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教学艺术,构筑智慧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eng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有效教学是当前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著述颇多,但是有效教学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还是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期“专题”,我们从众多来稿中选出一些论述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实践有效教学理论的文章,以飨读者。
  
  新课程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仍然未见明显改善。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使学生享受教育所给予的新的生命力,使课堂充满美好的理想和成功的希望呢?笔者认为,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悟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改善教学艺术,构筑智慧课堂。
  
  一、注重导入艺术
  
  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桥梁。一个好的导入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感叩击学生心扉,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根据智能类型和认知方式的不同特点,导入环节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如:语言渲染法、对话法、音乐渲染法、说唱法、欣赏法、想象法、图文结合法、情境表演法、反思法、游戏法等等。
  前些日子送教下乡,上郑振铎的《猫》。由于是借班上课,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采用了欣赏法和语言渲染法双管齐下的导入设计。上课前让学生欣赏网上下载的动画片《可爱的猫猫》,教室里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的陌生与拘谨一下子就消失了,学生沉浸在快乐中。我及时抓住教学契机,用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猫由于它的活泼可爱而被很多人喜爱,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家里也养过三只小猫,但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酸辛,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悔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这种恰到好处的导入为这堂课的成功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进入文本赏读的速度加快了,课堂效率也得以提高。
  课堂导入艺术追求的是创设适应文本教学的情境设置。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情境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伟大的悲剧》教学中,我先展示多幅南极风光画,并插播雄壮的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迅速被美丽而神秘的极地风光所吸引。这一情境的设置,在听觉、视觉上给人以冲击,不断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引入导语: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由图片、文字、语言等构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深入地体悟到文章的独特内涵,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文本,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二、讲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把握上。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学生愿意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成为一种身心上的娱乐和享受?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首先,应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其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也是设计问题的根据。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始终致力于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位教育家曾经提出:“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提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
  (一)要难易适中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问题过难,固然不好;但相反,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学生在对于“能不能、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价值的问题,虽然回答很积极、很配合,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烈,但实际上这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费时且低效。
  (二)宜精而恰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当语文课堂遭遇大量泛滥的、并不能启发多少思维的提问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这种低效教育的失败。教师的提问,一个接一个,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地位。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前一个问题,后一个问题又接踵而来。教师也没有给学生的自由提问留出机会和时间。这种缺少师生互动的问答行为是我们应杜绝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提问多了、浅了,形成“满堂问”,就会割裂教材,淹没重点;深了、少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问题的提出宜精而恰当。
  (三)求多维开放
  创造性思维、多维思维在新课程教学中普遍受到重视和关注。在《孔乙己》的教学时,如问:“孔乙己是被谁害死的?”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若问:“孔乙己死了吗?”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在发散思维的激引下,见解就会丰富多彩。
  有些文章的情节到要害处戛然而止,却又欲说还休,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在这些情节的“空白”处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余地。
  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其间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堂提问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筑智慧课堂
  
