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短视频发生了爆裂式的发展,日益成为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基于第一手调研数据显示,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结合主流媒体与传统文化,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文化自信;但算法推荐的模式将大学生困于信息茧房之中,导致部分大学生缺失对公共议题的兴趣度和参与度,久而久之就会对其自身所持的价值观感到迷茫。为有效发挥短视频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积极影响,视频平台、短视频制作者、高校和大学生等多方参与者均要形成正确认知、承担责任,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文化,助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
  关键词:媒介融合;短视频;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152-05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总体的75.8%”[1]。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网络用户,自然成为短视频的主要用户,他们的认知与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短视频的影响。与此同时,2019年出台的《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进一步促使短视频平台向传播正能量方向发展,这势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影响。为客观了解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笔者和调查团队在南京、镇江和扬州的高校中分发调查问卷,开展实证研究。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短视频的基本发展态势媒介融合最早是由美国的IthielDeSolaPool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表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彭兰教授在谈及中国的媒介融合进程时也提到,“2009年,一些主流媒体陆续开始大规模跨媒体业务拓展,更是反映了整个中国媒体对媒介融合这个方向的一种共识。从质疑、犹豫,到开始行动,中国媒体迈出了媒介融合进程中的实质性一步”[2]。短视频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现的新媒介,它是一种视频长度短,且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快速拍摄和分享的新型视频形式。作为近几年爆裂式发展的媒介传播形态,短视频看似是异军突起,实际其发展有迹可循。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且囤积了足够大的用户基数,与此同时,4G网络的全面普及为用户即时高效传播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2013年前后,秒拍、美拍APP作为国内第一批短视频平台引起了网民较大的关注,也让受众慢慢接受了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这也为后来的短视频产业做好了铺垫,不久快手、抖音、微视等短视频APP顺应而生,迅速占领了市场。以普通用户为视频生产力量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和由一个或多个专业制作机构组成的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成为短视频生产模式的主流。为求长期拓宽短视频内容的影响力和商业化,MCN(Multi-channelnetwork)机构开始出现,MCN是一种代理机构或经纪机构,通过MCN,某一方向下的短视频生产者可以集结起来,形成集群效应。
  据《2019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而2019年1月这个数据仅为2.5亿,增长了60%;在用户喜好方面,不同年龄层用户有较大差异,但整体来看,国内短视频用户的观看目的主要是休闲放松,其次是知识获取。2019年抖音最受欢迎的门类是美食制作、语言教育、学科教育、职业教育、电脑技巧、知识科普等。在快手上,平均每秒便会诞生4个知识内容,因此,短视频不仅为受众的娱乐服务,它还是线上知识分享的重要渠道。
  三、大学生使用短视频情况分析
  为真实了解大学生使用短视频的情况,笔者以宁镇扬地区的高校学生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来自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53所高校的学生,依托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96份,占比约39.8%、女生296份,占比约60.2%;专科生52份,占比约10.57%、本科生406份,占比约53.53%、研究生34份,占比约6.9%。此外,为深入了解使用情况,笔者随机抽取有效问卷中的10位同学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微博、抖音、哔哩哔哩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短视频平台约59.1%的学生会在微博上获取短视频讯息;约54.4%的学生会在抖音上观看短视频;约47.8%的学生会在哔哩哔哩观看短视频;约18%的学生则选择在学习强国等知识类APP上观看短视频。然而,作为短视频巨头之一的快手在宁镇扬地区的大学生用户并不多,仅有9.5%,火山小视频和西瓜视频各占3.4%和3.2%,有7.3%的学生使用QQ看点、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皮皮虾等来获取讯息。由此可见,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使用上是多样化的,這种使用部分源自短视频平台的吸引力,部分来自周围人的推荐。
  (二)“幽默搞怪”类短视频最受大学生喜欢
  选择“幽默搞怪”类短视频的学生占76.2%,选择“技能学习”和“社会热点”类短视频的学生分别占58.1%和57.1%人,此外,“旅游摄影”“新闻时政”类短视频分别占42.5%和37.4%。其它有9.1%的学生也会关注美食、剪辑、影视、二次元等短视频。调研对象的短视频内容喜好和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的“90后、00后”观看喜好有所差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调研对象的学历、生活环境会对其观看喜好产生一定影响。
  (三)大部分学生每日短视频的使用时间在1小时以内约46.3%的学生每天花费的时间小于30分钟,约31.6%的学生每天花费30分钟到1小时,约14.2%的学生每天花费1~2小时,约7.9%的学生每天花费的时间大于2小时。虽然,77.9%的学生能够将每日短视频使用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但不排除个别学生沉迷于短视频。
  (四)大学生乐于参与制作、分享短视频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学习各项技能的阶段,加之短视频制作门槛较低,很多学生自学了制作、剪辑视频技能,由受众变为制作者、分享者。调查中,有33.3%的学生会自己制作短视频并上传分享,但仍有66.7%的学生没有掌握制作优质短视频的技能,使用短视频平台主要是为了观看他人上传的短视频,但有一定倾向去学习相关技能,并制作、上传短视频。
  (五)大部分学生对短视频持中立态度
  根据喜欢观看短视频的程度划分,喜欢看短视频的大学生占比约46.5%,持一般态度的大学生约为44.3%,不喜欢看的学生占9.1%。对于短视频内容的评价,大多数大学生持中立态度,约占72.7%,积极正面评价的大学生约22.8%,4.5%的大学生认为短视频内容是消极负面的。造成大学生对短视频内容评价差异化的原因较多,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个人价值判断及其所接触的短视频内容。
