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学,是学生能立足于合作,并且通过小组学习全员参与,共同的情感体验,来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乐学,是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正如孔子的《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如乐知者。那么,怎么提升合作学习的成效呢?
一、会学——立足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
1.目标定位要降低。学习过程中,切莫随意拔高教学目标,高要求会扼杀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和潜能。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在设计先学卡时,我们尽量把目标降低,设计了:①初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是以谁的什么事为主线索?②根据主线索思考:“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这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我们把问题拆分开来,学生能解决一个是一个,目标降低了,有助于学生训练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维,小组共学的成功体验就更多了。
2.课堂容量要低。课堂合作学习容量一旦太满,就会冲淡教学重点,学生不易消化吸收。为了让学生们听懂今天的课,老师们往往花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导入新课,先寻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再回顾一下以前讲解的知识,最后恰如其份地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美其名曰激发兴趣,搭建知识支架。然后再花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教材上的新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都写着,但仍然按照新知识来讲解;最后还有四分之一不到的时间,开始攻克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了,可惜的是时间已经不允许对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展开了,学生这个时候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往往在教师讲得稀里糊涂的时候,在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有了先学卡,小组共学的前提,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了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进行辨证。
一堂课课堂容量小,那么这节课就很容易上得有效;但如果一堂课课堂容量很大,那么这节课要上得有效就非常不容易。当我们一味地追求课堂有效或者高效时,也就在不经意间提倡小容量课堂,因为小容量课堂是最容易成为有效课堂的。
3.教师指导姿态要低。都说歌者默然,师者无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个引导者,一个帮扶者。课堂学习中,教师给学生提要求时、小结学习方法时一定要去掉如“典型”“特点”等学术化、概念化的语言。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初读课文后理解“找碴儿”,教师放低姿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生词的理解。教师的低姿态,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谦卑心态,也是相信学生的一种表现。语文教学不是单线传输,也不是被动听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愉悦的过程。
二、乐学——关注学生合作的学习体验
1.学生喜欢自主探索。孩子一生下来,就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我们充分把这种好奇心带入日常的小组合作当中。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与自主探究相对的是“被动”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如我校张老师在教王安时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经典名句时,张老师要学生把“绿”字当做炼字的最高境界来崇拜,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一动这个“绿”字。结果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学生想出了十几个词语,并能言之有理: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字更能突出人物性格,如果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字则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新颖独特且有说服力的见解,大大扩大了老师的认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独立探索,小学生会喜欢上语文,教学相长,学生变化了,反过来又会推动老师的变化,语文课堂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2.学生喜欢伙伴游戏。无论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其本质不能离开学生的游戏精神。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设计了辩论的环节。我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内开展了小型的辩论会。在相互对辩中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还有一位教师教学《小儿垂钓》和《池上》,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学生以小组,进行再现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或排练哑剧,或吟诵古诗,或古诗新唱,课堂显得情趣盎然。如果我们往深处想想,游戏学习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深刻的情感体验。
3.学生喜欢好为人师。在西方哲学家眼里,儿童是成人的老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多次论述了孩子的伟大之处。张老师在教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篇《穷人》时,大胆尝试了这种“小先生制”。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张老师和学生们互换角色,学生在组内当起了小老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模有样,并且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得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不再吝啬,能大方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孩子身上藏着很大的潜能。小组合作这个方式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
乐学,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的快乐,从而体验了成功。
总而言之,我校以“小组共学”为支点,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一、会学——立足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
1.目标定位要降低。学习过程中,切莫随意拔高教学目标,高要求会扼杀学生合作学习兴趣和潜能。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在设计先学卡时,我们尽量把目标降低,设计了:①初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是以谁的什么事为主线索?②根据主线索思考:“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这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我们把问题拆分开来,学生能解决一个是一个,目标降低了,有助于学生训练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维,小组共学的成功体验就更多了。
2.课堂容量要低。课堂合作学习容量一旦太满,就会冲淡教学重点,学生不易消化吸收。为了让学生们听懂今天的课,老师们往往花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导入新课,先寻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再回顾一下以前讲解的知识,最后恰如其份地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美其名曰激发兴趣,搭建知识支架。然后再花二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教材上的新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都写着,但仍然按照新知识来讲解;最后还有四分之一不到的时间,开始攻克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了,可惜的是时间已经不允许对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展开了,学生这个时候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往往在教师讲得稀里糊涂的时候,在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有了先学卡,小组共学的前提,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交给了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进行辨证。
一堂课课堂容量小,那么这节课就很容易上得有效;但如果一堂课课堂容量很大,那么这节课要上得有效就非常不容易。当我们一味地追求课堂有效或者高效时,也就在不经意间提倡小容量课堂,因为小容量课堂是最容易成为有效课堂的。
3.教师指导姿态要低。都说歌者默然,师者无华。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个引导者,一个帮扶者。课堂学习中,教师给学生提要求时、小结学习方法时一定要去掉如“典型”“特点”等学术化、概念化的语言。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初读课文后理解“找碴儿”,教师放低姿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生词的理解。教师的低姿态,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谦卑心态,也是相信学生的一种表现。语文教学不是单线传输,也不是被动听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愉悦的过程。
二、乐学——关注学生合作的学习体验
1.学生喜欢自主探索。孩子一生下来,就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我们充分把这种好奇心带入日常的小组合作当中。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与自主探究相对的是“被动”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如我校张老师在教王安时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经典名句时,张老师要学生把“绿”字当做炼字的最高境界来崇拜,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一动这个“绿”字。结果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学生想出了十几个词语,并能言之有理: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字更能突出人物性格,如果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字则更能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新颖独特且有说服力的见解,大大扩大了老师的认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独立探索,小学生会喜欢上语文,教学相长,学生变化了,反过来又会推动老师的变化,语文课堂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2.学生喜欢伙伴游戏。无论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其本质不能离开学生的游戏精神。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设计了辩论的环节。我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内开展了小型的辩论会。在相互对辩中掀起了课堂的高潮。还有一位教师教学《小儿垂钓》和《池上》,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学生以小组,进行再现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或排练哑剧,或吟诵古诗,或古诗新唱,课堂显得情趣盎然。如果我们往深处想想,游戏学习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深刻的情感体验。
3.学生喜欢好为人师。在西方哲学家眼里,儿童是成人的老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多次论述了孩子的伟大之处。张老师在教学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篇《穷人》时,大胆尝试了这种“小先生制”。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组长,张老师和学生们互换角色,学生在组内当起了小老师,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模有样,并且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得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不再吝啬,能大方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孩子身上藏着很大的潜能。小组合作这个方式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
乐学,使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的快乐,从而体验了成功。
总而言之,我校以“小组共学”为支点,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