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镇:崮乡休闲养蜂人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份的蒙阴县岱崮镇,桃花盛开,芬芳遍野。公茂栋/图

养蜂本是“家学”


  2020年4月3日,清明节前一天,退休老人王均镇再次告别济南的家人,回到了崮乡燕窝村。
  只在济南待了两周,由于牵挂老宅院里的几十箱安全越冬蜜蜂的春繁管理工作,便匆匆踏上归程。在王老的精心管理下,其居家老院里的蜂群发展壮大很快,已经新蜂满箱。满院新蜂嗡嗡嗡蓄势待发,即将迎来首个采蜜期。此时恰逢桃花盛开,漫山遍野的桃花层层叠叠,灿若云霞,为群崮凭添了秀丽妩媚。
  踏着石级,穿过桃园,走过村路、街巷,走进一座竹林鲜花环绕的山居。门楼下镶嵌着一块雕刻着风水大师云谷子题写的“紫燕堂”匾额。推开大门,一丛翠竹掩映下,写有“清风竹影”字样的石碑旁,坐在清花瓷茶几上,慢慢品着自酿的蜜茶,巡视20箱蜜蜂在阳光下发出嗡嗡的欢快声。
  正北是一排改建后的三间标准农家老屋。走进室内——个宽大的房间,约有60多平方的大客厅里整齐摆放着一套红木家具。靠北墙排放着一溜四组红木书橱,东西两墙上分别挂着书法作品《陋室铭》和写意牡丹花。中堂之上,挂着一幅山水画,旁边是一副对联:“崮秀峰奇水流清,燕堂翰墨桃花风。”
  两天后,一年一度的桃花节举办。
  一年的大部分时候,王均镇都在这个小院里度过。上世纪60-80年代,他在故乡教书,喜欢写作,边教书,边养蜂,边坚持写作。在省内外诸报刊不断发表文学作品,后被调入山东作家协会。退休后回到故乡,与蜜蜂为伴。
  脸膛红润,精神矍铄,稀疏的白发飘至脑后。有人称他为老顽童,真挚朴实,话语憨厚幽默。他自号“崮仙翁”,地方特色、养生乐趣和老年生活融汇其中。
  像文学一样,养蜂也是王均镇的一门“家学”,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多年的愿望。
  王家本身就是养蜂世家,至今已是第五代。他的高祖父是晚清一位读书人,40岁时考取了省府贡院的廪生,当过本县张子书院的院长。一次,这位祖上教书放学回家,晴空里传来嗡嗡响声,一群蜜蜂绕着他飞行,最终落在了他的斗笠顶。他没有打扰蜂群,头顶着一团蜂球回家,在后花园北墙根的海棠树下,为蜜蜂建造了一个蜂巢。
  这是蜜蜂与王家第一次结缘。
  在岱崮,人们把蜜蜂当作神虫。小时候,爷爷的养蜂园给他留下了诸多童年记忆。十几岁时,他自己尝试养蜂。爷爷一生常年吃蜂蜜,从未见他吃过药,活到90多岁,无疾而终。后来王均镇在镇上的学校教书,同时在家里养了十几窝土蜂。
  2008年,距退休还有几年,他正式萌生了回乡养蜂的想法。
  过去养的是土蜂,生长于崮上崖壁间,产出的蜜质量好,但产量太低,一箱只能产十斤左右,经济效益不高。况且,这种土蜂无法形成大的群落,最多只能养到五六匹,多了就各自分散了。
  正式退休后,他开始琢磨改良蜂种。
  首先引进意蜂——原产于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繁殖力强,起群快,采集量高。缺点是只能采大蜜源,且用糖量大,一旦没有大蜜源,就要大量喂糖,要不然蜜蜂们会互相偷盗,有时还会引起“战争”,以致自相残杀。逐花期迁徙的许多养蜂人养这种蜂,但准备固守故乡的王均镇不想这样做。
  养了一年意蜂,再次改换品种。
▲王均镇老人打开蜂箱,查看蜜蜂。

  将新疆伊犁黑蜂和黑龙江的一种蜜蜂,与当地土蜂杂交,培养出一种抗寒、繁殖力强、采集力强、不欺盗的黑蜂,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要优于以上几种蜜蜂,他将其命名为“崮乡黑蜂”。最多时,他養了一百多箱黑蜂,现在年龄大了要控制在20箱左右。
  王老说,“对我来说,养蜂就是休闲,就是玩,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轻松一点、低调一点。”

