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9月,云南省高一历史使用了新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新教材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来铺展历史脉络,教材内容高度简洁凝练,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点密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新教材存在以下难点:一是教学内容总体容量偏大,知识点较多,而叙述过于简洁浓缩,这需要老师补充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增加,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难度加大。二是高一课时安排较少,现实要求用一节课的时间讲一课内容,而且新教材多为基础知识,与初中内容重复较多,这对于老师来讲,在删减哪些内容和增加哪些内容下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中外历史纲要》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三是现在考试试题命制比较灵活,紧跟时代发展,有明显的脱离教材的现象。在新教材使用后,云南省没有试题范本供大家参考,在重难点把握上一些新老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推行新教材后,命题的范围更广了。总之,新教材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一些困惑,现就如何用好高中历史新教材上好历史课谈一些笔者的思考。
一、转变教学方式
历史教材的编排发生了变化,但历史史实和历史事件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历史课堂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就在于历史课程有她独特的历史魅力和历史韵味。要想让历史课堂丰富多彩,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其他教学方式。
例如,在设计“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笔者运用视频导入,通过视频和课本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讲“五四运动的过程”时,加入学生的话剧表演《破晓》,让学生体会巴黎和会失败后,学生上街游行这一段内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当时的青年力争主权、内惩国贼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播放影视作品《建党伟业》中的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建党的不易。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讨论: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爱国?运用多媒体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比教师在讲台上满堂灌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的感触更深。总之,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让历史课堂变得有维度。
二、讲清历史史实
新教材内容容量大,一课内容包含多个知识点,篇幅较长,结论性语言较多,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要想在一节课内把这些历史史实讲清楚,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例如,“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总共有“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三个子目,知识点较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把“明清易代”这一内容放在最前面讲,在讲标题时把明朝、清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讲解清楚,让学生从时间上把握朝代更替。其后的教學设计把明朝建立后围绕人物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分开讲,并把这些活动赋予小标题。例如,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变革,集我皇权(皇帝);海上交通——七下西洋,扬我国威(郑和);沿海形势——驱敌抗倭,捍我海疆(戚继光、俞大猷);内陆边疆——安抚民族,固我大国(皇帝)。通过四个内容的整合与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明朝的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国家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各民族的贡献;国家的统一与强盛,会影响外交关系。
在讲解本课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例如,“学习聚焦”,让学生掌握每个子目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强化记忆;“思考点”“学思之窗”,让学生在思考过后更容易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史料阅读”,充分运用史料教学,补充与本课相关的文献材料;“历史纵横”,增加本课内容的知识点,拓展本课的内容;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后的“探究与拓展”,增加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材料以及问题的综合能力。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把历史史实讲解清楚,让历史课堂变得有广度。
三、突出历史情感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理论知识的更新、认识角度的调整、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可以在历史新教材中看到越来越多关于家国情怀的实践和边疆、海疆的保护。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时代、社会赋予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情感的意识,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历史课中。这是上好一节历史课、达到历史教学目标、实现情感目标、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历史成绩的前提条件。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能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和历史课堂之外。如果在历史课堂上只是客观地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史实,在语言上没有过多的渲染,那学生听起来就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历史课堂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提高自身的素养,包括教师对课本中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生平贡献等,教师对这些要先动情,同时在讲解时要有渲染的能力,才能从情感上感动学生。
例如,笔者在上“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导入视频中的背景音乐是《祖国不会忘记》,内容是边防士兵守卫祖国。视频中,41岁的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张开双臂抵挡外来者,最后身负重伤;34岁的营长陈红军、18岁的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最后英勇牺牲;24岁的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不幸牺牲;24岁的战士王焯冉,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视频播放完之后,笔者突出强调18岁的陈祥榕写下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们对祖国的爱是纯粹的、无私的。不只是他们,在中国还有无数个像他们这样的青年守在边境,这就是中国人民的边防战士,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冲锋陷阵,用青春为我们保家卫国。在人烟稀少、条件恶劣的环境中坚守使命,他们都是中国的好青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而中国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个视频不仅很好地导入了本课内容,同时通过视频中的内容鼓励当代的青年学生要把学习和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要爱自己的国家,爱中国共产党。总之,我们在上历史课时一定要渗透情感教育,让历史课堂变得有温度。
四、升华历史智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我们在历史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普及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史实,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疫情之下,世界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也迎来建党100周年,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任务变得越来越重,我们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历史、坚定民族自信、加强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把历史史实讲清楚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智慧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去锤炼自己的品格。
