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画绣绣艺探研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5643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绣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颗奇丽明珠。其中有一种风格的刺绣与绘画艺术遥相呼应,被美誉为画绣:或是绘画与刺绣互补,灵活多变;或是以画稿为绣本,超凡脱俗;或是以绣摹画,逼真传神。追溯画绣缘起,北宋晚期起刺绣艺术与人文艺术有了交叉。到了明代,刺绣艺术与绘画的关系更为密切,以顾绣为代表,风格上则受江南文人画的影响较大,明末清初皆可循其佳品名迹。其后,中国四大名绣以及其他多种地方绣中皆有画绣,各具特色。
  


  若是追溯画绣针法,可以至唐。虽然画绣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宋代起始,但是晚唐五代花鸟题材的针法实践,对于后世画绣针法演进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晚唐五代出现的平针针法,是刺绣针法从锁针及劈针绣(锁针绣中变化出的)进步到平针绣的一个关键性进展。当时的平针法中已经可以区分出齐针、抢针、接针和滚针。甚至还可见掺针的雏形。(图一)崇宁年间(公元202-206年),宋徽宗在皇家画院设绣画专科,画绣分山水、楼阁、人物、花鸟等类。绣工们在宋徽宗的推崇和嘉奖之下,极力追摹画作,对笔墨线条、设色浓淡、气势神韵都用针线表达。其间绣工如思白、墨林、启美等名家辈出,欣赏性绣品遂成刺绣之极品。从晚唐五代发展出的平针绣法到了宋代,在配色、劈丝以及针法运用上愈发精益求精,使得刺绣题材从女红小品或者是供养神佛像进入到了中国画的纯艺术范畴,而作为百工之一的刺绣技法也从工技之列初入艺术殿堂。《燕闲清赏笺》有云:“宋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设色开染,较画更佳。以其绒色,光彩夺目。丰神生意,望之宛然,三趣悉备。”绣画的风尚,也从皇家绣院渗透到富贵望族,流行于闺阁庭院之中。明代项子京《蕉窗九录》云:“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胜,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现在可见留存宋代的画绣实物,在题材上分:有人物和花鸟。相对于刺绣技法,也有两种风格:一类可以概括为空绣,另一类则为满绣。辽宁省博物馆藏《南宋绣线瑶台跨鹤图》(图二),绣画楼阁山水人物,仙人跨鹤飞来,披帛飘动,高台上童子持幢迎接。台下树木、楼阁、陡山嶙峋隐没于云海之中。人物衣服用和山石用抢针,竹叶飘带和鹤翅用齐针,云彩、房屋局部轮廓及衣着局部加盘金及钉金,窗户用网绣、地板用铺针上加编绣。作品中笔墨为主,大面积借用色地绣轮廓来表达层次。这一种风格,与元代人物绣相似。如元至正二十六年的《黄缎绣〈妙法莲花经〉》第五卷(图三),针法上空勾线条为主,用接针、钉线绣、齐针、抢针、掺针、打籽、编绣、锦纹绣等绣法。更精细者,见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图四),人物基本上用单线条空绣,服饰上大量用锦纹绣,也有单色衣服部分满绣。满绣部分用了掺针绣出,技法纯熟。另一类为满绣风格,主要见于花鸟题材。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秋葵蛱蝶》(图五),基本上用抢针绣出。其中花瓣和叶子用抢针一批一批绣出,在色彩过渡的两批之间用掺针或套针进行过渡。花蕊用打籽针,叶脉用接针。辽宁省博物馆藏《刻绣合璧册》之中的《海棠双鸟》(图六)与《梅竹鹦鹉》所用的针与之相似,均用抢针为主要针法,绒丝细密,色彩过渡时用掺针或套针,细节部位用针相似。
  


  宋代画绣,人物绣法承接元代,多用空绣描绘,衣饰纹样多用锦纹绣。花鸟绣法承接晚唐平针绣中的抢针以及掺针。掺针的出现,应为画绣所需。缘由在于,掺针针迹长短不一,掺用的色线不同,掺用的面积不同,可随需而定,可进行混色调和色彩过渡,可以表达多种画笔所能表达的效果。宋代画绣为掺针实践之初始,明代不断成熟。提及明代画绣,不能不提及顾绣。
  明代顾绣据传自缪氏起,至韩希孟为绝佳,皆以艺术品格为刺绣的要旨,选取绣稿必以名人古迹,而继承宋元绣技,运针极为谨严,故其绣品留名于世。从现今国内收藏情况看,上海博物馆藏缪瑞云绣《竹石人物花鸟合册》(图七)、韩希孟绣《花卉虫鱼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等,皆为一种刺绣风格,而上海博物馆藏《东山图》、《钟馗像》(图八)、《十六应真图册》又可见顾绣另一类风格。
  顾绣风格之一以缪瑞云和韩希孟作品为代表,绣面风格呈现用色上清秀雅致。刺绣技巧上,主体针法为掺针,丝线细密,运针灵活,曲转自由,偶尔用钉针补足转势,调整光影折光强弱。运用针眼来表现脉络或者是位置关系,也都用一片针交错于另一片针的边缘或者用铺垫叠压来表现浮凸于前的效果。这一风格的顾绣绣艺应以韩希孟为最佳,其余留存作品,无出其右,故有“韩媛绣”的盛名。其绣面风格在色彩上更为明快,绣线粗细、针迹长短随需而置,在运用掺针绣各种物像,常常借用绣地的色彩,用针疏密相间,将色彩和光影同时考虑到刺绣技艺中去,并且运用多种针法进行组合和叠加,意在摹真。
  


