或包种茶为主,饮用以“大壶泡”为多,使用一种称为“龙罐”的陶制壶,喝茶则是用一个瓷杯或陶杯,极少见到小壶小杯的品饮。  上世纪60年代,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号召下,渐渐有一种品饮茗茶的方式出现,才有闽南、粤东潮汕式的“小壶小杯”地品茶,常见于老人家谈天、聚会的场合,主要是
期刊
世人只知道合肥四姐妹才华横溢,尤以四妹为最!四妹张充和文雅娴静,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尤长昆曲,通音律,能度曲。却鲜有人知道,年轻时候的她曾与云南宝洪茶相遇在云南呈贡的一座古庵中。  1 939年抗战时期,四妹张充和客居昆明,借住在呈贡的云龙庵。在这里远离战火的地方,这位“民国最后一位才女”依旧沉浸在有曲、有诗、有茶、有酒的小日子里。某一日,在品过一盏高香馥郁的宝洪茶之后,张充和展纸研墨,写下了
期刊
4月1 0日,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在南宁举办。这是广西今年最关注的一场斗茶盛会,因为它有“四个最”——参赛茶样最多、茶叶品质最高、比赛权威度最高、审评阵容最强。斗茶大赛共有74家茶企、六堡茶藏家参展参会,1 95个茶样参加比赛。所有茶叶在赛前进行密码编号,于擂台上公开、公正、透明地审评,评委会对茶叶的色、香、味、形四项茶叶品质构成因子当场逐一打分,最后揭晓时,按得分高低排列名次。  斗茶分为现代工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