  四、短视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是制约社会舆论、调节人们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3]。一个人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他对身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包括是非对错、意义与否等多个方面。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家庭教育影响,另一方面由社会环境造就。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刚刚建立的状态,自我意识突出,独立意识和自觉性明显增强,但自制力和判断力仍存在差异。短视频所塑造的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而价值观的变化也会影响大学生对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认识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态度和选择。
  (一)优质正能量信息提高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和文化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4]。在此号召下,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和政务平台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如《人民日报》、人民网、《环球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积极与各大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了诸如“改革开放40年时光博物馆”“我和我的祖国”“幸福长街40号”“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通话”等正能量的活动和视频。央视新闻联合快手推出的“2019年国庆阅兵盛典70小时直播”,实现了10亿人次的观看,同时在线峰值人数高达600万,“国庆阅读”“我和我的祖国”成为快手年度关键词。这些活动和视频凭借优质的内容、感人的故事、精良的制作等让很多参与者和观看者十分感动,也让年轻一代意识到国家的发展是靠祖祖辈辈不懈牺牲与奋斗得来的,使他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此外,短视频平台上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哔哩哔哩上的专业领域学习视频、学习强国上的爱国主义教育视频,抖音上的生活技能学习视频,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抖音和快手作为国家非遗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向广大群众普及了大量文化知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京剧、咏春拳、书法、面塑等文化知识通过专业机构、非遗传承人、爱好者等源源不断地向用户传播信息,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这些由主流媒体、政务机构、专业机构等引导的短视频传播,其内容很多直接涉及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大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判断。
  (二)短视频的内容和推荐模式影响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1.消费文化的繁荣令私人领域话题极度高涨
  无论在什么样的媒介下,都会有意见领袖存在,短视频的风靡也少不了“大V”“UP主”等的助力。大学生作为年轻化的一代,常常会追随和模仿他们心中的意见领袖。如“李子柒”的出现让无数人开始憧憬乡村田园生活;“李佳琦”的出现在无形中改变了许多年轻女生的消费观念。这些私人领域的话题往往因轻松、易炒作成为短视频平台的力推对象,而这些话题也正日渐蚕食着大学生对公共话题的关注度。
  “一方面,是消费文化的空前繁荣,是大众特别是青年网民的娱乐参与热情的空前高涨、参与空间的空前扩大;另一方面,则是政治文化的相对萧条、政治参与和政治热情的冷却”[5]。虽然说,主流媒体不断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布活动,但社会大众的趋向仍然是关注自身,并以娱乐化为主。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论断,宁镇扬地区的大学生倾向于看“幽默搞怪”和技能学习的视频,其次是社会热点。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一方面,容易误以为公众所讨论的话题就是公共议题,不能很好地参与真正的公共话题,缺少对政治文化活动的关注和评价;另一方面,被舆论与虚假信息淹没,他们会丧失对是非对错的理性判断,也会对自身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很大影响。
  2.算法机制干扰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知与判断
  短视频平台为吸引足够多的受众,采用的是算法机制,对各类短视频进行精确的智能筛选,再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算法的二次过滤会加剧信息的窄化,可能存在个体思想固化的风险。借助算法,人们有极大概率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群体性内容,进而将自己封闭在‘信息茧房’中”[6]。大学生在使用短视频时,本身就是带有倾向性的,他们利用平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大学生一旦受困于“信息茧房”之中,将不断固化原有认知,疏远未知信息,久而久之,这些片面信息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偏离主流的价值观念。
  短视频平台上通常会有大量的态度表达,形成了意见气候。“事实上,用户群中充斥着大量的低级趣味,算法推荐依此推送的信息隐含着负面的价值取向。网络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会意识到这点,而少数的反对者很有可能迫于群体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7]。短视频加速推进了这种现象,使得本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大学生群体很少关注社会公共议题,只关注自己,丧失对生活的价值判断,缺乏对社会动态的了解,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过分依赖短视频带来现实社交的焦虑与孤独
  短视频在给用户带来充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满足感时,也弱化了用户在现实中与人交流的能力。他們利用短视频构建自己的虚拟社交,得到短暂的快乐;活跃于评论或是发布视频,以寻求关注与社交。   在使用频率上,调研对象使用短视频超过两小时的并不多,但也有小部分大学生过分依赖短视频,脱离现实生活。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受身边人影响较多,当同学们都在使用某一短视频平台时,自己也会加入,进而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各式各样的信息通过电子媒介得以肆意传播。于是,脆弱个体直面各式各样充满差异性乃至对立的观点,他们原本的信仰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等因受到猛烈撞击而瓦解倒塌”[8]。即使见面聊天,也是谈论近期火爆的短视频。这种情况,表面上好像让社交变得更加轻松,实际上却让人陷入更深的焦虑与孤独。
  五、利用短视频塑造大学生价值观的策略
  鉴于短视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接触媒介,加之整个短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短视频,使其发挥正面效应。在利用短视频塑造大学生价值观时,要积极调动、协调两股力量,外部力量是短视频平台、短视频制作者、高校这三方的有序引导,内部力量则是大学生自身认知。两者有效融合,共同作用,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价值观导向。
