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7“漂亮清瓷”100名品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41507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44年至1911年,历十帝享国祚267年的清王朝最值得夸耀时代的是历史所称的“康乾盛世”,这也是今日影视剧的热门题材。这一时期,在帝王重视下,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出了享誉全球的彩瓷,渐臻中国陶瓷烧制史的高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拍卖业、艺术品收藏投资热的兴起,清代彩瓷成为了全球范围内中国艺术品的主要拍卖项目。
  1997年至2007年这十年间,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 “中国制造”成为了一个全球性品牌。受综合国力发展的影响,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水涨船高,参与收藏、投资的群体逐年增多。清代瓷器继明代瓷器之后,主导了中国瓷器拍卖。
  到2007年,中国瓷器的拍卖更是清代彩瓷一统天下。纽约、伦敦、香港、北京四大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天价名品迭出,达到了自1997年以来清瓷拍卖交易的最高潮。“我国陶瓷业发展到清代臻于鼎盛”,“继承发扬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并创新了绚丽多姿的粉彩、珐琅彩和古铜彩;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一色釉。镂雕、转颈、转心的工艺技巧,更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地。”与明代瓷器相比,清代瓷器胎质细腻坚致、釉面稀薄清白、造型多样、纹饰吉祥、色彩丰富、绘工精美,若以“典雅”概称明代瓷器,清代瓷器则趋于妩媚、漂亮。正因此,在拍场上明代精品数量减少的1997年以后, “漂亮清瓷”成为了收藏家追捧的对象,拍卖价格逐年攀升。
  受清代瓷器十年来坚挺的走势影响,2008年春拍,主要市场一直在欧美地区的中国高古陶瓷,飙升的行情开始向中国市场转移。今年前4个月,数件宋元及明初的瓷器名品在纽约、香港、北京市场天价成交。3月18日纽约苏富比春拍,两件宋代带座的钧窑玫瑰紫蓝釉鼓钉洗各以86.98万美元、82.5万美元成交。3月19日纽约佳士得春拍,一件宋代龙泉窑青瓷双耳瓶以228.1万美元成交。香港苏富比春拍,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币成交,元青花缠枝牡丹海马图狮钮盖罐2272.75万港币成交,明初钧窑天青釉仰钟式花盆3952.75万港币成交。中国嘉德春拍,一件南宋官窑琮式瓶以2016万元成交。
  虽然清代瓷器方面前4个月有数件成交价超过千万元者——香港苏富比上拍的一对清乾隆黄地轧道锦纹粉彩开光式“婴戏龙舟”图螭龙耳扁壶,更创下3168.75万港币的高价。但是,从几大市场春拍成交的整体情况看,上半年天价成交的中国瓷器中,清瓷明显不敌宋元瓷器。有鉴于此,笔者整理了1997年至2007年清代瓷器拍卖的天价精品,以便我们对十年来清瓷的行情走向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十年间海内外公开拍卖成交价在千万元以上的清代瓷器约80余件。因掌握的资料和图片资源有限,本文所收的100件清瓷,并未全部囊括十年间海内外拍场高价成交的瓷,器,遗漏在所难免,尚请大家见谅!但所收品基本反映了十年间清瓷精品拍卖的情况,其间部分精品曾数次拍卖。
  
  100名品的器型及品种分布
  
  年代分布: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的工艺制作水平达到了有清一代的顶峰,清瓷100名品的年代分布情况也大致如此,乾隆瓷量最大,雍正瓷次之,康熙与嘉庆瓷数量相当。
  从笔者的统计情况看,康熙瓷器3件:1件青花瓷,1件青花釉里红瓷,1件釉里红瓷。
  雍正瓷器32件:14件粉彩瓷,3件珐琅彩瓷,3件斗彩瓷,1件仿木纹釉墨彩瓷,1件青花瓷、1件黄地青花瓷、4件青花釉里红瓷、2件青花矾红彩瓷,3件单色釉瓷。
  乾隆瓷器62件:15件青花瓷,2件青花釉里红瓷、1件青花加彩瓷、1件釉里红瓷;14件单色釉瓷;1件矾红彩瓷;7件珐琅彩瓷;18件粉彩瓷;1件斗彩瓷,2件色地彩绘瓷。
  嘉庆彩瓷3件:全部为粉彩瓷。
  