酿一公斤老蜜,蜜蜂采蜜飞行的来往距离相当于绕地球11圈


  20箱蜜蜂,就是20个王国,王均镇是这20个王国的“顾问兼秘书长”。他对各种蜜蜂的习性了如指掌,关心爱护它们的“工作和生活”。他向本刊记者娓娓道来这些王国及“国民”的秘密:
  一箱蜂就是一个管理有序的独立王国,国家有大有小,小的有一万多只蜜蜂,大的三万多只。每个国家有一位女王即是蜂王。蜂王是蜂群内唯一发育最完善的雌蜂,任务是产卵,日夜不停,每天产卵量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两倍半。同时,蜂王分泌一种雌性激素,统治整个蜂群的秩序,一旦蜂王消失,蜜蜂家族马上乱套。过去,老师形容学生不守纪律,“就像没王的蜂一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紫燕堂”小院,翠竹掩映,阅读、品蜜,王均镇在这里养生、养老,并为崮乡发展出谋划策/图吴永强

  王国中最大的群体,80%以上是工蜂,是发育不完善的雌蜂。这个群体又分为侦查蜂、采集蜂、酿造蜂。
  方圆五公里的范围,都在侦查蜂的掌控之中。某天,一只侦查蜂在燕窝村东北山的桃园里发现了大量盛开的鲜花,兴奋不已,赶紧回来,在蜂巢里跳八字舞,或摇摆舞来传递信息。用蜜蜂的语言告诉同伴,北山坡上有桃花。
  数量庞大的采集蜂得到信息,纷纷出动。每只采集蜂身体上有三套工具,一根吸管、一条袋子(蜜囊)、两个篮子。蜜蜂飞到花丛中,伸出吸管,把花蜜装满蜜囊,把花粉攒成球装到后腿上的篮子里。出门一趟,采集蜂载着相当于体重一倍半的胜利果实回巢。   据科学统计,酿造一公斤蜂蜜,蜜蜂的飞行距离相当于绕地球11圈。
  采集蜂回家后,将花蜜暂时存放到一个临时密室装置里,就可以下班了。到了晚上,酿造蜂上班。它们通过蜜囊把水蜜吸进去,分泌大量活性酶、叶酸、核酸、葵酸、氨基酸等以及多种维生素。夜间时候,若走近蜂箱,会听见里面发出嗡嗡的声音,像工厂车间一样繁忙。
  蜜蜂王国里还有许多岗位。
  比如清洁蜂,负责清扫垃圾,蜂箱里干干净净,就是它们的功劳。治安蜂负责维护治安,在门口站岗,一边四个,外来蜂种、物种禁止入内。遇到危险,发出信号,大量蜜蜂前来增援,把敌人赶出去或咬死。还有建筑蜂,负责建造蜂巢。
  “纯真的天然老蜜,由于包含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其蜂蜜营养价值无与伦比,超过几乎所有保健品。”王均镇说,“从采蜜到最终成型要15天时间,之后就可以分泌腊汁进行封存封盖。”
  王老凭借几十年的养蜂实践经验,觉得15天时间还是有些太短,主动延长时间,一个月后,蜂蜜全部封盖,他才打开蜂箱取蜜。这样,一年只采两到三次蜜。一箱蜂,风调雨顺时能采30至50斤蜜,是土蜂的三到五倍。一般养蜂人能采到一百斤左右,相应的就是蜜的数量增加了,其营养价值也就低一些。
  他有一个观点:“纯天然成熟好蜜不需要任何人为加工,凡是经过工厂化生产加工之后的蜂蜜,绝对不是好蜜!”

健康长寿:

