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在经济与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的挑战。复兴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精神资源,是中国现代文明进程的必然选择。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小学美术教学可以充分有效的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儿童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教学 文化 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兴起、信息社会的出现、人们精神追求的位移,我国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复兴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精神资源,是中国现代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美术教学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是摆在新世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文化是民族全体人民全部的精神创作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这种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天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一、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字是记录语言并打破语言在时空上的限制、使文化得以保存和流传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实际上,文字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在原始的图画记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文字起源于图画,这已是一个勿庸质疑的观点。在文字产生之前,图画是人们传递信息、记录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艺术起源于劳动,史前美术把实用与艺术结合,记录下了许多劳动与生产相关的情景,为我们展现了史前先民生活最直观的信息。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状态,美术教学可以使他们在欣赏形象、创造形象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了解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从中发掘出强烈的人文精神。
2.美术是人类传递情感和思想最重要的文化行为
通过艺术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是人类一种最常见的文化行为。美术在其感性形式下隐含的情感和思想是最丰富、最直观的。这种感性的形式本身就是对周围世界的摹仿,这种摹仿是产生无穷无尽快感的源泉。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曾说:“音乐本身成了事物的一张图画,因为借它的节奏来描绘的只不过是人的性格及他们的行为和感受”。贺拉斯“诗即画”的格言和西蒙尼德斯“图画是不出声的诗歌,诗歌是會说话的图画”就非常形象地体现了美术表达思想和情感所具有非常强大的优势。通过美术教学,可以使儿童较好地认识人的情感、价值和差异,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这不仅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是一种文化行为的实践。
3.美术是儿童接触文化的主要途径
美术活动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而少年儿童接受文化知识,主要也是借助形象思维,形象和表象的活动是他们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任何学科的启蒙教材都离不开图画,没有图画的儿童读物是不可想象的,甚至连“纯图片”的刊物也极为常见。此外,网络、电视、电影等,无不是以美术手段作为重要基础。由此可见,美术是儿童学习和接触文化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在儿童中传承传统文化,必须以美术作为实践园地。
4.美术是使儿童回归传统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渗透,文化艺术等一系列精神产品逐渐被纳入商品经营的轨道,利润原则逐渐替代了审美尺度。传统文化在各种商业化的炒作中趋于泡沫化,不少人崇拜金钱,追求物欲,出现了精神领域可怕的贫困现象。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强化艺术欣赏水平,把人们拉回到传统文化的精神沃土中来,就显得异常重要了。美术是一种直观的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能使人们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关照,从而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与文学、音乐等艺术比较而言,美术显得更为重要。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利用美术教学,就能很好地充实他们的心灵,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他们回归传统。
5.美术教学能有效地将“物以致用”思想落到实处
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学风就是儒家的“经世致用”,通过“究天我之际,通古今之变”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就十分明确地提出“物以致用”这一设计思想,即“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和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和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设计思想和创意进行“物化”的过程,就是“物以致用”。这种实用价值的落实是美术教学最先主要考虑的因素。
二、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美术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有效可行的。 1.教学内容与环境资源相结合
我国近现代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造了“活教育”的少儿美术教育主张,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的观点。在美术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教材,把教学内容与环境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这些资源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笔者在教《画戏剧脸谱》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布置学生课前去当地戏剧院看一场民间戏曲,着重观察戏剧人物的脸谱,同时向有关专业人士了解戏剧的种类以及不同脸谱所反映的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对戏剧脸谱的特点和“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也有了了解。然后,我拿出几张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演员的剧照,有“张飞”“关羽”“曹操”等,并准备好对应的戏剧脸谱,让学生选择配对,结果学生非常轻松地就选择正确了。接着,我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儿童电影中“坏人”总比“好人”长得丑?在与学生讨论之后,结合中国的传统审美心理得出了答案。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为自己配一张脸谱,并模仿表演一段相关的戏曲。这堂课下来,学生对中国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戏剧脸谱的审美价值所在,开始喜欢上戏曲,再如《赛龙舟》《用线画古建筑》这些课,我们都可以很好地利用当地环境资源,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2.教师指导与艺人讲座、演示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各种民间工艺,如编织、刺绣、剪纸、窗花、中国结、泥塑、陶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虽然这些工艺品精致美观、实用性强,但由于当今工业技术化等现代文明冲击,很多手艺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由于美术教师自身经验的局限,不可能精通各种手艺。可是在美术课程,特别是在“应用·设计”领域,有大量关于传统工艺的内容,讲授这些内容时,除了教师努力学习钻研、指导讲授外,适当请些民间艺人或有所成就的艺术家亲临课堂,尤为必要。通过这些艺人的口传身教,不仅使学生直观了解了工艺品及其制作过程,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在课余,带领学生或鼓励学生主动采访这些艺人,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些操作较简单的工艺,学生通过“拜师”学习,能在短时间内轻松掌握。这样一来,学生既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又继承了这种传统文化,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3.课堂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课堂学习与实践运用紧紧地结合起来,实现“物以致用”。小学美术课程不是“纯理论、纯技巧”课,在课堂中必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目标的核心。在学生动手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实用价值,养成为他人服务的好习惯。从学习到设计再到实践,学生可以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激发他们美化生活的愿望。笔者一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春节来临之际,我让学生围绕“年画添喜庆”这一主题,指导学生调查年画的用途与有关的民间传说,了解年画常用的色彩等,并动手绘制一些有儿童情趣的年画贴在家中,寄托美好的愿望。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在实践中领略到了制作的快乐。“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落脚点。