  釉彩品种及器型分布:康熙瓷器主要以青花、釉里红为主。雍正瓷器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矾红,粉彩、色地粉彩、色地轧道粉彩、珐琅彩、斗彩、墨彩,仿木纹釉、豆青釉、粉青釉、天蓝釉等品种。
  乾隆瓷器的釉彩品种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彩,粉彩、色地粉彩、色地轧道粉彩、珐琅彩、斗彩、斗彩加粉彩、黑地绿彩、黄地洋彩、雕瓷仿漆、珊瑚彩釉描金、矾红彩,豆青釉、粉青釉、霁蓝、霁红、炉钧、苹果绿釉、孔雀蓝釉等等。
  器型方面,大型立件琢器最多,特别是瓶、壶、尊最具代表性,以碗、盘为代表的圆器数量相对较少。
  3件康熙瓷器中1件瓶,2件摇铃尊。3件嘉庆瓷器皆为瓶,1件灯笼瓶、1件螭耳瓶,1件葫芦瓶。
  32件雍正瓷器以瓶最具代表,如橄榄瓶、天球瓶、六方瓶、双耳瓶、撇口瓶、玉壶春瓶等,其他立件尚有香炉、茶壶、笔筒,圆器有常见的盘、碗、小杯等。
  相对雍正瓷器而言,62件乾隆瓷器的造型更为丰富,传统器型之外,清官御制的特种工艺转心瓶也有多件,大型立件以各式瓶、尊为多,如双耳瓶、盘口瓶、六方瓶、梅瓶、贯耳瓶、四方香熏、长颈瓶、胆瓶、天球瓶、葫芦瓶、橄榄瓶、环带瓶、琮式瓶等,尊有灯笼尊、如意耳尊、如意耳葫芦尊、琵琶尊等,其他立件有扁壶、盖罐、笔筒、象耳方壶、花觚、茶壶等,圆器多见各式盘、碗。
  
