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告别不良行为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aga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阶段的基本教育目标之一是萌发幼儿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很显然,此时的幼儿还不能自觉地将其行为与后果联系起来,因此成人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类型是很难改变的,对以后的人生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我们的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则存在误区: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的行为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养成。在教养方法上也欠妥:要么溺爱,凡事包办;要么放任,只管吃喝;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极其苛刻,非打即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习得了一些不良行为,身心发展极不健康,对以后的教育造成障碍和麻烦。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孩子在生活中不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的行为规范,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偏离常态,与众不同,为父母、师长接受不了,并且其行为结果会对本人和他人造成困扰,弱化生活适应能力。马丁(Martin)和皮尔(Pear)根据行为问题的性质把它分为3大类:
  1.不足性行为(behavioral deficienclas):行为表现太少。如不理人,不肯刷牙、洗脸等。
  2.过多性行为(behavioral excess):行为表现过多。如无理哭闹,说脏话等。
  3. 不适宜行为(behavioral inappropriateness):表现不符合时间、地点及身份的行为。如去别人家作客时乱翻主人家的东西等。
  其实,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往往是父母或师长强化或忽略所导致的。如果家长能及时意识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幼儿的良好行为也是很容易塑造的。笔者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 故意忽视法
  
  这是一种消弱原理。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Skinner)认为:行为的减弱是由于行为出现时未得到增强的结
  果。
  策略: “故意忽视”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可有效避免家长由于无意中所给予的注意而加重了孩子的印象,从而间接地助长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故意忽视”方式对于减少学前儿童的任性行为尤其有效。孩子无理取闹时,若是加以责备或给予注意,反而在无意中奖励了不良行为。孩子发脾气时你可采取故意忽视来纠正这种行为。此时,如果孩子是在安全的地方,那么你就可以离开去另一个房间,直到他停止发脾气你再回来。或者你转过身,假装在做其他事情。当他的不良行为终止时,再给予他充分的关注。切记一定不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妥协而给予任何形式的奖励。
  孩子表现不良时,父母或老师大多采用训诫方式。儿童受训诫时会表现出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一旦风暴过后,就觉得已经受罚,付出了代价,会松一口气。若父母、师长保持沉默不理,孩子势必会有相应的反省空间来思考自己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如父母的态度和周围人的看法。
  一般而言,不良行为初犯或情况轻微时用消弱原理来处理相当有效。但若是危险性的行为出现时,需要提高警觉,不能用不予理会的方法来对待。例如,孩子用棍子打人、偷窃、离家出走等等,得考虑用其他方法。
  
  2. “隔离”法
  
  所谓隔离,就是将孩子从不良行为增强的情景中隔开来。具体而言,隔离是指把个体从行为增强的环境中撤离到一个单纯环境,而且在一定时间的限度内不准外出。它与我们现在反对的“体罚”是不一样的,它是在儿童生理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暂时隔离法有两个主要目标:短期目标是立即阻止问题行为;长期目标是帮助孩子达到自我控制。比如,当孩子喜欢在客人家乱来,家长可以采取以后不带他去作客,而是留守家中。孩子为了能与父母一同出去,就要好好控制自己的行为。
  隔离是枯燥无聊的。理论上孩子被送到隔离区孤立起来,在“暂时隔离”期间,孩子失去家人、老师或伙伴的注意,失去了玩玩具、玩游戏以及参加各种有趣活动的自由。大多数孩子不喜欢“暂时隔离”的滋味,是一种迅速、简单、容易执行的管教措施。它不但适用于许多不同情况,而且使用对象几乎涵盖全部年龄的孩童。
  
