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行、校、企、友协同创新、共建合作共同体、共享投资效益的共生态合作是构建行校企友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共生态;行校企友;深度合作
2014年上半年,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14〕18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有效服务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国内外对高职与行业、企业和校友单方面合作的研究较多,对行业、高职、企业、校友(简称“行、校、企、友”)四位一体的合作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因此,为了更好地对接产业转型需求,提升高职服务行业、产业的综合能力,着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行、校、企、友合作“共同体”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概念界定和思想基础
(一)概念界定。共生:是由现代生态学引入的一个概念,共生理论认为共生包含了竞争和冲突,强调从竞争中产生的新的、创造性的合作关系。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高水平关系。
共生态:是指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行、校、企、友共生态”即:高职与行业、企业、校友开展互助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合作体”形态。
(二)思想基础。黄炎培先生在1926年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联络。”并强调办职业教育,“着重在社会需要”。办学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黄炎培先生的这种思想对今天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即要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的观点。这些思想可以说是职业教育行校企友合作的理论先导。近些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和职教实践工作者在总结行校企友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行校企友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对行业办学和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如澳大利亚TAFE学院于1898年创立之初,倡导在培训中实行以行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英国从19世纪初开始普遍实行“三明治”模式的工学交替教学计划。德国的“双元制”始于1919年,是目前被公认的最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近代,国外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并引导校企合作,用法律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理论研究包括:肖智远在《发挥行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出:要通过行指委保障新阶段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借助行业做好教育教学改革;雷体翠《论校企合作的资源交换》中探讨了校企资源交换机制的建立、资源交换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等。而对校企合作进行过系统研究的专家郭晓川在对国内公开发表的342篇相關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后得出:我国相关研究大多侧重定性研究,很多是纯粹的“拿来主义”。
(二)国内外对校友资源的研究现状。
国外以美英为代表,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1821年美国威廉姆斯学院第一个建立了校友团体。到19世纪末,美国所有大学基本都建立了校友会,还有许多高校建立了校友俱乐部。
国内对此的研究起步很晚。国内最早提出校友资源概念的是2000年清华大学的黄文辉和刘敏文,他们认为“高校校友是高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对大学,对高职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三、共生态合作的意义
(一)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更为需要构建和谐的共生态环境。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办学生态。高职院校将成为一方主办、多方参与,融教学、社会服务、科研开发等功能为一体,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提供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开放式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要求高职院校遵循市场的规律,营造和谐的办学生态。
(二)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迫切需要构建和谐的共生态环境。从高职教育的管理来看,高职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重要力量,在完成办学规范与规模扩张之后,仍面临着如何办出内涵、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单一的政府投入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以突破办学资源的瓶颈。
(三)行业、企业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尽早介入高职教育形成共生态环境。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通过尽早介入高职教育,经过对在校生的遴选,以订单、工学交替等方式,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完成对准员工的岗前培训、企业文化熏陶等工作,降低员工培训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急需来自高校的智力支持,尤其是在一线岗位中,需要来自高职教师参与技术指导等工作,以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智囊团。这两方面都需要有一个和谐的高职教育办学生态,以建立起开放的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
[2]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
[3]梁雪松,郑雅萍.校企联盟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研究:协同教育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行、校、企、友共生态”合作模式研究(XJK014BZY032)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高职深度校企合作实践研究”(XHA2013008)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共生态;行校企友;深度合作
2014年上半年,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14〕18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有效服务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国内外对高职与行业、企业和校友单方面合作的研究较多,对行业、高职、企业、校友(简称“行、校、企、友”)四位一体的合作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因此,为了更好地对接产业转型需求,提升高职服务行业、产业的综合能力,着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行、校、企、友合作“共同体”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概念界定和思想基础
(一)概念界定。共生:是由现代生态学引入的一个概念,共生理论认为共生包含了竞争和冲突,强调从竞争中产生的新的、创造性的合作关系。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高水平关系。
共生态:是指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行、校、企、友共生态”即:高职与行业、企业、校友开展互助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合作体”形态。
(二)思想基础。黄炎培先生在1926年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联络。”并强调办职业教育,“着重在社会需要”。办学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黄炎培先生的这种思想对今天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即要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的观点。这些思想可以说是职业教育行校企友合作的理论先导。近些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和职教实践工作者在总结行校企友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行校企友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对行业办学和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
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如澳大利亚TAFE学院于1898年创立之初,倡导在培训中实行以行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英国从19世纪初开始普遍实行“三明治”模式的工学交替教学计划。德国的“双元制”始于1919年,是目前被公认的最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近代,国外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并引导校企合作,用法律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理论研究包括:肖智远在《发挥行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出:要通过行指委保障新阶段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借助行业做好教育教学改革;雷体翠《论校企合作的资源交换》中探讨了校企资源交换机制的建立、资源交换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等。而对校企合作进行过系统研究的专家郭晓川在对国内公开发表的342篇相關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后得出:我国相关研究大多侧重定性研究,很多是纯粹的“拿来主义”。
(二)国内外对校友资源的研究现状。
国外以美英为代表,对校友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1821年美国威廉姆斯学院第一个建立了校友团体。到19世纪末,美国所有大学基本都建立了校友会,还有许多高校建立了校友俱乐部。
国内对此的研究起步很晚。国内最早提出校友资源概念的是2000年清华大学的黄文辉和刘敏文,他们认为“高校校友是高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对大学,对高职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三、共生态合作的意义
(一)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更为需要构建和谐的共生态环境。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办学生态。高职院校将成为一方主办、多方参与,融教学、社会服务、科研开发等功能为一体,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提供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开放式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要求高职院校遵循市场的规律,营造和谐的办学生态。
(二)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迫切需要构建和谐的共生态环境。从高职教育的管理来看,高职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重要力量,在完成办学规范与规模扩张之后,仍面临着如何办出内涵、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单一的政府投入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以突破办学资源的瓶颈。
(三)行业、企业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尽早介入高职教育形成共生态环境。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通过尽早介入高职教育,经过对在校生的遴选,以订单、工学交替等方式,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完成对准员工的岗前培训、企业文化熏陶等工作,降低员工培训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急需来自高校的智力支持,尤其是在一线岗位中,需要来自高职教师参与技术指导等工作,以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智囊团。这两方面都需要有一个和谐的高职教育办学生态,以建立起开放的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
[2]王振洪.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
[3]梁雪松,郑雅萍.校企联盟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研究:协同教育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行、校、企、友共生态”合作模式研究(XJK014BZY032)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高职深度校企合作实践研究”(XHA20130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