  青花类30件
  
  100名品中,传统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加彩等釉下彩瓷约30件,占到了30%。青花瓷17件(康熙1件,雍正1件,乾隆15件),青花釉里红7件(康熙l件,雍正4件,乾隆2件),青花加彩4件(雍正青花矾红彩2件、黄地青花1件,乾隆青花胭脂红料1件),釉里红2件(康、乾各1件)。
  乾隆青花瓷居清代青花之冠,18件入闱。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到清代已是日常生活最为普遍的瓷器。从传世品看,康熙青花瓷已达墨分五色的至高境界,较之雍乾两朝,则失之精细与华美。因而,虽官窑和民窑器皆造型大方,纹饰丰富,但在拍场上的价格远不及雍乾器。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张宗宪旧藏的一件青花龙纹瓶以2252万港币成交,这是目前所知成交价格最高的康熙青花瓷。康熙青花色泽鲜艳、青翠明快,在传统的品种之外,创烧出浆胎青花、青釉青花、绿釉青花、蓝釉青花、片纹釉青花等多种色地青花,被誉为明代青花之后清代青花之冠,官民窑生产数量都较大。康熙青花胎体厚重、质坚,釉面结合紧密,绘工精细,青花发色层次较多。有专家分析,康熙青花分早、中、晚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胎釉、青花发色有一定的区别。
  雍正青花瓷更进一步,器型向精雅细致转变,大器数量少于康熙,钴料采用浙料,发色与器型远高于康熙器。雍正中期以后,青花瓷趋于模仿永宣青花 的韵味,刻意点染,人为痕迹明显。常见动物及植物纹饰,少见人物纹饰。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青花矾红水波云龙纹折沿大盘曾以1972万港币成交。乾隆朝青花器釉色与雍正器一致,唯乾隆朝仿古之风兴盛,青花器仿青铜样式和永宣瓷器较为突出,图案和纹饰也趋向繁密华美,同时也趋于程式化,但是造型更丰富多样。2007年11月伦敦苏富比以282.05万英镑的清乾隆青花龙纹扁壶,为十年间成交价最高的乾隆青花瓷。嘉庆以后,除前期保持了乾隆朝的制瓷水平之外,其余几朝的瓷器生产乏善可陈。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大量烧制是明洪武时期。洪武一朝,朱元璋尚红,“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不仅如此,甚至还曾要求宫中内外皆以红色作为宫中装饰的主要色调。洪武釉里红体现的是王者之气,精品瓷器大气磅礴,红色纯正,纹饰多为花卉,精美绝伦。传世品多见玉壶春瓶、大碗、茶盏、盘碟等器型。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以7852万港币成交过一件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釉里红所使用的铜红料,要求必须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对窑温的控制和要求较高。明永宣之后,直到清代康熙时期,釉里红才再次复兴,铜红料的呈色趋于稳定。康熙时期将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烧成气氛要求不同的釉烧制成功,雍正时达到了烧制高峰,使青花釉里红的完美呈色成为可能,此后雍乾青花釉里红瓷较多见。200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以1518.24万港币成交。2007年北京长风秋拍,一件康熙青花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尊以1920.8万元成交。今年4月27日,中国嘉德上拍的乾隆釉里红团龙纹葫芦瓶以1232万元成交。
  康熙青花瓷的价格普遍低于雍乾青花,这一方面是康熙官民窑青花瓷器存量较大,另一方面是水平差次不齐,精美品数量相对较少。康熙青花继承明末及顺治青花的优点,人物故事图案、山水及动物纹饰多见,从这一点看是非常有收藏、研究价值的,相信未来还有相当的升值空间。雍正青花釉里红器精品存量有限,拍场稀见,价格仍会上行。乾隆官窑青花瓷近两年价格仍在高涨,如今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一件高约70厘米的清乾隆青花“松石寿鹿”图橄榄瓶以1152.75万港币成交,类似品2003年中鸿信秋拍时成交价仅29.48万元,2006年巴黎塔尚春拍的一件也仅以25.3954万欧元成交。有业内人士指出,“类似的清代官窑青花精品,因数量太少,每一次重复出现,价格都会翻一番。”
  
   珐琅彩瓷10件
  
  在掐丝珐琅、铜胎画珐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珐琅彩瓷,在康熙三十五年创烧成功,为清三代珐琅彩瓷的成熟烧制奠定了基础。在三朝皇帝直接过问和重视下,到雍乾两朝,珐琅彩瓷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了顶峰。珐琅彩瓷由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素瓷胎,然后挑选上品送进清官造办处,再绘画纹饰,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其数量受到严格的控制,传世精品多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据有关专家统计,清宫珐琅彩瓷存量有限,公私收藏约400余件,雍乾时期制品数量最大,康熙时期的数量较少。内地仅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有少量收藏,民间收藏极少。
  