4.经典欣赏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块重要领地。通过欣赏和评述作品,可以使学生形成高尚审美趣味,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艺术欣赏中,有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知人论世”,也就是说:在了解作品时,必须了解艺术家的身世、经历以及创作背景;在欣赏自然景物时,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很必要的。比如画家的奇闻轶事、成长历程、思想学识、兴趣爱好等。如:我们欣赏郑板桥的墨竹,可以向学生讲述郑板桥的生平,他一生放荡,才气纵横;秉性正直,不合权贵;虽为县令,却勤政爱民;罢官归隐,靠卖画度日,是“扬州八怪”之一。还可以讲述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如诗、书、画号称“三绝”,尤其是墨竹,他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艺术幻化,在诗情画意中歌颂了清风劲节,表达了他“关心民间疾苦声”的抱负。他的“难得糊涂”的处世之道和智斗官府为民请命的轶事等等,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名家的熏陶,可以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5.美术教学与文学艺术相结合
小学美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教学也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比如我们都知道,文学天才苏轼同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书画家,他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中国画本身就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功效;元代的赵孟頫、王冕以至近代的齐白石等大画家都非常注重“诗情画意”的相融。笔者在教授《中国绘画作品欣赏》这一课时,注重运用诗画结合的讲解法,把传统诗歌的意境与美术直观的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我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日记配画、故事配画等形式把美术教学与文学艺术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中国传统文化人向来强调“文、史、哲”不分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古人对“才子”的最精确的诠释。当然,我们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不可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但是,从思想学识、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能力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应使美术教师做到“杂而求精,博而求专”。
1.思想的“杂家”
纵观我国思想史“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任何一种思想对我国的文化、历史进程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形成的基础。要想在美术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必须对传统思想有所了解、研究,并能结合时代特点,给它们添上时代的色彩。比如,儒家的“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墨家的“节用、兼爱”,道家的“无为”“齐物”,法家的“法”“术”等。教师应该把这些思想加上时代的色彩,结合实际,从而增加传统思想时代生命,灵活地传授给学生。 2.艺术的“博物馆”
小学美术教师所涉及到知识非常广泛,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是一座艺术的“博物馆”,一名地地道道的“现代才子”。这主要指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美术史、美术教育知识外,而应具备其它艺术姊妹艺术的知识。比如,一堂课应充分与音乐、书法、雕塑、文学、朗诵、影视、摄影等艺术相结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与表现语言。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整体感受能力。
3.创作的“全才”
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结合传统文化,教师应具备全面的美术创作基本功。小学美术创作所涉及的内容多呈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有国画、手工、工艺、色彩、摄影等。教师如果只在一两方面有所特长,而不是一个“全才”的话,很难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也就不能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在美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中充当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范画、范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除了要拥有良好的素描、色彩、水墨等基础外,各种民间工艺、传统艺术创作等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4.生活的“万花筒”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的生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生活中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所遇,以及在与他人的各种言谈和著作中吸取的各种经验,既是教师自己创作的原料,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作的源泉,它能丰富学生创作的素材,也能激发学生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教师整体的思维方式,广博的文化知识,全面的创作才能,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把小美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前提。
四、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1.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文化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它是为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而当今社会中,很多教师把美术教学变成了一种功利化很强的“考级教育”,使学生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泽,这种美术活动与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小学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从技能、技巧学习层面展开的,关注的是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但是,未来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艺术专门人才。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考虑全体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同时,怎样为个别学生打下今后专业学习的基础,这是值得深思的。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相处的问题,是当今社会中非常紧迫而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如何在美术课程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糟粕,吸收现化文明中积极的因素,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当今社会中,更好地利用美术教学,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完善人格,发展人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长沙:湖南出版集团.
[2]王强.敬江.艺术概论[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
[3]谭伟平.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学形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5]相毅敏.美术新课程专利法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6]楊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7]李正火.走近活教育[J].少儿美术,2002(7).
[8]钟新峰.传统文化之我见[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4.
