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能力明显落后于东部大城市,是防治甲流的薄弱地区
11月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京津冀地区,给日益炽热的甲型H1N1流感(下称甲流)暴发紧张态势增添了些许清凉——降雪有利于净化空气,减少病毒,但对于中国的甲流防控而言,形势仍然严峻。
也就在这一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称北航)的学生们收到了来自北航保卫处的短信:根据北航防控甲流需要,减少校园外来人口流动;从即日起,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需证明来校事由。
五天前的10月27日,北航一名刚刚入学的2009级男生,在距离学校47公里远的大兴区魏善庄镇高校学生军训基地病逝。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红告诉《财经》记者,与这名学生一同参加军训的3000多名北航新生中,约有700人出现发热症状。截至10月27日,在体温超过38摄氏度的71名学生中,有28人检出甲流病毒。至10月30日,确诊甲流患者超过30人。
几乎就在北航军训团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同时,北京市也发出了流感样症状病例迅速增多的警告。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10月27日称,北京市每日流感样症状病例从10月17日的2000余例,增加到10月26日的6000余例,而往年同期仅约1000例。
卫生部的统计则显示,截至11月2日,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48748例甲流确诊病例,已治愈36309例;重症病例累计118例,已治愈34例,死亡7例。这意味着,从10月26日到11月2日的近一周时间内,死亡病例连增5例。
10月31日18时50分,湖南省报告该省首例甲流重症病例,在经过近一个月的救治之后,因为脑出血、循环呼吸衰竭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死亡。该名患者是常宁市一名14岁男学生,于10月2日出现发热等症状,10月7日由常宁市人民医院转至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已出现感染性休克、肝肾等多器官功能不全。
11月2日4时30分,一名俄罗斯籍32岁男性甲流患者于北京地坛医院治疗无效死亡。该名患者10月28日乘航班由俄罗斯抵京,11月1日在其同事陪同下赴地坛医院就诊,入院时呈现严重缺氧伴呼吸衰竭。虽然医务人员进行了救治,但患者病情仍继续加重,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死亡。
卫生部11月2日表示,当前中国疫情以学校暴发疫情为主,从城市向农村地区持续蔓延,流行强度持续增加,疫情已经提前开始进入流行高发期和持续快速上升期。
在大洋彼岸,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评估,约有570万人感染甲流;至少1300人死亡,其中包括114名儿童。美国白宫10月24日发表声明,奥巴马签署公告,宣布美国进入甲流全国紧急状态。
对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变化,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向《财经》记者表示,大体上,这仍符合疫情发展的规律,但增速之猛确实有点出人意料。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北京CDC)副主任贺雄向《财经》记者分析,病例的迅速增加,可能与甲流和季节性流感的共同作用有关。
北航聚集性疫情风波
10月22日,北航3108名2009级新生(男生2400人,女生708人)到达大兴区高校军训基地,开始为期两周的军训。
北航这次秋季的军训有些“反季节”,按以往惯例,北航是夏季暑期进行軍训。一位北航学生告诉《财经》记者,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是为了给前来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下称“挑战杯”)的外校学生腾出宿舍。在北航官方的“北航新闻网”上,亦明确写着:由于我校在10月28日至11月1日期间承办第十一届“挑战杯”,于10月22日至11月4日之间,在北京市大兴学生军训基地集中进行新生军训。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
自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挑战杯”以来,这是该项赛事再一次由北京高校承办,颇受北航和相关部门重视。也因此,虽然教育部门多次强调,为防控甲流,学校应尽量减少大型聚集活动,却未能阻止此次“挑战杯”的举行。
一些参加军训的北航学生在网上抱怨,女生可以住进楼房,男生则主要住在平房和板房。有的宿舍住了二三十人,房间潮湿阴冷。艰苦的环境、秋季的降温,再加上甲流病毒,一场聚集性疫情在所难免。
