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理论的教学都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些方面的教学中学生所学习到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抽象的思维并不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注重对于具象逻辑的教学,体态律动教学则能够你不在具象逻辑教学上的不足,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深入的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本文将从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课程教学的应用出发,对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具象教学,体态律动,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导言
“体态律动”教学理论是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的,他的这个理论主要指把音乐的律动与身体的律动结合起来,用身体的各种否有晕了吧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能力的目的。[1]音乐的节奏性来自于音乐的律动,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律动,这种律动是音乐抽象性的最直接体现,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音乐被赋予一种最高的形式地位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感性直接的,它不具有任何的形体,用经典的理论描述即绝对精神无法在感性直接中找到能够容纳自身的存在,所以这就决定了音乐是抽象的,这就对于低学龄段的音乐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思考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无法对于抽象的音乐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的律动性对于体态律动的影响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教学。这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以律动来表现音乐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音乐背后被作家所赋予的情绪,体会这种情绪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第一步;第二种形态时使用音乐对于体态律动的影响来体现音乐中的节拍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形式,从专业的角度对音乐进行一种学习;第三种形态是用体态律动将音乐欣赏更好的融入音乐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体态律动的变化中感受到音乐的不同调性的变化,是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本质与形式,对于各种乐器也会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最终达到体会音乐的目的。
2将体态律动融入到表现音乐的教学上
音乐的速度是正确的把握和表达音乐的前提,音乐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速度,这三种速度也代表的著不同的情绪。从往常经验来说,快速往往体现着作家奔腾、活跃的情绪,带有一种春光明媚的质感,总体的音调是轻快的;中速则带有一种豪放、行进的因素,带有一种夏日炎热的情绪,总体上的音调也是稳健的;音乐本身是带有着情绪的,如何让这种情绪在音乐教学的时候使学生的感受更加强烈正是体态律动的任务,这也需要教师进行合适的引导,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演奏音乐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德彪西《亚麻发色的少女》一曲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脚步的寻找或者是身体舞姿的联系,来感受德彪西在他的音乐中的创造性以及抒情性。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肢做出有力的动作,与曲调中相应的速度变化的部分进行呼应,这样不仅仅可以增添课堂的欢乐,培养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的专注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音乐背后所蕴藏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学习在音乐的教学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对于低学龄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如何感知和表达情绪也是音乐学习的一个目的,而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就为这种目的提供另一种途径。
3在体态律动中表现音乐的节奏
节奏与节拍是音乐鉴赏与学习中专业性的部分,不论是什么音乐,就像是数据代码一样,最终归结下来仍是不同的数字所组成的,节拍就是音乐这个程序中的数字代码。同时人们感受到音乐节拍的第一载体就是来源于人类的肌肉,在音乐最初诞生的时候,他就是与舞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最初是作为巫师祭祀时所运用的工具,因此人类对于音乐中的节拍的肌肉反应是自然性的,这种肌肉反应也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音乐的类型以及音乐的背景进行舞蹈动作的设计,比如对于一些节拍运动感强烈的音乐例如舒伯特的《鳟鱼》,可以设计相应的转体动作、碎步动作或者摇步动作,让学生在音乐的演奏中自由的舞动起来,在由一些动作的变化来表现音乐节拍的变化,比如说用手拍击节拍的同时用脚进行节奏的踩点。这就使音乐的教学不再机械性,而是变成了一种有机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中更好的完成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
4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因为舞步以及肢体动作的设定,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音乐的表面,也不再停留在五线谱上,甚至是听觉上。他更加身心投入的体会到音乐的律动,因为这种律动深刻在他肌肉里的记忆帮助他更好的理解了音乐的内涵。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音乐的教学不仅仅只存在于知识性上,而是存在于学生的内心,他们不仅对课堂的参与度更高,并且也不再死板的理解音乐了。
对于教师来说,要讲究教育教学的效益,要用师生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要坚决杜绝费课,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果的“奉献”,因为这种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每堂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化,应该特别关注那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目标具体,措施才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好,这也是我们分析体态律动教学的具体原因。
参考文献
[1]廖夏林. 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101-102.
