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已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实施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是当前广大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教学观念,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则以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教学成为教与学的统一,使学生的学更加突出。让学生体会到教学的平等性,从而克服心中视教师为权威、视教材为经典的学习观,勇于挑战,善于质疑。
要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闪现着创新的火花,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受年龄特征与知识基础的影响,在学习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保护学生求知的欲望、智慧的火花与创新的萌芽,要真切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与思考问题,而不要以成人的眼光与标准来要求学生。要善加引导、多加激励。既要鼓励学生以发现者与创造者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同时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激励,保护学生主动求知与勇于质疑的激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要把握提问的时机性。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串联起来的,这些问题不能一古脑的抛给学生,而要掌握好时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作用。于重难点处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于学生思维受阻处提问,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于学生理解肤浅处提问,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向深入。
要把握提问的梯度性。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容易自信心受挫,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与行为。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物理基础与认知水平,要注重问题的梯度性,注重从学生的已知入手,从而使学生经过思考顺利地解决问题。
要把握提问的全体性。在设计问题时要兼顾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基础薄弱的差生侧重于知识的识记,对于基础与能力一般的中等生侧重于知识的理解,而对于基础与能力较好的优生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使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充分动手
物理学科的实验占有极大的比重,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加利于学生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做法,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的机会与时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构建知识,同时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有效培养。如在学习电学的串联和并联电路时,如果教师采用纯理论性讲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难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的动手操作预留时间与空间,在讲解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亲自操作教材上的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深厚的兴趣,各小组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充分的交流,拉近了教师、教材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做到了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丰富的物理世界,大大消除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
四、开辟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认识
我们的物理教学不应该是封闭的,不能仅局限于课内,我们要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与扩展,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来,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可以成立各种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以全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付诸实践;开展各种趣味比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激起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样的课外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课堂,囿于教材,可以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概念规律,有利于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教学观念,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则以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使教学成为教与学的统一,使学生的学更加突出。让学生体会到教学的平等性,从而克服心中视教师为权威、视教材为经典的学习观,勇于挑战,善于质疑。
要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闪现着创新的火花,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受年龄特征与知识基础的影响,在学习中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保护学生求知的欲望、智慧的火花与创新的萌芽,要真切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与思考问题,而不要以成人的眼光与标准来要求学生。要善加引导、多加激励。既要鼓励学生以发现者与创造者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同时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激励,保护学生主动求知与勇于质疑的激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要把握提问的时机性。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串联起来的,这些问题不能一古脑的抛给学生,而要掌握好时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作用。于重难点处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于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于学生思维受阻处提问,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于学生理解肤浅处提问,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向深入。
要把握提问的梯度性。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容易自信心受挫,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与行为。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物理基础与认知水平,要注重问题的梯度性,注重从学生的已知入手,从而使学生经过思考顺利地解决问题。
要把握提问的全体性。在设计问题时要兼顾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基础薄弱的差生侧重于知识的识记,对于基础与能力一般的中等生侧重于知识的理解,而对于基础与能力较好的优生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使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充分动手
物理学科的实验占有极大的比重,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加利于学生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的做法,要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的机会与时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构建知识,同时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有效培养。如在学习电学的串联和并联电路时,如果教师采用纯理论性讲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难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我为学生的动手操作预留时间与空间,在讲解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亲自操作教材上的实验。这一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深厚的兴趣,各小组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充分的交流,拉近了教师、教材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做到了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丰富的物理世界,大大消除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
四、开辟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认识
我们的物理教学不应该是封闭的,不能仅局限于课内,我们要坚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多彩的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与扩展,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来,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可以成立各种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以全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付诸实践;开展各种趣味比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激起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样的课外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课堂,囿于教材,可以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概念规律,有利于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