关键词: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教学 文化 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兴起、信息社会的出现、人们精神追求的位移,我国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复兴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精神资源,是中国现代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美术教学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是摆在新世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文化是民族全体人民全部的精神创作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这种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天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一、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字是记录语言并打破语言在时空上的限制、使文化得以保存和流传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实际上,文字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在原始的图画记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文字起源于图画,这已是一个勿庸质疑的观点。在文字产生之前,图画是人们传递信息、记录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艺术起源于劳动,史前美术把实用与艺术结合,记录下了许多劳动与生产相关的情景,为我们展现了史前先民生活最直观的信息。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状态,美术教学可以使他们在欣赏形象、创造形象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了解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从中发掘出强烈的人文精神。
2.美术是人类传递情感和思想最重要的文化行为
通过艺术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是人类一种最常见的文化行为。美术在其感性形式下隐含的情感和思想是最丰富、最直观的。这种感性的形式本身就是对周围世界的摹仿,这种摹仿是产生无穷无尽快感的源泉。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曾说:“音乐本身成了事物的一张图画,因为借它的节奏来描绘的只不过是人的性格及他们的行为和感受”。贺拉斯“诗即画”的格言和西蒙尼德斯“图画是不出声的诗歌,诗歌是會说话的图画”就非常形象地体现了美术表达思想和情感所具有非常强大的优势。通过美术教学,可以使儿童较好地认识人的情感、价值和差异,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这不仅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是一种文化行为的实践。
3.美术是儿童接触文化的主要途径
美术活动主要运用形象思维,而少年儿童接受文化知识,主要也是借助形象思维,形象和表象的活动是他们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任何学科的启蒙教材都离不开图画,没有图画的儿童读物是不可想象的,甚至连“纯图片”的刊物也极为常见。此外,网络、电视、电影等,无不是以美术手段作为重要基础。由此可见,美术是儿童学习和接触文化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在儿童中传承传统文化,必须以美术作为实践园地。
4.美术是使儿童回归传统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渗透,文化艺术等一系列精神产品逐渐被纳入商品经营的轨道,利润原则逐渐替代了审美尺度。传统文化在各种商业化的炒作中趋于泡沫化,不少人崇拜金钱,追求物欲,出现了精神领域可怕的贫困现象。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强化艺术欣赏水平,把人们拉回到传统文化的精神沃土中来,就显得异常重要了。美术是一种直观的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能使人们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关照,从而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与文学、音乐等艺术比较而言,美术显得更为重要。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定型,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利用美术教学,就能很好地充实他们的心灵,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他们回归传统。
5.美术教学能有效地将“物以致用”思想落到实处
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学风就是儒家的“经世致用”,通过“究天我之际,通古今之变”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就十分明确地提出“物以致用”这一设计思想,即“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和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和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设计思想和创意进行“物化”的过程,就是“物以致用”。这种实用价值的落实是美术教学最先主要考虑的因素。
二、小学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美术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有效可行的。 1.教学内容与环境资源相结合
我国近现代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造了“活教育”的少儿美术教育主张,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的观点。在美术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教材,把教学内容与环境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这些资源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笔者在教《画戏剧脸谱》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布置学生课前去当地戏剧院看一场民间戏曲,着重观察戏剧人物的脸谱,同时向有关专业人士了解戏剧的种类以及不同脸谱所反映的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对戏剧脸谱的特点和“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也有了了解。然后,我拿出几张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演员的剧照,有“张飞”“关羽”“曹操”等,并准备好对应的戏剧脸谱,让学生选择配对,结果学生非常轻松地就选择正确了。接着,我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儿童电影中“坏人”总比“好人”长得丑?在与学生讨论之后,结合中国的传统审美心理得出了答案。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为自己配一张脸谱,并模仿表演一段相关的戏曲。这堂课下来,学生对中国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戏剧脸谱的审美价值所在,开始喜欢上戏曲,再如《赛龙舟》《用线画古建筑》这些课,我们都可以很好地利用当地环境资源,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2.教师指导与艺人讲座、演示相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各种民间工艺,如编织、刺绣、剪纸、窗花、中国结、泥塑、陶艺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虽然这些工艺品精致美观、实用性强,但由于当今工业技术化等现代文明冲击,很多手艺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由于美术教师自身经验的局限,不可能精通各种手艺。可是在美术课程,特别是在“应用·设计”领域,有大量关于传统工艺的内容,讲授这些内容时,除了教师努力学习钻研、指导讲授外,适当请些民间艺人或有所成就的艺术家亲临课堂,尤为必要。通过这些艺人的口传身教,不仅使学生直观了解了工艺品及其制作过程,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在课余,带领学生或鼓励学生主动采访这些艺人,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些操作较简单的工艺,学生通过“拜师”学习,能在短时间内轻松掌握。这样一来,学生既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又继承了这种传统文化,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3.课堂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
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课堂学习与实践运用紧紧地结合起来,实现“物以致用”。小学美术课程不是“纯理论、纯技巧”课,在课堂中必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目标的核心。在学生动手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实用价值,养成为他人服务的好习惯。从学习到设计再到实践,学生可以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激发他们美化生活的愿望。笔者一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春节来临之际,我让学生围绕“年画添喜庆”这一主题,指导学生调查年画的用途与有关的民间传说,了解年画常用的色彩等,并动手绘制一些有儿童情趣的年画贴在家中,寄托美好的愿望。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在实践中领略到了制作的快乐。“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落脚点。
