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文章定乾坤”,这句话概括了作文在语文考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历年高考作文来看,语言流畅、卷面整洁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切题正确而有新意,往往才是文章获得高分的最重要因素。考生首先要考虑的是写什么,其次才是思考怎么写。面对新材料作文,考生绝不可只见一斑、不见全豹,要整体把握,理清逻辑链条;明确任务指令,审清写作要求;透过材料表象,感悟理性内涵;抓住材料关键,解释关键词义。这样,作文才能避免偏题或者跑题。
一、整体把握,理清逻辑链条
面对作文题目,考生一定要有整体意识,要仔细审读材料内容、任务要求,理清材料的逻辑链条,进而快速读懂材料的中心。梳理完材料后,就可以审清情境,明确写作范围,在命题者画的圈内“跳舞”。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命题类型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妨回顾一下材料:
2000年 农历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这里的年份提示考生材料的逻辑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从际遇、机缘、使命、挑战的角度回顾了2018年以前的重大事件,明确了未来17年的发展目标,将考生引进一个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情境,材料命题范围谈的就是“小我”与时代“大我”之间的关系。
另外,高考作文材料的逻辑链条还可能会按照并列、递进、矛盾对立等逻辑关系展开,有时会有关联词的提示,比如2018年上海卷: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材料中的“不仅”“也”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写作时应侧重“也”后面的内容(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但也不能否认“不仅”后面的内容(关注自身的需要),两者都应兼顾。
再如2017年上海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材料中的第二句话列出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观点,最佳的写作角度是考生只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确定自己的立意;如果两者都支持,很容易写成“墙头草”式作文,从逻辑上来看立意不成立,作文的等级自然会很低。在各級各类的语文考试中,这一类的材料比较常见,同学们应谨慎把握。
二、明确任务指令,审清写作要求
高考材料呈现过后,会有一个简单的归结,在归结句里,考生要抓住关键词并在写作中反复呈现,在核心概念的阐释中加以运用。另外,考生要密切关注“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之类的语句,文章切忌“高大全”“假大空”,一定要做到文中有“我”,写出个人的联想和思考。同时,考生还要仔细地审读写作要求。仍旧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的关键词有“际遇、机缘、使命、挑战、成长、追梦、圆梦”,作文扣住它们去写就会切合题意,这既是对考生的提醒,也是内在要求、写作范围的限定。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有充分的对话意识,而且要有明确的读者对象。
三、透过材料表象,感悟理性内涵
考生在阅读叙事性材料时,要重视结果,学会由果溯因;要透过材料的核心事件,深入挖掘思考点,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进行深入分析。例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二战”期间,为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叙事性材料作文题,没有明显的指令性任务。材料寓意为:人们往往因为过分关注目前的人或事物,以及幸存的经历,从而忽略了不在视界之内、无法幸存的人或物,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犯下错误。
这对同学们加工信息、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较高,体现了高考作文“读写结合”的考查要求。某些部位“弹痕多”,飞机还能返航,说明这些部位并非飞机的关键部位,不需要特别加强防护;某些部位“弹痕少”,飞机成功返航,背后隐藏的信息是如果这些部位“弹痕多”,飞机将无法返航,所以“弹痕少”的部位才是飞机最需要加强防护的地方。这是在考查同学们能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四、找出材料中心,解释关键词意
无论是单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它们都会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一个或多个核心词汇、关键句子就能体现材料的中心,考生围绕材料中心进行审题立意即为切题。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一般是材料中具有总括意义的话,一般处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处;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反复出现的词是关键词,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以2018年浙江卷高考作文为例: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材料对“浙江精神”的概括是材料的中心,“浙江”一词反复出现,是关键词,由它构成的短语——“浙江思想”“浙江精神”“浙江文化”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等词语提示了写作的内容。
作文题的材料和导语,既提供了写作的话题,确定了叙述的“边界”,又对考生的写作思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考生在写作时扣住中心句和关键词,就可避免偏题、跑题的风险。
如考生具体阐释上述作文题时,可以从“浙江思想” “浙江精神”“浙江文化”出发,挖掘滋养当代“浙江精神”的文化因子,剖析“浙江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精神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自己是怎样融入“浙江精神”的,体现“浙江精神”,丰富“浙江精神”。
每則作文材料都会有其中心话题,往往体现为不同关键词或关键句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合理迁移,从现实与历史、局部与整体、“小我”与“大我”的视角深入探索,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有深度、有时代感。以这道题为例可得——
1.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当代的“浙江精神”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譬如永康学派陈亮的“经世致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都是滋养当代“浙江精神”的文化因子,考生可以将笔触伸向深厚的历史土壤,增加文章的厚度。
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浙江精神”虽然有独立自主的内涵,地域特征也十分鲜明,但它仍是当代中国精神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3.“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考生应由自身出发,去发现、感受、思考、讲述“浙江精神”,“以我观物”,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千万不要泛泛而谈。
