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多少年前啦?刚吹唢呐的时候,老人正年轻,拜了师傅学习手艺,鼓着腮,拧起眉,脖子上青筋胀起,还有些慌乱跳动的手指。虽然不得要领,但脸上的红润将一切都掩盖了,露出臂上结实的肌肉,两手将唢呐擎起,略一运气,调子就从乐孔中流走了。
老些时候,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都是少不了唢呐的。有了唢呐,仿佛气氛就容易营造了。乐手一吹,所有的大喜大悲都在唢呐声中流淌,或喜庆,或悲凉,或凄婉,这唢呐声在乡间田野缠绕,吹遍了五百年的风风雨雨。那时,老人就随着艺人们在四里八乡吹唢呐,大凡锣鼓一响,周围站满乡亲,鞭炮声不停,三吹唢呐的曲牌《普庵咒》、《水落音》、《将军令》是必不可少的。若遇着白事了,《闹山河》、《哭皇天》会在起灵时吹起,三声长鸣朝天吹起,仿佛一下沟通了彼岸世界,给人带来无尽的苍凉、凝重和幽远,悲怆便潮水般扑来。
不管怎样,吹唢呐的场合是热闹的,喧嚣的。而现在,一切都沉寂了,平静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周围的一切都蒙上生活的影子,模模糊糊地展现在老人面前,大部分东西都变得恍惚和不规则,但惟独那管唢呐却是圆润的。唢呐就挂在墙角,与老人的视线呈一条斜线,屋子里很暗,而更显昏暗的,是老人衰老的眼睛,反而映衬出那把唢呐,更显古铜色的光芒。
老人躺在床上,嘴唇干枯,铺底垫的是稻草,时间一长也潮了,被温顺地碾压成一团,但仍有稻草的气息和湿霉味在空气中渗透。他想咳嗽,但极力忍住了,一口气憋得老人喉头上下起伏,喘气声穿过喉咙,就像在撕一张苍白的纸。四周静极了,老人已融入了这静谧当中,一动不动,老人不想让人感觉有他的存在,如果老人不动,荞麦枕头是很难发出声音的,在老人的世界里,整个村庄都是安静的。
屋外小巷子里有了轻微的脚步声:扑……扑……步子缓慢,一深一浅。随着脚步声起伏的,还有一根木杖敲地的声音。老人屏住了呼吸,似乎担心有人感觉到他的存在,他成天躺在床上,能听出来任何一个行人经过的脚步声。听这声音,经过巷子的是喜旺老头,可能是喜旺老头的猪跑出来了,或者是喜旺去前面树林捡柴禾了。老人轻轻地摆动头,荞麦枕头便传出了声音,窸窸窣窣的,像老鼠在啃床脚。隔着墙,老人望着巷子外面,好像立马能看到喜旺老头一样,能看到喜旺老头光秃的头顶,没了的门牙,还有那沟壑的脸。老人想,喜旺老头会不会进来坐坐——也不是没可能,前段时间喜旺老头就来过一次,摸摸索索地坐在了床头,说我来看你了!老人伸出手来,视线下压看向床面,说喜旺啊,好好!喜旺拉了老人的手大声说,好一些了没有?老人说年岁大了,好不了啦,时间一到就该走了!喜旺也认同,说儿子儿媳几时回,给他们说了没?老人的眼睛亮一下,又黯了回去,像一瞬间明灭的灯泡,闭了眼睛说快回来了,又怕他们不太好请假,在外面讨生活不容易!喜旺点了点头,说到时候,儿子回来了,肯定给你热闹!老人满足地笑了,很中意的样子。喜旺老头说的热闹,就是请上一班子吹唢呐的,敲敲打打体面地将老人送走。老人着实没想到,自己大半辈子迎来送往,为别人吹曲送终,临到自己了,还是一样!老人眼睛往唢呐边抬了抬,咽口唾沫,说那把唢呐,我要带过去。带过去好,带过去接着吹。喜旺老头说。老人对着唢呐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唢呐管沿上的光芒一点一点儿晕开来,像历史的年轮一样厚重而又齐整。
年轻的时候,吃不饱饭,能学一个吹唢呐的手艺就是件了不得的事。日月难过,但哪家哪户办事情都是要操持的,唢呐手可就吃香了。喜旺见老人寻了一份好营生,一度羡慕得紧,每次在村口碰见老人,都会问起这两天到哪里去了。老人就边摸烟边说,杨树村的建海添了个儿子,去了一趟。喜旺将烟接了,说喜烟啊喜烟。接着说两句话,背起铁锹往地里去了。
