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区域面积不断增长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业的发展又从某些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化了城市环境。然而任何建筑都会消耗到大量能源和材料,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将不断消耗下去。如何能够在发展中兼顾节约,打造切切实实的生态建筑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针对性的对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生态建筑是结合目前建筑行业发展过快而建筑能源材料消耗与日俱增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建筑设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学问可追溯自古时期,至今保存的许多建筑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缩影。随着经济的腾飞,建筑业发展经历了几个轮回,人们所提倡的生态建筑作为生态工程的一个领域,逐步引起建筑界的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通过多年的探索,建筑设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我国目前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现状
我国近年来一直主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逐步提升为我国国民的社会价值观。从轻工业的发展延伸至重工业再发展到目前的集成产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创新的主推。关于发展生态型,节约型建筑设计产业的理论成果也比比皆是。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 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
可以看出,我国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逐步将生态建筑及其设计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上记事日程并取得一定成果。
二、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生态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目前的城市化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生态建筑的发展也趋于快速,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1、对生态建筑设计的认识较为片面
生态建筑作为一门新学科进行研究目前仅有40年的时间,其核心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在设计方面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和谐并统一。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目前“绿色”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都对生态建筑概念认识较为片面。他们认为,一方面,将建筑多置于生态地理环境较好的地方建设就称为生态建筑。另一方面,主打“绿色”牌,认为只要在建筑周边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化比重方可称为生态建筑。
2、生态建筑设计理论成果与实践难以真正结合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建设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经过几年的摸索已在部分产业取得显著成果。而针对生态建筑行业,近年来也有不少与之相关的论文进行过发表,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多数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
理论与建筑设计实践未能够有效的结合已是阻碍我国生态建筑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法制建设与相关激励机制孳待完善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针对性的颁布实施了生态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还并未形成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的规定而忽略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的完善。
2)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而节水、节材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却缺少专门法规;
相关法规政策机制的调整难以跟上行业实践发展的进度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推进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生態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节能型建筑,结合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建议。
1、完善生态建筑建设支撑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培训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生态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
生态建筑实践将大力推进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生态建筑观念方面加强正确引导宣传是生态建筑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首要环节。
2、因地制宜促进理论与生态建筑设计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地面形态,气候状况、各地居民的生活都有诸多差异。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建筑的选择要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需做到“因地制宜”。
3、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我国生态建筑设计走向良性且稳定的轨道,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为支撑。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章》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规章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态化思想是人类发展的取向和必然选择。一方面,它符合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另一方面也为传统的建筑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整个建筑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祥《生态建筑的实践与其设计简略探析》四川建筑 2004年第21期
[2] 张仕廉;张云华《生态建筑在规划设计中的节能研究》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第3期
[3] 陈荣华《住宅建筑设计及使用中的节能》[J] 安徽建筑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生态建筑是结合目前建筑行业发展过快而建筑能源材料消耗与日俱增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建筑设计作为一个专门的学问可追溯自古时期,至今保存的许多建筑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缩影。随着经济的腾飞,建筑业发展经历了几个轮回,人们所提倡的生态建筑作为生态工程的一个领域,逐步引起建筑界的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通过多年的探索,建筑设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我国目前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现状
我国近年来一直主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逐步提升为我国国民的社会价值观。从轻工业的发展延伸至重工业再发展到目前的集成产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创新的主推。关于发展生态型,节约型建筑设计产业的理论成果也比比皆是。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 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
可以看出,我国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逐步将生态建筑及其设计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上记事日程并取得一定成果。
二、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生态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目前的城市化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生态建筑的发展也趋于快速,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1、对生态建筑设计的认识较为片面
生态建筑作为一门新学科进行研究目前仅有40年的时间,其核心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在设计方面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和谐并统一。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目前“绿色”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都对生态建筑概念认识较为片面。他们认为,一方面,将建筑多置于生态地理环境较好的地方建设就称为生态建筑。另一方面,主打“绿色”牌,认为只要在建筑周边扩大绿化面积,增加绿化比重方可称为生态建筑。
2、生态建筑设计理论成果与实践难以真正结合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建设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经过几年的摸索已在部分产业取得显著成果。而针对生态建筑行业,近年来也有不少与之相关的论文进行过发表,为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多数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
理论与建筑设计实践未能够有效的结合已是阻碍我国生态建筑良性发展的核心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法制建设与相关激励机制孳待完善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针对性的颁布实施了生态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还并未形成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的规定而忽略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的完善。
2)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而节水、节材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却缺少专门法规;
相关法规政策机制的调整难以跟上行业实践发展的进度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推进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生態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节能型建筑,结合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建议。
1、完善生态建筑建设支撑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培训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生态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
生态建筑实践将大力推进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生态建筑观念方面加强正确引导宣传是生态建筑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首要环节。
2、因地制宜促进理论与生态建筑设计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地面形态,气候状况、各地居民的生活都有诸多差异。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建筑的选择要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需做到“因地制宜”。
3、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使我国生态建筑设计走向良性且稳定的轨道,就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为支撑。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章》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规章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态化思想是人类发展的取向和必然选择。一方面,它符合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另一方面也为传统的建筑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整个建筑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祥《生态建筑的实践与其设计简略探析》四川建筑 2004年第21期
[2] 张仕廉;张云华《生态建筑在规划设计中的节能研究》低温建筑技术2008年第3期
[3] 陈荣华《住宅建筑设计及使用中的节能》[J] 安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