  本文所收的清瓷100名品中,珐琅彩瓷10件:3件雍正珐琅彩瓷,7件乾隆珐琅彩瓷。笔者不完全统计,不计重复出现品,历年拍场上成交过39件清代珐琅彩瓷,康熙制品lO件,雍正制品11件,乾隆制品18件,其中,2件乾隆珐琅彩瓷成交超过亿元。
  因康熙珐琅彩瓷处于初创阶段,风格模仿铜胎珐琅器,多为色地彩瓷,少见白地彩瓷,图案以各式花卉为主。2007年香港苏富比舂拍,法国藏家旧藏的一只康熙黄地珐琅彩花卉纹“萱寿延龄”图碗以897.68万港币成交,是拍场所见最贵的康熙珐琅彩瓷。
  雍正时期珐琅彩瓷的烧制较前朝有所突破和发展,因宫廷自炼珐琅彩料,品种更加丰富。此时期白地珐琅彩占主流,图案纹饰以花卉翎毛为主,也有山水、人物纹饰,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历年计有3件雍正珐琅彩瓷成交超过千万元,皆出自香港佳士得:1999年春拍以1784万港币成交的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是首件成交价过千万元的雍正珐琅彩瓷;2002年秋拍以3252.41万港币成交的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是最贵的一件雍正珐琅彩瓷;2004年春拍,一件珐琅彩暗凤蓝料山水图碗以1686.375万港币成交。
  乾隆朝前期,珐琅彩瓷的烧制工艺已臻成熟,烧造量居清代之首。当时故宫内启祥宫、如意馆,颐和园以及怡亲王府都制作珐琅彩瓷。199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古董商Eskenazi以2147万港币购得Helen Bematl日藏清乾隆珐琅彩黄地开光式胭脂红山水纹碗,是第一件成交价超千万元的珐琅彩瓷。2005年乾隆珐琅彩瓷的成交价格首次破亿元——香港苏富比秋拍,一件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以11548万港币成交。第二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张宗宪旧藏的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再破纪录,以15132万港币成交。乾隆以后,清官珐琅彩不再烧制,珐琅彩仅作为瓷器上的一种局部装饰彩料出现。
  民间收藏的珐琅彩瓷“一部分是清代宫廷赏赐皇亲国戚及王公大臣而流落出去的,一部分则是清末英法联军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掠夺走的,也有的是末代皇帝溥仪偷盗卖出故宫的。”数量的稀少决定了珐琅彩瓷的高昂价格,同时也增加了真伪鉴别的难度。有专家指出,清末民国北京地区的古玩商曾大量仿制珐琅彩瓷,水平较高的几近乱真。珐琅彩瓷系清帝亲自过问生产,从设计造型、纹饰到具体烧制,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因此传世品中少见两件完全相同的珐琅彩瓷,这也是一条鉴别的首要依据。
  由于独特的产生背景及高贵的“皇家血统”,珐琅彩瓷一直是瓷器藏家梦寐以求之物。拍卖价格居高不下,即便是民国仿品的价格,现在也早已超过了百万元。
  
  粉彩瓷35件
  
  在康熙五彩及珐琅彩瓷烧制成功的影响下,康熙中期(也有康熙三十五年前之说)创烧的粉彩瓷,因色彩柔和淡雅,表现力极强,纹饰内容精美丰富,到雍乾时期成为主要的彩瓷生产品种。其特点是“在彩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低,色彩品种比五彩更多,因而比五彩更为娇艳,以淡雅和柔丽名重一时”。清瓷100名品中,粉彩数量居首位,占35件。
  雍乾粉彩瓷造型、胎釉及彩绘都较康熙时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雍正粉彩,造型典雅俊秀,胎质洁白,纹饰精美,常见花果、花鸟、山水、人物题材。盘碗上常见过枝花卉、花果纹及吉祥动物图案,100名品中雍正粉彩达14 件之多,去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一对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碗以5072万港币的价格居历年雍正粉彩瓷成交之首。近年来拍场上也出现了不少民国及现代仿品,但其色彩和工艺都远不及真品。
  乾隆一朝大量生产粉彩瓷,100名品中乾隆粉彩占18件。此时的粉彩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格淡雅的白地粉彩,一类是风格华丽的各种色地粉彩、开光式纹饰粉彩。造型、纹饰内容及技法都达到了粉彩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大部分图案内容皆以当时的名画家绘画作品为蓝本。早在2000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一件清乾隆的粉彩花蝶纹如意耳尊就曾创下过3304.5万港币的成交价。到2006年中国嘉德春拍,一件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更以5280万元的成交价创乾隆粉彩瓷拍卖价格之最。
  


  乾隆以后,仅嘉庆前期保持了前朝的粉彩瓷制作水平。“嘉庆后期以后,粉彩器随着整个瓷器生产的衰落,烧制技术及产量皆无法与嘉庆相比,市场上的价格也相对较低。”2006年以来,嘉庆粉彩瓷行情突然上扬,当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张宗宪旧藏的一对粉彩缠枝莲纹葫芦瓶以885.6万港币成交。2007年中贸圣佳夏拍,一件粉彩进宝图螭耳瓶以1019.2万元成交,首破千万元。到今年春拍,嘉庆彩瓷的成交价再上一层楼,香港苏富比4月11日上拍的黄地粉彩花卉福寿纹开光式御题诗“四时花卉”图灯笼瓶,以1769.75万港币再破纪录。
  粉彩一直是瓷器拍卖市场上的主流品种,成交价远高于清代青花、五彩、斗彩器。随着近年来雍乾名品一器难求,不少藏家已经把开始关注嘉道及晚清粉彩瓷器,相信未来会迎来一个黄金交易期。
  
