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缺少马铃薯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ha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在我小的时候是叫做洋芋的,很清楚地标示出它的来历,原本就不是中土食物。但是,小时候我们就喜欢吃它,特别是在蛀牙或换牙的年纪,软绵绵的马铃薯是这么容易咀嚼的东西,安慰了我们童稚的心灵。对于马铃薯我还有另一种奇特的浪漫印象,是从母亲的叙述中得来的。
  母亲念的教会护理学校,还有她后来任职的医院都是吃素的,正值发育期的母亲和她的同学们,总忆念着校外那些餐馆里的红烧肉或者牛肉面,却又谨守规矩,吃着青菜豆腐和蛋、奶。母亲说那时候最盼望着圣诞大餐,餐厅里烤好许多马铃薯,热腾腾地,从中间切开来,浇进一种奶油酱,香味四溢,用汤匙挖着吃,拌进奶油酱里的马铃薯泥,就像是凝固起来的牛奶一般,柔绵醇厚。从小母亲就说,将来家里买了烤箱,就可以烤马铃薯来吃啦。
  三十几年前,家里要买一个烤箱真的并不是容易的事。后来,我们终于拥有了烤箱,母亲烤了梦想的马铃薯,却调不出那种奶油酱。是不是酸奶油再加培根?还是鲜奶油再加起士?我们四处明察暗访,关于奶油酱的调制方法。在西餐厅里用餐的时候,看见烤马铃薯也绝不放过。是这个味道吗?我一遍遍地询问尝试的母亲,是这个味道吗?母亲一遍遍地放下叉匙,摇头再摇头。我开始觉得,我们永远也找不到那种梦想中的奶油酱了,这已经变成母亲恒长的乡愁了。
  前两年我们一起去黄石公园旅行,有时自己在旅店烹调,有时也去西餐厅吃点美食。那一次,意外地遇见了浇着奶油酱的马铃薯泥,母亲说味道闻起来很像,我们围着她看她品尝,她吃了一口,露出欣慰的微笑说:“就是这种口味。”我们忍不住欢声雷动,那天的进餐气氛是那样热烈欢欣,然而,我发现母亲只吃了几口,就不再碰了。我问她找了四十几年才找到,怎么不多吃一点?母亲有些为难地说,她以前都可以吃好多的,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吃了几口就觉得腻了,再吃不下。我其实知道是为什么,四十几载的岁月,让很多事情都改变了。
  我也曾经有过狂恋马铃薯的经验,是在北海道。小小圆圆的马铃薯,紧实高密度,烤过之后自然有着奶油的甘香,细细咀嚼,化散在唇齿间,缠绵许久。我还记得那时的秋日街头,微微凉意,在路边的椅子上坐着,剥开刚烤好的马铃薯送进嘴里,一边呵着热气,一边打量路上行人的温暖惬意。离开北海道之后,我对马铃薯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烈的热情,但我真的很佩服它的变化多端与不可或缺。
  在我家里有一种清爽的马铃薯料理方式,很适合夏天。马铃薯切成细丝,配一些青椒与红椒,也切成细丝,油锅里的油温热之后,先将马铃薯下锅,炒到渐渐透明,再放进青、红椒一起拌炒,如果喜欢青椒、红椒的脆感,就不要在火上停留太久,临起锅前淋点白醋,色彩鲜艳,爽脆可口。
  对于许多小孩子最钟爱的麦当劳薯条,我个人在台湾的时候是绝无兴趣的,然而一抵达人生地不熟的欧洲国家,看见麦当劳的标志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与归属感,恨不得马上投入它的怀抱。这时候炸薯条就变成非理性的最爱了,我可以吃完一包接一包,全无意识地,直到同行伙伴喝令我停止。然后才发现,马铃薯原来也是我的一种乡愁。
  (赵世英摘自《黄鱼听雷》)
其他文献
在我人生的头20年,我总会因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心害怕。比如,我会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为同学们是不是不喜欢我的背包这类事情惶恐不安。所以,我尽可能地让自己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古怪显得低调,尤其是我最隐秘的“嗜好”——拯救世界。  我热爱环保的怪癖始于13岁那年。那天我收到了自己最喜爱的一本少年杂志的邮件包裹,杂志的封面上赫然写着“拯救地球吧,女孩”。时至今日,我都清楚地记得这句话。那本杂志里列出了各种
期刊
18年前,家住江西南昌的匡燕灵生下一个男婴,爱人魏朝宝给儿子取名“魏俊”。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俩越来越觉得他过于安静,遂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医生的一席话无异于晴天霹雳,才10个月大的儿子竟患了先天性自闭症,他的智商将永远停留在四五岁时的水平。  天塌下来,日子还是要照常过下去。小魏俊一天天长大,会走路了,会叫爸妈了,尽管每一点进步比同龄的孩子晚了几年,但依然给了魏朝宝夫妇不少慰藉。魏俊到了上学