  构筑智慧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它要求执教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文本的价值取向,适应学习者的心智特点和即时需求,调动自身的教学智慧,以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动态的教学资源,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开展适应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一)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任务所采取的主要手段。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一套传授知识的本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教学方法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积累。我在上《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曾按照说明文的常规方法,一边播放录像一边进行常规教学。课后发现,这只是机械简单地把录像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一种印证,效果不佳。于是在另一个班施教时,我在学生尚未阅读课文前,先放一段消除了解说词的无声录像,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故宫博物院,接着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介绍与课文语言进行比较,然后再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带着全班同学游览故宫博物院。这一次教学使学生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较好地领会了教材中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把握了说明文教学中的重点信息:说明顺序、空间方位感以及说明方法的运用等。
  方法不同,效果迥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资源条件进行统筹安排,选择最可行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调整课前预设
  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本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努力追求的智慧课堂,不但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并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能力生成提供条件。
  在《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中,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这‘世上没有的珍奇’到底是指什么呢?”这应该是一个看似与文章关系不大的问题,怎么回答呢?这是备课时我并没有预想到的,情急之下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谁能猜出‘世上没有的珍奇’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看到这样古怪的问题没有被老师贸然否定,于是说话的欲望顿时被调动起来,思路也被打开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后悔药、忘情水、和平枪……学生的回答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但从他们的回答中我发现,这一切或许正是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于是我把这一答案引归到了郭沫若写作这首诗的目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堂课的教学,从学生富有个性的回答中可以窥见和谐的探究氛围正在形成,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究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科学的探究方法得到培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得以延续。在这种能力生成的过程中,我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促进者,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乐学的良好心境,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言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见的精彩。
  智慧课堂的构筑和教学的有效性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自省,感受快乐,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获得发展;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摘 要:2015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数学卷第25题关注核心知识为载体,以新定义形式呈现,分层设问,逐步递进,彰显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的要求,透视其命制与求解过程,在正确的目标引领下经历了品题源、仿思考、试编题、剖析题、修正题、解答题等基本环节.  关键词:目标引领;理性探索;新定义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说:数学是一种目标明确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 为此
摘 要:高中英語课程目标从原来的“双基”“三维”转向“核心素养”提升。将宏观抽象的核心素养融于英语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首先必须将核心素养进行分解,形成层级结构;然后根据层级结构,确定教学目标;最后依据学习材料和分解细化了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层级分解;活动设计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文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
《三国演义》吃的是权谋  请罗贯中吃饭,毫无压力。《三国演义》写吃最详细的地方,是曹操和术士左慈的对手戏。左慈变戏法,从一个铜盆里钓出松江鲈鱼,又配上蜀中的生姜。虽然《三国演义》中并未用浓墨重彩描写食材,但也能从中品味到作者流露出的创作欲。  总之,既然罗贯中的心思不在吃上,那么坐下来聊天就好。可以拿青梅煮酒,炖汤的鱸鱼是花鲈也好,四鳃鲈也罢,他大概也不会挑剔。《水浒传》吃的是江湖  请施耐庵吃饭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指出,文科综合测试(以下简称为文综测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依据这一指导思想,分知识、能力、热点三个方面,结合高考文综测试(指2000-2007年我省所采用的文综测试政治试题)的命题轨迹、近几年文综测试政治学科高考(主要指我省2005-2
摘 要:点拨是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生智慧生长的不二法门。点拨就是要理顺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四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得益彰,促成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多元互动过程,使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教学情境实现最佳契合,依靠学生的学习本能、先天的悟性与情感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历史课堂;点拨;启发式教学  “点拨”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它是教师敏感地洞悉学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对史料的阅读,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思想对历史事件进行哲学解释,深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掌握历史事物的发展特征和普遍规律,让学生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来洞察历史。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解释;唯物论;辩证法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它要求人们应透过历史表象去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理解历史事物变化的内
摘 要:“形”能直观,“数”能入微,数形结合发挥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发挥数的思路的规范性与算法性.运用合情推理进行问题结论的探索与发现,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彰显合情推理是方向、演绎推理是关键的数学探究过程.   关键词:数形结合;合情推理;演绎推理  笔者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两个章节后,适时以“距离”为题开设一节数学拓展课,将“绝对值”和“距离”两者有效融合,使“数”和“形”两
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听、说、读、写四大语言技能是语言能力的主要内容。其中,听、读属于输入技能,说、写属于输出技能。学生只有通过听、读等语言输入,才会有相应的说、写等语言输出。由此可见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而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一种主要途径,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输入,从而影响着语言的输出,最终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故历来英语教学对阅读尤为重视。因此,英语教师要
摘 要: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自然程度关系到引发学生思考的深入程度.在初中几何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几何研究的方法、学科逻辑的推理、知识结构的关联三个角度来设计自然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设计;自然性;几何学习  触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应有追求.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是我们常用的教学策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的问题不“自然”,是造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原因.所谓数学问题“
摘 要: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追求和核心价值所在.教师应在课堂引入、例题讲解、自主编题、交流评价等环节中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肤浅走向深刻,最终实现从思维水平、思维形式、思维品质等不同维度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高阶思维;SOLO分类;平行四边形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数学高阶思维则是指在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