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的导入就像戏的序幕、乐章的序曲,它的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起到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开课,方法
新课的导入就像戏的序幕、乐章的序曲,它的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起到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堂课导入部分新颖突出,就能牢牢地把学生抓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新课导入方面的一些方法。
1.析字导入法
即是通过对一些字的构造进行巧妙解析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为新课的学习服务的一种手段。例如我在上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这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聪”字,然后问学生,谁知道聪字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耳朵听,再用心去想,最后用嘴表达出来就聪明了。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说:想要聪明的孩子现在闭上眼睛,用耳朵听老师背诵一首诗歌,用心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再用嘴巴告诉大家。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静下心进入到诗歌描写的情境中,新课的学习当然就事半功倍了。
2.释题点睛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多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那么对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将大有益处。每一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而重点和难点如何体现,正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能在开始的导入语上抓住文眼巧妙地把重点和难点渗透进去,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在《丰碑》一课时,先让一名学生上黑板板书了课题“丰碑”,在指导碑字的写法后立即问:孩子们‘碑’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丰’又是什么意思。那么‘丰碑’的意思就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碑》这一课。看看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重点难点也出来了。
3.创设情境法
通过音乐、图画、故事等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动之以情,意想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他们“渐入佳境”。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很多,例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所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创设情境可以从几个发面入手。
3.1图画再现情境。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例如在上《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通过一幅幅秋天的菊花图、水果图让学生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进而理解了课文语言的精妙。
3.2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例如,我在上写作课《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时,一边播放《天亮了》这首歌,一边深情诉说这首歌背后的故事。2003年贵州省的一个风景区发生了缆车坠落事故,一对爸爸妈妈用双手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高高举起,他们把生的希望给了孩子,自己却永远离开了。孩子们被悲伤的旋律和感人的故事深深感动,他们含着泪花,在老师的指引下回想到自己的爸妈,一下子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了。
4.悬念导入法
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悬念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利用悬念导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我会变》这课时,一开课我就用湿毛巾在黑板上轻轻一擦,再用嘴一吹,黑板干了。这时我抛出了悬念:水到底去哪了?学生兴趣高涨,思维被调动了,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5.谜语导入法
谜语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谜语具有思考性、知识性,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当学生听到猜谜语时,马上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如我在上《雷雨》这一课时,由猜谜语导入:需要一半,留下一半(打一字)雷。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打一自然现象)雨。这个导入活动非常有趣,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活跃气氛,放松孩子们的心情;二是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了。
6.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就是通过复习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如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储备的知识,引“故”而为“新”用。在设计导入时能兼顾前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能联系旧知识、挈领新内容地导入,则会抛砖引玉,让学生多方面思考、掌握新旧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各异,决定了新课导入方法的多样性。但是,不管怎样开课,都应该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精心设计,给一节好课一个好的开端。
【关键词】语文课,开课,方法
新课的导入就像戏的序幕、乐章的序曲,它的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起到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堂课导入部分新颖突出,就能牢牢地把学生抓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新课导入方面的一些方法。
1.析字导入法
即是通过对一些字的构造进行巧妙解析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为新课的学习服务的一种手段。例如我在上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这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聪”字,然后问学生,谁知道聪字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耳朵听,再用心去想,最后用嘴表达出来就聪明了。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说:想要聪明的孩子现在闭上眼睛,用耳朵听老师背诵一首诗歌,用心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再用嘴巴告诉大家。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静下心进入到诗歌描写的情境中,新课的学习当然就事半功倍了。
2.释题点睛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多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那么对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将大有益处。每一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而重点和难点如何体现,正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能在开始的导入语上抓住文眼巧妙地把重点和难点渗透进去,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在《丰碑》一课时,先让一名学生上黑板板书了课题“丰碑”,在指导碑字的写法后立即问:孩子们‘碑’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丰’又是什么意思。那么‘丰碑’的意思就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碑》这一课。看看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重点难点也出来了。
3.创设情境法
通过音乐、图画、故事等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动之以情,意想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他们“渐入佳境”。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很多,例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所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创设情境可以从几个发面入手。
3.1图画再现情境。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例如在上《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通过一幅幅秋天的菊花图、水果图让学生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进而理解了课文语言的精妙。
3.2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例如,我在上写作课《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时,一边播放《天亮了》这首歌,一边深情诉说这首歌背后的故事。2003年贵州省的一个风景区发生了缆车坠落事故,一对爸爸妈妈用双手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高高举起,他们把生的希望给了孩子,自己却永远离开了。孩子们被悲伤的旋律和感人的故事深深感动,他们含着泪花,在老师的指引下回想到自己的爸妈,一下子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了。
4.悬念导入法
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悬念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利用悬念导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我会变》这课时,一开课我就用湿毛巾在黑板上轻轻一擦,再用嘴一吹,黑板干了。这时我抛出了悬念:水到底去哪了?学生兴趣高涨,思维被调动了,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5.谜语导入法
谜语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谜语具有思考性、知识性,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当学生听到猜谜语时,马上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如我在上《雷雨》这一课时,由猜谜语导入:需要一半,留下一半(打一字)雷。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打一自然现象)雨。这个导入活动非常有趣,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活跃气氛,放松孩子们的心情;二是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了。
6.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就是通过复习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如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储备的知识,引“故”而为“新”用。在设计导入时能兼顾前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能联系旧知识、挈领新内容地导入,则会抛砖引玉,让学生多方面思考、掌握新旧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各异,决定了新课导入方法的多样性。但是,不管怎样开课,都应该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精心设计,给一节好课一个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