这日月过得真不知是什么滋味,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日子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喜旺将被子往老人身上扯了扯说,你这吹了几十年的好手艺,就这样丢了,草台班子他们吹的味不对!老人长叹一口气,现在不时兴这个了,又没人愿意学。喜旺点点头,沉默了。老理说得好,“胡琴三五载,唢呐一黄昏”,话虽是这么说,但这民间的手艺却是不容易上手的,想要得到四里八邻的人们认可,除了唢呐吹得好,还得要“应景儿”。所谓“应景儿”,吹唢呐的乐手,喜庆时要有喜庆的神采,哀事时要有哀事的模样。村里红白喜事,老人见得多,遇事也不乱,搭把手抬个桌子,招待一下客人都是没得说的。所以,老人在这一带吹唢呐,是人尽皆知。喜旺老头宽慰道,把心放宽些,以前多难也都过来了!老人叹口气说,是啊,能有多难哩,孙儿还得你帮忙照看着点。喜旺老头不悦道,看你说哪里话,粗茶淡饭算得了啥?正好和我孙子搭个伴上下学……
喜旺老头的脚步声远了,他并没有进来,老人的心情也慢慢平静了,睁着眼睛,呆了一会儿,眼前和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却又并不全是。因为不管他将头摆向哪里,那管唢呐都始终在他眼前,散着岁月的光芒,照得老人睁不开眼睛。这管唢呐,跟着老人四十多年了,生活的真味都浸透了进去,唢呐识人性,懂人情。曾经,老人的手不知在上面摩挲过多少遍。而多少年后,他只能默默地注视着它,唢呐挂在墙头,老人无力触及。
也许是日落了,外面已没了白嗖嗖的亮光。巷子里又有了动静,是活泼的小脆步声音,步伐跳跃起伏着。是隔壁家的东东回来了,老人想。他望了望墙壁,孩子这么晚才回家,也没人管!村子里的男人基本上是走完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男人们在外边安定后,女人们也开始出去了。村子里越来越荒凉,老人的手艺就慢慢搁置了。即使逢年过节的时候,人多了起来,操办事情也不像旧些时候了,从外面回来的人们带来了时兴的东西,比如连老人听都没听说过的旅行结婚,礼车游城,还有操办白事的植树吊唁、孝歌仪式等等。听好多人讲,现在都掉过头来了,农村都想迎着城里的味儿操办事情。而城里人却似乎更时兴按农村的风俗办事,照样是抬轿子,揭盖头,唢呐吹得震天响。老人是从旧时代过来的,知道世道总在变,而他所能做的,就只能是等待和承受了。老人每天拿了唢呐,擦得光光亮亮的,不管有没有人请他去吹唢呐,他都做得一丝不苟。老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是默默的,一天都少不了,灯芯绒布在唢呐上一擦,时光就融进去了。
有一次,老人坐在巷边晒太阳,旁边放着那把唢呐,隐埋在老人的阴影里,管身却被太阳沐浴得晶亮。老人脸上是那种微醺的表情,脸上的皱纹好像将时间都已淹没掉,更显松弛了。东东从巷子里走过,看到唢呐后惊奇地蹲下来,用小手抚摩。老人问,喜欢不?喜欢。东东捧起来说,我也能吹响它!老人的眉毛“咻”地动了一下,眼睛看上去大了许多,慈祥地说,试试看!东东两手将唢呐托起,腆着小肚子,鼓起一口气,用力一吹,气都从两边撒了出去,唢呐哑然无声。他还不服气,将腮帮子鼓得高高的,“嘟嘟”连续吹了好几下,结果唢呐还是无动于衷。老人笑了,说过来,我教你!得这样,用力要均匀,指法得平稳,上面七个孔是各有作用……东东听得很认真,又试了几下,还是不行,走的时候,告诉老人,明天还来。第二天,老人照样用灯芯绒布将唢呐擦了,坐在巷子里。东东果然来了,练了半个小时,总算吹出来个响,长短声结合像驴叫。老人第一次那么高兴,说吹得好,愿不愿意学?东东被憋红的脸慢慢褪去颜色,脆声声地回答说,愿意,我学好了天天吹。老人连着说了三声好。以后,东东天天来跟着老人吹唢呐,学了几十天,能吹好十几首曲子了,像一般的《春来到》、《大桃红》都没有什么问题,仔细一听,还小有韵味,虽然劲道不足,但还算清脆利落。那天东东正在巷子口吹唢呐,东东的父亲刚从城里回来,听到声音跑出来看,一见是东东站在巷子里吹,大声吼道,你学这个有什么出息,耽误学习,快点回来。唢呐从高音瞬间跌落到低音,马上就哑了。东东放下手,呆呆地看着父亲,再看看老人,却不愿意将唢呐放下,小声说,吹完这首!东东父亲叉着腰说,叫你马上回来,听到没有?孩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还不愿意放下唢呐。老人笑了,轻拍孩子的肩膀说,快回去吧!在巷子口,唢呐安静地放在地上,老人一动不动地坐着,又恢复了往日的样子。