根据参加军训的学生的描述,在军训的第二天,已经有学生出现了发热症状;10月25日,发热病例迅速增多,但军训仍在继续;10月27日,军训基本停止,隔离病房已经住满了发热的学生。北航称,军训团和校医院对低热学生采取了注射退烧针剂、发放感冒药品等措施,并将高热学生转诊至大兴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但这些措施显然未能阻止疫情的扩散。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数字称,北航军训学生中约有700人出现发热症状。
悲剧发生在10月27日,一名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男生因抢救无效,在医院死亡。一位曾前往大兴的北航人士表示,死者此前患有肺炎,身体不好。北京市卫生局10月28日称,在体温超过38摄氏度的71名北航军训学生中,有28人检出甲流病毒。
得知同学的死讯后,军训基地内曾一度出现了紧张的气氛;网上也出现了描述军训基地条件恶劣的文章。随即,北航向军训基地运送了近3000套棉被和大衣,并陆续发放了水果、营养品和书籍等物资。《财经》记者10月30日看到的一张照片显示,军训基地的学生们穿着军大衣玩纸牌。一些学生开始撤离,撤离的条件是:有家长来接,而且承诺在家隔离一段时间。截至10月30日,700名发烧学生已有400名治愈。11月2日,健康的学生几乎全部返回北航。北航一名二年级的本科生告诉《财经》记者,他们要负责为师弟、师妹们打水、打饭。
然而,截至10月27日晚,北航校园里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军训基地的疫情仍一无所知,仅有部分学生接到了来自班级辅导员的通知,要求检查体温并注意个人卫生。有人猜测,为参加“挑战杯”从各地高校前来的4000余名师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群流动,增加了甲流传播的风险。
10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和北航几乎同时在网上公布了军训基地的聚集性疫情。就在这一天,“挑战杯”在北航开幕。
10月29日,北航校园内的学生接到了关于疫情的“校方”通报,让他们略微放心的是,校园内并未出现甲流疫情。然而,很多诸如“某某楼有几人发烧、几人确诊”的小道消息却在学生中迅速传开。学校向学生们发放了口罩。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被告知,必须每天自测体温,高于37.5摄氏度者要及时就医。在一些宿舍楼的入口处,学校放置了体温检测仪。
北航还要求,各院系要在每天上午11时向校医院和相关主管单位报送当日学生健康信息;发热学生在症状消退之前,不得上课或参加公共活动;如果发生流感病例,学校要对患者停留过的教室、寝室开窗通风,防止接触者被传染;要对需要隔离观察的学生相对隔离。此外,按照“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尽量减少或避免组织大型室内集会活动。
10月31日,参加“挑战杯”的各地高校学生被要求撤离北航。按照原计划,他们的退宿时间在11月2日。11月1日,北航在校门贴出了限制校外无关人员进入的通知。从11月3日开始,北航学生将自愿接种甲流疫苗。
两种流感共同导致疫情升温
北航之外,甲流疫情也并不轻松。
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截至10月25日,全球实验室确诊甲流病例44万例,死亡至少5712例。
WHO强调,真实的数字不止于此。在10月11日到10月17日的一周中,73.5%的流感阳性病例为甲流患者。根据WHO战略咨询专家组的观察,大部分病例是青少年、青壮年;1%至10%的甲流患者需要住院;住院者中,7%至10%为怀孕三个月以上的孕妇,她们需要接受重症监护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0倍;10%至25%的住院者需要重症监护。
在中国,截至11月2日,官方统计的甲流确诊病例已增至4.8万余例,重症病例超过百人。不过,众多专家表示,由于大量患者未就诊和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限制,这一数字已不能代表中国实际的甲流患者数。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根据10月12日至10月18日的一周监测结果,流感阳性标本占流感样病例标本的34.2%,甲流阳性标本已占到流感阳性标本的72.6%,接近于WHO的监测结果,“甲流病毒在我国已广泛扎根,并且成为流感病毒中的主导病毒。”
同时,在这一周中,全国报告118起聚集性疫情,其中116起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截至10月28日,中国累计报告聚集性疫情1502起,其中96.4%是与学校相关的聚集性疫情。
北京市流感样症状病例的迅速增加,亦十分引人关注。北京市10月26日的流感样病例数已达到往年同期的6倍,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北京CDC副主任贺雄向《财经》记者表示,之所以疫情会突然增长,与甲流、季节性流感的共同作用不无关系。甲流病毒属于一种新亚型的流感病毒,其传播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小,而与人际之间的接触频率密切相关。
也因此,在2009年疫情之初,甲流显示出“嫌贫爱富”的特征,感染者多为商务人士。但随着甲流已经在中国“扎根”,以及学校假期的结束,国内新一轮的人群流动使得甲流传播的几率增加。10月之后的气温陡降,又有利于季节性流感的传播。降温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在室内活动,又增加了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季节性流感和甲流二者叠加,就构成了流感样症状病例的大幅增加。
