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因为王稼句的这一支生花妙笔,而了解苏州,爱上苏州,王稼句也因此有了“王苏州”的雅号。王稼句先生在苏州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呢,从外地寄一封信给他,信封上不用写详细地址,只要写“苏州王稼句”,邮递员就能把信送到他手上。他与书早已密不可分,或者说王稼句这个名字,就是书的另一个称谓。他就是一个这样的写书人,吃进去的是书,挤出来的还是书。他这一辈子,估计是跟书较上劲了。
好好写书、深谙书味的“杂家”
江南才子王稼句,既是散文大家,又是文化学者。他是我们认识出版作品集最多的作家,至今已出版100余种书,每年两三本,坚持了好多年。
他的作品,读来鲜润、质朴、亲切、自然,别具风致。关于苏州文化的一切(园林、山水、民俗、工艺、美食、名人、掌故、传说等等),他都有超越常人的融会贯通,历代文献中有关苏州的诗词、文赋、史志、笔记等浩如烟海,却几乎已被王稼句在文章中串珠成线,厚重拙朴中透出潇洒与清雅。王稼句生于苏州,长于苏州,乐居于苏州,他对这座城市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挚爱、理解着苏州,已成为研究苏州文化的名人。
“前期写的书,与苏州关系不大,而后期写的书,很多都与苏州有关。我写苏州不仅仅是给苏州人看,是让更多人了解苏州。”王稼句在采访中提到。若论王稼句的文章写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以《笔桨集》、《枕书集》、《补读集》、《砚尘集》、《谈书小笺》、《煎药小品》和《秋水夜读》为代表,以传统的“书话”路子为主,兼及怀人、咏物、考证、掌故类杂文;随后的《看书琐记》和《看书琐记二集》,是其厚积薄发的中年转折之作。凭借自己深厚的学养,出入文史之间,旁征博引、随意摭谈,视野、旨趣自然也为之豁然开朗;此后他又陆续出版“小集”系列,如《看云小集》、《听橹小集》、《采桑小集》、《怀土小集》、《读园小集》等,书名均由动词加名词组成,内容似乎很难归类,通常只以写作时间先后排序,知堂风范,已呼之欲出。他打算出版8—10本小集系列。王稼句说,他学习鲁迅先生为书集取名的办法,如此更容易让人记住。
两册“琐记”表现出来的功力、味道,大大超越了之前出版的所有集子。这与王稼句多年孜孜不倦的讀书积淀有关,也应系其此前沉浸于旧籍整理、编校所带来的意外收获。而“小集”系列,读来亦有一种参差之美。他开始更多关注江南风物、文化名流、旧居古迹,呈现一种书斋闲话的风味。《听橹小集》中有篇《文夫先生二三事》,写苏州小说家陆文夫先生,陆文夫是王稼句的伯乐,对其曾有知遇之恩。这篇小文章,展现了一个眼光深远、行事不羁、修养深厚的文人形象,饱含深情。
有人说,王稼句是位什么都懂的“杂家”,他的文章,多年来始终饱含着卷气、旧气,满腹经纶的样子。“好好地写文章”,是王稼句内心坚定的想法。好好写,就是有话好好说,不矫情,不做作,使读者看后可以了解一点知识、知晓一则掌故、领略一些趣味、感知一些书情。
探文化本源,揭未解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稼句对整理、保存乡邦文献的贡献并不亚于著书立说。苏州乃人文渊薮之地,历代描写苏州的诗歌、词曲、文赋等文献太多,明清以来更趋于极盛。然而,甘于沉潜下来整理故纸堆,并且懂版本、精点校、有眼光、善运用的学者凤毛麟角。王稼句很早就开始编撰苏州旧文,曾在《苏州杂志》和古吴轩出版社工作,点校、整理和编选了数千万字的书籍,诸如《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园林历代文钞》、《吴中文存》等。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推《苏州文献丛钞初编》,精选了苏州史乘、笔记、杂录、游记等书目达三十种,其中不少系首次点校排印,是王稼句以一己之力保存、传播苏州文化的一项壮举。他说,自己会继续将“整理苏州”这件事做下去。
他写了这么多关于苏州的内容,立足点回归到苏州文化的本来面貌,在他看来,苏州的很多优点,取决于它的城市精神,最重要的是悠闲、宽容。苏州这么多史料,大家都在求来求去,王稼句却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他主张,文字要做到描述和研究相结合,不被正统思想所束缚。他说,一位作家需具备个人的见解、学者的胸怀。
为了将一些历史事实阐明清楚,王稼句写了一本《纵横姑苏》。纵,是历史,是长度;横,是空间。纵向,他写了苏州古城的发展历史;横向,则是整个城市的内部空间布局,包括街巷排列、大城中的小城、子城范围与变迁等等。