东东的父亲没有马上离开,站在不远处对老人说,要不然,过几天我到城里去给你找个营生,城里就有不少吹这个的。老人将手搁在膝上,安然地说,它的根就在农村,城里我是去不了喽。东东的父亲说,也是,也是。便转身走了。其实从东东的眼神里,老人看出来了,这孩子是喜欢唢呐的。但从此东东再也没来学唢呐了,每次经过巷子,都是低了头急急地走。而老人,在孩子放学的时候,也不坐在巷子里,早将凳子搬了回去,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屋里,听惯了孩子的脚步声。
东东的脚步声慢慢没了,屋子里静得没了声息,仿佛唢呐罩下一层金光,将外面隔绝了。但老人的耳边却吵个不停,锣鼓齐鸣,唢呐声一会儿高昂,一会儿又温婉悠长,那些曲调一直在老人的耳旁唱响,闹哄哄的没完没了。闹腾了半天,终于平静下来,老人才想起十二岁的孙子还没回来。外面的天已经黑了,就连放学晚归的东东都早到了家,孙子的人影却没见着。老人很恬静,他知道自己好多事已无能为力。这些孩子是没人管的,也没人能管得了,父母在外,全凭孩子自己的约束力。再者,其实村子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了,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更不用说一个人有一会儿没在。今天有人出去打工了,明天又有去打工的回来,呆不上两天,又有走的……就像这清闲的日子一样,虽然没了老人的唢呐声,村子里依然没有改变。
就在前一段时间,人们发现,坐在巷子口的老人和以前有些不太一样了,总是放在地上的唢呐被他擎在了手里,老人干枯皱皮的双手将唢呐握得紧紧的,举起来又放下,反复多少次。老人酝酿了好长时间,终于,悠扬的曲调从唢呐里宣泄出来,时而欢快,时而奔腾,时而激昂,时而沉郁。老人完全沉浸在唢呐声里,他有好几年没吹过它了,他渴望它,又不能动它。一般情况下,没有红白喜事,是不会有人吹唢呐的。但是在一个阳光明亮的下午,老人在巷子口吹响了唢呐,吹得酣畅淋漓而又不可收拾。在外面玩耍的孙子却跑了回来,他是带了村里其他人的意思回来的。孙子站在老远就喊,快别吹了,没喜事也没丧事,别人听了都说烦!老人将唢呐“嘎”地收住了,微张着嘴,说我吹了几十年唢呐也没人说不喜欢听!孙子踢一脚地上的石子,说三婶娘家的猪都快病死了,你还吹得喜庆,她让我问问你怎么吹了一辈子还没吹厌。李小伟奶奶病了,他城里的二叔开车回来看他奶奶,你却吹起了丧曲。还有王二婶家……老人不说话,抬着的胳膊慢慢将唢呐放下,眼神早已飘了。就这样,唢呐又放在了凳子一角。
老人决定回家将唢呐挂起来,挂在屋里的一角,能看到却不再触碰它。从凳子上下来的时候,老人一脚踏空翻倒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才爬起来,脑子却是昏沉的。他再也不能坐在巷子口了,村子里也马上习惯了巷子口没有老人的情景。很多时候,老人就是那样躺在床上,看着他的唢呐,而唢呐,随时都在等着承受老人目光的抚摩。在那间小屋子里,因为挂着一把唢呐,老人的世界大极了,悲欢离合都能看得到,就连他自己的结局也一样看得清楚。
一只猫从老人的屋顶踏过,老人听到猫轻盈的脚步贴在瓦片上的声音,像生命灵动的瞬间,在万籁寂静的村庄,只有老人听到了这个声音。老人感觉三声长鸣又朝天吹起,在他耳畔飘荡,老人本能地想去取他的唢呐来和这乐声。老人从床上挣扎起来,伸出手去抓那把唢呐,手在空中抓了两下,却终于没有抓到。