  顾绣风格之二以《十六应真图》绣者为代表,以绣线条为主的绣法,常为勾勒轮廓,以齐针、扌必针(滚针)、接针和钉线绣混合通用的针法为主,辅以套针和旋针,讲究笔势张曲,意在摹画。
  顾绣绣艺存在两种风格的情况与史籍记载的情况其实相符。《东山图》董其昌题跋中写道:“……海上顾氏多绣工,成此卷……”,所谓“多绣工”应指顾氏一族中有多种风格的绣工。此外,对于多种文献中论及顾绣针法,都称“多变”是其特点。从这两类绣法中分析,也都符合。前者指多种针法变化使用,多种多样的针法,运针无定式的风格;后者指一根线条上,根据粗细和曲度,边使用边调整,并无固定针法,即不拘于一种针法贯用于一处线条或块面的运针风格。
  在画绣史上,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绣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宗绣艺成为中后期顾绣争相沿袭的技法,并流传广泛,成为一派,其中绣法一直延续到清中期。
  清代的刺绣发展更为丰富,画绣的技法也种类繁复,基于地方特色,有苏绣、粤绣、鲁绣和湘绣。
  


  苏绣是指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刺绣,苏绣中的画绣风格与顾绣一脉相承。清中后期苏绣常以自称顾绣,实为苏绣特征的绣法,其针法特点:针纹多行并行,纹界重叠隆起,以套针为主要针法,中留有水路,针迹细密;色彩淡雅、平匀光洁。这些针法的运用,其实未能将顾绣中擅长表现物态神情的写实手法很好的继承下来,顾绣中的掺针、施针及其用法已然衰退。直至清末,沈寿成为苏绣针法集大成者。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的《雪宧绣谱》实为苏绣刺绣针法的重要著述。由沈寿对画绣中刺绣技法不断研习的过程可见,她开始于苏绣,后观顾绣激渐明画理绣通。(图九)沈寿赴日本后,受西洋画的理念影响,并将其与传统技法相结合。沈寿又开办学校口授心得来传播刺绣技法,在画绣技法的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本文中所用针法之意义,主要参阅沈寿《雪宧绣谱》之中对针法所指含意,通过比对认为“羼”即通“掺”,“即长短针。因其长短参错互用”,今指掺合混用的意思。“施针”也从其中“施者,加于他针之上之谓。其针法疏而不密,歧而不并,活而不滞,参差而不必齐。”而“散整针”、“虚实针”等是张謇根据沈寿对针法组合运用的解释进行综合定名,实是组合针法的归纳。
  


  粤绣是指广东地区的刺绣,绣画的内容无不寓意吉祥华贵,针法繁复,变化多端,针迹工整规矩,绣工细腻。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中著录粤绣时评述:“……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可见粤绣用线细腻,针法严谨,出针边缘不齐,则常以金线盘绕钉绣进行遮蔽。鲁绣是指山东地区的刺绣,针法上无多区别,主要特点为用双股丝捻线,线粗犷,绣地结实。晚起的湘绣,绣法和配色上吸取苏绣和粤绣的技术,主要为掺针和施针。
  


