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佳士得首推中国织绣品专拍
3月19日,纽约佳士得推出了著名中国丝织品收藏家Linda Wrigglesworth私人珍藏的150余件织绣品专题拍卖,总估价约为300万至500万美元。此场拍卖是继2005年5月15日中国嘉德春拍推出的“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专拍以后,全球范围内中国织绣品的第二场大规模专题拍卖,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
这场拍卖主要以清代宫廷服装及饰物为主,极尽宫廷服饰的华贵与多姿多采。拍卖品的品类大约包括四大类,一是清代朝服及日常穿着的袍服,二是清代时的随身配饰,三是分辨身份地位和官阶的章补,四是装潢宫殿厅室的饰物。这次专拍是美国市场首次举行的大规模中国明清织绣品拍卖,估价最高的拍品是清咸丰(1851-1861)的一件宫廷服饰——明黄缂丝五彩云蝠龙纹十二章吉服袍,估价38万至45万美元。“龙袍圆领,右衽,马蹄袖,色用明黄,领袖皆石青,片金缘,绣金龙九,列十二章,领前后正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饰八宝立水,通身点缀流云飞蝠,黄地万字。”属于清雍正/乾隆宫廷常服一类的一件石青缂丝八团牡丹貂皮褂,估价高达25万至35万美元。
据佳士得北京办事处的专业人士介绍,Linda是西方中国织绣品界内数一数二的商人,亦是著名的收藏家,她的收藏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Linda女士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丝绣品的发展,尤其专注于清代(1644-1911)服饰的收藏,对欧美中国丝织品收藏界贡献良多。这次拍卖是西方首次举办中国丝织品专题拍卖会,专拍中的几件珍品曾著录于Linda的著作《宫廷服饰》(Imperial Wardrobe)中。”
中国织绣品的拍卖热潮源于2005年中国嘉德春拍的耕织堂织绣品收藏专拍,这是中国市场首次举办的织绣品专拍,203件拍品仅流拍18件,总成交额4437.84万元。8件拍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元明时期的《彩绣十八尊者》册页以550万元成交。此次专拍汇集了耕织堂主人20多年潜心收藏的精品,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民间织绣品收藏的最佳者,藏品主要以明清时期制品为主,“几乎囊括了丝织品的各种类别、众多绣派、各类品种及兼顾宫廷织造和民间织绣,是明清时期织绣工艺发展的一个缩影。”
内地织绣品展览、研究全面升温
与中国书画、瓷器或者玉器等门类的文物艺术品相比,织绣艺术品仅是一个非常小的门类。但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品一样,织绣品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脉络。在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已经出现了各种丝织品和刺绣品。织绣工艺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工艺水平及生产数量到达了鼎峰。
在织绣品收藏、拍卖热的同时,内地专业人士对于织绣品的展览、研究也全面升温。近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收藏机构分别推出了具有高品位的织绣品专题展览,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织绣品专著。
2007年岁末至今年2月25日,由上海博物馆主办的“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揭幕,这是对现存明清顾绣精品的一次全面展示,集中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苏州博物馆等收藏的顾绣精品50件/套,分摹绣名迹、神仙释道、花卉翎毛、人物故事四个部分。顾绣诞生在上海,得名于晚明的上海露香园顾氏家族。作为纯欣赏性的画绣,顾绣对形成于清代的四大名绣影响深远。2006年5月,顾绣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特展落幕后的2月26日至27日,一场以顾绣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数十位织绣工艺品研究专家就顾绣的起源、历史及影响,顾绣与晚明社会和文化,顾绣与绘画,顾绣的艺术特色,顾绣的断代与辨伪等诸多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