  斗彩、彩绘瓷8件
  
  斗彩创烧于明宣德时期,旧时也有称其为“逗彩”、“豆彩”的,民间的流行说法是指瓷器上各种釉彩的“争奇斗妍”。雍正以前并无“斗彩”一说,历代皆称为五彩,其实就是青花填彩(也有称为加彩或点彩的)。斗彩与青花五彩品种颇为相似,都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不同之处是,青花五彩器中青花只是一种用于绘饰部分图案或图案的某些局部,而青花在斗彩器上是用来在釉下描绘、勾勒全部图案的轮廓,有时也会用于局部图案的装饰。成化斗彩瓷胎质细腻纯净,釉面滋润沉静,与淡雅的青花和艳丽的釉上五彩搭配,娇艳绚丽。
  清瓷100名品中,斗彩瓷仅4件,雍正时期的3件,乾隆时期1件。其他彩绘瓷有4件,雍正仿木纹釉墨彩瓷1件,乾隆矾红彩瓷1件、色地彩绘瓷2件。明成化以后,虽然嘉万时期也继续生产斗彩瓷,但是整体水平每况愈下,直到清代康雍乾盛世,斗彩的烧制方再度兴盛。清三代斗彩瓷,康熙斗彩有嘉万之风,乾隆斗彩烧制最为普遍,但是唯雍正一朝斗彩器的烧制水平最高,最能代表斗彩突出成就的是仿制成化斗彩器,精仿品几近乱真。与成化斗彩有区别的是,雍正斗彩仿成化品种不多,大部分还是同时代常见的器型,除盘、碗、碟外,更多见瓶、壶等大器,造型上雍正风格极为明显。因斗彩瓷上开始使用粉彩,雍正斗彩比传统斗彩绘画精细工致,更富有表现力。2007年香港苏富比成交过3件超千万元的雍正斗彩瓷,春拍时斗彩水波寿石团花纹天球瓶3112万港币成交(此瓶1999年在香港成交时仅552万港币)、斗彩加粉彩垂肩如意瑞果纹梅瓶1096万港币成交,秋拍时斗彩婴戏图钮盖茶壶1175.15万港币成交。
  乾隆时期斗彩的烧制更为广泛,器型多样,常见大缸、花盆、贲巴壶、贲巴瓶、六方瓶、天球瓶等等。纹饰也相对复杂得多,以花卉图案为主,山水人物图案较少。200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一对斗彩勾莲纹双螭耳皮球花形扁壶2216.75万港币创拍卖纪录。
  雍乾两朝,各类彩绘瓷的品种较多,青花、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之外,墨彩、古铜彩、仿铜洒金、绿彩、红彩、金银彩、洋彩、广彩、黑地绿彩等彩瓷皆有大量生产,拍场上屡有精品创天价。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一件雍正仿木纹釉墨彩山水高士访游图笔筒以2084万港币,创瓷质笔筒价格之最。2001年香港佳士得舂拍,曾有一件清乾隆时期的黄地洋彩吉祥花卉铺首耳大尊以1192.5万港币成交。200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一件清乾隆的黑地绿彩缠枝花卉八吉祥纹开光式“双喜”图大盘以1356万港币成交。去年该公司秋拍,一件清乾隆矾红彩“百福”图葫芦瓶以962.35万港币成交。
  
