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引发了一场新的教育改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被大量地引入到了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就新教学方式的一些问题作以下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改革;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67-1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一场对传统教育的颠覆
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成果,自然以公开课,或者“示范课”的形式邀请广大教师“莅临指导”,于是,开课老师便会极尽现代技术之能事,通过声,光,电等手段,把我们的学生带入了一个“多彩”的世界,让学生在如此的氛围中“感悟”,教师更是向大家展示了复杂的课件,多重的知识背景。例如:
一位教师在上《春天的手》公开课,该老师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似乎没有什么两样。
其次,老师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春天自然风光的视频。
接着,老师开始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文章中的一段朗诵,老师配乐,还可以画一幅春天的画;唱和春天有关的歌曲;跳和春天有关的舞等。
然后,交流评价。
最后,读古诗《春晓》,合唱歌曲《春天在哪里》结束。
乍一看,这位老师还真花了功夫,学贯文理,通晓艺术,可谓下足了功夫!
这正是我们目前所广泛看到的公开课的流程,毫不夸张地说,这似乎成了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改革公开课的通用模版。
二、当前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到,所谓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将与课文有关的音乐,视频等纳入了课堂,从而改变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使课堂显得更加灵活而热烈。我曾听过某校一位老师说过,“什么叫优秀课程,学生喜欢就好!”。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真的应该像那位老师说的那样,或者像前面所述的那位老师般的上语文课吗?
对此,笔者实在难以苟同,如此的教学手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教学主体及目标淡化。仍然以上述案例为例,我们看到,同语文能够沾上边的,只有两个步骤,识字和读古诗。比重呢?不会超过整堂课的1/3。问题就此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教学主体是什么?答案很简单,目标是通过语文教学,使得学生达到一定的文学修养,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至于主体,应该是课文了。如果说上语文课用不着课文,或者说,课文只是为了让学生识字,那选择课文就大可不必了,还不如一人一本《新华字典》,又全面,又小,又省事!
2.语文教学的功能性丧失。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如本文案例,该老师是否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和“解惑”呢?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远非认识汉字那样简单,其目的是培养其初步的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而今呢?多媒体的介入,却冲淡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驾驭能力的培养远没有被放置到其应该具有的高度,所以说,语文教学的功能性丧失。
三、如何改变现状——一点建议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提出了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只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真正使“新课程标准”落入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对此,笔者也尝试给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重塑语文教学的主体和目标。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教学过程也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管理活动,国外称之为教育管理(Educational Management)。既然是管理活动,我们就应该首先明确其目标和主体。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识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字本身的理解能力。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声音和图像只能让学生体会到感性的认识,却无法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着实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次,艺术介入方式的调整。虽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但是笔者以为在语文课上唱歌跳舞实在是有待商榷。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尽管唱歌跳舞也是艺术,但是此艺术非彼艺术也。笔者认为,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或者是课堂演讲,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向大家阐述其观点,这样,我们在课堂气氛得到合理的调节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和口才,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评价机制的调整。华丽的课件的确能够取得学生的注意,但是如果学生过分注意课件的娱乐性,而非其作为媒介本身所传递的信息,那就“本末倒置”,与初衷相背离。
[参考文献]
[1]曲天立.体现新课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学目标[J].教学与管理,2006(04).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改革;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67-1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一场对传统教育的颠覆
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成果,自然以公开课,或者“示范课”的形式邀请广大教师“莅临指导”,于是,开课老师便会极尽现代技术之能事,通过声,光,电等手段,把我们的学生带入了一个“多彩”的世界,让学生在如此的氛围中“感悟”,教师更是向大家展示了复杂的课件,多重的知识背景。例如:
一位教师在上《春天的手》公开课,该老师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似乎没有什么两样。
其次,老师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春天自然风光的视频。
接着,老师开始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文章中的一段朗诵,老师配乐,还可以画一幅春天的画;唱和春天有关的歌曲;跳和春天有关的舞等。
然后,交流评价。
最后,读古诗《春晓》,合唱歌曲《春天在哪里》结束。
乍一看,这位老师还真花了功夫,学贯文理,通晓艺术,可谓下足了功夫!
这正是我们目前所广泛看到的公开课的流程,毫不夸张地说,这似乎成了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改革公开课的通用模版。
二、当前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到,所谓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将与课文有关的音乐,视频等纳入了课堂,从而改变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使课堂显得更加灵活而热烈。我曾听过某校一位老师说过,“什么叫优秀课程,学生喜欢就好!”。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真的应该像那位老师说的那样,或者像前面所述的那位老师般的上语文课吗?
对此,笔者实在难以苟同,如此的教学手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教学主体及目标淡化。仍然以上述案例为例,我们看到,同语文能够沾上边的,只有两个步骤,识字和读古诗。比重呢?不会超过整堂课的1/3。问题就此产生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教学主体是什么?答案很简单,目标是通过语文教学,使得学生达到一定的文学修养,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至于主体,应该是课文了。如果说上语文课用不着课文,或者说,课文只是为了让学生识字,那选择课文就大可不必了,还不如一人一本《新华字典》,又全面,又小,又省事!
2.语文教学的功能性丧失。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如本文案例,该老师是否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和“解惑”呢?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远非认识汉字那样简单,其目的是培养其初步的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而今呢?多媒体的介入,却冲淡了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驾驭能力的培养远没有被放置到其应该具有的高度,所以说,语文教学的功能性丧失。
三、如何改变现状——一点建议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提出了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只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真正使“新课程标准”落入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对此,笔者也尝试给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重塑语文教学的主体和目标。从管理学的角度上讲,教学过程也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管理活动,国外称之为教育管理(Educational Management)。既然是管理活动,我们就应该首先明确其目标和主体。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识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字本身的理解能力。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声音和图像只能让学生体会到感性的认识,却无法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着实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次,艺术介入方式的调整。虽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但是笔者以为在语文课上唱歌跳舞实在是有待商榷。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尽管唱歌跳舞也是艺术,但是此艺术非彼艺术也。笔者认为,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讨论,或者是课堂演讲,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向大家阐述其观点,这样,我们在课堂气氛得到合理的调节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和口才,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评价机制的调整。华丽的课件的确能够取得学生的注意,但是如果学生过分注意课件的娱乐性,而非其作为媒介本身所传递的信息,那就“本末倒置”,与初衷相背离。
[参考文献]
[1]曲天立.体现新课程理念不能迷失教学目标[J].教学与管理,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