贺雄强调,目前季节性流感还没有到流行高峰,等到温度最低的元旦前后,有可能才是疫情的真正高峰。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也表示,北京历年流感高峰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此次将会遇到甲流和季节性流感交叉叠加流行,流感峰值还将被推向更高点。
此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CDC)疾病控制与应急反应办公室副主任余宏杰表示,中国目前报告的重症患者,多数都有慢性基础病。
贺雄则强调,即使是没有基础病的年轻人,其免疫系统可能由于甲流病毒的入侵而产生“过度反应”,从而攻击自身,导致重症。这也许解释了一些年轻病例死亡的原因。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的张科长告诉《财经》记者,一些重症甲流患者可能突然出现病情“拐点”,呼吸衰竭,需要谨慎应对,“对于这种新病毒的规律还需要逐渐认识”。
疫苗之争
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升温,是否该接种甲流疫苗,成了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家长犹豫的话题。亦有一些专家表示,由于甲流疫苗的临床试验例数较少,其安全性尚须加强监测。在上海,根据卫生部门不完全统计,自愿接种甲流疫苗的中小学生约占80%。
不过,卫生部部长陈竺“力挺”甲流疫苗。在10月31日的一個论坛上,他颇为严肃地表示,最近围绕甲流疫苗接种,“出现了各种各样非常奇怪的声音”,延缓了应该采取的行动。他强调,大力接种甲流疫苗,是减少重症、死亡病例最有效的途径。
WHO亦在10月31日发布信息称,目前尚未观测到甲流疫苗会产生不寻常的严重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状况,与季节性流感疫苗相似。
此前,中国十家疫苗生产企业在七个省份实施了共1.3万余人参加的甲流疫苗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一剂次15微克的甲流疫苗,保护率超过85%。
根据中国甲流疫苗科研人员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总体较轻微;不同年龄组中,不添加佐剂的甲流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在5.5%到15.9%,未见严重不良反应。12岁到17岁青少年出现发热等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几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其次是3岁到11岁年龄组。最常见的全身性不良反应是发烧,不同年龄组发生率为11.5%到18.0%。可显著影响日常活动能力的三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零到1.8%。
中国CDC免疫中心主任梁晓峰表示,中国既往的季节性流感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0%至70%,因此甲流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季节性流感疫苗相近。对于此前一直有人关心的疫苗功效持久性问题,余宏杰表示,“目前正在观察之中”,“抗体至少可以维持到今冬明春”。
陈竺表示,截至10月21日,中国报告接种甲流疫苗人数为22.16万,接种后异常反应发生率为每10万人18.5例,且异常反应多为轻型反应。截至10月31日,除一例喉头水肿和一例过敏性休克,中国尚未接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据北京市卫生局统计,截至10月31日,已有16万余人接种疫苗,累计报告疑似不良反应210例。截至11月1日,上海市也已有近7万人接种甲流疫苗,累计报告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60余起。
北京CDC副主任贺雄对《财经》记者分析,疫苗可能导致发热等全身性不良反应,但大多数情况下会在短时间内消退。而感染了甲流之后,可能导致重症病例,并传染他人,“这其间的利弊,大家可以比较。”他还强调,接种疫苗其实也是对身边的人负责。
潜在威胁
在10月16日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光表示,甲流正迅速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快速传播,而这些地区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能力明显落后于东部大城市,是防治甲流的薄弱地区。中国甲流的前三例死亡病例也确实均出自于西部地区。
基层医务人员的用药习惯更令人担忧。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基层医务人员长久以来习惯使用“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大输液——来治疗急性发热的患者;不合理使用退热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根据学者研究,激素虽然有抗炎症反应的作用,也会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反而会削弱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从而加重症状。
