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师生间应有的良性合作。通过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本人觉得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为此我有如下想法:
一、合作的方式:通过合作能够在学生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以班级为单位,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生生合作,让同桌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来看,在实际教学中生生合作又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1、“优”——“优”合作,由于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合作,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2、“优”——“差”合作或称交叉合作 ,实践证明,如果交叉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习困难生的带动作用。
3、“差”——“差”合作 如果教师不加辨别地单一地使用“优差”合作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一步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那些学习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这种小组也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应用率较高,一般以四人为单位前后结合。
2、教师根据学生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水平等方面,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各组成员在能力、水平方面要大致均衡。可先由一名在学习、能力、组织方面较强的同学暂任小组长,组内其他同学注意学习和借鉴,后由其他同学相继担任,可采用轮换制。采用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可以使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互补,也是学生自身独立学习的促进、补充、提高,又可以不同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合作适应对较大问题的研讨,或者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竞赛的形式存在。
3、还有一种不常用的,但较受学生欢迎的合作形式。即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学生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需要打乱座位所以偶尔为之。
实践表明:在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之间没有压迫感,“能者为师,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合作的过程 :
1、合理而有效的引导,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语文,它一旦为个体所掌握,就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它融和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了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了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用生命培育生命,用智慧培育智慧”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归宿,也是语文老师的归宿。
2、灵活而有机的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确定的问题,提交到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以求达到共识。合作结束,总结探究内容时,不能只由能力好的同学包办,其他成员漠然处之,我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程度,合理安排学生回答。从而在小组内达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的目的,并倡导组内成员要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学习其他成员的闪光点。对于在小组内存有分歧的问题,再提交到集体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谦虚精神。
三、合作的总结提升、评价合作时,要视探究的结果和课题不同,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让某小组公布自己的探究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共同发表看法,指出其值得学习的地方,提出补充意见。若探究结果迥异,可让几个小组分别公布探究结果,其他同学选择自己支持的结果,组织辩论。也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学生每提出一条有价值的探究结果,加上相应的分数,也可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教师在点评时,既要点评知识方面,还要点评各组活动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在合作时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不好,使学生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来取长补短,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教师点评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保护的作用。总结评价的方式还有许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渴望再次参与。
当然,自古教无定法,教改之漫漫长路在我们脚下,只要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满腔的热忱为动力来完善我们的教学,我们坚信一定会走出一条有效的教改新路来。
一、合作的方式:通过合作能够在学生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以班级为单位,依据教学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把合作学习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生生合作,让同桌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来看,在实际教学中生生合作又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1、“优”——“优”合作,由于优生的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合作,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2、“优”——“差”合作或称交叉合作 ,实践证明,如果交叉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习困难生的带动作用。
3、“差”——“差”合作 如果教师不加辨别地单一地使用“优差”合作的话,容易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一步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那些学习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这种小组也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应用率较高,一般以四人为单位前后结合。
2、教师根据学生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水平等方面,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各组成员在能力、水平方面要大致均衡。可先由一名在学习、能力、组织方面较强的同学暂任小组长,组内其他同学注意学习和借鉴,后由其他同学相继担任,可采用轮换制。采用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可以使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互补,也是学生自身独立学习的促进、补充、提高,又可以不同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合作适应对较大问题的研讨,或者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竞赛的形式存在。
3、还有一种不常用的,但较受学生欢迎的合作形式。即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学生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在这种形式的分组中,教师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群体,改变平时固定的座位,自己来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需要打乱座位所以偶尔为之。
实践表明:在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之间没有压迫感,“能者为师,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合作的过程 :
1、合理而有效的引导,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语文,它一旦为个体所掌握,就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它融和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了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了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用生命培育生命,用智慧培育智慧”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归宿,也是语文老师的归宿。
2、灵活而有机的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确定的问题,提交到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以求达到共识。合作结束,总结探究内容时,不能只由能力好的同学包办,其他成员漠然处之,我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程度,合理安排学生回答。从而在小组内达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的目的,并倡导组内成员要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学习其他成员的闪光点。对于在小组内存有分歧的问题,再提交到集体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谦虚精神。
三、合作的总结提升、评价合作时,要视探究的结果和课题不同,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让某小组公布自己的探究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共同发表看法,指出其值得学习的地方,提出补充意见。若探究结果迥异,可让几个小组分别公布探究结果,其他同学选择自己支持的结果,组织辩论。也可采用竞赛的方式,学生每提出一条有价值的探究结果,加上相应的分数,也可小组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教师在点评时,既要点评知识方面,还要点评各组活动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在合作时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不好,使学生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来取长补短,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教师点评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保护的作用。总结评价的方式还有许多,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渴望再次参与。
当然,自古教无定法,教改之漫漫长路在我们脚下,只要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满腔的热忱为动力来完善我们的教学,我们坚信一定会走出一条有效的教改新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