  3. 区别增强法
  
  所谓区别增强,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某不良行为次数减少时,才能获得增强,直到不良行为不出现或出现的次数在他人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斯金纳强调个体行为是后效强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育者们能果断地对幼儿的不良积习采取有效的控制,给幼儿提出一个明确的计划,比如对于一个好咬指甲的幼儿,如果他一天中咬指甲的次数多达20次,那么给他制定一个改进目标:第一步,如果他在一天中咬指甲不超过10次,就给他奖励;如果他能持续一段时间保持不超过10次,实施第二步:把目标行为从10次降为8次,以后依次逐渐降为5次、3次、2次、1次,直到幼儿改正不良习惯。
  以上这几种方法都应该是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出现的初期采取的措施,若幼儿的不良行为已经到了积习难改的程度时,我们将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特别注意日常行为的塑造。
  所谓行为塑造,是指在发展个体的任何新行为过程中,逐步增强与目标行为有关的一系列的阶段行为,以养成所期待的目标行为的整个过程。
  通俗点说,就是及时鼓励幼儿的正确行为,即使是一点点的进步。行为主义者认为:将复杂行为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行为,一一给予教导增强,在每个动作依次学会后,再把它串连起来,整个复杂行为就可习得。比如对于一个从来不爱劳动的孩子,有一天他突然跟妈妈说:“妈妈,地板脏了!”妈妈很高兴,问孩子:“脏了该怎么办呢?”孩子回答说:“该擦了。”于是妈妈顺着孩子的思路引导孩子拿工具,并分配一块地板给他。孩子愉快地开始了第一次劳动并获得了妈妈的称赞。以后孩子每次都很主动地帮忙,妈妈也逐步教他怎样做并把他的任务范围逐渐扩大。孩子乐此不疲。
  对于孩子,我们应该切记: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渐进的,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就看到成效。我们一定不能缺乏耐心或期望过高。父母与教师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幼儿还不具备更多的辨别能力,所以成人要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是惊人的),注意自己对幼儿的语言和态度(幼儿主要通过成人的态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注意成人之间的配合(互相矛盾的态度将起负作用)。笔者的观点是:平时多用行为塑造法正面引导和鼓励,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若孩子已经有了一些不良行为,则果断地采取措施,改掉不良行为。
其他文献
为积极响应绍兴县教育局提出的“大力加强校园人文精神培育,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升幼儿园办园品位,我园积极尝试践行以“构建励志教育,凸显海涂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园创建,遵循“环境即课程”的指导思想,将特色环境布置视作一种隐性课程,视作励志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不断创新,以文艺开拓励志传播新途径。    一、环境彰显海涂特色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期刊
活动背景    1. 交通标志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有的小朋友从爸爸学驾驶的书上发现了标志;有的小朋友在看电视时发现了交通标志;有的小朋友和家长出去玩时看到了交通标志……这些到底是什么标志呢?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对交通标志非常感兴趣,急切的希望能够与同伴共同分享。  2. 身边的交通标志是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而遵守交通规则,懂得交通规则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对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益的经验,所以,这是孩子发
期刊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过,讲的是一位将近九十岁的老人,因太行、王屋二山使自己出入不便,而下决心要移走这两座大山的故事。它告诉人们,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正是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园的幼儿,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就像泡在蜜罐里。一个孩子六人捧(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现象已是社会普遍现
期刊
片断一:早上入园时,伟伟的妈妈送伟伟上学。“老师,你说我们家伟伟怎么搞的,到现在连个数字都不会写,怎么办?”“伟伟,你今天一定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天到晚就只知道玩!”  片断二:一天,欣怡妈妈买了一只大蛋糕和一箱牛奶来到小(1)班。“老师,我家孩子今天生日,她说要让小朋友们祝她生日快乐。”然后,欣怡妈妈请老师帮助她分蛋糕,她自己给每位小朋友发了一盒牛奶,然后就走了。  片断三:下午游戏活动时间,大
期刊
摘要  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是发展幼儿对音乐的记忆力、想象力、表现力的基础。因此,音乐教学应从感受入手,发展幼儿的感受力。兴趣是培养音乐感受力的前提。激发幼儿的兴趣,应从选材入手,要选择与幼儿生活贴近、形象生动、结构清晰、节奏明快的乐曲。然而,仅仅有了兴趣还是不够的,还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包括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有了兴趣的前提和环境条件,感受音乐还应得到多种手段的支持
期刊
新《纲要》中,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任教小班以来,初步掌握了解3-4岁幼儿呀呀学语和阅读的一般规律,从以下几方面谈一点笔者的感受。    一、提供彩色的图、书籍
期刊
“借骨干引领,扶新手上路。”为了帮助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顺利度过“课堂教学”关,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我们往往借助一批业务骨干的引领,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进行多次“磨课”。可是,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课”较多,而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却较少。以一对师徒的“磨课”过程为例  弟子小李要进行教学展示了,为了“战之能胜”,急于求成的师傅忙着“言传身教”,先是给弟子找合适的教学
期刊
摘要  农村幼儿园绘画教学的现状仍旧摆脱不了以模仿为主的尴尬局面,为了让幼儿的绘画充满童趣和创造精神,本文以游戏为载体,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不同的框架设计,从活动的导入、主题画讲解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作品的讲评及背景音乐的选择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述,充分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纲要》精神。    关键词:主题画 优化教学 幼儿    目前,在不少农村幼儿园的绘画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着模仿画为主的传统的
期刊
泥塑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它与孩子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橡皮泥很柔软,具有可塑性,且有着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颜色,所以泥塑活动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幼儿,在幼儿园中,开展泥塑活动是非常切实可行,简单方便的。那么,泥塑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通过泥塑活动,培养幼儿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    泥塑不同于其他一般说理性的科目,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敞
期刊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每个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动进行探索、学习。兴趣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个根本要求。但是,现实的许多区域活动中,一些幼儿的兴趣比较短暂、容易转移,对许多活动都是浅尝辄止。那么,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又是怎样的呢?这正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话题。    一、担忧: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能否持久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