那个傍晚,周围还是安静的。但是,老人没了,老人的唢呐声也没了。
责 编:宋世安
题 图:石剑
评选好稿移动、联通、小灵通用户请发短信到07503377394。
老些时候,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都是少不了唢呐的。有了唢呐,仿佛气氛就容易营造了。乐手一吹,所有的大喜大悲都在唢呐声中流淌,或喜庆,或悲凉,或凄婉,这唢呐声在乡间田野缠绕,吹遍了五百年的风风雨雨。那时,老人就随着艺人们在四里八乡吹唢呐,大凡锣鼓一响,周围站满乡亲,鞭炮声不停,三吹唢呐的曲牌《普庵咒》、《水落音》、《将军令》是必不可少的。若遇着白事了,《闹山河》、《哭皇天》会在起灵时吹起,三声长鸣朝天吹起,仿佛一下沟通了彼岸世界,给人带来无尽的苍凉、凝重和幽远,悲怆便潮水般扑来。
不管怎样,吹唢呐的场合是热闹的,喧嚣的。而现在,一切都沉寂了,平静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周围的一切都蒙上生活的影子,模模糊糊地展现在老人面前,大部分东西都变得恍惚和不规则,但惟独那管唢呐却是圆润的。唢呐就挂在墙角,与老人的视线呈一条斜线,屋子里很暗,而更显昏暗的,是老人衰老的眼睛,反而映衬出那把唢呐,更显古铜色的光芒。
老人躺在床上,嘴唇干枯,铺底垫的是稻草,时间一长也潮了,被温顺地碾压成一团,但仍有稻草的气息和湿霉味在空气中渗透。他想咳嗽,但极力忍住了,一口气憋得老人喉头上下起伏,喘气声穿过喉咙,就像在撕一张苍白的纸。四周静极了,老人已融入了这静谧当中,一动不动,老人不想让人感觉有他的存在,如果老人不动,荞麦枕头是很难发出声音的,在老人的世界里,整个村庄都是安静的。
屋外小巷子里有了轻微的脚步声:扑……扑……步子缓慢,一深一浅。随着脚步声起伏的,还有一根木杖敲地的声音。老人屏住了呼吸,似乎担心有人感觉到他的存在,他成天躺在床上,能听出来任何一个行人经过的脚步声。听这声音,经过巷子的是喜旺老头,可能是喜旺老头的猪跑出来了,或者是喜旺去前面树林捡柴禾了。老人轻轻地摆动头,荞麦枕头便传出了声音,窸窸窣窣的,像老鼠在啃床脚。隔着墙,老人望着巷子外面,好像立马能看到喜旺老头一样,能看到喜旺老头光秃的头顶,没了的门牙,还有那沟壑的脸。老人想,喜旺老头会不会进来坐坐——也不是没可能,前段时间喜旺老头就来过一次,摸摸索索地坐在了床头,说我来看你了!老人伸出手来,视线下压看向床面,说喜旺啊,好好!喜旺拉了老人的手大声说,好一些了没有?老人说年岁大了,好不了啦,时间一到就该走了!喜旺也认同,说儿子儿媳几时回,给他们说了没?老人的眼睛亮一下,又黯了回去,像一瞬间明灭的灯泡,闭了眼睛说快回来了,又怕他们不太好请假,在外面讨生活不容易!喜旺点了点头,说到时候,儿子回来了,肯定给你热闹!老人满足地笑了,很中意的样子。喜旺老头说的热闹,就是请上一班子吹唢呐的,敲敲打打体面地将老人送走。老人着实没想到,自己大半辈子迎来送往,为别人吹曲送终,临到自己了,还是一样!老人眼睛往唢呐边抬了抬,咽口唾沫,说那把唢呐,我要带过去。带过去好,带过去接着吹。喜旺老头说。老人对着唢呐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唢呐管沿上的光芒一点一点儿晕开来,像历史的年轮一样厚重而又齐整。
年轻的时候,吃不饱饭,能学一个吹唢呐的手艺就是件了不得的事。日月难过,但哪家哪户办事情都是要操持的,唢呐手可就吃香了。喜旺见老人寻了一份好营生,一度羡慕得紧,每次在村口碰见老人,都会问起这两天到哪里去了。老人就边摸烟边说,杨树村的建海添了个儿子,去了一趟。喜旺将烟接了,说喜烟啊喜烟。接着说两句话,背起铁锹往地里去了。