如果说上博此次举办的顾绣专题展是对单一织绣工艺的个案研究,那么此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在2006年3月举办的“经纶无尽——故宫藏织绣书画展”,则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织绣书画进行的整体研究和探索。该次展览展出了故宫收藏的80余件宋元明清以来的织绣书画作品,对于厘清中国织绣书画的发展脉络,以及宋代以来各个时代织绣书画的各种工艺演变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有业内人士评价,“这两次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以及相关专著的出版,是近年来内地对于中国织绣艺术品研究全面升温的标志,对未来中国历代织绣工艺的专题研究及历代织绣品的收藏将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2000年以来织绣品行情大涨
织绣品上拍场的时间尽管较晚,但是成交价的涨幅却相当惊人。据笔者观察,织绣品的行情约出现在1994年前后,早期涉足者主要是港台地区及海外的一些藏家,陆续有精品走上内地拍场大约在1996年以后。
20世纪90年代末期,拍场上成交的织绣精品价格已在100万至200万元间。当时的成交纪录是一件清乾隆时期的《御制缂丝刺绣无量寿佛像》,1999年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211万港币成交。同年,北京市场也出现了超过百万元成交的织绣品,北京翰海春拍二件一组的清中期缂丝制品以145.2万元成交,中国嘉德秋拍清中期的缂丝《群仙祝寿图》十条屏以176万元成交。
1999年以后,随着中国书画、陶瓷的行情大涨,丝织品的成交价也迅速升温。2000年春拍,香港佳士得上拍的一件清代缂丝寿字立幅的成交价已经到了444.5万港币。2001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清代佚名的缂丝《姜晟书高宗纯皇帝御制八征耄念之宝记卷》的成交价也高达343.2万元。
2002年,内地织绣精品的拍卖成交价格突破500万元大关,而香港地区则跨越了千万元门槛。春拍时,中贸圣佳上拍的一件清乾隆《御制御笔十全记》缂丝手卷以352万元成交。北京翰海6月30日上拍的编号1040缂丝《米芾题〈长春图〉手卷》,792万元的成交价创下了当年内地中国丝织品拍卖纪录。香港佳士得春拍时,一件明永乐时期的刺绣《红夜摩唐卡》以3087.41万港币创当年中国丝织品拍卖的世界纪录,也是迄今为至全球范围内成交价最高、尺幅最大的一件唐卡。1994年这件刺绣唐卡在纽约拍场首次亮相时,成交价仅100万美元,8年时间,价格上涨超过3倍。
2004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市场织绣品拍卖行情全面爆发的关键性年份。继上年香港佳士得出现千万元的织绣品之后,2004年上半年北京市场出现两件成交价格过千万元的织绣品。首先打破纪录的是一件元代管道昇的《针绣十八尊者》册页,北京翰海1月12日将其推上拍场时,估价仅380万至500万元,从380万元起拍,结果以1980万元成交。3个月后,中国嘉德春拍中的一件由美国征集回来的清乾隆缂丝《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全卷,以3575万元一举打破了数项纪录。
2005年中国嘉德春拍“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专拍的成功,更将中国织绣品的拍卖推向了高潮。
2006年,中国织绣品拍卖成交价前三名皆在千万元以上,香港佳士得春拍的清乾隆《御制缂丝“三星图颂”图》轴估价300万至400万港币,成交价为 1748成港币。香港苏富比春拍的清乾隆《御制缂丝黑地海水云龙纹仪仗用甲胄》估价 500万至700万港币,以1468万港币成交。该公司上拍的另一件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也以1468万港币成交。
清代缂丝精品引领拍卖的行情走势
经过十余年拍卖市场的检验,目前中国织绣艺术品的拍卖主要以刺绣、织锦和缂丝三大门类的制品为主,其中历代缂丝艺术品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价格方面都要远远高于其他两类。
缂丝自古即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也称作“刻丝”、“克丝”或“尅丝”,海外人士也称其为“缀锦”、“缀织”、“织成锦”等。《玉篇》说:“缂,织纬也。”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也称“刻丝”,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
