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教育研究表明,在活动中,要融合多种幼儿发展因素,允许多种于幼儿语言及其他方面发展有关的符号系统的参与,从而促进幼儿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强化作用下,积极地运用语言与人、物、交往,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口、动手,成为主动探求的语言创造者。
【关键词】 语言教育 儿歌 幼儿
儿歌是儿童歌谣的简称,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可以这么说,自从人类有了语言,也就出现了人们口头创作的儿歌,如“劳动号子、摇篮曲”等。这些民间口头歌谣对现代儿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婴儿还不会说话时,他们在摇篮里或成人的怀抱里,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歌谣的内容可以是他们不理解的,但优美的音乐,和谐的节奏,可以给他们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作为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儿歌自有它本身独特的魅力:
一、内容丰富多彩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为题材。有介绍周围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形象、习性和功用的,如最为幼儿所熟悉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又吃萝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如《四季歌》“春天到,桃花开,杨柳树儿轻轻摇;夏天到,知了叫,小荷露出尖尖角……”;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有趣的情节、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出来的,易于幼儿接受和引起学习的兴趣,对发展儿童的思维、想象和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语言简练、形象
儿歌简短明快,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因此儿歌常常会把深刻的教育意义寓于短短的诗句中,使幼儿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让幼儿懂得掌握一些活动常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的标准等。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如《小刺猬》“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一瞧,不是小刺猬,原来是一个小娃娃”,作品用夸张的手法,先把不理发的小孩比作手发杂生的“小刺猬”等理完了发,才变出一个清洁整齐的“小娃娃”,短短几句,使幼儿在欢快的笑声中受到要“勤理发,爱清洁,讲卫生”的教育;另外,重叠句式和像声词的运用,更使儿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使儿歌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更加丰满。
三、形式多种多样
1、《摇篮曲》。这类儿歌一般是妈妈哄小宝宝睡觉时哼唱的,以母亲的口吻,讲述对孩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都词句简短,内容单纯,节奏舒缓,是最朴素的,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儿歌。
2、《游戏歌》。这类儿歌都是配合游戏的内容或动作而编写的,为了增强游戏兴趣和愉快情绪。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使游戏更富有节奏感,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加深游戏的教育作用,如“丢手帕”、“拍手歌”等。
3、《数数歌》。这类儿歌是专门为培养数目观念而创作的。它把数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儿童在饶有兴趣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最早的算术教材,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等。
儿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幼儿的感情非常丰富,他们最容易受到感染。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而深受小朋友的喜欢,一个学期下来,幼儿可能记不住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对于教过的儿歌,则十有八九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儿歌教学,全面发展幼儿语言水平,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目标。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认真地学习《纲要》,领会《纲要》精神,明确《纲要》中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语言目标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具体方向,是语言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幼儿语言发展应达到的水平和标准。明确《纲要》中的教育目标。
第二,设计活动方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幼儿教师是幼儿语言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中介,教师引导着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积极地与作为活动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发生相互的作用,使幼儿获得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如中班“儿歌《梦》”的欣赏,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儿歌内容,配上优美的、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在活动还末开始之前,就已经引领着幼儿进入了诗的意境,体会这夜的宁静、梦的甜美,这时让幼儿说说,“你晚上睡觉做梦吗?你还记得做过哪些梦吗?
第三,参与活动过程,体现幼儿主体地位。儿歌教学有较强的参与性和游戏性,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接指导”、“间接指导”及“环境条件的利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摆脱“少数幼儿做表演,多数幼儿当观众”的教学现象,使全体幼儿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如儿歌《绿色的世界》,“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小猫,绿色的……”隐藏在绿色的眼镜后面的是孩子充满好奇的眼睛,作品在向幼儿展示绿色画面的同时,给了孩子拓宽视野和启迪想象的鼓励,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儿歌对增长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和幼儿家长,要巧妙利用这一文学形式,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语言教育 儿歌 幼儿
儿歌是儿童歌谣的简称,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可以这么说,自从人类有了语言,也就出现了人们口头创作的儿歌,如“劳动号子、摇篮曲”等。这些民间口头歌谣对现代儿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婴儿还不会说话时,他们在摇篮里或成人的怀抱里,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歌谣的内容可以是他们不理解的,但优美的音乐,和谐的节奏,可以给他们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作为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儿歌自有它本身独特的魅力:
一、内容丰富多彩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为题材。有介绍周围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形象、习性和功用的,如最为幼儿所熟悉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又吃萝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如《四季歌》“春天到,桃花开,杨柳树儿轻轻摇;夏天到,知了叫,小荷露出尖尖角……”;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有趣的情节、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出来的,易于幼儿接受和引起学习的兴趣,对发展儿童的思维、想象和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语言简练、形象
儿歌简短明快,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因此儿歌常常会把深刻的教育意义寓于短短的诗句中,使幼儿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让幼儿懂得掌握一些活动常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的标准等。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如《小刺猬》“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一瞧,不是小刺猬,原来是一个小娃娃”,作品用夸张的手法,先把不理发的小孩比作手发杂生的“小刺猬”等理完了发,才变出一个清洁整齐的“小娃娃”,短短几句,使幼儿在欢快的笑声中受到要“勤理发,爱清洁,讲卫生”的教育;另外,重叠句式和像声词的运用,更使儿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使儿歌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更加丰满。
三、形式多种多样
1、《摇篮曲》。这类儿歌一般是妈妈哄小宝宝睡觉时哼唱的,以母亲的口吻,讲述对孩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都词句简短,内容单纯,节奏舒缓,是最朴素的,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儿歌。
2、《游戏歌》。这类儿歌都是配合游戏的内容或动作而编写的,为了增强游戏兴趣和愉快情绪。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使游戏更富有节奏感,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加深游戏的教育作用,如“丢手帕”、“拍手歌”等。
3、《数数歌》。这类儿歌是专门为培养数目观念而创作的。它把数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儿童在饶有兴趣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最早的算术教材,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等。
儿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幼儿的感情非常丰富,他们最容易受到感染。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而深受小朋友的喜欢,一个学期下来,幼儿可能记不住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对于教过的儿歌,则十有八九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儿歌教学,全面发展幼儿语言水平,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目标。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认真地学习《纲要》,领会《纲要》精神,明确《纲要》中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语言目标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具体方向,是语言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幼儿语言发展应达到的水平和标准。明确《纲要》中的教育目标。
第二,设计活动方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幼儿教师是幼儿语言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中介,教师引导着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积极地与作为活动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发生相互的作用,使幼儿获得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如中班“儿歌《梦》”的欣赏,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儿歌内容,配上优美的、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在活动还末开始之前,就已经引领着幼儿进入了诗的意境,体会这夜的宁静、梦的甜美,这时让幼儿说说,“你晚上睡觉做梦吗?你还记得做过哪些梦吗?
第三,参与活动过程,体现幼儿主体地位。儿歌教学有较强的参与性和游戏性,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接指导”、“间接指导”及“环境条件的利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摆脱“少数幼儿做表演,多数幼儿当观众”的教学现象,使全体幼儿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如儿歌《绿色的世界》,“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小猫,绿色的……”隐藏在绿色的眼镜后面的是孩子充满好奇的眼睛,作品在向幼儿展示绿色画面的同时,给了孩子拓宽视野和启迪想象的鼓励,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儿歌对增长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和幼儿家长,要巧妙利用这一文学形式,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