关键词:具象教学,体态律动,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导言
“体态律动”教学理论是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的,他的这个理论主要指把音乐的律动与身体的律动结合起来,用身体的各种否有晕了吧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能力的目的。[1]音乐的节奏性来自于音乐的律动,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律动,这种律动是音乐抽象性的最直接体现,在传统的艺术理论中音乐被赋予一种最高的形式地位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感性直接的,它不具有任何的形体,用经典的理论描述即绝对精神无法在感性直接中找到能够容纳自身的存在,所以这就决定了音乐是抽象的,这就对于低学龄段的音乐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思考能力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无法对于抽象的音乐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音乐的律动性对于体态律动的影响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教学。这种教学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以律动来表现音乐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音乐背后被作家所赋予的情绪,体会这种情绪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第一步;第二种形态时使用音乐对于体态律动的影响来体现音乐中的节拍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形式,从专业的角度对音乐进行一种学习;第三种形态是用体态律动将音乐欣赏更好的融入音乐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体态律动的变化中感受到音乐的不同调性的变化,是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本质与形式,对于各种乐器也会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最终达到体会音乐的目的。
2将体态律动融入到表现音乐的教学上
音乐的速度是正确的把握和表达音乐的前提,音乐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速度,这三种速度也代表的著不同的情绪。从往常经验来说,快速往往体现着作家奔腾、活跃的情绪,带有一种春光明媚的质感,总体的音调是轻快的;中速则带有一种豪放、行进的因素,带有一种夏日炎热的情绪,总体上的音调也是稳健的;音乐本身是带有着情绪的,如何让这种情绪在音乐教学的时候使学生的感受更加强烈正是体态律动的任务,这也需要教师进行合适的引导,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演奏音乐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德彪西《亚麻发色的少女》一曲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脚步的寻找或者是身体舞姿的联系,来感受德彪西在他的音乐中的创造性以及抒情性。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肢做出有力的动作,与曲调中相应的速度变化的部分进行呼应,这样不仅仅可以增添课堂的欢乐,培养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的专注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音乐背后所蕴藏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学习在音乐的教学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对于低学龄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如何感知和表达情绪也是音乐学习的一个目的,而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就为这种目的提供另一种途径。
3在体态律动中表现音乐的节奏
节奏与节拍是音乐鉴赏与学习中专业性的部分,不论是什么音乐,就像是数据代码一样,最终归结下来仍是不同的数字所组成的,节拍就是音乐这个程序中的数字代码。同时人们感受到音乐节拍的第一载体就是来源于人类的肌肉,在音乐最初诞生的时候,他就是与舞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最初是作为巫师祭祀时所运用的工具,因此人类对于音乐中的节拍的肌肉反应是自然性的,这种肌肉反应也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音乐的类型以及音乐的背景进行舞蹈动作的设计,比如对于一些节拍运动感强烈的音乐例如舒伯特的《鳟鱼》,可以设计相应的转体动作、碎步动作或者摇步动作,让学生在音乐的演奏中自由的舞动起来,在由一些动作的变化来表现音乐节拍的变化,比如说用手拍击节拍的同时用脚进行节奏的踩点。这就使音乐的教学不再机械性,而是变成了一种有机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中更好的完成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
4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因为舞步以及肢体动作的设定,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音乐的表面,也不再停留在五线谱上,甚至是听觉上。他更加身心投入的体会到音乐的律动,因为这种律动深刻在他肌肉里的记忆帮助他更好的理解了音乐的内涵。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音乐的教学不仅仅只存在于知识性上,而是存在于学生的内心,他们不仅对课堂的参与度更高,并且也不再死板的理解音乐了。
对于教师来说,要讲究教育教学的效益,要用师生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要坚决杜绝费课,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果的“奉献”,因为这种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每堂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化,应该特别关注那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目标具体,措施才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好,这也是我们分析体态律动教学的具体原因。
参考文献
[1]廖夏林. 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