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自然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新课程阅读教学课堂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和谐中生成师生的激情与智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把握来自学生的非预期性的所有教学价值的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实现生命发展。课堂实施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去生成和丰富课堂内容。课堂内容的自然生成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那么,如何有效地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呢?
一、巧用学生的疑问自然生成
“生成”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小学阅读教学应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宽外延中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并采用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实现自然生成。
比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位学生的提问令人出乎意料:“如果曹操射出的是带火的箭,诸葛亮他们不就全完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这时,我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以这位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与文本展开更加深入的对话。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大雾天,敌人突然来袭,形势十分紧张,曹操哪里想到是借箭的草船?”“我从《三国演义》里看到,曹军的水寨四周都是芦苇,使用火箭很容易烧着自己的军营,曹操一定不会用火箭。诸葛亮不仅知天文,还会利用地理条件,因此,他可以胸有成竹地去借箭……”
我利用学生疑问这一“现场资源”,促进教学“现场自然生成”。学生在与文本、教师的互动对话中,语言感悟、表达及情感体验等方面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妙用学生的错误自然生成
课堂教学应该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往往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给学生“认错”、“思错”、“纠错”的机会,才能化“错”为对,激活教学,引领学生走向创造、走向成功。
比如,教学《一夜的工作》第四小节时,有一位学生把“一句一句”读成“一句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认真思考文中“一句一句”究竟能不能换成“一句句”。学生立即潜心读文。不一会儿,便有许多同学发表意见:“不能换。因为‘一句句’表示的阅读速度比‘一句一句’快,像在浏览。而实际上,周总理是在审阅,他‘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有的说:“虽然天快亮了,但周总理并没有急着休息,一直想把稿子改好。‘一句句’显得有些仓促,心急。”有的说:“这篇稿子要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将和千千万万个读者见面,总理不想给别人带来阅读上的麻烦,宁可自己多吃点苦,多受点累,也要‘一句一句’精心修改。”有的说:“从中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非常辛苦,虽然工作量很大,但他总是一丝不苟、极端负责,真不愧是人们的好总理。”
学生把“一句一句”读成“一句句”,我没有批评指责,没有直接加以纠错,也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及时利用这一即时教学资源进行恰到好处的挖掘和运用,学生的智慧在讨论中自然生成。
三、善用学生的发现自然生成
“生成”源于学生的发现。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学生的发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尊重学生的感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于小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生成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有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桑娜夫妇这般勤劳却又如此贫穷,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正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突然生成的问题,也是教学这篇课文的关键性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问题,才使学生进一步走近了文本。我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通过深入阅读文本,学生领悟到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没有推翻那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穷人再勤劳也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勤劳致富。这样既分析了课文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又进行了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教育,使两者都达到自然生成。
四、活用学生的积累自然生成
生成源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一)补充文本材料促进生成。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服务。文本材料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如果教师能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如《五月端阳》一文,学生在阅读端午节来历时,作以下的补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人(湖北秭归县人),他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一生都和他的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在内政方面,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时弊,限制贵族权利;在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由于他在内政外交上的努力,楚国曾出现 “国富强而法立”的政治局面。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对中国诗体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852年起,他的诗歌就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1953年他又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通过这样的介绍,开扩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用教材教”。
(二)由课内引向课外促进生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赤壁之战》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觉得这是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好机会。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阅读原版《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故事章节,完成以下五个问题:(1)曹操把船连起来,是谁出的主意?(2)曹操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难道没有想到周瑜会用火攻吗?(3)“火烧赤壁”的成功离不开诸葛亮借东风,东风真的是借来的吗?(4)关羽为什么会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5)诸葛亮神机妙算,难道不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吗,他怎么还要安排关羽在华容道呢?这样五个蕴含机智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在上《赤壁之战》时,学生真是唇枪舌战,好不热闹。课后好几天了,我还看见学生捧着《三国演义》读得津津有味。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意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及时扑捉各种自然生成因素,让生成性的语文教学理念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缕春风。当然,这虽然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改变了以往死板的语文课堂教学;但同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驾驭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基本功、书籍阅读量、临场的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我们亟待加强。■