例如,笔者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补充了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以及13位代表最后的归宿(有的为革命牺牲,有的脱党,有的成为叛徒,也有的坚定信念、走向革命的最终胜利)。通过对13位代表归宿的讲解,告诉学生: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必胜信念,坚定信仰,不忘初心。总之,我们在历史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汲取历史智慧,让历史课堂变得有深度。
面对新教材、新高考,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建模,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上好、上活历史课。
◇责任编辑 晏祥辉◇
一、转变教学方式
历史教材的编排发生了变化,但历史史实和历史事件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常规,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历史课堂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就在于历史课程有她独特的历史魅力和历史韵味。要想让历史课堂丰富多彩,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其他教学方式。
例如,在设计“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笔者运用视频导入,通过视频和课本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讲“五四运动的过程”时,加入学生的话剧表演《破晓》,让学生体会巴黎和会失败后,学生上街游行这一段内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当时的青年力争主权、内惩国贼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播放影视作品《建党伟业》中的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建党的不易。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讨论: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爱国?运用多媒体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比教师在讲台上满堂灌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的感触更深。总之,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让历史课堂变得有维度。
二、讲清历史史实
新教材内容容量大,一课内容包含多个知识点,篇幅较长,结论性语言较多,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要想在一节课内把这些历史史实讲清楚,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例如,“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总共有“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三个子目,知识点较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把“明清易代”这一内容放在最前面讲,在讲标题时把明朝、清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讲解清楚,让学生从时间上把握朝代更替。其后的教學设计把明朝建立后围绕人物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分开讲,并把这些活动赋予小标题。例如,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变革,集我皇权(皇帝);海上交通——七下西洋,扬我国威(郑和);沿海形势——驱敌抗倭,捍我海疆(戚继光、俞大猷);内陆边疆——安抚民族,固我大国(皇帝)。通过四个内容的整合与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明朝的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国家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各民族的贡献;国家的统一与强盛,会影响外交关系。
在讲解本课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例如,“学习聚焦”,让学生掌握每个子目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强化记忆;“思考点”“学思之窗”,让学生在思考过后更容易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史料阅读”,充分运用史料教学,补充与本课相关的文献材料;“历史纵横”,增加本课内容的知识点,拓展本课的内容;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后的“探究与拓展”,增加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材料以及问题的综合能力。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把历史史实讲解清楚,让历史课堂变得有广度。
三、突出历史情感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理论知识的更新、认识角度的调整、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可以在历史新教材中看到越来越多关于家国情怀的实践和边疆、海疆的保护。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时代、社会赋予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情感的意识,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历史课中。这是上好一节历史课、达到历史教学目标、实现情感目标、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历史成绩的前提条件。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能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和历史课堂之外。如果在历史课堂上只是客观地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史实,在语言上没有过多的渲染,那学生听起来就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历史课堂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提高自身的素养,包括教师对课本中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生平贡献等,教师对这些要先动情,同时在讲解时要有渲染的能力,才能从情感上感动学生。
例如,笔者在上“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导入视频中的背景音乐是《祖国不会忘记》,内容是边防士兵守卫祖国。视频中,41岁的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张开双臂抵挡外来者,最后身负重伤;34岁的营长陈红军、18岁的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最后英勇牺牲;24岁的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不幸牺牲;24岁的战士王焯冉,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视频播放完之后,笔者突出强调18岁的陈祥榕写下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们对祖国的爱是纯粹的、无私的。不只是他们,在中国还有无数个像他们这样的青年守在边境,这就是中国人民的边防战士,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冲锋陷阵,用青春为我们保家卫国。在人烟稀少、条件恶劣的环境中坚守使命,他们都是中国的好青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而中国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个视频不仅很好地导入了本课内容,同时通过视频中的内容鼓励当代的青年学生要把学习和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要爱自己的国家,爱中国共产党。总之,我们在上历史课时一定要渗透情感教育,让历史课堂变得有温度。
四、升华历史智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我们在历史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普及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史实,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疫情之下,世界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也迎来建党100周年,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任务变得越来越重,我们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历史、坚定民族自信、加强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把历史史实讲清楚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智慧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去锤炼自己的品格。
例如,笔者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补充了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以及13位代表最后的归宿(有的为革命牺牲,有的脱党,有的成为叛徒,也有的坚定信念、走向革命的最终胜利)。通过对13位代表归宿的讲解,告诉学生: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必胜信念,坚定信仰,不忘初心。总之,我们在历史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汲取历史智慧,让历史课堂变得有深度。
面对新教材、新高考,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建模,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上好、上活历史课。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