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一上学期,笔者在一份关于“语文学习态度与习惯”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95%的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不同程度地害怕作文。继续追问下去,“怕什么”、“为什么怕”,得知是怕见了题目没话说,怕字数不够,怕老师看了说不行,怕被当成反面典型当众念出。原来有这么多“怕”。于是有了三言两语就结尾的无话,生编硬造的假话,东拼西凑的套话,甚至改换题目照抄别人的原话等等。真实感人的文章难得有几篇。
不说实话说假话,当然容易言语枯竭,“谎话”说多了难以自圆;给自己设定许多条条框框,就有种种顾虑,必会束手束脚;屡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自信心慢慢降低,代之以抵触情绪。就这样,本应是顺畅自然、表情达意的一种正常思维活动,在学生眼里,变成了一种类似刑罚的苦役。看来,一直挂在老师嘴边的“我的学生不会作文”这个说法,应换成“不敢写作文”、“不想写作文”更恰当些。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敢写”、“想写”呢?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从心理因素入手,排除写作障碍是一条可行之路。但具体做法是不一样的,殊途同归,只要能为学生打开上述心结,都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仅以我个人的实践作为一例,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设置简单目标,打消顾虑。
向学生讲明,作文并不难,就像说话一样简单,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尤其是初期作文训练,只要说真话,说实话,“用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就行,但必须强调一个“真”字,围绕文题选真实的材料,选自己熟悉的材料,带着真情实感去写,能写清楚、明白、具体即可。字数多少不限制。作文时,教师可根据写作内容具体引导,暂时不提审题、构思、行文等条条框框,力图打开学生心目中“作文难”这个死结。
二、提供直观材料,做到有据可循。
直观材料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如大家耳闻目睹的班里发生的事,一件共同的家务劳动等。例如,一次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份作业:亲手炒一道菜——西红柿炒鸡蛋。实践完之后,要求带回一份“说明书”:记下炒菜前的心情、备料过程、炒制步骤和事后的感受。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准备第一手写作材料。
三、集体创作,激发兴趣。
学生平时的作文都是独立完成,只存在顺手不顺手的问题,谈不上“趣”。分组完成一篇作文,大家自然感到新奇有趣。以上面布置的炒一道菜为例,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各环节的时间合理分配好,把各自准备好的做菜“说明书”拿出,小组里选出一份较完备的作为写作的基本材料。教师提示,把备料及炒菜的过程用表示次序的词语串连起来,加上炒菜时的人物动作、声响及心理等,这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了。然后小组几个人各自开个头,谁的好,就用谁的。同样,把感受深、具体实在,又能与开头相照应的,作为文章的结尾。再根据立意(感受点)拟一个恰当的题目,这样一篇完整的作文就诞生了。为了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进去,在讨论开始时,就特别提出,成文之后,在右下角要注明以下字样:原材料提供者_______;参与创作者_______;执笔者_______;校对者_______;日期_______。以此确保全组参与。
四、降低评分标准,提高积极性。
学生写作的期待,就是希望获得一个肯定的评价。我采取小组相互批阅的方式,多找优点,少找缺点,只要文面整洁,内容真实合理,就给予赞扬和鼓励。其他不足之处,留待以后逐步纠正。实际上,学生之间批阅的非常认真,他们能按教师的提示,很负责地审视文章的语言、结构、内容诸方面的欠缺,如内容上的仓促之间忘了写炒鸡蛋,忘了写加盐等等。然后退回本组修正,把第二稿交教师手里,分类批阅。
从随后反馈的信息中得知,学生对这种方式的作文兴趣盎然。事实上,这次作文质量较平日明显提高,没有了以往的假话、空话、套话,而代之以真话、实话。表现在此次作文中,主体部分用了“先……”“然后……”“再……”等表示次序的词语,使文句前后衔接自然,条理分明。大量使用动词,如“洗、切、打、搅、倒、铲、翻、盛”等,运用的也较为准确到位。有的文章开头还用了悬念法,如:“两个飞速旋转的车轮,载着一颗兴奋的心,向家中奔去,因为今天我急于做一份特别的作业。”新颖别致,很吸引人。还有开门见山的、起因式的。至于题目,较新颖的有“一份“特别”的作业”、“下厨记”、“炒菜的乐趣”、“小事引出大意义”等。整个写作过程,是在热烈、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当然“怕”字就丝毫谈不上了。
五、培养习惯,保持热度。
以上是作文训练的初期阶段,主要目的是克服学生写作中的心理障碍,转变被动写作的局面。当然,要使学生保持这份热情,平时还要指导他们多观察事物,自己动手实践并及时留下记录。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读书摘记,采集生活语言,开展口头说话训练等丰富多彩、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素材,以便为将来独立写作,写出体现个性的文章做准备。
毋庸置疑,以上做法尚有不足之处。如助长了个别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讨论、修改意见不一致;时间不好控制;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等。由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这种做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并采取相应措施。但这毕竟不失为一个改进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总起来说,学生只有克服了心理障碍,端正了写作态度,再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才可能在写作之路上稳步地迈上一个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香河县第二中学)
