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幼儿;依恋行为;教育对策
依恋,是指婴儿与照料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用以描述母婴之间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依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分离时的紧张和寻找;重逢时的愉悦和轻松;并对陌生人形成一种排斥倾向。幼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影响到其人格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情绪。通过分析影响幼儿依恋行为的因素,并据此制定相关的教育对策。
1 幼儿依恋行为的类型
幼儿依恋行为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
1.1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够愉悦地进行游戏与交往,在母亲离开时虽然表现出焦虑、紧张等不愉快的情绪,但是当母亲再次回来时便会立即消除不愉快情绪,并积极寻求与母亲的接触,稳定下情绪之后会继续愉快地进行游戏和交往。
1.2 不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依恋又可以分为回避型和矛盾型两类。
所谓回避型不安全依恋,是指幼儿在母亲离开的时候不会焦虑和紧张,不会有不愉快的情绪,但是母亲回来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不会因为母亲的回来而开心,甚至会出现躲避的行为。可以说,对这类幼儿而言,母亲于陌生人的安慰并无差别。所谓矛盾型不安全依恋行为,是指幼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十分激烈,十分反抗和焦虑,但是母亲回来时又会产生反抗和焦虑的状态,甚至无法继续游戏。
2 幼儿依恋行为的影响因素
幼儿依恋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幼儿的心理发展程度等。
2.1 父母对幼儿的态度
我们发现,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与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幼儿容易对环境、他人产生信任感,而且他们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合作能力比较突出,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这是因为幼儿有敏锐的受暗示能力,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把父母态度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使其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有积极的态度,并及时给予他们愉快的刺激和情感支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孩子们就会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安全感,并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因此,父母要多给予孩子温暖的照顾,根据具体情境,做出理性的判断,以合理的方式、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我们相信,在一种有爱、有序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身心会健康发展。
2.2 幼儿的心理发展程度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当幼儿身体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其心理活动就会随之发生改变。由于依恋的特性之一是指向性,所以只有当幼儿能分辨出主要抚育者时,稳定的安全依恋才有形成的可能。从出生到3个月时,婴儿的依恋表现为对人不分化的反应。到婴儿七八个月时,已能敏锐的辨别熟人和生人了,这样,婴儿真正的依恋行为便产生了。
3 幼儿依恋行为的教育对策
面对幼儿的依恋行为,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幼儿依恋类型进行培养,适时疏导与安抚幼儿情绪,而家长方面也应该适时、适当地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
3.1 针对不同的幼儿依恋类型进行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对安全型表现的幼儿,应在其产生需要时给予积极反应,从而为其创设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的良性氛围;对回避型表现以及矛盾型表现的幼儿,则应根据其心理特质与给予不同对待,就前一类幼儿群体而言,其通常对初次接触的事物保持躲避态度,同时性格趋于安静,因此对待这类幼儿群体,应给予其宽容对待与接纳,并保持足够的耐心,进而为其创设轻松的生活氛围,同时,教师与其监护人应藉由自身积极情绪与外在行为,实现对其反应的唤起,依托来自教师与其监护人的呵护与关爱,则能使此类幼儿群体产生心理安全感,进而实现性格转向积极方面;对于后一类幼儿群体而言,考虑到其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外部刺激表现为畏难清晰,因而教师应了解其活动规律,进而使自身行为同其适应,以便帮助其性格转向。
3.2 适时疏导与安抚幼儿情绪
幼儿的依恋行为会导致幼儿出现一些负面情绪,这一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父母将其送到了幼儿园之后,他们会因为依恋行为而大哭,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因为依恋家长而出现哭闹的情况时,教师应该疏导与安抚幼儿的情绪。面对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时,老师在引导他释放自己的情绪时,也使他勇敢地接受了幼儿园里陌生的一切。
3.3 家长方面: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看,作为幼儿而言,其需求均为低层次的基础性需求,即生理和心理需求。大部分父母能够及时对幼儿的生理需求给予满足。原因在于幼儿遭遇任何不适均会以啼哭等方式表达情感,因此父母能够及时为其化解不适。心理需求则难以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得以洞察,因而多数父母对此少有关注。从育儿角度看,反应性的抚养方式同幼儿安全型特质形成呈正相關关系,因此作为父母而言,应在生活中注重对幼儿表达爱意,如抚摸、亲吻等;对幼儿产生的需求进行理性分析,并即时作出应对反应,如此则能使幼儿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
4 结语
依恋行为是幼儿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心理机制,教师在教育引导幼儿时,应了解幼儿依恋的类型,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满足幼儿的需求,创设温馨和谐的交往氛围,提供幼儿身体上的呵护和心理上的支持,使幼儿的消极情绪及时得到排解,以利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依恋行为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海龙.缓解入园分离焦虑,促进幼儿发展——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观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
[2]佘翠花.从不同依恋类型特点入手消除幼儿入园焦虑[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27).
