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出现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等各种困难。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趋高,低学历人才不能适应某些岗位的要求,高职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中职教育本身改革力度不够等一系列弊端。中职教育应设法打通学生升学关卡,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同时依靠自身的努力求得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沟通: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7-019-02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学校的毕业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优劣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来设计自我,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办学方向,不但从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从我国目前教育体系的状况看,从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渠道是通畅的,反之,由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渠道则还沟通、衔接不够。近几年职业教育出现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等种种困难,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趋高,低学历人才不能适应某些岗位要求,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中职学校本身改革力度不够,毕业生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等一系列弊端。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必要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要通过其培养的人才价值得以体现。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准可能由于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学生质量如何只有用人单位最有权评价。毕业生的质量高,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用人单位就会吸纳更多的毕业生,毕业生的价值也会通过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反映出来,学校的声誉高低也有所显现。中职教育连年走下坡路固然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但部分学校办学不顾市场需求,毕业生“产销不对路”也是原因之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必然严重影响和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既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使社会各个行业对有技术、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从而阻碍或延迟了我国社会生产的进步。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迅速转向市场体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特点,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这才是中职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各类高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数已占高级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为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作出了大力发展的决策,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二、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措施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高等教育视为获得某种身份与地位的手段,把高等教育当成终极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以前的那种“专才”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现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资格,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很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更强调通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知道学习是“生命延续、事业进步”的第一需要,走向社会具有触类旁通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社会不断学习的要求和市场经济职业变迁的需要。
要使职业中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衔接得更好,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由于沟通、衔接的是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教育,因此要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努力。
(一)职业中学
1 要认真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我国职业中学的发展情况看,初期有些职业中学是由普通中学改设的,以后才有新设立的职业中学出现。当时职业中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在原来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减少一些文化课,加上一些专业课和实践课构成的,而且由于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实际技能的培养显得很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各职业中学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及一些优秀学生继续深造为国家需要的高一级人才打好基础来看,要防止这种倾向,要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适度加强文化基础课,特别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上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
2 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陈腐观念的影响,职业中学学生存在着一些自卑的、消极的心理因素,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的困难程度加大。因此,职业中学必须对他们加强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刻苦学习各类知识和实践技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样既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使其中的优秀学生适应继续深造的要求。
3 全面推进中职教育结构布局调整
结构布局的调整是整个中职教育战略调整的龙头和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快结构布局调整的步伐。减少学校数量,扩大规模效益,调整专业布局,解决现有数置大、效益低的矛盾。要通过对现有教育资产进行重组和置换,盘活现有资产存置,扩大增最,达到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4 要提高中职教育的师资质量
中职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师资素质,启动名教师、名学科带头人计划,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打通学生升学关卡,一方面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求得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迅速转向市场体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特点,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
(二)高等学校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逐步沟通、衔接,高等学校生源中职业中学毕业生的比例将会逐步提高。高等学校必须加快改革以适应这种生源变化的新形势。
1 搞好招生改革,把好考试、录取关
由于从职业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招生的数量不可能很大,而且职业中学的专业又数以百计,国家不可能像普通高考那样,进行全国统一考试。在一段时间内,文化课的考试可以采取统一命题的办法,而专业课及实践技能的考试只能由各高等学校自行命题、组织考试。在录取过程中,高等学校要在省招生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排除不正之风的干扰,严格执行择优录取的原则,把好录取关,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
2 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如前所述,从职业中学优秀毕业生中录取的学生有其长处,但也确有短处,要把他们培养成才,必须采取特殊的改革措施。目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入学后将他们单独编班,从职业中学开始的文化课的实际出发,单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予以实施。教学计划中:基础课,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等,由于职业中学的基础差些,课时安排应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稍多些,教学的起点稍低些;专业基础课,由于职业中学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课时安排上可稍少些,教学的起点稍高些;非强化技能训练的生产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可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少一些。总体要求不能离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加强辅导。
3 加强社会办学力量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应发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各行各业、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学术团体以及一切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都可以为发展高职教育出力,可以联合办学、可以国际合作办学,可以独立办学,可以资助办学,可以办学校教育,可以办短期研修。