一、巧用学生的疑问自然生成
“生成”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小学阅读教学应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宽外延中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并采用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实现自然生成。
比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位学生的提问令人出乎意料:“如果曹操射出的是带火的箭,诸葛亮他们不就全完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这时,我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以这位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与文本展开更加深入的对话。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大雾天,敌人突然来袭,形势十分紧张,曹操哪里想到是借箭的草船?”“我从《三国演义》里看到,曹军的水寨四周都是芦苇,使用火箭很容易烧着自己的军营,曹操一定不会用火箭。诸葛亮不仅知天文,还会利用地理条件,因此,他可以胸有成竹地去借箭……”
我利用学生疑问这一“现场资源”,促进教学“现场自然生成”。学生在与文本、教师的互动对话中,语言感悟、表达及情感体验等方面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妙用学生的错误自然生成
课堂教学应该允许学生犯错,错误往往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只有珍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给学生“认错”、“思错”、“纠错”的机会,才能化“错”为对,激活教学,引领学生走向创造、走向成功。
比如,教学《一夜的工作》第四小节时,有一位学生把“一句一句”读成“一句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认真思考文中“一句一句”究竟能不能换成“一句句”。学生立即潜心读文。不一会儿,便有许多同学发表意见:“不能换。因为‘一句句’表示的阅读速度比‘一句一句’快,像在浏览。而实际上,周总理是在审阅,他‘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有的说:“虽然天快亮了,但周总理并没有急着休息,一直想把稿子改好。‘一句句’显得有些仓促,心急。”有的说:“这篇稿子要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将和千千万万个读者见面,总理不想给别人带来阅读上的麻烦,宁可自己多吃点苦,多受点累,也要‘一句一句’精心修改。”有的说:“从中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非常辛苦,虽然工作量很大,但他总是一丝不苟、极端负责,真不愧是人们的好总理。”
学生把“一句一句”读成“一句句”,我没有批评指责,没有直接加以纠错,也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及时利用这一即时教学资源进行恰到好处的挖掘和运用,学生的智慧在讨论中自然生成。
三、善用学生的发现自然生成
“生成”源于学生的发现。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学生的发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尊重学生的感悟,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于小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生成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有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桑娜夫妇这般勤劳却又如此贫穷,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正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突然生成的问题,也是教学这篇课文的关键性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问题,才使学生进一步走近了文本。我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通过深入阅读文本,学生领悟到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没有推翻那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穷人再勤劳也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勤劳致富。这样既分析了课文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又进行了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教育,使两者都达到自然生成。
四、活用学生的积累自然生成
生成源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一)补充文本材料促进生成。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服务。文本材料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如果教师能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如《五月端阳》一文,学生在阅读端午节来历时,作以下的补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人(湖北秭归县人),他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一生都和他的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在内政方面,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时弊,限制贵族权利;在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由于他在内政外交上的努力,楚国曾出现 “国富强而法立”的政治局面。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对中国诗体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852年起,他的诗歌就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1953年他又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通过这样的介绍,开扩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用教材教”。
(二)由课内引向课外促进生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赤壁之战》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觉得这是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好机会。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阅读原版《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故事章节,完成以下五个问题:(1)曹操把船连起来,是谁出的主意?(2)曹操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军事家难道没有想到周瑜会用火攻吗?(3)“火烧赤壁”的成功离不开诸葛亮借东风,东风真的是借来的吗?(4)关羽为什么会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5)诸葛亮神机妙算,难道不知道关羽会放走曹操吗,他怎么还要安排关羽在华容道呢?这样五个蕴含机智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很多学生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在上《赤壁之战》时,学生真是唇枪舌战,好不热闹。课后好几天了,我还看见学生捧着《三国演义》读得津津有味。
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意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及时扑捉各种自然生成因素,让生成性的语文教学理念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一缕春风。当然,这虽然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改变了以往死板的语文课堂教学;但同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驾驭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基本功、书籍阅读量、临场的处理能力等诸多方面,我们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