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刚上高一的学生,往往会感到对高中生活的许多不适应。这些不适应最主要体现在:知识容量更多,难度增加诸如此类问题,会使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兴趣,直接影响后面课程的学习。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高中的衔接问题做一些研究,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只有对初中教材和老师的教法有充分的了解,并且清楚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初中教材共分八章,大致分为五大块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质量守恒定律,核外电子排列初步知识;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元素及化合物——空气和氧、水、氢、碳、铁、酸碱盐;以及简单的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这些内容都是比较基础的启蒙教育。从教学时间上讲,共用初三、初四二年时间来完成,是很宽松的。从教师的教法更注重直观教学、实验教学。
比如初中的化学教学,内容是《酸》的分组实验以及习题课。在分组实验课中,同学们亲自动手做了酸的有关性质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进一步加深巩固这一节内容。习题课上,老师将同学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让同学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认识。在课堂上老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进行反复、细致的讲解,并配合一定量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
通过这些了解,感到从初中到高中,无论从教材还是教法,确实存在了一定差别。教师必须从内容、方法上进行调整。
高中化学教材的重新修定,不仅使教材本身更科学,同时也考虑到了在起始阶段降低难度。我们依据新教材,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来处理教材。第一节是绪言课,对这一节课,我们依据课本但不完全拘泥于课本。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想通过这节绪言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到化学是一个生活中无处不在,必须学好的一门学科,为今后教学打好基础。教材首先把化学放在人类进步的大背景下介绍的,引导学生从能源、材料、环境、健康等多方面的社会有关问题与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我们充实大量与内容相关的化学知识,如:赤潮现象,臭氧层空洞的问题,酸雨问题等等,是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充满信心地学好化学。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对物质的量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化学研究大多是微观,而物质的量就是桥梁。第二章主要涉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以及反应中能量变化等内容,这些知识源于初中但又高于初中。我们紧紧把握这一点,调动起学生认知结構中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先温故后知新,然后再将新的知识慢慢拓展,顺理成章地将新知识接受,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更完备了,这样学生感到化学课并不难,就会逐渐被接受。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首先复习提问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告诉学生这仅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来划分的反应类型。启发学生在初中是否学过其它的反应类型,学生能举出最熟悉的例子“CuO+H2==Cu+H2O”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氢气跟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了水,发生了氧化反应。接着,告诉学生二个相反的过程存在同一个反应中,这样的反应就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很自然地将新的概念引出。分析其实质时,也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并以递进的方式,先从学生能理解的得氧、失氧的角度来认识,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从价态的变化认识,最终领悟到价态的变化也只是反应的处再表现,价态的变化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这样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困难,还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我们不仅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注重了学生的过渡,同时也注意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在讲《气体摩尔体积》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几幅图,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归纳出三个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即粒子大小,数量及数子间距离,然后设疑:1mol固体或液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物理中当改变外界 压强时,一定体积固体或液体体积变化很小的事实,分析出就是由粒子本身的大小决定它们的体积。再提问答,1mol气体的体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很容易由刚才的例子联想到气体受压强的影响大,所以粒子间距大,是体积的主要影响因素,粒子本身的大小是影响因素吗?学生犹豫不定,于是我打了个比方:假定操场四角用四个乒乓球占位,和用四个排球占位所形成体积是否相等,学生马上通过这个例子理解了,粒子间距非常大时,可讲粒子本身的大小忽略了,当经计算,测定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时,问学生:由此温度和压强下确定了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近似相同,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粒子间距离相等。
同时,注意贯彻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在《钠》这节课中,钠与水反应是很重要的化学性质。在做演示实验前,我提出观察计划:
1、钠投入到水中,在什么位置?
2、和水反应的现象?
3、滴入酚酞后有什么现象?
然后开始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总结现象,并对照分析。其中,学生已观察到有气体生成。那么,是什么气体呢?学生各自提出方案。有的学生提出检验气体,通过气体的爆鸣,证明了是氧气氢气。有的学生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因钠生成了氢氧化钠,使得钠的价态升高,则一定有另一种元素的价态会降低。那么,哪种元素的价态会降低呢?只有氢和氧二种选择,而氧已经是最低价态,不可能再降低了。因此,只能是氢元素的价态发生变化,生成的一定是氢气。还有的学生是通过质量守恒来解决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都为自己的方案成立而兴奋不已。
从初中到高中过渡阶段,老师们在备课时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将初、高中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新知识没有感到十分困难。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顺利地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 郭剑.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169.