期刊
有一天我到某地办事,下飞机之后搭计程车。由于是初次到那个城市,就跟司机打听当地的情形。他除了为我介绍,还发表了不少对时局的看法,两人谈得很投机。  到达目的地,表上是180元。  “给100就好了!”他居然手一挥,豪爽地说。  “那怎么成?”我递过去200元,说:“不用找了!”就跳下车。听到他在背后连声喊着“谢谢、谢谢”,觉得好温馨。  办完事,我又叫车回机场。机场到了,计程表上的数字是120元,
期刊
我是初中道德品质课老师。我从来都不把教科书上的道德理论强加给学生。学生读再多的道德书,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变成道德高尚的人。但自从开始写“赞美日记”后,孩子们都变了。他们开始关心别人,学会对小事心存感激。作为赞美日记创始人的我,目睹了孩子们的变化,感觉很吃惊,却也很新鲜。  英美(化名)也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她是我去年教的一个漂亮女学生。可漂亮的英美在写赞美日记期间让我揪心了很久。学习不是很突出,也没有
期刊
我过生日那天和几个哥哥在一起吃饭。小哥像报告一个天大的喜讯一样对我说:戴玉强要来武汉开音乐会了!我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戴玉强来过好几回了。我小哥说,这回不一样。这回你嫂子被选去合唱。说时一副乐滋滋的神色。  我小嫂子在一家公司工作,平常没事,就参加了中老年合唱团,经常排练演出什么的。戴玉强来武汉演出,需要本地合唱团的配合。合唱团的人本来只是自己唱唱消遣生活,对上台不上台也都无所谓。可这回来的是戴玉
期刊
五一期间,我在马尔代夫某个度假村,蓝天碧海,景色宜人。晚餐是自助,有大虾和螃蟹,我在自助餐台前端着个盘子盛菜,有一位兄弟,用胳膊肘一捅我,问道:芥末在哪儿呢?我不知道芥末在哪儿,却看出来这样一个趋势——国外的度假村和酒店在偷偷施行一个新的种族隔离政策,在吃饭时,把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分开。我在这里说的“种族隔离”是指美国的那套做法,隔离且平等,有时候某些酒店是“隔离且多给你点儿”,中国游客占据好座位
期刊
168年前的一个冬天,在美国纽约州的伊普斯威奇河河口,尼古拉斯·派克上校端起猎枪,射杀了一只鸭子。这条记录在上校笔记本中的寥寥几笔,却让加拿大鸟类学家格伦·奇尔顿激动不已。  他迫切想调查清楚的,不是这起凶杀案的动因,而是结果。上校最后把鸭子怎么样了:是吃得只剩下了骨头,还是被制成了标本,或者那只鸭子还留下了鸭蛋,那么蛋壳又去了哪儿?  上校枪下的那只鸭子,并不是普通的鸭子,而是一种生活在北美东部
期刊
她只有25岁,笔下却已有两部火爆的“产品”;写《失恋33天》纯粹只是为了发泄,而商战剧《浮沉》背后却是她的零职场经验;她有着“小清新”眼神和习性,但扑面而来的却是王朔般的辛辣尖酸洗练干净;她的手机里永远只存13个人的号码,私人世界里非敌即友,最大的梦想是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主妇,学会做比萨和泡芙。她就是鲍鲸鲸。  鲍鲸鲸出生的那天,身为军人的鲍爸爸搓着手嘿嘿地乐:“丫头片子,老爹的小情人,好。以
期刊
我们变得越来越像阿米什人了。  我知道你包里背着钛合金超薄笔记本,家里放着眨眼就能换频道的电视机,兜里装的是iPhone5,开着360马力的运动型跑车,你觉得自己怎么可能跟阿米什人有交集呢?  但是在对待科技产品的态度上,我们的确越来越接近阿米什人了,只是你没察觉到而已。  一个阿米什人可以搭乘邻居的汽车去杂货店,但是不能拥有自己的汽车。  一个阿米什人所在的社区里可以建有电话亭,但是他的家里不能
期刊
我想要一个小小的未来  那里有花香  有阳光  可以容纳我的小小任性与忧伤  那小小的地方  没有大大的空间  却有小小的书房  我会把她打扮得干净漂亮  点点滴滴都饱含着温馨的模样  那小小的空间  没有优雅的郁金香  却有淡淡的雏菊香  我要让整个屋子飘散着爱意  让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我要播下许多小小心愿种子  然后与你一同去灌溉成长  那些向往而不曾到达的地方  我们终会一一欣赏  那些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