  (一)短视频平台应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感
  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其总体规范中指出“网络短视频平台实行节目内容先审后播制度。平台上播出的所有短视频均应经内容审核后方可播出,包括节目的标题、简介、弹幕、评论等内容”。技术管理规范中也规定“网络短视频平台应当合理设计智能推送程序,优先推荐正能量内容”。由此可见,各类短视频平台就是短视频传播的“把关人”。它们不应该将技术手段全部用于吸引用户、提高使用量和关注度上,作为企业来说,它们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内容。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弱化以往的算法推荐模式,提供一种新的视频推荐机制。各类平台应积极与主流媒体合作,在价值观层面的传播上要采取新颖的手法、模式,避免单一化的视频输出,将温暖与力量“润物细无声”般渗入用户的生活。
  此外,短视频平台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短视频的拍摄制作与传播,将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结合,可以与各大高校联合推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尤其要大力宣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相关视频,摒弃错误的消费观与社交观。在这样的环境下,短视频行业才会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局面。
  (二)短视频制作者应增强自律意识
  无论是PGC模式还是UGC模式,短视频的内容均受到制作者的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制作水准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短视频制作者要不断提升法律道德修养,调整创作理念。
  一方面,普通的短视频制作者不能为了点击量而扮丑装傻,哗众取宠,输出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从近几年火爆的短视频内容来看,既能收获流量又能获得口碑的往往是优质、有价值的内容,因此短视频制作者应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与道德修养,对当下生活见微知著,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传播与弘扬核心价值观。例如,“非遗大宇”在非遗文化传播方面向大众普及了许多知识,也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闻诌诌”以最普通的手写文字方式圈粉无数,究其根源是其对于中国汉字的发扬,他也带动了许多“提笔忘字”的大学生开始练字。这些短视频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传统的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力。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政务机构、专业机构等要善于利用短视频改革创新,制作发布贴合自身特色的内容,传播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央视新闻制作的“主播说联播”,以新鲜有趣的方式、引起共鸣的内容与幽默诙谐的语言,为受众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新闻内容,其也如预期般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不得不提的是,这类机构进入短视频平台不只是为了要吸引粉丝的关注与点赞,更重要的是要摆脱严肃刻板的传统形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知情权,除了信息公开的准确、及时,为公众监督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同样不可忽略。
  (三)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除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之外,一定要关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这方面的引导要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着手,综合利用多种传播媒介,选择更符合学生接受习惯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笔者建议高校的思政课程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结合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加入一些流行元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与技术平台合作推出学校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网络生活。这样一来,教师、辅导员就可以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友好的交流和讨论,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接受,通过短视频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大学生须自主学习和自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短视频的主要受众,经常使用短视频获取讯息,而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大学生应该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学会有效使用媒介,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科学辨别短视频传播内容的优劣。大学生群体不能只作为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还要成为信息的分析者和批判者,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使其为自己成长成才服务,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短视频是交互型媒介,这也意味着短视频的创作不仅代表着创作者的个人意志和价值观传播,也意味着受众和视频制作者要有所交流。短视频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让视频表达更加简单化,大学生可以学习掌握短视频的制作技能,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信息制作者,分享知识、生活和感悟,传播积极正面的讯息,参与社会建设。
  六、结语
  “传播史上,每一次新媒介的强势出场,并非只是增加了一个会话工具,而是首先打破既有的传播平衡,进而从形式到内容都影响与改变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9]。如今,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新的媒介不断出现,势必会对社会现有的传播结构产生冲击,但无论是怎样的媒介,都是作为工具存在的。当代大学生不应该是谴责任何一个传播媒介或受制于任何一种媒介,而应该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成为媒介的主人。短视频未来必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因此规范引导、合理使用短视频等媒介,对教育者和大学生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彭兰.媒介融合三步曲解析[J].新闻与写作,2010(2):17-20.
