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在教育上的融合问题是每个城市应尽的责任之一,也关系到我国教育的发展和祖国未来的人才培养,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的融合,可以从具体措施入手,提升融合教育效果。
关键词:城市外来工子女;融合教育;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22-1
一、融合教育的背景
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外地生和本地生在学习情况、人际交流、心理状况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让学生无法正常相处。学校中很多外地学生在和本地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带着自卑、防卫、隔阂甚至带有仇视的心态,和本地生的心态产生了明显的落差。而本地生有的带有一定的优越感,有的会对外地生带有歧视的态度。这种心理上的区别为双方互相理解、互相融合带来明显的障碍。外地学生中普遍存在较为强烈的不公平感和被歧视感,这种心态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周围的环境,也有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家长的灌输,另外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和自卑感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外地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本地生的排斥。另外,外地学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根据研究表明,大约2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孤独感,其中10%的学生有明显的孤独体验。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严重阻碍了外地生和本地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美好前景。
二、融合教育的优势
1.适应我国城市化的需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人迅猛发展时期。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城市化所衍生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融合教育”模式,旨在通过打破城乡限制,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个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通过城乡文化的融合促进城乡关系的融合,必将极大地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2.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融合教育”的实施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将有效地化解或缓解城乡矛盾、城乡对立,从而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同时“融合教育”的实施将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促进个人平等发展的全面实现,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包容的社会氛围,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城乡学生融合是一项“三赢战略”。
融合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孩子九年义务教育问题,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学校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各地的农村文化融入其中,丰富城市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等品质。同时,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也实现了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推行融合教育是一项“三赢战略”。
三、融合教育的实践方法
1.“融合点迹”——营造大氛围润物无声。
学校对于校内文化氛围营造应该重视。如南京沙洲中学,走进校园,你会被特有的校园文化所吸引,正对校门口的教学楼上,校训“勤”字,侧面教学楼墙上“做一名昂首挺胸的南京人”11个大红字格外醒目,草坪上、走廊边、标牌上温馨、激励的话语随处可见。这些鼓励的话语,让每一位学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熏陶。
学生美术、文学作品也精心制作,以配框上墙的形式张贴在走廊墙壁上。学校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点点滴滴、学生在学校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学生作品等这些材料称之为“融合点迹”。“融合点迹”,是学校“融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展现。全校各处都体现出浓浓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特色校园文化。
2.融合课程——贴近现实的才是最好的。
因为逐渐认识到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现状不同于本市其他学生,必须针对生源状况制定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特别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1)开发融合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2)深度整合,改进国家课程。围绕“融合教育”理念,把国家课程内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创设全新的规范化、系统化的教育内容。
3.融合表彰——让自己和别人都认可自己。
学校可采用“多元表彰”的一种评价机制,这种评价将原来内容单一、次数不多的表彰转变为经常性的、注重个性与成长的表彰。如“纪律标兵”、“礼仪之星”、“最佳值日岗”“写作之星”“小小画家”“艺术明星”“体育明星”等;同时举办“文化艺术节”、“英语活动周”等活动,利用这些大型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的进步。
4.融合社团——总有一块适合自己的土地。
“融合教育”特别要注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非智力因素及生活力的培养,“融合社团”活动指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可设有葫芦丝、健美操、美术、科技、劳技、阅读、篮球、排球、棋类、计算机等项目,初一、初二所有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建成学校“融合之声广播站”。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一来宣泄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过剩的精力,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二来可以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调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积极性,促进学习习惯的培养,利用活动秩序与规则,对他们思想、行为进行影响。还可以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学社,在各种活动中,教师主动促进了师生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汤林春.冲突 建构 融合: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明丽.民工子女教育中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以上海3所公立学校初中阶段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城市外来工子女;融合教育;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22-1
一、融合教育的背景
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外地生和本地生在学习情况、人际交流、心理状况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让学生无法正常相处。学校中很多外地学生在和本地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带着自卑、防卫、隔阂甚至带有仇视的心态,和本地生的心态产生了明显的落差。而本地生有的带有一定的优越感,有的会对外地生带有歧视的态度。这种心理上的区别为双方互相理解、互相融合带来明显的障碍。外地学生中普遍存在较为强烈的不公平感和被歧视感,这种心态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周围的环境,也有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家长的灌输,另外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和自卑感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外地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本地生的排斥。另外,外地学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根据研究表明,大约20%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孤独感,其中10%的学生有明显的孤独体验。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严重阻碍了外地生和本地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美好前景。
二、融合教育的优势
1.适应我国城市化的需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人迅猛发展时期。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城市化所衍生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融合教育”模式,旨在通过打破城乡限制,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个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通过城乡文化的融合促进城乡关系的融合,必将极大地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2.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融合教育”的实施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将有效地化解或缓解城乡矛盾、城乡对立,从而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同时“融合教育”的实施将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促进个人平等发展的全面实现,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包容的社会氛围,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城乡学生融合是一项“三赢战略”。
融合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孩子九年义务教育问题,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学校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各地的农村文化融入其中,丰富城市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等品质。同时,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也实现了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推行融合教育是一项“三赢战略”。
三、融合教育的实践方法
1.“融合点迹”——营造大氛围润物无声。
学校对于校内文化氛围营造应该重视。如南京沙洲中学,走进校园,你会被特有的校园文化所吸引,正对校门口的教学楼上,校训“勤”字,侧面教学楼墙上“做一名昂首挺胸的南京人”11个大红字格外醒目,草坪上、走廊边、标牌上温馨、激励的话语随处可见。这些鼓励的话语,让每一位学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熏陶。
学生美术、文学作品也精心制作,以配框上墙的形式张贴在走廊墙壁上。学校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点点滴滴、学生在学校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学生作品等这些材料称之为“融合点迹”。“融合点迹”,是学校“融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展现。全校各处都体现出浓浓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特色校园文化。
2.融合课程——贴近现实的才是最好的。
因为逐渐认识到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现状不同于本市其他学生,必须针对生源状况制定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特别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1)开发融合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2)深度整合,改进国家课程。围绕“融合教育”理念,把国家课程内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创设全新的规范化、系统化的教育内容。
3.融合表彰——让自己和别人都认可自己。
学校可采用“多元表彰”的一种评价机制,这种评价将原来内容单一、次数不多的表彰转变为经常性的、注重个性与成长的表彰。如“纪律标兵”、“礼仪之星”、“最佳值日岗”“写作之星”“小小画家”“艺术明星”“体育明星”等;同时举办“文化艺术节”、“英语活动周”等活动,利用这些大型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的进步。
4.融合社团——总有一块适合自己的土地。
“融合教育”特别要注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非智力因素及生活力的培养,“融合社团”活动指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可设有葫芦丝、健美操、美术、科技、劳技、阅读、篮球、排球、棋类、计算机等项目,初一、初二所有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建成学校“融合之声广播站”。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一来宣泄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过剩的精力,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二来可以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调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积极性,促进学习习惯的培养,利用活动秩序与规则,对他们思想、行为进行影响。还可以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文学社,在各种活动中,教师主动促进了师生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汤林春.冲突 建构 融合: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明丽.民工子女教育中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以上海3所公立学校初中阶段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