养蜂养生活到128岁


  每天早晨五点半,他从睡梦中醒来,先练习一套自己发明的健康养生功,开启了新的一天。
  半小时后起床,喝一杯蜂蜜水或吃一勺蜂王浆。之后,坐在桌前构思写作。一个小时后走出房门,检查一下蜂箱,和蜜蜂们打打招呼。
  早饭后,迎着朝阳走出大门。顺着村路通往卧龙崮,雅兴来时,顺手采几枝野花或摘几个野果带回去。巡视一遍排放在院内院外的几十箱忙忙碌碌、嗡嗡采蜜的黑蜜蜂,就像将军检阅士兵。
  劳作之余,坐在竹林下的青花瓷桌凳上,泡壶红茶或绿茶,调上一匙黑蜂蜜,一边品尝蜜茶,一边欣赏满院的蜜蜂和盛开的鲜花。“时而接待一下来访的友人,或约三两老友沿村中小溪散散步,到河畔農家乐饭店弄上几个山野菜,小酌几杯,吹吹牛。雅兴来时顺口来上几首田园小诗或抒情小散文。”
  晚饭后,再沿着村前的小河散步一两公里,听取着鸟鸣声幽,蛙鸣阵阵,溪水潺潺的天籁之音。有时,去陪年近90的老叔坐一会儿。84岁时,老叔得了一场重病,每天喝蜂蜜、吃蜂王浆,身体日渐康复。已经年近九十岁的老叔身体状况良好。在老叔的“示范作用”下,周围不少老人开始使用王老的蜂蜜蜂胶和蜂王浆。
  读一会书,入睡前再做一遍健身养生功。充实的一天就这样过去。
  他发起成立“128养蜂俱乐部”,最多时有四五十人参与。“置身于绿水青山,清风明月中的优美大自然,耕种几亩山田,养几群中华蜜蜂和中华黑蜂。每天闻鸡起舞,吃点山野菜,山野果,山野鱼,自己养殖的山鸡蛋,自己种植的山瓜、杂粮。每天喝着自己养殖的纯真成熟封盖老蜜。”
  北京的一位旅游文化规划师李远胜先生,受他影响,退休后来到燕窝村,安家居住。每年从清明到国庆的大部分时间,几位老友经常一起研究养蜂养生,游览附近山崮。
  “蜂蜜有清肺祛痰、通便利尿、解毒排毒三大功能,蜂蜜以清为主,蜂王浆以补为主。”他结合自己的养蜂经验,总结出一套套养生秘诀。
  用自己的老蜜,调理好了自身及亲朋好友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的慢性病。“首先把自身当做一只小白鼠来体验各类蜂产品,针对各种毛病的不同用量及时间所发生的效果及变化,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的食疗小验方。”王老说,“祖先曾为我们留下一句养生之道的至理名言:颐养天年。天年就是120岁。”
  谈到“128养蜂俱乐部”,他笑道:“我们遵循的养生规则是远离医院,小病尽量不吃药不打针,坚持用蜂产品食疗结合调息功法自愈,达到调理维护好自身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通过学习养蜂来体验养生的乐趣,力争健康快乐的活到128岁。”
  如他的诗中所写:
  告知更多人,养蜂促养生。
  为此而呐喊,为此而行动。
  为此择俗名,为此不返城。
  乐也乐其乐,乐在群蜂中。
  独立先行者,唯我崮仙翁!
  当代乡贤与岱崮地貌
  他常站在卧龙崮下,回想过去的时光。摘野果,掏鸟蛋。到山里砍柴,割草,挖野菜。登上崮峰摸太阳,伸长脖子望天边……
  “中国文化的原点就在乡村,留住乡愁,对一个文人来说尤其重要。”王均镇说,“离开家乡多少年后,乡情和乡愁越来越浓。有句话叫叶落归根,很符合儒家和道家养生学。人老了以后,要回到出生地,回来养自己的根。”
  以作家和养蜂人的双重身份回到故乡,人生会以怎样的形态继续延续?祖上先贤晚年告老还乡,以文化荫及桑梓,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说:“回归生我养我的小山村,用所学的知识和多年工作的经验,回报父老乡亲,组织成立养蜂合作社,凝聚财力和智力,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这是我骨头里的本分想法。”
  修建燕窝村大桥、文化广场,他出钱出力。村民公方友说:“不管王老师多忙多有成就,都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
  这位精神矍铄的养蜂老人,不时透露出作家的秉性:“作家,应该同情弱者的生存,关注强者的灵魂。不能为了利益去写作,要有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之心。”
  他的视野不仅限于燕窝村,还延及整个岱崮镇——从普通的山区农业镇发展成为旅游小镇,王均镇是最早的召集人。
  2003年,他去欧洲参观旅游,被法国的特色乡村吸引。受此启发,回来后找到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丁再献,谈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又回乡和镇里的领导商量,牵头开发旅游。他自己倒贴几万元,做了岱崮第一个旅游宣传手册,请北京的旅游规划设计院做旅游规划,引来企业为岱崮旅游事业投资。
  他曾长期担任山东青年作协主席,利用这个身份,组织了几次文学采风,扩大岱崮的影响。比如2007年4月,山东青年作协举办“2007山东蒙阴岱崮桃花笔会”。作家、旅游专家李存修被岱崮的风景吸引,写了一篇《沂蒙望崮》。李存修在文中提出:“以蒙阴岱崮镇的岱崮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崮’形地貌,明显不同于国内已有的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和丹霞地貌,而是一种更具特殊性的地貌造型,从而将其命名为‘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横空出世。
  近些年来,岱崮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2017年7月,岱崮镇被住建部评选为全国特色小镇。2019年,联合国授予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岱崮园区成为地质公园的核心园区。
  除了身体力行,他的诸多作品又成为岱崮的名片。比如一首歌谣《哥在崮乡等你来》,以一年十二个月的不同景色,展示岱崮的各个侧面:“四月桃花年年红,崮秀峰奇百鸟鸣。林海花潮添韵趣,人在逍遥画卷中。”
其他文献