明清时期,缂丝工艺为宫廷垄断,缂丝制品多为皇室所用。缂丝具备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其制品分日用品及艺术品两大类,艺术品的价值最高。历年拍卖成交的织绣品中,价格高的拍品中六成以上都是缂丝,目前拍卖价格最高的即前文所题到的清乾隆缂丝《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全卷。这件缂丝制品长1714.5厘米、宽31.6厘米,是目前所知古代缂丝作品中尺寸最长的一件艺术品,“也是收集《兰亭序》历代拓本最完整、史料最丰富的缂丝手卷艺术作品,具有缂丝工艺史和书法绘画史等多种艺术史料价值,其缂丝工艺之精湛,色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同类传世缂丝手卷艺术作品中极为罕见”。
2006年,崇源国际上拍的一件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大屏风》,也因为屏风的主题装饰为缂丝,以8050万港币的天价在澳门成交。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历年拍卖成交价超百万元的38件织绣品中,采用了缂丝工艺的制品超过20件,每年天价成交的织绣品几乎皆为缂丝制品。以“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专拍为例,203件拍品中,缂丝制品超过37件,接近全部拍品的两成。有专家指出,“历代各类制绣品中,以缂丝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格最高,仿品也最少。主要是因为,缂丝对工艺的要求较高,明清制品中极少次等品。仿品少则是因为仿制的缂丝的成本和难度太大,对材料及工艺技术的要求也高,这也是近几年缂丝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所在。”
相对缂丝而言,刺绣品在日用品方面的品种较多一些,价值较高的仍属刺绣艺术品一类。?刺绣又名“针绣”,民间俗称“绣花”、“女红”等。一般是指以绣针引各种彩线(丝、绒、线),依照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穿刺,形成各种图案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从出土实物来看,我国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相当精美的刺绣品。明清时期,随着宫廷对织绣工艺的重视,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各种地方绣种也极为丰富,如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等,刺绣的针法多种多样,有数十种之多。
从收藏市场的情况看,民间收藏主要多见各种地方风格的刺绣品,主要以清代四大名绣为主,数量最大的是日用品,价格最高的则是艺术绣。拍卖市场上数量较多、成交价格较高分别是顾绣、粤绣、湘绣。历年成交价排在前三名的拍品中,有两件元明制品,一件清代制品。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的元代管道昇《针绣十八尊者》册页以1980万元居首,这件拍品的作者是“元代第一才女”——管仲姬(1262-1319)。管道昇,字仲姬,浙江吴兴人,是元代书画家赵孟fu之妻,被封为“魏国夫人”。据史料记载,元成宗大德二年(1299),管仲姬皈依中峰禅师,常住寺中书写经文,并绣《十八尊者图》,共16幅,供于寺内。据专家考证,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此类藏品。这件绣品有三绝:粉本高绝,绣技妙绝,装潢精绝。另一件元明拍品出自中国嘉德2005年耕织堂专拍,即550万元成交的《彩绣十八尊者》册页,原为中国著名陶瓷收藏家胡惠春所藏,其风格与北京翰海成交的《针绣十八尊者》极为相似。200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以1468万港币成交的清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是目前所知成交价格仅次于管道昇《针绣十八尊者》册页的刺绣品。
拍卖、收藏市场上织锦的数量远小于刺绣品,织锦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已有丝织物,明清两代织锦生产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等地,除官府的织锦局外,民间作坊也蓬勃兴起,形成了江南织锦最为繁荣生产时期。“织锦大多采用传统提花工艺和木制花楼织机,有些织锦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织锦种类有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杭州织锦,以及少数民族的黎锦、壮锦、傣锦、瑶锦、侗锦、苗锦、土家锦等等。