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何礼贤便向《财经》记者表示,在欧美,只有当发热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血压下降等重症时,才可以使用激素。
在此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亦有公共卫生学者提出,基层医务人员给手足口病患儿不当地使用退热药和激素,可能增加了患儿病情恶化的风险。这显然会影响对甲流患者的救治效果。
为此,卫生部在10月23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医务人员甲流诊疗技术分级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内容是重症与危重病例的早期识别和救治,“特别是基层和边远地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中国CDC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中国有些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人群相互接触的机会多,一旦冬季甲流高峰到来,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大量患者,超过医疗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应在高峰到来之前,在上述地区进行“削峰填谷”,即通过给学校放假、减少大型集会等方式,压低疫情高峰,使一部分患者“延缓”出现,从而让医疗机构在短时间内有能力承受。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不是试图减少患者——因为疫情的传播已难以避免,而是改变患者的时间分布。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兴旺则强调,轻症患者无需前往大医院就诊,否则反而易在医院中造成感染。剧烈咳嗽、出现血痰者,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有了病之后要注意休息”,否则易加重病情。
此外,美国农业部10月29日称,明尼苏达州有六头猪被检出甲流病毒。此前曾有科学家担忧,由于猪是较好的“病毒混合器”,如果甲型H1N1流感病毒、高致死率的H5N1禽流感病毒在猪身上混合,并发生重配,将可能产生一种更加可怕的病毒。■
11月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降临京津冀地区,给日益炽热的甲型H1N1流感(下称甲流)暴发紧张态势增添了些许清凉——降雪有利于净化空气,减少病毒,但对于中国的甲流防控而言,形势仍然严峻。
也就在这一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下称北航)的学生们收到了来自北航保卫处的短信:根据北航防控甲流需要,减少校园外来人口流动;从即日起,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需证明来校事由。
五天前的10月27日,北航一名刚刚入学的2009级男生,在距离学校47公里远的大兴区魏善庄镇高校学生军训基地病逝。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红告诉《财经》记者,与这名学生一同参加军训的3000多名北航新生中,约有700人出现发热症状。截至10月27日,在体温超过38摄氏度的71名学生中,有28人检出甲流病毒。至10月30日,确诊甲流患者超过30人。
几乎就在北航军训团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同时,北京市也发出了流感样症状病例迅速增多的警告。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10月27日称,北京市每日流感样症状病例从10月17日的2000余例,增加到10月26日的6000余例,而往年同期仅约1000例。
卫生部的统计则显示,截至11月2日,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48748例甲流确诊病例,已治愈36309例;重症病例累计118例,已治愈34例,死亡7例。这意味着,从10月26日到11月2日的近一周时间内,死亡病例连增5例。
10月31日18时50分,湖南省报告该省首例甲流重症病例,在经过近一个月的救治之后,因为脑出血、循环呼吸衰竭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死亡。该名患者是常宁市一名14岁男学生,于10月2日出现发热等症状,10月7日由常宁市人民医院转至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已出现感染性休克、肝肾等多器官功能不全。
11月2日4时30分,一名俄罗斯籍32岁男性甲流患者于北京地坛医院治疗无效死亡。该名患者10月28日乘航班由俄罗斯抵京,11月1日在其同事陪同下赴地坛医院就诊,入院时呈现严重缺氧伴呼吸衰竭。虽然医务人员进行了救治,但患者病情仍继续加重,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死亡。