不说实话说假话,当然容易言语枯竭,“谎话”说多了难以自圆;给自己设定许多条条框框,就有种种顾虑,必会束手束脚;屡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自信心慢慢降低,代之以抵触情绪。就这样,本应是顺畅自然、表情达意的一种正常思维活动,在学生眼里,变成了一种类似刑罚的苦役。看来,一直挂在老师嘴边的“我的学生不会作文”这个说法,应换成“不敢写作文”、“不想写作文”更恰当些。
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敢写”、“想写”呢?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从心理因素入手,排除写作障碍是一条可行之路。但具体做法是不一样的,殊途同归,只要能为学生打开上述心结,都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仅以我个人的实践作为一例,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设置简单目标,打消顾虑。
向学生讲明,作文并不难,就像说话一样简单,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尤其是初期作文训练,只要说真话,说实话,“用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就行,但必须强调一个“真”字,围绕文题选真实的材料,选自己熟悉的材料,带着真情实感去写,能写清楚、明白、具体即可。字数多少不限制。作文时,教师可根据写作内容具体引导,暂时不提审题、构思、行文等条条框框,力图打开学生心目中“作文难”这个死结。
二、提供直观材料,做到有据可循。
直观材料是指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如大家耳闻目睹的班里发生的事,一件共同的家务劳动等。例如,一次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份作业:亲手炒一道菜——西红柿炒鸡蛋。实践完之后,要求带回一份“说明书”:记下炒菜前的心情、备料过程、炒制步骤和事后的感受。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准备第一手写作材料。
三、集体创作,激发兴趣。
学生平时的作文都是独立完成,只存在顺手不顺手的问题,谈不上“趣”。分组完成一篇作文,大家自然感到新奇有趣。以上面布置的炒一道菜为例,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各环节的时间合理分配好,把各自准备好的做菜“说明书”拿出,小组里选出一份较完备的作为写作的基本材料。教师提示,把备料及炒菜的过程用表示次序的词语串连起来,加上炒菜时的人物动作、声响及心理等,这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了。然后小组几个人各自开个头,谁的好,就用谁的。同样,把感受深、具体实在,又能与开头相照应的,作为文章的结尾。再根据立意(感受点)拟一个恰当的题目,这样一篇完整的作文就诞生了。为了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进去,在讨论开始时,就特别提出,成文之后,在右下角要注明以下字样:原材料提供者_______;参与创作者_______;执笔者_______;校对者_______;日期_______。以此确保全组参与。
四、降低评分标准,提高积极性。
学生写作的期待,就是希望获得一个肯定的评价。我采取小组相互批阅的方式,多找优点,少找缺点,只要文面整洁,内容真实合理,就给予赞扬和鼓励。其他不足之处,留待以后逐步纠正。实际上,学生之间批阅的非常认真,他们能按教师的提示,很负责地审视文章的语言、结构、内容诸方面的欠缺,如内容上的仓促之间忘了写炒鸡蛋,忘了写加盐等等。然后退回本组修正,把第二稿交教师手里,分类批阅。
从随后反馈的信息中得知,学生对这种方式的作文兴趣盎然。事实上,这次作文质量较平日明显提高,没有了以往的假话、空话、套话,而代之以真话、实话。表现在此次作文中,主体部分用了“先……”“然后……”“再……”等表示次序的词语,使文句前后衔接自然,条理分明。大量使用动词,如“洗、切、打、搅、倒、铲、翻、盛”等,运用的也较为准确到位。有的文章开头还用了悬念法,如:“两个飞速旋转的车轮,载着一颗兴奋的心,向家中奔去,因为今天我急于做一份特别的作业。”新颖别致,很吸引人。还有开门见山的、起因式的。至于题目,较新颖的有“一份“特别”的作业”、“下厨记”、“炒菜的乐趣”、“小事引出大意义”等。整个写作过程,是在热烈、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当然“怕”字就丝毫谈不上了。
五、培养习惯,保持热度。
以上是作文训练的初期阶段,主要目的是克服学生写作中的心理障碍,转变被动写作的局面。当然,要使学生保持这份热情,平时还要指导他们多观察事物,自己动手实践并及时留下记录。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读书摘记,采集生活语言,开展口头说话训练等丰富多彩、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素材,以便为将来独立写作,写出体现个性的文章做准备。
毋庸置疑,以上做法尚有不足之处。如助长了个别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讨论、修改意见不一致;时间不好控制;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等。由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这种做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并采取相应措施。但这毕竟不失为一个改进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总起来说,学生只有克服了心理障碍,端正了写作态度,再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才可能在写作之路上稳步地迈上一个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香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