历年中国的拍卖市场上尚未出现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织绵,2005年中国嘉德春拍“耕织堂”专拍中,曾上拍过数件艺术价值较高的织锦,如以90.2万元成交的《五彩汉藏文诰命》是目前内地成交价最高的织锦,这件织锦织造于明永乐四年,使用于宣德元年,是一件明代文武官员封赏的诰敕,由南京内织染局承制。专拍中一组清中期的《橘红缎织金云龙纹椅披》(4件)以69.3万元成交,一件明代的《藏青织金妆花缎蟒袍》以52.8万元成交,一件明代的《明黄织金锦蟒纹袍料》以24.2万元成交。同年12月,天津国拍秋拍中清乾隆时期的一件《内府自织龙锦》以49.5万元成交。
织绣品的收藏鉴赏要点
从历年拍卖和收藏市场出现的织绣品整体情况来看,主要以清代康雍乾三朝制品为主。清代乾廷非常重视丝织业的生产,清三代时苏州、杭州、江宁的织造局专门为皇室造办织绣品,一度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织绣艺人,以及最先进的织造设备和上等原材料。据专业人士查证,到乾隆十年时,苏州、杭州、江宁三地的织造规模空前,“江宁织造织机600台,机匠1780人;苏州织造织机663台,机匠1932人;杭州织造织机600台,机匠1800人。”
业内人士认为,“明清织绣品以清代制品的存世量最大,特别是清三代的龙袍、皇室用品,都是绣中之珍。收藏者基本都首选皇帝、皇后的龙袍和常服,其次是各级文武官员的官服,再者是清代的各类艺术绣品,比如缂丝和各类刺绣艺术品。高档的织绣品通常会在各地的拍卖市场上成交。民间的服装和服饰用品的价格远低于宫延用品,如常见的荷包、绣片、枕顶、袍服等,多数会出现在各地的古玩店和民间收藏市场。”2004年内地艺术品拍卖行情飙升以后,大量海外收藏的艺术品开始回流,织绣品也出现了回流的迹象,内地很多藏家走出国门,购买珍稀的明清织绣品,其中不乏精品。
在拍卖场上高价成交的带动下,近年来民间收藏市场上织绣品的交易日渐升温。以北京潘家园为例,2006年零散经营新旧织绣品的摊位仅三四十家,2007年底仅大棚区已经扩展出了四个专门经营新旧织绣品的区域,摊位达百余家,汇集了来自西藏、江苏、浙江、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经营者,成为北京地区织绣品收藏者的主要淘货地。
织绣品的收藏,首先要学会鉴赏,判断织绣品的价值和价格。相对于其他门类的收藏品而言,织绣由于流派、品种繁多,鉴赏和评价也较为复杂。综合看来,织绣品的收藏评价主要是从品种、艺术性、质地、纹样、色彩、款式、品相和珍稀度等多方面进行。
从品种方面来看,有刺绣、缂丝、织锦等织和绣的品种,以缂丝价值最高,其次是刺绣、织锦等。若从织绣品的用途来看,艺术欣赏品的价值高于日常实用品,成品要高于半成品。服装服饰中,袍胜于裙袄,宫廷的皇室服饰高于各级官服,各级官服高于民间服饰。从艺术性看,宫廷艺术织绣品高于民间文人风格的艺术绣,欣赏性制品高于日常用品,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质地、纹样、色彩也是评价织绣品高下的重要方面,质地、纹样、色彩可以说明使用者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明清时期各级文武官员的官服纹样,不同级别的官服纹样和色彩是不同的,其价值也有很大区别。比如文武官员在朝廷上穿着的袍服上前后装饰最为明显的补子,武官服的补子上一般绣有动物,文官服则以飞鸟区别,官阶不同,补子上所绣的动物也不同。明代文官的补子多为双禽相伴而飞,武官的则为单兽,或立或蹲。清代文官的补子一般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也有区别,一般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的补子以明代相同,还是用单兽,一般是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但是市场的价格并不一定是官阶高服装价格就高,而是视珍罕程度的不同物以稀为贵。比如明清时期武官的补子中品级低的犀牛、海马,因一直不受收藏者重视,存世量极少,因此价格远高于品级较高的狮虎补子。再者,织绣品的款式也是年代鉴别的重要依据,不同年代、朝代的款式有很大的区别。
织绣品的技法也是鉴赏的重要方面,比如刺绣就可分为“锁绣、钉绣、平绣、纳绣、十字绣、打籽绣、编绣、剪贴绣、串珠绣、发绣”等等,其中以清代四大名绣最具有代表性。除此之外,织绣品所采用的针法的难度和复杂性,是鉴别刺绣品艺术价值和价格的关键。
收藏织绣品的知识储备与眼力同样重要,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织绣品的仿制需要规范、繁琐且精准的设备和原材料,仿制的成本较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及拍卖市场形成初期,织绣品的价格较低,仿制品相对较少。但是这种情况在2000年以后发生了深刻变化,织绣品的拍卖天价吸引了造假者,赝品开始出现在各地的收藏市场,拍卖场上也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收藏者随时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