4.经典欣赏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块重要领地。通过欣赏和评述作品,可以使学生形成高尚审美趣味,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艺术欣赏中,有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知人论世”,也就是说:在了解作品时,必须了解艺术家的身世、经历以及创作背景;在欣赏自然景物时,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很必要的。比如画家的奇闻轶事、成长历程、思想学识、兴趣爱好等。如:我们欣赏郑板桥的墨竹,可以向学生讲述郑板桥的生平,他一生放荡,才气纵横;秉性正直,不合权贵;虽为县令,却勤政爱民;罢官归隐,靠卖画度日,是“扬州八怪”之一。还可以讲述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如诗、书、画号称“三绝”,尤其是墨竹,他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艺术幻化,在诗情画意中歌颂了清风劲节,表达了他“关心民间疾苦声”的抱负。他的“难得糊涂”的处世之道和智斗官府为民请命的轶事等等,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名家的熏陶,可以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5.美术教学与文学艺术相结合
小学美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教学也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比如我们都知道,文学天才苏轼同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书画家,他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中国画本身就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功效;元代的赵孟頫、王冕以至近代的齐白石等大画家都非常注重“诗情画意”的相融。笔者在教授《中国绘画作品欣赏》这一课时,注重运用诗画结合的讲解法,把传统诗歌的意境与美术直观的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我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日记配画、故事配画等形式把美术教学与文学艺术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小学美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中国传统文化人向来强调“文、史、哲”不分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古人对“才子”的最精确的诠释。当然,我们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不可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但是,从思想学识、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能力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应使美术教师做到“杂而求精,博而求专”。
1.思想的“杂家”
纵观我国思想史“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任何一种思想对我国的文化、历史进程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形成的基础。要想在美术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必须对传统思想有所了解、研究,并能结合时代特点,给它们添上时代的色彩。比如,儒家的“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墨家的“节用、兼爱”,道家的“无为”“齐物”,法家的“法”“术”等。教师应该把这些思想加上时代的色彩,结合实际,从而增加传统思想时代生命,灵活地传授给学生。 2.艺术的“博物馆”
小学美术教师所涉及到知识非常广泛,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是一座艺术的“博物馆”,一名地地道道的“现代才子”。这主要指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美术史、美术教育知识外,而应具备其它艺术姊妹艺术的知识。比如,一堂课应充分与音乐、书法、雕塑、文学、朗诵、影视、摄影等艺术相结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段与表现语言。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整体感受能力。
3.创作的“全才”
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结合传统文化,教师应具备全面的美术创作基本功。小学美术创作所涉及的内容多呈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有国画、手工、工艺、色彩、摄影等。教师如果只在一两方面有所特长,而不是一个“全才”的话,很难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也就不能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在美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中充当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范画、范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除了要拥有良好的素描、色彩、水墨等基础外,各种民间工艺、传统艺术创作等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4.生活的“万花筒”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的生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生活中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所遇,以及在与他人的各种言谈和著作中吸取的各种经验,既是教师自己创作的原料,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创作的源泉,它能丰富学生创作的素材,也能激发学生创作的冲动和欲望。
教师整体的思维方式,广博的文化知识,全面的创作才能,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把小美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前提。
四、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1.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文化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它是为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而当今社会中,很多教师把美术教学变成了一种功利化很强的“考级教育”,使学生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泽,这种美术活动与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2.小学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从技能、技巧学习层面展开的,关注的是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但是,未来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艺术专门人才。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考虑全体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同时,怎样为个别学生打下今后专业学习的基础,这是值得深思的。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相处的问题,是当今社会中非常紧迫而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如何在美术课程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糟粕,吸收现化文明中积极的因素,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当今社会中,更好地利用美术教学,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完善人格,发展人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长沙:湖南出版集团.
[2]王强.敬江.艺术概论[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1.
[3]谭伟平.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学形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5]相毅敏.美术新课程专利法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6]楊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7]李正火.走近活教育[J].少儿美术,2002(7).
[8]钟新峰.传统文化之我见[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