  单色釉瓷17件
  
  清代康雍乾三朝不仅彩瓷烧制工艺非凡,各种单色釉瓷的成就更为突出,本文所收100名品中,雍乾颜色釉瓷的数量仅次于青花瓷,达17件,其中雍正朝3件,乾隆朝14件。这一段时期的色釉瓷“釉色绚烂缤纷,品目繁多,有模仿自宋朝瓷窑体系的汝、官、哥、钧及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也有取材自明朝孔雀绿、宝石红、霁青及娇黄等的绿、红、蓝、黄色台系。而胭脂红、豇豆红、孔雀蓝、茶叶末、炉钧釉等名品,则是清代御窑石的创新表现。”
  康熙十九年到乾隆朝,清廷曾先后派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官到景德镇御窑厂督理窑务。康熙时期的“臧窑”以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闻名于世,“郎窑”以红釉系列独步当时。雍乾时期,在年希尧、唐英的督理下,瓷器烧制更多精细。特别唐英督窑期间,“在他的监督下,瓷器产品继古创新,当时不仅品类众多,有日常饮食用器,婚丧寿诞用品,有供器,又有赏玩、陈设、装饰等器用。在釉彩方面也丰富异常,有青花、斗彩、五彩,以及仿古玉、古铜、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等类,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清瓷100名品中,雍正单色釉瓷收入3件,2件青釉瓷,1件天蓝釉瓷。2004年成交2件,香港佳士得秋拍的豆青釉双龙耳大瓶1742.375万港币居首,德国纳高秋拍的钧窑天蓝釉瓶106.5万欧元成交。第二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一件豆青釉浮雕兽面饕餮纹天球瓶以1109.6万港币成交。
  收入的乾隆单色釉瓷也以青釉品种居首 14件中粉青釉瓷达9件,其余是炉钧孔雀毛釉1件、霁红釉描金1件、霁蓝地描金1件、苹果绿釉1件、雕瓷仿漆1件。“以微量铁元素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成的高温绿釉,习称‘青釉’,是中国传统古老的釉,但呈色均匀,烧造工艺稳定,到雍正时才真正成熟起来。”因青釉呈色的深浅不同,又分豆青釉、粉青釉、冬青釉三种,以粉青釉瓷较多,豆青釉次之。200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一件清乾隆的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曾以4492万港币拍出。
  其他单色釉瓷方面,早在200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时,即有一件清乾隆雕瓷仿漆万花天球瓶以1082.475万港币成交。2004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清乾隆苹果绿釉凸雕海水云龙灯笼瓶以902.375万港币成交。次年该公司秋拍,以1916万港币成交的清乾隆霁红釉描金题诗花卉纹胆瓶是历年成交价最高的霁红釉瓷器。香港佳士得2006秋拍,张宗宪旧藏的一件清乾隆炉钧孔雀毛釉如意耳扁瓶,1972万港币的成交价是历年单色釉瓷成交价之最。
  1997至2007年,除少数精品外,清代单色釉瓷的整体拍卖行情一直不佳。有专家指出,清末、民国时期单色釉瓷的价格远远高于彩瓷。因其烧制成品率极低,烧制过程中氧化略有不佳,釉面的色调就不均匀。2006年以来,在佳士得、苏富比、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的推动下,清代颜色釉瓷的行情略有上升。今年巴黎苏富比6月初春拍,将推出一场以清代颜色釉瓷器为主题的“芳陶清赏——中国瓷器私人珍藏专拍”,相信近几年会迎来一轮清代单色釉瓷的好行情。
其他文献
陶瓷鉴定是文物鉴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不单纯是鉴定其真伪,还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断时代,二是识窑口,三是辨真伪,四是评价值。前三项有些内容相互交叉,性质近似。第四项则主要是评价陶瓷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鉴定陶瓷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科学手段确定古陶瓷的时代、窑口、真伪和价值;二是凭借考古和实践经验,用目测、手摸等方法断定其
期刊
历史画是以历史传说或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题的人物画。这类题材相较于纪事画,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很多从事人物画创作的明清画家,多有过历史画创作的经历。  在历史画中,历史人物的描写是最为多见的。历史上有名的一些文人或贤达常常是人们景仰膜拜的对象,如伯夷、叔齐、孔子、老子、张良、韩信、苏武、蔡文姬、吕祖谦、孔明、王羲之、竹林七贤、谢灵运、谢安、韩熙载、唐十八学士、李白、白居易、苏轼、宋江等及历朝贤明的
期刊