这日月过得真不知是什么滋味,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日子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喜旺将被子往老人身上扯了扯说,你这吹了几十年的好手艺,就这样丢了,草台班子他们吹的味不对!老人长叹一口气,现在不时兴这个了,又没人愿意学。喜旺点点头,沉默了。老理说得好,“胡琴三五载,唢呐一黄昏”,话虽是这么说,但这民间的手艺却是不容易上手的,想要得到四里八邻的人们认可,除了唢呐吹得好,还得要“应景儿”。所谓“应景儿”,吹唢呐的乐手,喜庆时要有喜庆的神采,哀事时要有哀事的模样。村里红白喜事,老人见得多,遇事也不乱,搭把手抬个桌子,招待一下客人都是没得说的。所以,老人在这一带吹唢呐,是人尽皆知。喜旺老头宽慰道,把心放宽些,以前多难也都过来了!老人叹口气说,是啊,能有多难哩,孙儿还得你帮忙照看着点。喜旺老头不悦道,看你说哪里话,粗茶淡饭算得了啥?正好和我孙子搭个伴上下学……
喜旺老头的脚步声远了,他并没有进来,老人的心情也慢慢平静了,睁着眼睛,呆了一会儿,眼前和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却又并不全是。因为不管他将头摆向哪里,那管唢呐都始终在他眼前,散着岁月的光芒,照得老人睁不开眼睛。这管唢呐,跟着老人四十多年了,生活的真味都浸透了进去,唢呐识人性,懂人情。曾经,老人的手不知在上面摩挲过多少遍。而多少年后,他只能默默地注视着它,唢呐挂在墙头,老人无力触及。
也许是日落了,外面已没了白嗖嗖的亮光。巷子里又有了动静,是活泼的小脆步声音,步伐跳跃起伏着。是隔壁家的东东回来了,老人想。他望了望墙壁,孩子这么晚才回家,也没人管!村子里的男人基本上是走完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男人们在外边安定后,女人们也开始出去了。村子里越来越荒凉,老人的手艺就慢慢搁置了。即使逢年过节的时候,人多了起来,操办事情也不像旧些时候了,从外面回来的人们带来了时兴的东西,比如连老人听都没听说过的旅行结婚,礼车游城,还有操办白事的植树吊唁、孝歌仪式等等。听好多人讲,现在都掉过头来了,农村都想迎着城里的味儿操办事情。而城里人却似乎更时兴按农村的风俗办事,照样是抬轿子,揭盖头,唢呐吹得震天响。老人是从旧时代过来的,知道世道总在变,而他所能做的,就只能是等待和承受了。老人每天拿了唢呐,擦得光光亮亮的,不管有没有人请他去吹唢呐,他都做得一丝不苟。老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是默默的,一天都少不了,灯芯绒布在唢呐上一擦,时光就融进去了。
有一次,老人坐在巷边晒太阳,旁边放着那把唢呐,隐埋在老人的阴影里,管身却被太阳沐浴得晶亮。老人脸上是那种微醺的表情,脸上的皱纹好像将时间都已淹没掉,更显松弛了。东东从巷子里走过,看到唢呐后惊奇地蹲下来,用小手抚摩。老人问,喜欢不?喜欢。东东捧起来说,我也能吹响它!老人的眉毛“咻”地动了一下,眼睛看上去大了许多,慈祥地说,试试看!东东两手将唢呐托起,腆着小肚子,鼓起一口气,用力一吹,气都从两边撒了出去,唢呐哑然无声。他还不服气,将腮帮子鼓得高高的,“嘟嘟”连续吹了好几下,结果唢呐还是无动于衷。老人笑了,说过来,我教你!得这样,用力要均匀,指法得平稳,上面七个孔是各有作用……东东听得很认真,又试了几下,还是不行,走的时候,告诉老人,明天还来。第二天,老人照样用灯芯绒布将唢呐擦了,坐在巷子里。东东果然来了,练了半个小时,总算吹出来个响,长短声结合像驴叫。老人第一次那么高兴,说吹得好,愿不愿意学?东东被憋红的脸慢慢褪去颜色,脆声声地回答说,愿意,我学好了天天吹。老人连着说了三声好。以后,东东天天来跟着老人吹唢呐,学了几十天,能吹好十几首曲子了,像一般的《春来到》、《大桃红》都没有什么问题,仔细一听,还小有韵味,虽然劲道不足,但还算清脆利落。那天东东正在巷子口吹唢呐,东东的父亲刚从城里回来,听到声音跑出来看,一见是东东站在巷子里吹,大声吼道,你学这个有什么出息,耽误学习,快点回来。唢呐从高音瞬间跌落到低音,马上就哑了。东东放下手,呆呆地看着父亲,再看看老人,却不愿意将唢呐放下,小声说,吹完这首!东东父亲叉着腰说,叫你马上回来,听到没有?孩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还不愿意放下唢呐。老人笑了,轻拍孩子的肩膀说,快回去吧!在巷子口,唢呐安静地放在地上,老人一动不动地坐着,又恢复了往日的样子。