卫生部11月2日表示,当前中国疫情以学校暴发疫情为主,从城市向农村地区持续蔓延,流行强度持续增加,疫情已经提前开始进入流行高发期和持续快速上升期。
在大洋彼岸,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评估,约有570万人感染甲流;至少1300人死亡,其中包括114名儿童。美国白宫10月24日发表声明,奥巴马签署公告,宣布美国进入甲流全国紧急状态。
对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变化,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向《财经》记者表示,大体上,这仍符合疫情发展的规律,但增速之猛确实有点出人意料。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北京CDC)副主任贺雄向《财经》记者分析,病例的迅速增加,可能与甲流和季节性流感的共同作用有关。
北航聚集性疫情风波
10月22日,北航3108名2009级新生(男生2400人,女生708人)到达大兴区高校军训基地,开始为期两周的军训。
北航这次秋季的军训有些“反季节”,按以往惯例,北航是夏季暑期进行軍训。一位北航学生告诉《财经》记者,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是为了给前来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下称“挑战杯”)的外校学生腾出宿舍。在北航官方的“北航新闻网”上,亦明确写着:由于我校在10月28日至11月1日期间承办第十一届“挑战杯”,于10月22日至11月4日之间,在北京市大兴学生军训基地集中进行新生军训。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的科技“奥林匹克”。
自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挑战杯”以来,这是该项赛事再一次由北京高校承办,颇受北航和相关部门重视。也因此,虽然教育部门多次强调,为防控甲流,学校应尽量减少大型聚集活动,却未能阻止此次“挑战杯”的举行。
一些参加军训的北航学生在网上抱怨,女生可以住进楼房,男生则主要住在平房和板房。有的宿舍住了二三十人,房间潮湿阴冷。艰苦的环境、秋季的降温,再加上甲流病毒,一场聚集性疫情在所难免。
根据参加军训的学生的描述,在军训的第二天,已经有学生出现了发热症状;10月25日,发热病例迅速增多,但军训仍在继续;10月27日,军训基本停止,隔离病房已经住满了发热的学生。北航称,军训团和校医院对低热学生采取了注射退烧针剂、发放感冒药品等措施,并将高热学生转诊至大兴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但这些措施显然未能阻止疫情的扩散。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数字称,北航军训学生中约有700人出现发热症状。
悲剧发生在10月27日,一名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男生因抢救无效,在医院死亡。一位曾前往大兴的北航人士表示,死者此前患有肺炎,身体不好。北京市卫生局10月28日称,在体温超过38摄氏度的71名北航军训学生中,有28人检出甲流病毒。
得知同学的死讯后,军训基地内曾一度出现了紧张的气氛;网上也出现了描述军训基地条件恶劣的文章。随即,北航向军训基地运送了近3000套棉被和大衣,并陆续发放了水果、营养品和书籍等物资。《财经》记者10月30日看到的一张照片显示,军训基地的学生们穿着军大衣玩纸牌。一些学生开始撤离,撤离的条件是:有家长来接,而且承诺在家隔离一段时间。截至10月30日,700名发烧学生已有400名治愈。11月2日,健康的学生几乎全部返回北航。北航一名二年级的本科生告诉《财经》记者,他们要负责为师弟、师妹们打水、打饭。
然而,截至10月27日晚,北航校园里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军训基地的疫情仍一无所知,仅有部分学生接到了来自班级辅导员的通知,要求检查体温并注意个人卫生。有人猜测,为参加“挑战杯”从各地高校前来的4000余名师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群流动,增加了甲流传播的风险。
10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和北航几乎同时在网上公布了军训基地的聚集性疫情。就在这一天,“挑战杯”在北航开幕。
10月29日,北航校园内的学生接到了关于疫情的“校方”通报,让他们略微放心的是,校园内并未出现甲流疫情。然而,很多诸如“某某楼有几人发烧、几人确诊”的小道消息却在学生中迅速传开。学校向学生们发放了口罩。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被告知,必须每天自测体温,高于37.5摄氏度者要及时就医。在一些宿舍楼的入口处,学校放置了体温检测仪。
北航还要求,各院系要在每天上午11时向校医院和相关主管单位报送当日学生健康信息;发热学生在症状消退之前,不得上课或参加公共活动;如果发生流感病例,学校要对患者停留过的教室、寝室开窗通风,防止接触者被传染;要对需要隔离观察的学生相对隔离。此外,按照“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尽量减少或避免组织大型室内集会活动。