人们对欧初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这不仅因为他鹤发童颜的外表,还有握手时的力感,交谈时的思维。  欧初有双重身份:革命者和收藏家。  欧初,字德正,号五桂山人。1921年生于广东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1938年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1939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受党组织指派组织抗日游击队,任广东人民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长。抗战胜利后,任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粤中纵队副司令员兼参
期刊
刺绣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颗奇丽明珠。其中有一种风格的刺绣与绘画艺术遥相呼应,被美誉为画绣:或是绘画与刺绣互补,灵活多变;或是以画稿为绣本,超凡脱俗;或是以绣摹画,逼真传神。追溯画绣缘起,北宋晚期起刺绣艺术与人文艺术有了交叉。到了明代,刺绣艺术与绘画的关系更为密切,以顾绣为代表,风格上则受江南文人画的影响较大,明末清初皆可循其佳品名迹。其后,中国四大名绣以及其他多种地方绣中皆有画绣,各具
期刊
鉴,镜也。  古人有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三层境界,而中国大陆古代铜镜收藏,在经历了15年的拍卖风雨历程后,悄然走过了三般境界。像其他文物艺术品一样,展现给我们它的万种风情。  当10年前的中国大陆拍卖场上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代瓷器、中国古代玉器的市场价格你方唱罢我登场力创“天价”时,古代铜镜被埋没在古钱堆里,默默行走在市场角落边,这也正是收藏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中,很少有市场价格在千
期刊
2007年3月南通仿真绣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今年年初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南通仿真绣的创始人——被誉为“神针”的沈寿又一次被人们重新提起。  沈寿(1874—1921)苏州吴县人,原名云芝,号天香阁主,字雪君,晚号雪宧。父亲沈椿经营文物古董,母亲宋氏擅刺绣,从小受江南绣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沈寿七八岁便向姐姐沈立学绣,年益增,艺益精,
期刊
文房书斋概念兴发于唐代。  北宋中叶,在文人领袖们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蔡襄、米芾、黄庭坚等人的导引和亲历亲为中,书房概念日趋成熟,成为中国人住宅格局中的重要门类。  明清之时,书斋的陈设布局理论和实践已臻完美。文房一词所含几可独成一门,蕴含宝贵的人类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明代,书房的清幽、精致、自然之品格追求已经彰显,明人屠本峻说:“斋中几榻,琴剑书画,鼎研之属,须作不俗,铺设得体,方称传
期刊
纽约佳士得首推中国织绣品专拍    3月19日,纽约佳士得推出了著名中国丝织品收藏家Linda Wrigglesworth私人珍藏的150余件织绣品专题拍卖,总估价约为300万至500万美元。此场拍卖是继2005年5月15日中国嘉德春拍推出的“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专拍以后,全球范围内中国织绣品的第二场大规模专题拍卖,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  这场拍卖主要以清代宫廷服装及饰物为主
期刊
四、验证    在我们身边,时而会发现“身份不明”的东西,如UFO目击者的讲述可能被认定是错觉或想象,但也可能是历史性发现。因此,遇到“不明物体”时,应该有“这是什么”的好奇心和“我要弄清楚!”的探求欲,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去伪存真。  1938年,南非博物馆员科特尼·拉提曼在一艘从印度洋归来的渔船上发现了一条没见过的鱼。她翻阅了许多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怎么也弄不明白这条鱼为何物。于是,她把绘有这
期刊
作为纯观赏性的画绣,在晚明顾绣饮誉江南之前,尚未成为一种拥有广泛受众和相当规模市场需求的刺绣品种。17世纪以前,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实用品而制作的,即便是苏、粤、湘、蜀四个绣史悠久的地区亦莫能外,其产品主要是背面、床帐、服装和佩饰如荷包、香囊、汗巾之类,这与我们今天一提到“四大名绣”,脑海里首先浮现出一幅幅色彩鲜艳、意境优雅的“画绣”是大相庭径的。其原因自然是随着近代以来工业化的进程,刺绣日益失去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