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的产品谁做主还用说吗?还真不是那么简单。首先过去约定俗成的观点是品牌纯粹属于中国企业的才叫自主,又称民族工业,到合资企业建立直至进入WTO,自主的概念与时俱进了,狭隘的“民族”两字消失。之后自主品牌的称呼盛行,因为本土品牌(区别于合资自主品牌)的车辆旺销。但本土品牌不可能在短短十年就赶上人家的百年积淀,何况可爱的官员们嘴上支持自主,行动就是不坐自主品牌车。什么是最大的支持,还用说吗?
但是当“创新”作为国家意志时,“自主”自然有了强烈政治色彩。发展自主品牌被写入了《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该纲要确定在未来五年里面,必须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也将列入央企的考核指标。国企高级干部都是国家行政官员,纷纷响应。可是合资企业怎么办还是纠结了一段时间,社会上关于合资企业对创新的态度和贡献发生激烈争论,甚至拔出萝卜带出泥,再一次翻出“市场换技术”成败的老账论是非。前任大众中国总裁范安德也曾非常疑惑创新对合资企业意味着什么,显然合资企业受到来自中方合作伙伴的压力。
随着时间推移,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疯狂和自主品牌扩张,合资企业的产品开始向下延伸,拿什么产品去跟自主品牌拼价格呢?这时合资公司如何进行本地开发已经从中方的一方压力转变成中外双方共同的经济利益,可谓一举双得。从去年到今年上海车展,合资公司纷纷推出本地注册的新品牌,显然是为了区别于纯粹自主品牌和外来品牌而冠之以“合资自主”的名头。有解释称合资自主品牌中方有其比例的所有权,及在合资公司内开发,言外之意中国人参与了研发,话语权增加了。一家媒体报道江淮老总左延安在上海车展看车时说:“合资就是合资,为什么要叫自主,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显然他对合资产品掺和到自主行列里的行为嗤之以鼻。有趣的是我和同行聊起这事,他反过来说,左延安要是早先与现代合资成功今天会怎样?咳!屁股坐哪说哪的话吧。
合资自主车辆开发的技术基础在哪里呢,从已经发布和概念阶段的车辆追索,合资自主的车无一例外用已经从外资品牌换代下来的车型平台上开发,即除了车身、内饰外的一切都来自旧车型平台,甚至内饰都部分相同。看看合资自主中国人参与的开发深度就知道了:广本首发的自主品牌“理念”,实际是本田停产的思迪的翻版;曾披露过的“理念”的B级车来自已经停产的第七代雅阁;东风日产“启辰”出自颐达;东本也要用思域的旧平台做自主;上汽通用五菱“宝骏”拿到的技术是老款凯越的技术,而凯越的技术来自韩国大宇;北京现代自主研发的“名驭”,来源是老款的索纳塔。毫无疑问,合资企业搞的自主品牌产品,就是过时的老产品换个面貌,这样既不伤害原有的品牌形象,还可分食目前自主品牌为主的细分市场。
德国大众是后知后觉者,据报道,大众集团计划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一款合资自主品牌的低价小型车,目前已经与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进行商讨。早前它认为有必要另建品牌吗?一个祖爷爷辈的捷达价格已经下探到7万多元了。今天的认识一定不同了,要在低价车领域有更广泛的竞争力,在中国注册一个新品牌就顺势而为了。此举既不伤害VW的形象,又有利益,顺带满足了中方诉求何乐不为。
政府官员曾指出,国内合资整车企业,不能永远是一个汽车装配厂或者装配车间。合资企业开发自主品牌,为合资汽车企业培育自己的研发能力提供了抓手,是新形势下合资汽车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出使政府、中方和外方伙伴各有所得,凝聚在自主品牌车上是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说到底,合资公司弄一个新品牌是水到渠成的,无可厚非,赚钱是硬道理,如果合资自主品牌不盈利谁的利益都谈不上,一切市场说了算。不过合资自主的旗号有点不伦不类。注册地说明不了什么,温州的箱包注册在意大利可以蒙人,注册在本地难卖。沃尔沃由吉利控制,算谁的自主?合资后缀上自主就为名正言顺?
但是当“创新”作为国家意志时,“自主”自然有了强烈政治色彩。发展自主品牌被写入了《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该纲要确定在未来五年里面,必须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自主品牌。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也将列入央企的考核指标。国企高级干部都是国家行政官员,纷纷响应。可是合资企业怎么办还是纠结了一段时间,社会上关于合资企业对创新的态度和贡献发生激烈争论,甚至拔出萝卜带出泥,再一次翻出“市场换技术”成败的老账论是非。前任大众中国总裁范安德也曾非常疑惑创新对合资企业意味着什么,显然合资企业受到来自中方合作伙伴的压力。
随着时间推移,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疯狂和自主品牌扩张,合资企业的产品开始向下延伸,拿什么产品去跟自主品牌拼价格呢?这时合资公司如何进行本地开发已经从中方的一方压力转变成中外双方共同的经济利益,可谓一举双得。从去年到今年上海车展,合资公司纷纷推出本地注册的新品牌,显然是为了区别于纯粹自主品牌和外来品牌而冠之以“合资自主”的名头。有解释称合资自主品牌中方有其比例的所有权,及在合资公司内开发,言外之意中国人参与了研发,话语权增加了。一家媒体报道江淮老总左延安在上海车展看车时说:“合资就是合资,为什么要叫自主,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显然他对合资产品掺和到自主行列里的行为嗤之以鼻。有趣的是我和同行聊起这事,他反过来说,左延安要是早先与现代合资成功今天会怎样?咳!屁股坐哪说哪的话吧。
合资自主车辆开发的技术基础在哪里呢,从已经发布和概念阶段的车辆追索,合资自主的车无一例外用已经从外资品牌换代下来的车型平台上开发,即除了车身、内饰外的一切都来自旧车型平台,甚至内饰都部分相同。看看合资自主中国人参与的开发深度就知道了:广本首发的自主品牌“理念”,实际是本田停产的思迪的翻版;曾披露过的“理念”的B级车来自已经停产的第七代雅阁;东风日产“启辰”出自颐达;东本也要用思域的旧平台做自主;上汽通用五菱“宝骏”拿到的技术是老款凯越的技术,而凯越的技术来自韩国大宇;北京现代自主研发的“名驭”,来源是老款的索纳塔。毫无疑问,合资企业搞的自主品牌产品,就是过时的老产品换个面貌,这样既不伤害原有的品牌形象,还可分食目前自主品牌为主的细分市场。
德国大众是后知后觉者,据报道,大众集团计划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一款合资自主品牌的低价小型车,目前已经与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进行商讨。早前它认为有必要另建品牌吗?一个祖爷爷辈的捷达价格已经下探到7万多元了。今天的认识一定不同了,要在低价车领域有更广泛的竞争力,在中国注册一个新品牌就顺势而为了。此举既不伤害VW的形象,又有利益,顺带满足了中方诉求何乐不为。
政府官员曾指出,国内合资整车企业,不能永远是一个汽车装配厂或者装配车间。合资企业开发自主品牌,为合资汽车企业培育自己的研发能力提供了抓手,是新形势下合资汽车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出使政府、中方和外方伙伴各有所得,凝聚在自主品牌车上是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说到底,合资公司弄一个新品牌是水到渠成的,无可厚非,赚钱是硬道理,如果合资自主品牌不盈利谁的利益都谈不上,一切市场说了算。不过合资自主的旗号有点不伦不类。注册地说明不了什么,温州的箱包注册在意大利可以蒙人,注册在本地难卖。沃尔沃由吉利控制,算谁的自主?合资后缀上自主就为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