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教参”)对文言文疑难词句一般都有注释,这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但笔者在备课中发现,教科书有些注释语焉不详,教参注释也存有疑点,这给师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带来一定困难。对此,笔者不揣谫陋,择取三例,略陈浅见,以就正于教科书编者与教学同行。
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句中的“与”课本未注,教参把它看作介词,后面省略了复指的“硕师名人”的宾语“之”,解释为“和他们交往”(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妥。
“与”字前已明确交代了“硕师名人”,后面就完全没有必要用“之”来复指,复指了反而会产生歧义,容易使人理解成“硕师名人和他们(代硕师名人)交往”。这里的“与”应该训为动词,读yǔ,是“亲近”、 “亲附”、“跟随”的意思。《古代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辞书的“与”字条中,都有这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中这样讲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如《淮南子·地形》:“蛤蟹珠龟,与月盛衰。”高诱注:“与,犹随也”;《管子·霸言》:“此天下之所戴也,诸侯之所与也”;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与,不知”;苏询《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六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再版时予以补注。
二、九年级《语文》(上册)《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句中“往往”教科书未注,大概教材注者以为与今之“往往”意义相同,觉得没有注释的必要,教参就如此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往往”“表示某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见《现代汉语词典》“往往”词条),且“往往”只用于过去出现的情况,但这个意思在本句中显然是讲不通的。理由有二:1.如统治者不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措施,那么“死者相藉”的情况现在、将来都可能存在。2.笔者查阅了十多种古汉语辞书,“往往”在古汉语中既可以解释为“常常”,也可以解释为“处处”。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此处“往往”只能训为“常常”;《汉书·吴王刘濞传》:“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颜师古注:“言处处郡国皆有之。”即取“处处”之意。文中几句是说不捕蛇的人死得很多,到处都是,而不是说他们“常常”有人死。故“往往而死者相籍也”中的“往往”应该解释为“处处”为妥。
三、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句中的“时时”、“间”教科书未注。教参译“时时”为“不时,有时候”,将“间”译为“偶然”,笔者以为不妥。
如果这样解释这里的“时时”和“间”,那么整个句子又该如何译释?在现代汉语中,“不时”是“经常”的意思,“有时候”是“不经常”的意思。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不可能有两个相互抵牾的意思。根据《古汉语大词典》,“时时”可以释为:①时常。《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虽家居,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②偶尔。《三国志·魏志·东沃沮传》:“其言语与句丽大同时时小异。”“偶然”在现代汉语中有“间或,有时”之意(见江苏少儿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现代汉语用法词典》),即表示次数较少,频率较低。联系上下文分析,此处“时时”应该释成“偶尔”为妥。
据《古代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字典》《古今汉语词典》,“间”在古代汉语中有“隔开,不连接”的义项,并引申为“断断续续地”。如《汉书·韦玄成传》:“上陈太祖:‘间岁而袷’。”颜师古注:“间岁,隔一岁也。”此处“间”当取此意。而且《古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大词典》《简明古汉语字典》就是在“断断续续地”的义项后,以“时时而间进”作为例证的。全句可以翻译为:“隔些日子,才断断续续有人进谏。”
(作者单位:射阳县千秋初级中学)
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句中的“与”课本未注,教参把它看作介词,后面省略了复指的“硕师名人”的宾语“之”,解释为“和他们交往”(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妥。
“与”字前已明确交代了“硕师名人”,后面就完全没有必要用“之”来复指,复指了反而会产生歧义,容易使人理解成“硕师名人和他们(代硕师名人)交往”。这里的“与”应该训为动词,读yǔ,是“亲近”、 “亲附”、“跟随”的意思。《古代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辞书的“与”字条中,都有这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中这样讲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如《淮南子·地形》:“蛤蟹珠龟,与月盛衰。”高诱注:“与,犹随也”;《管子·霸言》:“此天下之所戴也,诸侯之所与也”;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失其所与,不知”;苏询《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六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因此,笔者建议教材再版时予以补注。
二、九年级《语文》(上册)《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句中“往往”教科书未注,大概教材注者以为与今之“往往”意义相同,觉得没有注释的必要,教参就如此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往往”“表示某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见《现代汉语词典》“往往”词条),且“往往”只用于过去出现的情况,但这个意思在本句中显然是讲不通的。理由有二:1.如统治者不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措施,那么“死者相藉”的情况现在、将来都可能存在。2.笔者查阅了十多种古汉语辞书,“往往”在古汉语中既可以解释为“常常”,也可以解释为“处处”。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此处“往往”只能训为“常常”;《汉书·吴王刘濞传》:“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颜师古注:“言处处郡国皆有之。”即取“处处”之意。文中几句是说不捕蛇的人死得很多,到处都是,而不是说他们“常常”有人死。故“往往而死者相籍也”中的“往往”应该解释为“处处”为妥。
三、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句中的“时时”、“间”教科书未注。教参译“时时”为“不时,有时候”,将“间”译为“偶然”,笔者以为不妥。
如果这样解释这里的“时时”和“间”,那么整个句子又该如何译释?在现代汉语中,“不时”是“经常”的意思,“有时候”是“不经常”的意思。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不可能有两个相互抵牾的意思。根据《古汉语大词典》,“时时”可以释为:①时常。《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虽家居,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②偶尔。《三国志·魏志·东沃沮传》:“其言语与句丽大同时时小异。”“偶然”在现代汉语中有“间或,有时”之意(见江苏少儿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现代汉语用法词典》),即表示次数较少,频率较低。联系上下文分析,此处“时时”应该释成“偶尔”为妥。
据《古代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字典》《古今汉语词典》,“间”在古代汉语中有“隔开,不连接”的义项,并引申为“断断续续地”。如《汉书·韦玄成传》:“上陈太祖:‘间岁而袷’。”颜师古注:“间岁,隔一岁也。”此处“间”当取此意。而且《古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大词典》《简明古汉语字典》就是在“断断续续地”的义项后,以“时时而间进”作为例证的。全句可以翻译为:“隔些日子,才断断续续有人进谏。”
(作者单位:射阳县千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