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要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的特点,采用和谐教学方式,大胆探索,尊重学生人格,积极引导学生塑造健康、和谐、创新、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人生观,实现教师育人的伟大使命。
关键词:和谐教学 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氛围 教师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教育则是培养具备崇高信仰、拥有创新能力的社会栋梁的根本途径。和谐教学法作为反映当今社会需求的教育产物,旨在实现教学目的最大化,教学效率最优化。身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者,应努力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秉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促使学生的素质能够满足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变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和谐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有些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认为政治教育就是强制的灌输,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忽视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从而造成课堂教学形式化、盲目性、教学分离、学生品德脱离现实的现象。这些现象导致学生缺乏探索创新的能力,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应该是整个课堂的主体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起其思考的积极性,由形式教育变成实质教育,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正如伊曼努尔·康德所说,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
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王敏勤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在王敏勤和谐教学法的试点与推广中,普遍反映该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二、尊重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随着21世纪教育的课改,师生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言论、兴趣、情感,鼓励学生发展独特的个性,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尊重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差别对待;第二,对学生要有爱心,融入学生的生活;第三,认真反省学生提出的质疑,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第四,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思维方式。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常常不重视学生的突发奇想或是不愿意承认教学上的错误,这种行为不利于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学生是教育之魂,有利于学生人格、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初中生的年龄偏小,思想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判断是与非,这就需要政治课的老师细心呵护其稚嫩的心灵,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同理,只有学生信任老师,老师才能具备号召力,真正实现以德育人。
三、打造和谐课堂氛围,合理运用激励机制
在新课标中,课堂不在仅仅是传道授业的地点,而是更具人性化、创造性及和谐民主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实现高效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中的更多参与、积极探究及教师的情感教学手段能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思想品德课中,用教学内容打动学生,促使其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同时,和谐的教学氛围还体现在教师的激励机制上,适当的鼓励学生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享受成功的欢乐。我的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这样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的调动。经过多年的授课经验证明课堂氛围尤为重要,如果某个班级的课堂氛围不好,老师的表情过于严肃或是发脾气,那么这个班的成绩和课堂效果就不如其他班级。如果我们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愉悦轻松,那就能促进充满个人魅力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言传身教,以自身专业素养感染教育学生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育人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者,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这句话道出了教学上一个最朴素而最有效的道理,那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锻炼学生获取新知识、处理新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专业素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健康向上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方面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应积极开发新资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培优补差,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的能力,实现学生整体进步。比如在讲授《学会调控情绪》这一章节,通过课前对相关知识点的整合,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难易知识点,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出自己是否会调控情绪,生气时自己都是怎么平复情绪等亲身经历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导入本课知识点,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深刻思考,进而掌握知识点,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思想品德课相较于其他学科,是提升公民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主要教育渠道。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开放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推进和谐教学法的应用,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新颖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2]王敏勤.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9
关键词:和谐教学 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氛围 教师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教育则是培养具备崇高信仰、拥有创新能力的社会栋梁的根本途径。和谐教学法作为反映当今社会需求的教育产物,旨在实现教学目的最大化,教学效率最优化。身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者,应努力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秉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促使学生的素质能够满足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变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和谐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有些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认为政治教育就是强制的灌输,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忽视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从而造成课堂教学形式化、盲目性、教学分离、学生品德脱离现实的现象。这些现象导致学生缺乏探索创新的能力,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应该是整个课堂的主体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调动起其思考的积极性,由形式教育变成实质教育,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正如伊曼努尔·康德所说,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
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王敏勤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在王敏勤和谐教学法的试点与推广中,普遍反映该教学方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二、尊重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随着21世纪教育的课改,师生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言论、兴趣、情感,鼓励学生发展独特的个性,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尊重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差别对待;第二,对学生要有爱心,融入学生的生活;第三,认真反省学生提出的质疑,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第四,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思维方式。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常常不重视学生的突发奇想或是不愿意承认教学上的错误,这种行为不利于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学生是教育之魂,有利于学生人格、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初中生的年龄偏小,思想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判断是与非,这就需要政治课的老师细心呵护其稚嫩的心灵,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同理,只有学生信任老师,老师才能具备号召力,真正实现以德育人。
三、打造和谐课堂氛围,合理运用激励机制
在新课标中,课堂不在仅仅是传道授业的地点,而是更具人性化、创造性及和谐民主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实现高效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中的更多参与、积极探究及教师的情感教学手段能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思想品德课中,用教学内容打动学生,促使其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同时,和谐的教学氛围还体现在教师的激励机制上,适当的鼓励学生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享受成功的欢乐。我的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这样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的调动。经过多年的授课经验证明课堂氛围尤为重要,如果某个班级的课堂氛围不好,老师的表情过于严肃或是发脾气,那么这个班的成绩和课堂效果就不如其他班级。如果我们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愉悦轻松,那就能促进充满个人魅力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言传身教,以自身专业素养感染教育学生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育人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者,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这句话道出了教学上一个最朴素而最有效的道理,那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锻炼学生获取新知识、处理新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专业素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健康向上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方面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应积极开发新资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培优补差,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的能力,实现学生整体进步。比如在讲授《学会调控情绪》这一章节,通过课前对相关知识点的整合,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难易知识点,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出自己是否会调控情绪,生气时自己都是怎么平复情绪等亲身经历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导入本课知识点,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深刻思考,进而掌握知识点,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思想品德课相较于其他学科,是提升公民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主要教育渠道。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开放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推进和谐教学法的应用,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新颖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2]王敏勤.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