依恋,是指婴儿与照料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用以描述母婴之间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依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分离时的紧张和寻找;重逢时的愉悦和轻松;并对陌生人形成一种排斥倾向。幼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影响到其人格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情绪。通过分析影响幼儿依恋行为的因素,并据此制定相关的教育对策。
1 幼儿依恋行为的类型
幼儿依恋行为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
1.1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幼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够愉悦地进行游戏与交往,在母亲离开时虽然表现出焦虑、紧张等不愉快的情绪,但是当母亲再次回来时便会立即消除不愉快情绪,并积极寻求与母亲的接触,稳定下情绪之后会继续愉快地进行游戏和交往。
1.2 不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依恋又可以分为回避型和矛盾型两类。
所谓回避型不安全依恋,是指幼儿在母亲离开的时候不会焦虑和紧张,不会有不愉快的情绪,但是母亲回来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不会因为母亲的回来而开心,甚至会出现躲避的行为。可以说,对这类幼儿而言,母亲于陌生人的安慰并无差别。所谓矛盾型不安全依恋行为,是指幼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十分激烈,十分反抗和焦虑,但是母亲回来时又会产生反抗和焦虑的状态,甚至无法继续游戏。
2 幼儿依恋行为的影响因素
幼儿依恋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幼儿的心理发展程度等。
2.1 父母对幼儿的态度
我们发现,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与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幼儿容易对环境、他人产生信任感,而且他们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合作能力比较突出,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这是因为幼儿有敏锐的受暗示能力,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把父母态度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使其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有积极的态度,并及时给予他们愉快的刺激和情感支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孩子们就会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安全感,并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因此,父母要多给予孩子温暖的照顾,根据具体情境,做出理性的判断,以合理的方式、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我们相信,在一种有爱、有序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身心会健康发展。
2.2 幼儿的心理发展程度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当幼儿身体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其心理活动就会随之发生改变。由于依恋的特性之一是指向性,所以只有当幼儿能分辨出主要抚育者时,稳定的安全依恋才有形成的可能。从出生到3个月时,婴儿的依恋表现为对人不分化的反应。到婴儿七八个月时,已能敏锐的辨别熟人和生人了,这样,婴儿真正的依恋行为便产生了。
3 幼儿依恋行为的教育对策
面对幼儿的依恋行为,教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幼儿依恋类型进行培养,适时疏导与安抚幼儿情绪,而家长方面也应该适时、适当地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
3.1 针对不同的幼儿依恋类型进行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对安全型表现的幼儿,应在其产生需要时给予积极反应,从而为其创设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的良性氛围;对回避型表现以及矛盾型表现的幼儿,则应根据其心理特质与给予不同对待,就前一类幼儿群体而言,其通常对初次接触的事物保持躲避态度,同时性格趋于安静,因此对待这类幼儿群体,应给予其宽容对待与接纳,并保持足够的耐心,进而为其创设轻松的生活氛围,同时,教师与其监护人应藉由自身积极情绪与外在行为,实现对其反应的唤起,依托来自教师与其监护人的呵护与关爱,则能使此类幼儿群体产生心理安全感,进而实现性格转向积极方面;对于后一类幼儿群体而言,考虑到其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外部刺激表现为畏难清晰,因而教师应了解其活动规律,进而使自身行为同其适应,以便帮助其性格转向。
3.2 适时疏导与安抚幼儿情绪
幼儿的依恋行为会导致幼儿出现一些负面情绪,这一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父母将其送到了幼儿园之后,他们会因为依恋行为而大哭,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因为依恋家长而出现哭闹的情况时,教师应该疏导与安抚幼儿的情绪。面对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时,老师在引导他释放自己的情绪时,也使他勇敢地接受了幼儿园里陌生的一切。
3.3 家长方面: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看,作为幼儿而言,其需求均为低层次的基础性需求,即生理和心理需求。大部分父母能够及时对幼儿的生理需求给予满足。原因在于幼儿遭遇任何不适均会以啼哭等方式表达情感,因此父母能够及时为其化解不适。心理需求则难以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得以洞察,因而多数父母对此少有关注。从育儿角度看,反应性的抚养方式同幼儿安全型特质形成呈正相關关系,因此作为父母而言,应在生活中注重对幼儿表达爱意,如抚摸、亲吻等;对幼儿产生的需求进行理性分析,并即时作出应对反应,如此则能使幼儿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
4 结语
依恋行为是幼儿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心理机制,教师在教育引导幼儿时,应了解幼儿依恋的类型,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满足幼儿的需求,创设温馨和谐的交往氛围,提供幼儿身体上的呵护和心理上的支持,使幼儿的消极情绪及时得到排解,以利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依恋行为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海龙.缓解入园分离焦虑,促进幼儿发展——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观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
[2]佘翠花.从不同依恋类型特点入手消除幼儿入园焦虑[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