东东的父亲没有马上离开,站在不远处对老人说,要不然,过几天我到城里去给你找个营生,城里就有不少吹这个的。老人将手搁在膝上,安然地说,它的根就在农村,城里我是去不了喽。东东的父亲说,也是,也是。便转身走了。其实从东东的眼神里,老人看出来了,这孩子是喜欢唢呐的。但从此东东再也没来学唢呐了,每次经过巷子,都是低了头急急地走。而老人,在孩子放学的时候,也不坐在巷子里,早将凳子搬了回去,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屋里,听惯了孩子的脚步声。
东东的脚步声慢慢没了,屋子里静得没了声息,仿佛唢呐罩下一层金光,将外面隔绝了。但老人的耳边却吵个不停,锣鼓齐鸣,唢呐声一会儿高昂,一会儿又温婉悠长,那些曲调一直在老人的耳旁唱响,闹哄哄的没完没了。闹腾了半天,终于平静下来,老人才想起十二岁的孙子还没回来。外面的天已经黑了,就连放学晚归的东东都早到了家,孙子的人影却没见着。老人很恬静,他知道自己好多事已无能为力。这些孩子是没人管的,也没人能管得了,父母在外,全凭孩子自己的约束力。再者,其实村子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了,没有多少人会去关注,更不用说一个人有一会儿没在。今天有人出去打工了,明天又有去打工的回来,呆不上两天,又有走的……就像这清闲的日子一样,虽然没了老人的唢呐声,村子里依然没有改变。
就在前一段时间,人们发现,坐在巷子口的老人和以前有些不太一样了,总是放在地上的唢呐被他擎在了手里,老人干枯皱皮的双手将唢呐握得紧紧的,举起来又放下,反复多少次。老人酝酿了好长时间,终于,悠扬的曲调从唢呐里宣泄出来,时而欢快,时而奔腾,时而激昂,时而沉郁。老人完全沉浸在唢呐声里,他有好几年没吹过它了,他渴望它,又不能动它。一般情况下,没有红白喜事,是不会有人吹唢呐的。但是在一个阳光明亮的下午,老人在巷子口吹响了唢呐,吹得酣畅淋漓而又不可收拾。在外面玩耍的孙子却跑了回来,他是带了村里其他人的意思回来的。孙子站在老远就喊,快别吹了,没喜事也没丧事,别人听了都说烦!老人将唢呐“嘎”地收住了,微张着嘴,说我吹了几十年唢呐也没人说不喜欢听!孙子踢一脚地上的石子,说三婶娘家的猪都快病死了,你还吹得喜庆,她让我问问你怎么吹了一辈子还没吹厌。李小伟奶奶病了,他城里的二叔开车回来看他奶奶,你却吹起了丧曲。还有王二婶家……老人不说话,抬着的胳膊慢慢将唢呐放下,眼神早已飘了。就这样,唢呐又放在了凳子一角。
老人决定回家将唢呐挂起来,挂在屋里的一角,能看到却不再触碰它。从凳子上下来的时候,老人一脚踏空翻倒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才爬起来,脑子却是昏沉的。他再也不能坐在巷子口了,村子里也马上习惯了巷子口没有老人的情景。很多时候,老人就是那样躺在床上,看着他的唢呐,而唢呐,随时都在等着承受老人目光的抚摩。在那间小屋子里,因为挂着一把唢呐,老人的世界大极了,悲欢离合都能看得到,就连他自己的结局也一样看得清楚。
一只猫从老人的屋顶踏过,老人听到猫轻盈的脚步贴在瓦片上的声音,像生命灵动的瞬间,在万籁寂静的村庄,只有老人听到了这个声音。老人感觉三声长鸣又朝天吹起,在他耳畔飘荡,老人本能地想去取他的唢呐来和这乐声。老人从床上挣扎起来,伸出手去抓那把唢呐,手在空中抓了两下,却终于没有抓到。
那个傍晚,周围还是安静的。但是,老人没了,老人的唢呐声也没了。
责 编:宋世安
题 图:石剑
评选好稿移动、联通、小灵通用户请发短信到0750337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