他还提到石湖的由来。过去人们说,石湖“满肚子”(整个湖底)都是石头,这里才被称为石湖。王稼句经过翻阅历史资料、考证,得出的结论是,西晋大富高官石崇晚年到苏州,沿湖造了一个庄园,所以莫舍过去又叫石舍,到现在村里尚存石家桥,石崇晚年葬在洛阳,可上方山有他的墓。由此看来,石湖的由来就是源于此,明代人叫石湖为石崇湖。类似这样对苏州文史的补正有很多王稼句将自己写的各种园林的文章,集结成册,出版了《读园小集》,其中很多都是对历史的一些补充与纠正。
再说近作《花花草草》、《范烟桥游记》、《周瘦鹃游记》、《考工新记》、《吴门风土丛刊》等,无不在探寻苏州文化的本源,让很多历史未解之谜迎刃而解。“这本《花花草草——周瘦鹃自编小品文集》,有点意思的。对周瘦鹃所有的书,现在的读者一般都知道文革以后出版的几部,前面特别有影响的是两个选本,一个叫做《花木丛中》,另一个叫《苏州游踪》。这两本书,不是周瘦鹃经手的,是他去世后,他的朋友或熟人编的,于是出现了问题。《苏州游踪》中写洞庭西山那篇即《杨梅时节到西山》,里面说采杨梅的姑娘,扭着腰肢从山坡上下来,编者竟然把‘扭着腰肢’给圈掉了。没办法,因为周瘦鹃先生的东西流传甚少。周瘦鹃写作的牵涉面广,著作多,除了我们已经看到过的、已经印出来的书以外,还有很多文章没有集结出版。他的集外文,有很多。其他不说,就说他的散文,若收集起来,相当于十个《花花草草》那么厚、那么多。他太勤奋了,他是一个在多方面都有建树的人。”王稼句打算将这些集外文汇总编写十多本杂记。
还有民国才子范烟桥,王稼句除了编写《范烟桥游记》,又将其在上海“街头碎弦”里的文章编撰,取名“夜上海”,因为《夜上海》的歌词是范烟桥写的。王稼句告诉记者,两位作家思想深度不一样,周瘦鹃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是一个生活化作家,他将自己的生活与盆景、花卉结合,这与当下读者所向往的悠闲是契合的。范烟桥也是一位生活化作家,他写过苏州的雨巷、夜市、苏味道,而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有一些就是范烟桥用笔名曾经发表的文章。 这次受疫情影响,王稼句的写作时间多了不少,到目前已完成一本半的书。有一本是《闲玩杂说》,他写了古人的“玩”,其中写到元宵节春灯时,发现春灯很有说头,最后他干脆将这一段抽离出来,一口气写了14万字,详细梳理了灯市、灯品、灯画、灯谜、灯俗、灯典、灯事等元素,取名“春灯史”。另外还在写《画舫史》、《赛会史》。此外,今年他编的《晚清现象》已交由出版社,还整理了《新游记汇编》等書。
读王稼句作品,一看就知作者博览群书,且取法有度:从小说版本写到各色绣像;对刻书装帧方面的内容介绍更是行家里手;新旧百美图写得纵深有度、意趣相谐……那是寻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丰厚与雅趣,叫人读来如清风拂面,余味袅袅。
读书、写书,天下第一等乐事
作为一个文化人、爱书人,王稼句的书房,你可以去拜访拜访。他将书房取名“听橹小筑”,因为就在运河边,日日听橹,日日读书。虽说如今橹声听不到了,但当他在阳台望见那潺湲的流水,往往会想起依稀邈远的橹声,仍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上万册藏书,对于任何一个爱书人来说,看见便顿时惊呆。王稼句家里几乎所有地方,都放满了书,且分门别类,有泛黄的古籍,也有现当代的各类历史文化书籍。“我的藏书大都是为了用而收藏的,把书用起来,做书的主人而不是奴隶。”王稼句称自己为“实用主义者”,读前人的墨迹,每有动心处,他的笔墨也就想缓缓流动一番。王稼句是那种真正能够和文字做交流,不隔阂生疏的读书人、写书人。看书和写书在他这里不分家,积年累月下,他用文人闲淡的情致写了些“书话”。
“几乎每天午后,我常常拿本书倚着软榻,随便翻翻,自己是当做休息的。特别是从天高云淡的凉秋,到那暖风烂漫的杏花天,晴朗的日子里,看着看着也就有点迷糊,前人所说的负暄之乐,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他在《看书琐记》第一册中说道。一般王稼句在家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中间片刻休息,晚饭后写到十一点,过着有规律的书生活。
当不止一次被问到,这么多年能够写出这么多好书的奥秘,王稼句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发自肺腑地喜欢。“我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唯独看书写书,是我人生一大乐事,是日常所需的‘消遣’。我写文章,不是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而写,我要打造我自己的读者,让他们成为我的书的收藏者。不给读者思想,就要给到知识。”王稼句是个书的玩家,听他说书的种种,说前世今生的故事,你会为他超强的记忆力,以及融会贯通的知识所折服。王稼句读的书实在太多啦。