  [3]刘建明,张明根.应用写作大百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4]赵桓.习近平媒体融合发展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18.
  [5]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J].学术月刊,2009,41(5):21-28.
  [6]喻国明,耿晓梦.智能算法推荐:工具理性与价值适切——从技术逻辑的人文反思到价值适切的优化之道[J].全球传媒学刊,2018,5(4):13-23.
  [7]黄楚新.破除“信息茧房”,不以流量论英雄重塑新媒体时代的吸引法则[J].人民论坛,2018(17):119-121.
  [8]吴晓恩.逃离电子文化的陷阱——尼尔·波兹曼媒介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9](美)尼爾·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武典]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媒介文本边际的模糊化,以及受评论员记者化趋势的影响,普利策新闻评论文本表现出重视消息来源的趋势。笔者从2019年《圣路易斯邮报》的获奖文本中,共收集到63个消息来源数据,且消息来源的类型、具名性、层级性、对立性、故事建构性、话语表达性、被处置方式都表现出丰富的文本意义。本研究一是可以拓宽对新闻评论生产的认知;二是可以对媒介新闻评论机制的变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消息来源;普利策;新闻评论
期刊
摘要: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是2016年12月由宝武集团、宝山区政府、上海大学共同签署的“共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实践成果之一。该框架协议旨在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共促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院区建设,共同推动上海市吴淞地区转型发展和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本文通过梳理第二届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内容,探讨如何运用城市、艺术和教育三者互动联系,为对接城市转型需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
期刊
摘要:南粤先贤文化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与繁荣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学界对其系统深入的整体性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在概述南粤先贤文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佛山籍南粤先贤群体为例,阐明其研究意义,提出其研究框架,有益于南粤文化在当今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南粤文化;佛山;先贤文化;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098-04 
期刊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媒体种类繁多,媒体行业的准入门槛迅速变低,致使受众每天所面对的信息量呈几何式增涨,几近泛滥之势。加之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发布不实信息,达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广大受众面对海量信息,亦难以识别真伪优劣。因此有必要进行媒体评级,根据媒体所获评级有效管控信息发布内容,帮助广大受众筛选有效、有价值的信息,杜绝谣言传播和唯流量至上等各类丑恶现象。  关键词:媒体评级;谣言;管控
期刊
摘要: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培育方向和重点由传统媒体趋向新媒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使得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略显杂乱,合理利用地域特色文化丰富传媒教学资源,创建特色教学平台,促进校企共赢发展,应是地方高校传媒专业的发展路径。本文以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传媒专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地域文化在传媒实务教学中的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媒
期刊
摘要: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此后,县级融媒体建设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并在全国县域范围内广泛开展。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不能忽略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以石家庄市栾城区融媒体中心为例,探讨在媒体融合的下半场,如何解决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打通传播力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期刊
摘 要:在融媒体时代,广播行风热线节目要根据传播环境、媒介市场的变化和社会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结构,优化播出内容,坚定服务理念,以吸引听众的选择性关注,让节目通过差异化竞争继续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本文认为,地方台广播行风热线节目中的舆论监督具有特殊性,既可以加强媒体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开展行风、政风建设,还能够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以福建省永安人民广播电台《有事您说话》的生动实践为主要案例,
期刊
摘要:主流媒体建设付费模式一直是中外报业集团持续探索的方向。本文在主流媒体探索付费新闻内容的背景下,通过道斯矩阵分析模型,对财新传媒的付费产品“财新APP”的创新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传媒产品在付费内容转型中,具有扎实的内容生产能力、良好的付费用户画像和使用场景拓宽的优势,但同时核心内容与当前的付费市场不符等产品特点却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从外部条件来看,社会背景下的深度媒体融合等大趋势为财新传媒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文化差异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地域文化符号作为城市个性的载体,是城市魅力形成的重要部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为了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而提出的。文化符号对于地方形象建构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从文化符号传播角度出发,探讨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过程中,构建地域文化符号并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符号;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9 
期刊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适合碎片化时代消费行为的短视频关注度不断提高。短视频以独创性、省时性和互动性的优势逐渐成为网民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短视频的同质化、单一化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提高。本文通过梳理自媒体的主要内涵与主要特点,将“一条”微博博主作为案例分析,从传播困境角度出发给短视频类自媒体提供几点未来发展建议。  关键词:自媒体;短视频;现状探析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