结语:备考时,考生要提高审题能力,包括全面理解作文材料,把握作文材料内涵,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并确定文章观点立意与写作角度。审题是否准确是评判作文高下的第一关,如果审题错误,角度失当,即使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新颖,语言再优美流畅,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一、整体把握,理清逻辑链条
面对作文题目,考生一定要有整体意识,要仔细审读材料内容、任务要求,理清材料的逻辑链条,进而快速读懂材料的中心。梳理完材料后,就可以审清情境,明确写作范围,在命题者画的圈内“跳舞”。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命题类型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妨回顾一下材料:
2000年 农历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这里的年份提示考生材料的逻辑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从际遇、机缘、使命、挑战的角度回顾了2018年以前的重大事件,明确了未来17年的发展目标,将考生引进一个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情境,材料命题范围谈的就是“小我”与时代“大我”之间的关系。
另外,高考作文材料的逻辑链条还可能会按照并列、递进、矛盾对立等逻辑关系展开,有时会有关联词的提示,比如2018年上海卷: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材料中的“不仅”“也”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写作时应侧重“也”后面的内容(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但也不能否认“不仅”后面的内容(关注自身的需要),两者都应兼顾。
再如2017年上海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材料中的第二句话列出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观点,最佳的写作角度是考生只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确定自己的立意;如果两者都支持,很容易写成“墙头草”式作文,从逻辑上来看立意不成立,作文的等级自然会很低。在各級各类的语文考试中,这一类的材料比较常见,同学们应谨慎把握。
二、明确任务指令,审清写作要求
高考材料呈现过后,会有一个简单的归结,在归结句里,考生要抓住关键词并在写作中反复呈现,在核心概念的阐释中加以运用。另外,考生要密切关注“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之类的语句,文章切忌“高大全”“假大空”,一定要做到文中有“我”,写出个人的联想和思考。同时,考生还要仔细地审读写作要求。仍旧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的关键词有“际遇、机缘、使命、挑战、成长、追梦、圆梦”,作文扣住它们去写就会切合题意,这既是对考生的提醒,也是内在要求、写作范围的限定。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有充分的对话意识,而且要有明确的读者对象。
三、透过材料表象,感悟理性内涵
考生在阅读叙事性材料时,要重视结果,学会由果溯因;要透过材料的核心事件,深入挖掘思考点,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进行深入分析。例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二战”期间,为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叙事性材料作文题,没有明显的指令性任务。材料寓意为:人们往往因为过分关注目前的人或事物,以及幸存的经历,从而忽略了不在视界之内、无法幸存的人或物,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犯下错误。
这对同学们加工信息、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较高,体现了高考作文“读写结合”的考查要求。某些部位“弹痕多”,飞机还能返航,说明这些部位并非飞机的关键部位,不需要特别加强防护;某些部位“弹痕少”,飞机成功返航,背后隐藏的信息是如果这些部位“弹痕多”,飞机将无法返航,所以“弹痕少”的部位才是飞机最需要加强防护的地方。这是在考查同学们能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四、找出材料中心,解释关键词意
无论是单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它们都会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一个或多个核心词汇、关键句子就能体现材料的中心,考生围绕材料中心进行审题立意即为切题。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一般是材料中具有总括意义的话,一般处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处;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反复出现的词是关键词,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以2018年浙江卷高考作文为例: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材料对“浙江精神”的概括是材料的中心,“浙江”一词反复出现,是关键词,由它构成的短语——“浙江思想”“浙江精神”“浙江文化”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等词语提示了写作的内容。
作文题的材料和导语,既提供了写作的话题,确定了叙述的“边界”,又对考生的写作思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考生在写作时扣住中心句和关键词,就可避免偏题、跑题的风险。
如考生具体阐释上述作文题时,可以从“浙江思想” “浙江精神”“浙江文化”出发,挖掘滋养当代“浙江精神”的文化因子,剖析“浙江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精神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自己是怎样融入“浙江精神”的,体现“浙江精神”,丰富“浙江精神”。
每則作文材料都会有其中心话题,往往体现为不同关键词或关键句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合理迁移,从现实与历史、局部与整体、“小我”与“大我”的视角深入探索,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有深度、有时代感。以这道题为例可得——
1.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当代的“浙江精神”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譬如永康学派陈亮的“经世致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都是滋养当代“浙江精神”的文化因子,考生可以将笔触伸向深厚的历史土壤,增加文章的厚度。
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浙江精神”虽然有独立自主的内涵,地域特征也十分鲜明,但它仍是当代中国精神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3.“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考生应由自身出发,去发现、感受、思考、讲述“浙江精神”,“以我观物”,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千万不要泛泛而谈。
结语:备考时,考生要提高审题能力,包括全面理解作文材料,把握作文材料内涵,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并确定文章观点立意与写作角度。审题是否准确是评判作文高下的第一关,如果审题错误,角度失当,即使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新颖,语言再优美流畅,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