像一列火车那样  第一次坐火車,是在高二那年,去苏州参加一个文学笔会。从没出过远门的我,心中自是有些忐忑。跟母亲要了一百块钱,从家乡坐了三个小时公共汽车到淄博,然后从淄博乘坐去往苏州的火车。我们学校还没发学生证,我掏出某个报纸的学生记者证递给售票员,竟然买到半价票,高兴得不得了。火车上人满为患,有时甚至只能一只脚站着。最后实在撑不住了,钻到了座位底下。没想到座位底下也已经有了人,他们往两边挪了挪,
期刊
▲3月28日,在高青县花沟镇八后村,杨红山牵牛行走在路上。  今年32岁的杨红山,是山东省高青县花沟镇八后村的一位村民。他自幼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又无挣钱生计,看不到生活希望的媳妇也离开了他。2014年,他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杨红山看到一些农户养肉牛发了家,便试着在自家院子里养了几头。起初,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养殖技术,几头牛多半病死。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杨红山参
期刊
迅速进入角色工作组检查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響应号召、闻令而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3月6日上午,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派济南省发展改革委工作组组长梁文跃带领工作组4名同志,与济南市高新区管委会和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工作对接。  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宏志,浪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丕恕和执行总裁冷严凌分别向工作组详细介绍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总体情况,当前工作重点和面临的困难问
期刊
談论邵风华,谈论他的书以及他的写作,也许我是最有资格的人之一。因为我对风华是如此地了解和熟悉,其程度甚至超过了同胞兄弟。这不仅因为我们是同乡,也不仅因为自八十年代始,我们便建立了挚友加兄弟般的情谊。近三十年来,我们对各自的生活轨迹与命运变迁均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我们还都是各自的写作生涯与心灵历程的互为见证者。在一个寂寥与喧嚣并存的时代,在黄河口偏僻且荒芜的小城里,两颗同样孤独的心曾经共同经历了多少
期刊
蔡玉水將雕塑作品带到油菜花田,潜移默化地进行了一场乡村审美的行为艺术。用艺术的方式为乡村文化“招魂”  人间四月,春意萌动。著名画家蔡玉水在北京的工作室里收到了来自长清区双泉镇的一封情书——  他曾心心念念的双泉油菜花又已如约开遍田野山间,或许是因为疫情的沉寂,今年美林庄园和厚源农业园区的油菜花开得格外尽兴、格外灿烂;王庄片区的野酸梅花也盛开如雪,今年这里将有一个新的田园综合体呼之欲出。  是不是
期刊
“推窗时有蝶来”  平如先生一生体面。  祖父翰林,父亲律师,平如出身清贵。  这样家世的好儿郎,一样被枪弹压得趴在山坡上,紧抓草茎,抬眼看青山之巅,深蓝天上,白云滚滚而过。身边数米是肠子流淌的袍泽,耳边是炮声和惨叫。  “这就是葬身之地了,也好”。“那时候一个人,不怕,不知道怕,男孩子的心是粗的”。这是1945年4月,湘西雪峰山外围战。他在100军六十三师一八八团迫击炮连二排。湘西会战是中国抗日
期刊
春耕是关系全年收成的关键时刻,自然也是乡村振兴服务队眼下最关注的事情。  济南市中区卧虎山水库的西北下游方向,山岭连绵:渴马崖、打虎顶、八仙岭、八里峪……群峰环绕、沟壑纵横。山上林木蓊郁,古迹、传说遍布,山下土壤肥沃、林田整齐。两条东南走向的山脉之间,发源于泰山北麓的玉符河沿谷底穿流而过,河道蜿蜒曲折,流经槐荫汇入黄河。由于年代久远,河床砾石奇特,藏有各种生物化石,经常吸引众多爱好者前来探寻。  
期刊
领导一线指挥,快速凝聚阻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槐荫区人大常委会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带头取消休假,迅速下沉一线,投入到全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先后多次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市、区委工作要求,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及时创设疫情防控工作群,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形式向区人大机
期刊
勇担当,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东明县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留印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主动请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徐兰记,副主任王留锋分别担任菏宝高速东明口、东明北联合检查站分管领导。两位同志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
期刊
一杯白茶忆时光  多年前读董桥散文,一见倾心。尤其这篇回忆旧友的文章:“世道莽苍,俗情冷暖,萦怀挂心的许多尘缘,恒常是卑微厚朴的邻家凡人,没有高贵的功名,没有风云的事业,大半辈子浮沉在碌碌生涯之中,满心企慕的也许只是半窗的绿荫和纸上的风月。我们在人生的荒村僻乡里偶然相见,仿佛野寺古庙中避雨邂逅,关怀前路崎岖,闲话油盐家常,倏忽雨停鸡鸣,一声珍重,分手分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苍老的古槐树下相逢话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