  中国传统画绣自宋起开始发展,明清时期繁多。宋以文人画为绣本,明清虽有早期顾绣以不媚世俗、绣工精湛而名声鹊起,但大体而言则仍以寓意吉祥为绣本主题。在针法上的变化起伏,也由绣本题材变化而显现出不同。文人画绣本,必然要求绣工不仅懂绣,还要懂画,不仅能用针将绣面细洁地绣出,而且还要求绣工能知画之韵味、势态以及色调、明暗关系中的微小变化,这一系列要求,必然使得绣工尝试用掺针和施针。这类看似简单的针法和针法关系,其实极其灵活,加上劈线粗细、混色关系,以及丝线折光和露地后线迹投影对绣面产生的微小变化的综合性效果的把握,一般绣工是不能很好理解其中的神奇,更不会去熟练运用。所以,画绣擅长者,必然是少之又少。
其他文献
今年春拍,宋元瓷器天价频出,现当代陶瓷走热拍场。有市场人士指出, “以明清瓷器为主体的瓷器拍卖格局正在被打破,高古瓷器、现当代瓷器将成为瓷器拍卖的两大重要板块。实质上,这一趋势预示着瓷器拍卖将正由清代瓷器为主体的时代,转入多元竞秀的新时期。”  回首中国瓷器拍卖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内地拍卖业兴起前,以香港为中心的中国瓷器拍卖,因20世纪早期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收藏家群体的支撑,明代瓷器极为流行。香港
期刊
辽博的赵孟頫  《临皇象急就篇卷》    在辽宁省博物馆馆藏书画中有一件《急就篇》元代临本,题为元赵盂頫《临皇象急就篇卷》。书写者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赵孟頫。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因所居有鸥波亭,人又谓鸥波,湖州(今属浙江)人。生于南宋宝祜二年(1254),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嫡裔。后人元为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绘画上主张“书
期刊
曾几何时,各式各样的古代陶瓷残片被人们当成了珍宝,走进了收藏投资市场,其中许多单件残片的市场价格早已超过了万元大关,且有逐步上升之势。更主要的是,高昂的市场价格吸引来了趋之若鹜的造假者。  古代瓷片在收藏市场出现得较晚,1949年以前的北京古玩市场也有宋代“柴窑”和“钧窑”瓷器残片的交易记录,但只是特殊的个案。  改革开放以后,古代陶瓷的整器是交易和收藏的主流,瓷片收藏参与者虽呈递增之态,但人数较
期刊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晴    下午三点,一位大妈拿来一件“雍正御制”楷书款珐琅彩花鸟纹水盂。  雍正本朝的珐琅彩瓷器十分名贵,传世极少。其特点是:造型俊秀,小巧玲珑;胎体质地细腻,厚薄适中;釉面洁白细润;所绘纹饰着彩有晶莹透明的玻璃质感,彩色艳丽,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绘画细腻,表现力强,艺术水准极高;蓝色彩料鲜艳醒目类似青金蓝色;所书款识为楷书或篆书,字体工整。  反观这件珐琅彩花鸟纹水
期刊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运用水、火、土的不同特性,在一万年以前产生了人类第一次试图改造自然的创造物——陶器。又经过数千年的历程,在亚洲大陆的东部,中国人的祖先率先将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孕育了一种新的物质,创造出温润、洁净、雅致的瓷器。中国瓷器凝结了历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奇葩,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    神奇出泥尘    瓷器的诞
期刊
历史上的事情很有规律,往往盛极而衰,衰而能复起者,除非另起炉灶。若论之宋元以降的书法艺术能否步武前贤,有目共睹。或日,期以再攀新高,非不能已,当俟以时日,反之则鲜矣哉,中国明清书法就是明显一例。自魏晋至唐,中国书法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之后,便戛然而止了。后继者虽奋力追赶,却始终无法超越前人,尽管也余辉满天,但毕竟不是旭日当空。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不论公私庋藏的古代书法还是绘画,总是宋元以来的留存较多,
期刊
顾绣因形成于明代上海顾氏家族而得名。顾名世,号龙海,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拜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县城西北隅,也就是以前上海南市区,现今黄浦区露香园路地区,修筑了一处有名的江南园林,据说在筑园时“穿池得一石,上有赵孟頫篆书‘露香池’三字,因此名为露香园”。在这个精致的院落里,顾氏家族以书画诗词会友,结交了许多当时江南有名的文人墨客。顾氏女眷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也大大提高了其艺术修养,她们
期刊
陶瓷鉴定是文物鉴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不单纯是鉴定其真伪,还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断时代,二是识窑口,三是辨真伪,四是评价值。前三项有些内容相互交叉,性质近似。第四项则主要是评价陶瓷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鉴定陶瓷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科学手段确定古陶瓷的时代、窑口、真伪和价值;二是凭借考古和实践经验,用目测、手摸等方法断定其
期刊
历史画是以历史传说或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题的人物画。这类题材相较于纪事画,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很多从事人物画创作的明清画家,多有过历史画创作的经历。  在历史画中,历史人物的描写是最为多见的。历史上有名的一些文人或贤达常常是人们景仰膜拜的对象,如伯夷、叔齐、孔子、老子、张良、韩信、苏武、蔡文姬、吕祖谦、孔明、王羲之、竹林七贤、谢灵运、谢安、韩熙载、唐十八学士、李白、白居易、苏轼、宋江等及历朝贤明的
期刊
人们对欧初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这不仅因为他鹤发童颜的外表,还有握手时的力感,交谈时的思维。  欧初有双重身份:革命者和收藏家。  欧初,字德正,号五桂山人。1921年生于广东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1938年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1939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受党组织指派组织抗日游击队,任广东人民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长。抗战胜利后,任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粤中纵队副司令员兼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