10月31日,参加“挑战杯”的各地高校学生被要求撤离北航。按照原计划,他们的退宿时间在11月2日。11月1日,北航在校门贴出了限制校外无关人员进入的通知。从11月3日开始,北航学生将自愿接种甲流疫苗。
两种流感共同导致疫情升温
北航之外,甲流疫情也并不轻松。
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截至10月25日,全球实验室确诊甲流病例44万例,死亡至少5712例。
WHO强调,真实的数字不止于此。在10月11日到10月17日的一周中,73.5%的流感阳性病例为甲流患者。根据WHO战略咨询专家组的观察,大部分病例是青少年、青壮年;1%至10%的甲流患者需要住院;住院者中,7%至10%为怀孕三个月以上的孕妇,她们需要接受重症监护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0倍;10%至25%的住院者需要重症监护。
在中国,截至11月2日,官方统计的甲流确诊病例已增至4.8万余例,重症病例超过百人。不过,众多专家表示,由于大量患者未就诊和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限制,这一数字已不能代表中国实际的甲流患者数。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根据10月12日至10月18日的一周监测结果,流感阳性标本占流感样病例标本的34.2%,甲流阳性标本已占到流感阳性标本的72.6%,接近于WHO的监测结果,“甲流病毒在我国已广泛扎根,并且成为流感病毒中的主导病毒。”
同时,在这一周中,全国报告118起聚集性疫情,其中116起发生在各级各类学校。截至10月28日,中国累计报告聚集性疫情1502起,其中96.4%是与学校相关的聚集性疫情。
北京市流感样症状病例的迅速增加,亦十分引人关注。北京市10月26日的流感样病例数已达到往年同期的6倍,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北京CDC副主任贺雄向《财经》记者表示,之所以疫情会突然增长,与甲流、季节性流感的共同作用不无关系。甲流病毒属于一种新亚型的流感病毒,其传播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小,而与人际之间的接触频率密切相关。
也因此,在2009年疫情之初,甲流显示出“嫌贫爱富”的特征,感染者多为商务人士。但随着甲流已经在中国“扎根”,以及学校假期的结束,国内新一轮的人群流动使得甲流传播的几率增加。10月之后的气温陡降,又有利于季节性流感的传播。降温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在室内活动,又增加了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季节性流感和甲流二者叠加,就构成了流感样症状病例的大幅增加。
贺雄强调,目前季节性流感还没有到流行高峰,等到温度最低的元旦前后,有可能才是疫情的真正高峰。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也表示,北京历年流感高峰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此次将会遇到甲流和季节性流感交叉叠加流行,流感峰值还将被推向更高点。
此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CDC)疾病控制与应急反应办公室副主任余宏杰表示,中国目前报告的重症患者,多数都有慢性基础病。
贺雄则强调,即使是没有基础病的年轻人,其免疫系统可能由于甲流病毒的入侵而产生“过度反应”,从而攻击自身,导致重症。这也许解释了一些年轻病例死亡的原因。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的张科长告诉《财经》记者,一些重症甲流患者可能突然出现病情“拐点”,呼吸衰竭,需要谨慎应对,“对于这种新病毒的规律还需要逐渐认识”。
疫苗之争
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升温,是否该接种甲流疫苗,成了很多人尤其是学生家长犹豫的话题。亦有一些专家表示,由于甲流疫苗的临床试验例数较少,其安全性尚须加强监测。在上海,根据卫生部门不完全统计,自愿接种甲流疫苗的中小学生约占80%。
不过,卫生部部长陈竺“力挺”甲流疫苗。在10月31日的一個论坛上,他颇为严肃地表示,最近围绕甲流疫苗接种,“出现了各种各样非常奇怪的声音”,延缓了应该采取的行动。他强调,大力接种甲流疫苗,是减少重症、死亡病例最有效的途径。
WHO亦在10月31日发布信息称,目前尚未观测到甲流疫苗会产生不寻常的严重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状况,与季节性流感疫苗相似。
此前,中国十家疫苗生产企业在七个省份实施了共1.3万余人参加的甲流疫苗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一剂次15微克的甲流疫苗,保护率超过85%。
根据中国甲流疫苗科研人员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与疫苗相关的不良反应总体较轻微;不同年龄组中,不添加佐剂的甲流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在5.5%到15.9%,未见严重不良反应。12岁到17岁青少年出现发热等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几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其次是3岁到11岁年龄组。最常见的全身性不良反应是发烧,不同年龄组发生率为11.5%到18.0%。可显著影响日常活动能力的三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零到1.8%。