好好写书、深谙书味的“杂家”
江南才子王稼句,既是散文大家,又是文化学者。他是我们认识出版作品集最多的作家,至今已出版100余种书,每年两三本,坚持了好多年。
他的作品,读来鲜润、质朴、亲切、自然,别具风致。关于苏州文化的一切(园林、山水、民俗、工艺、美食、名人、掌故、传说等等),他都有超越常人的融会贯通,历代文献中有关苏州的诗词、文赋、史志、笔记等浩如烟海,却几乎已被王稼句在文章中串珠成线,厚重拙朴中透出潇洒与清雅。王稼句生于苏州,长于苏州,乐居于苏州,他对这座城市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挚爱、理解着苏州,已成为研究苏州文化的名人。
“前期写的书,与苏州关系不大,而后期写的书,很多都与苏州有关。我写苏州不仅仅是给苏州人看,是让更多人了解苏州。”王稼句在采访中提到。若论王稼句的文章写作,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以《笔桨集》、《枕书集》、《补读集》、《砚尘集》、《谈书小笺》、《煎药小品》和《秋水夜读》为代表,以传统的“书话”路子为主,兼及怀人、咏物、考证、掌故类杂文;随后的《看书琐记》和《看书琐记二集》,是其厚积薄发的中年转折之作。凭借自己深厚的学养,出入文史之间,旁征博引、随意摭谈,视野、旨趣自然也为之豁然开朗;此后他又陆续出版“小集”系列,如《看云小集》、《听橹小集》、《采桑小集》、《怀土小集》、《读园小集》等,书名均由动词加名词组成,内容似乎很难归类,通常只以写作时间先后排序,知堂风范,已呼之欲出。他打算出版8—10本小集系列。王稼句说,他学习鲁迅先生为书集取名的办法,如此更容易让人记住。
两册“琐记”表现出来的功力、味道,大大超越了之前出版的所有集子。这与王稼句多年孜孜不倦的讀书积淀有关,也应系其此前沉浸于旧籍整理、编校所带来的意外收获。而“小集”系列,读来亦有一种参差之美。他开始更多关注江南风物、文化名流、旧居古迹,呈现一种书斋闲话的风味。《听橹小集》中有篇《文夫先生二三事》,写苏州小说家陆文夫先生,陆文夫是王稼句的伯乐,对其曾有知遇之恩。这篇小文章,展现了一个眼光深远、行事不羁、修养深厚的文人形象,饱含深情。
有人说,王稼句是位什么都懂的“杂家”,他的文章,多年来始终饱含着卷气、旧气,满腹经纶的样子。“好好地写文章”,是王稼句内心坚定的想法。好好写,就是有话好好说,不矫情,不做作,使读者看后可以了解一点知识、知晓一则掌故、领略一些趣味、感知一些书情。
探文化本源,揭未解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稼句对整理、保存乡邦文献的贡献并不亚于著书立说。苏州乃人文渊薮之地,历代描写苏州的诗歌、词曲、文赋等文献太多,明清以来更趋于极盛。然而,甘于沉潜下来整理故纸堆,并且懂版本、精点校、有眼光、善运用的学者凤毛麟角。王稼句很早就开始编撰苏州旧文,曾在《苏州杂志》和古吴轩出版社工作,点校、整理和编选了数千万字的书籍,诸如《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园林历代文钞》、《吴中文存》等。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推《苏州文献丛钞初编》,精选了苏州史乘、笔记、杂录、游记等书目达三十种,其中不少系首次点校排印,是王稼句以一己之力保存、传播苏州文化的一项壮举。他说,自己会继续将“整理苏州”这件事做下去。
他写了这么多关于苏州的内容,立足点回归到苏州文化的本来面貌,在他看来,苏州的很多优点,取决于它的城市精神,最重要的是悠闲、宽容。苏州这么多史料,大家都在求来求去,王稼句却提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他主张,文字要做到描述和研究相结合,不被正统思想所束缚。他说,一位作家需具备个人的见解、学者的胸怀。
为了将一些历史事实阐明清楚,王稼句写了一本《纵横姑苏》。纵,是历史,是长度;横,是空间。纵向,他写了苏州古城的发展历史;横向,则是整个城市的内部空间布局,包括街巷排列、大城中的小城、子城范围与变迁等等。
他还提到石湖的由来。过去人们说,石湖“满肚子”(整个湖底)都是石头,这里才被称为石湖。王稼句经过翻阅历史资料、考证,得出的结论是,西晋大富高官石崇晚年到苏州,沿湖造了一个庄园,所以莫舍过去又叫石舍,到现在村里尚存石家桥,石崇晚年葬在洛阳,可上方山有他的墓。由此看来,石湖的由来就是源于此,明代人叫石湖为石崇湖。类似这样对苏州文史的补正有很多王稼句将自己写的各种园林的文章,集结成册,出版了《读园小集》,其中很多都是对历史的一些补充与纠正。
