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需要情感参与其中,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以情感教育为契机,以情感人,动情明理。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就在你我的身边。
一、以理育情
在人的情感形成和发展中,认知和情感总是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情感以认知为基础,只有晓之以理,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符合社会的要求,使行为有正确的方向,具有实际效果。要培养学生对某种事物的情感,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懂得有关道理。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知识越丰富,道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所谓以理育情,就是教育者直接或间接地运用知识、道理、影响学生情感的一种方法。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思想、观念、认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悟蕴涵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启迪和升华,自觉地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如教学初三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讲述著名诗人戴望舒因反抗日本侵略者被捕入狱的例子。在日本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用伤痕累累的手掌,触摸着想象中的地图,抚摸着祖国破碎的山河,想象着温暖的春天和民族的未来,不禁泪珠与笔墨齐下……教学中可穿插提问:面对凶残的敌人,难道戴望舒不怕吗?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着他?学生从他的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以境育情
情感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和场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使情境本身丰富的美感,鲜明的形象,伴以教师充满情感的抒发、渲染,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使其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1.引入情境,激发情感。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急切的探究心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良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
2.驾驭情境,强化情感。如果教学过程刻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会因为失望使已经形成的学习情感弱化,以至于逐渐消失,就好像一撮已被点燃的火苗,因缺乏氧气,随即熄灭掉。因此,教师在把学生引入情境后,根据学习内容的深入,使情境得以持续,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情境,驱动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和其他学生同悲同喜,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热烈”的状态下。
3.凭借情境,培养情感。情境的创设,往往会使学生的联想、想象活动积极展开,会在他们的思维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凭借创设的智、美、乐的情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如讲集体主义精神时,可以列举一位抗洪英雄的事迹。在妻子即将临产前他依然奔赴抗洪前线,抗洪中自己多次累倒,甚至当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时也没能抽身回家。抗洪结束后未进家门,他就跑到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很多学生都被英雄的事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通过这个例子,把学生引入到身边的感人情境中,学生的认识和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三、以行育情
人的情感和行为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情感总是在活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形成;同时情感又激发、促进、调节着人的行为。通过实践过程,人的情感、认识等各种心理因素才能得到相互协同、整合,使人的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的动力。在讲到初二教材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举办了“献给爸爸、妈妈的歌”主题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只要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这次活动,通过谈爸爸妈妈多辛苦的一件事、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一首歌,读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这节课自始至终由学生主持,学生始终处在活泼、愉快、激动的氛围中,最后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深情的歌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弦:“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作为教师的我激动不已,为学生,为家长,为自己。这时再讲:孝敬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应给予帮助,更应当在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慰藉,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以理育情
在人的情感形成和发展中,认知和情感总是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情感以认知为基础,只有晓之以理,才能保证学生的情感符合社会的要求,使行为有正确的方向,具有实际效果。要培养学生对某种事物的情感,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懂得有关道理。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知识越丰富,道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所谓以理育情,就是教育者直接或间接地运用知识、道理、影响学生情感的一种方法。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思想、观念、认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悟蕴涵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启迪和升华,自觉地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和行动。如教学初三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讲述著名诗人戴望舒因反抗日本侵略者被捕入狱的例子。在日本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用伤痕累累的手掌,触摸着想象中的地图,抚摸着祖国破碎的山河,想象着温暖的春天和民族的未来,不禁泪珠与笔墨齐下……教学中可穿插提问:面对凶残的敌人,难道戴望舒不怕吗?是一种什么精神支撑着他?学生从他的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以境育情
情感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和场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使情境本身丰富的美感,鲜明的形象,伴以教师充满情感的抒发、渲染,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使其以纯真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1.引入情境,激发情感。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急切的探究心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良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
2.驾驭情境,强化情感。如果教学过程刻板,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会因为失望使已经形成的学习情感弱化,以至于逐渐消失,就好像一撮已被点燃的火苗,因缺乏氧气,随即熄灭掉。因此,教师在把学生引入情境后,根据学习内容的深入,使情境得以持续,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情境,驱动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和其他学生同悲同喜,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热烈”的状态下。
3.凭借情境,培养情感。情境的创设,往往会使学生的联想、想象活动积极展开,会在他们的思维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凭借创设的智、美、乐的情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如讲集体主义精神时,可以列举一位抗洪英雄的事迹。在妻子即将临产前他依然奔赴抗洪前线,抗洪中自己多次累倒,甚至当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时也没能抽身回家。抗洪结束后未进家门,他就跑到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很多学生都被英雄的事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通过这个例子,把学生引入到身边的感人情境中,学生的认识和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三、以行育情
人的情感和行为实践密切相关。一方面,情感总是在活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形成;同时情感又激发、促进、调节着人的行为。通过实践过程,人的情感、认识等各种心理因素才能得到相互协同、整合,使人的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的动力。在讲到初二教材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举办了“献给爸爸、妈妈的歌”主题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只要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这次活动,通过谈爸爸妈妈多辛苦的一件事、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一首歌,读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这节课自始至终由学生主持,学生始终处在活泼、愉快、激动的氛围中,最后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深情的歌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弦:“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作为教师的我激动不已,为学生,为家长,为自己。这时再讲:孝敬父母,不仅在物质上应给予帮助,更应当在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慰藉,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