中国CDC免疫中心主任梁晓峰表示,中国既往的季节性流感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0%至70%,因此甲流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季节性流感疫苗相近。对于此前一直有人关心的疫苗功效持久性问题,余宏杰表示,“目前正在观察之中”,“抗体至少可以维持到今冬明春”。
陈竺表示,截至10月21日,中国报告接种甲流疫苗人数为22.16万,接种后异常反应发生率为每10万人18.5例,且异常反应多为轻型反应。截至10月31日,除一例喉头水肿和一例过敏性休克,中国尚未接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据北京市卫生局统计,截至10月31日,已有16万余人接种疫苗,累计报告疑似不良反应210例。截至11月1日,上海市也已有近7万人接种甲流疫苗,累计报告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60余起。
北京CDC副主任贺雄对《财经》记者分析,疫苗可能导致发热等全身性不良反应,但大多数情况下会在短时间内消退。而感染了甲流之后,可能导致重症病例,并传染他人,“这其间的利弊,大家可以比较。”他还强调,接种疫苗其实也是对身边的人负责。
潜在威胁
在10月16日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光表示,甲流正迅速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快速传播,而这些地区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能力明显落后于东部大城市,是防治甲流的薄弱地区。中国甲流的前三例死亡病例也确实均出自于西部地区。
基层医务人员的用药习惯更令人担忧。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基层医务人员长久以来习惯使用“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大输液——来治疗急性发热的患者;不合理使用退热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根据学者研究,激素虽然有抗炎症反应的作用,也会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反而会削弱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从而加重症状。
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何礼贤便向《财经》记者表示,在欧美,只有当发热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血压下降等重症时,才可以使用激素。
在此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亦有公共卫生学者提出,基层医务人员给手足口病患儿不当地使用退热药和激素,可能增加了患儿病情恶化的风险。这显然会影响对甲流患者的救治效果。
为此,卫生部在10月23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医务人员甲流诊疗技术分级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内容是重症与危重病例的早期识别和救治,“特别是基层和边远地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中国CDC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中国有些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人群相互接触的机会多,一旦冬季甲流高峰到来,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大量患者,超过医疗系统所能承受的限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应在高峰到来之前,在上述地区进行“削峰填谷”,即通过给学校放假、减少大型集会等方式,压低疫情高峰,使一部分患者“延缓”出现,从而让医疗机构在短时间内有能力承受。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不是试图减少患者——因为疫情的传播已难以避免,而是改变患者的时间分布。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兴旺则强调,轻症患者无需前往大医院就诊,否则反而易在医院中造成感染。剧烈咳嗽、出现血痰者,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有了病之后要注意休息”,否则易加重病情。
此外,美国农业部10月29日称,明尼苏达州有六头猪被检出甲流病毒。此前曾有科学家担忧,由于猪是较好的“病毒混合器”,如果甲型H1N1流感病毒、高致死率的H5N1禽流感病毒在猪身上混合,并发生重配,将可能产生一种更加可怕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