再说近作《花花草草》、《范烟桥游记》、《周瘦鹃游记》、《考工新记》、《吴门风土丛刊》等,无不在探寻苏州文化的本源,让很多历史未解之谜迎刃而解。“这本《花花草草——周瘦鹃自编小品文集》,有点意思的。对周瘦鹃所有的书,现在的读者一般都知道文革以后出版的几部,前面特别有影响的是两个选本,一个叫做《花木丛中》,另一个叫《苏州游踪》。这两本书,不是周瘦鹃经手的,是他去世后,他的朋友或熟人编的,于是出现了问题。《苏州游踪》中写洞庭西山那篇即《杨梅时节到西山》,里面说采杨梅的姑娘,扭着腰肢从山坡上下来,编者竟然把‘扭着腰肢’给圈掉了。没办法,因为周瘦鹃先生的东西流传甚少。周瘦鹃写作的牵涉面广,著作多,除了我们已经看到过的、已经印出来的书以外,还有很多文章没有集结出版。他的集外文,有很多。其他不说,就说他的散文,若收集起来,相当于十个《花花草草》那么厚、那么多。他太勤奋了,他是一个在多方面都有建树的人。”王稼句打算将这些集外文汇总编写十多本杂记。
还有民国才子范烟桥,王稼句除了编写《范烟桥游记》,又将其在上海“街头碎弦”里的文章编撰,取名“夜上海”,因为《夜上海》的歌词是范烟桥写的。王稼句告诉记者,两位作家思想深度不一样,周瘦鹃是一个很有感情的人,是一个生活化作家,他将自己的生活与盆景、花卉结合,这与当下读者所向往的悠闲是契合的。范烟桥也是一位生活化作家,他写过苏州的雨巷、夜市、苏味道,而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有一些就是范烟桥用笔名曾经发表的文章。 这次受疫情影响,王稼句的写作时间多了不少,到目前已完成一本半的书。有一本是《闲玩杂说》,他写了古人的“玩”,其中写到元宵节春灯时,发现春灯很有说头,最后他干脆将这一段抽离出来,一口气写了14万字,详细梳理了灯市、灯品、灯画、灯谜、灯俗、灯典、灯事等元素,取名“春灯史”。另外还在写《画舫史》、《赛会史》。此外,今年他编的《晚清现象》已交由出版社,还整理了《新游记汇编》等書。
读王稼句作品,一看就知作者博览群书,且取法有度:从小说版本写到各色绣像;对刻书装帧方面的内容介绍更是行家里手;新旧百美图写得纵深有度、意趣相谐……那是寻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丰厚与雅趣,叫人读来如清风拂面,余味袅袅。
读书、写书,天下第一等乐事
作为一个文化人、爱书人,王稼句的书房,你可以去拜访拜访。他将书房取名“听橹小筑”,因为就在运河边,日日听橹,日日读书。虽说如今橹声听不到了,但当他在阳台望见那潺湲的流水,往往会想起依稀邈远的橹声,仍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上万册藏书,对于任何一个爱书人来说,看见便顿时惊呆。王稼句家里几乎所有地方,都放满了书,且分门别类,有泛黄的古籍,也有现当代的各类历史文化书籍。“我的藏书大都是为了用而收藏的,把书用起来,做书的主人而不是奴隶。”王稼句称自己为“实用主义者”,读前人的墨迹,每有动心处,他的笔墨也就想缓缓流动一番。王稼句是那种真正能够和文字做交流,不隔阂生疏的读书人、写书人。看书和写书在他这里不分家,积年累月下,他用文人闲淡的情致写了些“书话”。
“几乎每天午后,我常常拿本书倚着软榻,随便翻翻,自己是当做休息的。特别是从天高云淡的凉秋,到那暖风烂漫的杏花天,晴朗的日子里,看着看着也就有点迷糊,前人所说的负暄之乐,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他在《看书琐记》第一册中说道。一般王稼句在家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中间片刻休息,晚饭后写到十一点,过着有规律的书生活。
当不止一次被问到,这么多年能够写出这么多好书的奥秘,王稼句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发自肺腑地喜欢。“我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唯独看书写书,是我人生一大乐事,是日常所需的‘消遣’。我写文章,不是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而写,我要打造我自己的读者,让他们成为我的书的收藏者。不给读者思想,就要给到知识。”王稼句是个书的玩家,听他说书的种种,说前世今生的故事,你会为他超强的记忆力,以及融会贯通的知识所折服。王稼句读的书实在太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