[2] 高磊.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研[J].成才之路,2019(09):76.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只有对初中教材和老师的教法有充分的了解,并且清楚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初中教材共分八章,大致分为五大块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质量守恒定律,核外电子排列初步知识;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元素及化合物——空气和氧、水、氢、碳、铁、酸碱盐;以及简单的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这些内容都是比较基础的启蒙教育。从教学时间上讲,共用初三、初四二年时间来完成,是很宽松的。从教师的教法更注重直观教学、实验教学。
比如初中的化学教学,内容是《酸》的分组实验以及习题课。在分组实验课中,同学们亲自动手做了酸的有关性质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进一步加深巩固这一节内容。习题课上,老师将同学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让同学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认识。在课堂上老师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进行反复、细致的讲解,并配合一定量练习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
通过这些了解,感到从初中到高中,无论从教材还是教法,确实存在了一定差别。教师必须从内容、方法上进行调整。
高中化学教材的重新修定,不仅使教材本身更科学,同时也考虑到了在起始阶段降低难度。我们依据新教材,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来处理教材。第一节是绪言课,对这一节课,我们依据课本但不完全拘泥于课本。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想通过这节绪言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到化学是一个生活中无处不在,必须学好的一门学科,为今后教学打好基础。教材首先把化学放在人类进步的大背景下介绍的,引导学生从能源、材料、环境、健康等多方面的社会有关问题与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我们充实大量与内容相关的化学知识,如:赤潮现象,臭氧层空洞的问题,酸雨问题等等,是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充满信心地学好化学。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对物质的量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化学研究大多是微观,而物质的量就是桥梁。第二章主要涉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以及反应中能量变化等内容,这些知识源于初中但又高于初中。我们紧紧把握这一点,调动起学生认知结構中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先温故后知新,然后再将新的知识慢慢拓展,顺理成章地将新知识接受,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更完备了,这样学生感到化学课并不难,就会逐渐被接受。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首先复习提问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告诉学生这仅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来划分的反应类型。启发学生在初中是否学过其它的反应类型,学生能举出最熟悉的例子“CuO+H2==Cu+H2O”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氢气跟氧化铜中的氧生成了水,发生了氧化反应。接着,告诉学生二个相反的过程存在同一个反应中,这样的反应就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很自然地将新的概念引出。分析其实质时,也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并以递进的方式,先从学生能理解的得氧、失氧的角度来认识,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从价态的变化认识,最终领悟到价态的变化也只是反应的处再表现,价态的变化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这样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困难,还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我们不仅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注重了学生的过渡,同时也注意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在讲《气体摩尔体积》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几幅图,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归纳出三个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即粒子大小,数量及数子间距离,然后设疑:1mol固体或液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物理中当改变外界 压强时,一定体积固体或液体体积变化很小的事实,分析出就是由粒子本身的大小决定它们的体积。再提问答,1mol气体的体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很容易由刚才的例子联想到气体受压强的影响大,所以粒子间距大,是体积的主要影响因素,粒子本身的大小是影响因素吗?学生犹豫不定,于是我打了个比方:假定操场四角用四个乒乓球占位,和用四个排球占位所形成体积是否相等,学生马上通过这个例子理解了,粒子间距非常大时,可讲粒子本身的大小忽略了,当经计算,测定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时,问学生:由此温度和压强下确定了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近似相同,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粒子间距离相等。
同时,注意贯彻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在《钠》这节课中,钠与水反应是很重要的化学性质。在做演示实验前,我提出观察计划:
1、钠投入到水中,在什么位置?
2、和水反应的现象?
3、滴入酚酞后有什么现象?
然后开始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总结现象,并对照分析。其中,学生已观察到有气体生成。那么,是什么气体呢?学生各自提出方案。有的学生提出检验气体,通过气体的爆鸣,证明了是氧气氢气。有的学生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因钠生成了氢氧化钠,使得钠的价态升高,则一定有另一种元素的价态会降低。那么,哪种元素的价态会降低呢?只有氢和氧二种选择,而氧已经是最低价态,不可能再降低了。因此,只能是氢元素的价态发生变化,生成的一定是氢气。还有的学生是通过质量守恒来解决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都为自己的方案成立而兴奋不已。
从初中到高中过渡阶段,老师们在备课时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将初、高中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新知识没有感到十分困难。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顺利地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 郭剑.走进高中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169.
[2] 高磊.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研[J].成才之路,2019(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