因此,要使中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也要求我们在用人机制上进行改革,使劳动技术人员各司其职,避免在用人上求大求高。让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真正呈现塔状结构,严格控制中等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比例关系,使中等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劳动者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与经济建设呈现协调发展的态势。
高职教育要想办出特色,要想办出生机和活力,就要立足区域,面向世界,着眼当前,面向未来,研究市场,面向现代化,把高校当成一门独立的产业,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多形式的办学方式,向经济社会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大自身改革调整的速度,走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前列,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沟通: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7-019-02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为社会生产服务。学校的毕业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优劣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来设计自我,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办学方向,不但从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从我国目前教育体系的状况看,从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渠道是通畅的,反之,由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渠道则还沟通、衔接不够。近几年职业教育出现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等种种困难,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趋高,低学历人才不能适应某些岗位要求,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中职学校本身改革力度不够,毕业生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等一系列弊端。
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必要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要通过其培养的人才价值得以体现。衡量人才价值的标准可能由于岗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学生质量如何只有用人单位最有权评价。毕业生的质量高,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用人单位就会吸纳更多的毕业生,毕业生的价值也会通过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反映出来,学校的声誉高低也有所显现。中职教育连年走下坡路固然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有关,但部分学校办学不顾市场需求,毕业生“产销不对路”也是原因之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必然严重影响和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既造成我国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使社会各个行业对有技术、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从而阻碍或延迟了我国社会生产的进步。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迅速转向市场体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特点,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这才是中职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各类高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数已占高级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为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作出了大力发展的决策,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二、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措施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高等教育视为获得某种身份与地位的手段,把高等教育当成终极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日益发达的今天,以前的那种“专才”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现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资格,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很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观念上,更强调通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知道学习是“生命延续、事业进步”的第一需要,走向社会具有触类旁通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社会不断学习的要求和市场经济职业变迁的需要。
要使职业中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沟通、衔接得更好,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总结工作的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由于沟通、衔接的是职业中学和普通高等教育,因此要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努力。
(一)职业中学
1 要认真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我国职业中学的发展情况看,初期有些职业中学是由普通中学改设的,以后才有新设立的职业中学出现。当时职业中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在原来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减少一些文化课,加上一些专业课和实践课构成的,而且由于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实际技能的培养显得很弱。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各职业中学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及一些优秀学生继续深造为国家需要的高一级人才打好基础来看,要防止这种倾向,要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适度加强文化基础课,特别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上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
2 要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陈腐观念的影响,职业中学学生存在着一些自卑的、消极的心理因素,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的困难程度加大。因此,职业中学必须对他们加强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殷切期望,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刻苦学习各类知识和实践技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样既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使其中的优秀学生适应继续深造的要求。
3 全面推进中职教育结构布局调整
结构布局的调整是整个中职教育战略调整的龙头和关键环节,因此必须加快结构布局调整的步伐。减少学校数量,扩大规模效益,调整专业布局,解决现有数置大、效益低的矛盾。要通过对现有教育资产进行重组和置换,盘活现有资产存置,扩大增最,达到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4 要提高中职教育的师资质量
中职教育应立足于提高师资素质,启动名教师、名学科带头人计划,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打通学生升学关卡,一方面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另一方面也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求得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路,迅速转向市场体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挖掘潜力,办出特点,办出效益,更好地为市场为社会生产服务。
(二)高等学校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逐步沟通、衔接,高等学校生源中职业中学毕业生的比例将会逐步提高。高等学校必须加快改革以适应这种生源变化的新形势。
1 搞好招生改革,把好考试、录取关
由于从职业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招生的数量不可能很大,而且职业中学的专业又数以百计,国家不可能像普通高考那样,进行全国统一考试。在一段时间内,文化课的考试可以采取统一命题的办法,而专业课及实践技能的考试只能由各高等学校自行命题、组织考试。在录取过程中,高等学校要在省招生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排除不正之风的干扰,严格执行择优录取的原则,把好录取关,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深造。
2 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如前所述,从职业中学优秀毕业生中录取的学生有其长处,但也确有短处,要把他们培养成才,必须采取特殊的改革措施。目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入学后将他们单独编班,从职业中学开始的文化课的实际出发,单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予以实施。教学计划中:基础课,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等,由于职业中学的基础差些,课时安排应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稍多些,教学的起点稍低些;专业基础课,由于职业中学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课时安排上可稍少些,教学的起点稍高些;非强化技能训练的生产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可比普通高中生源班的少一些。总体要求不能离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标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加强辅导。
3 加强社会办学力量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应发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各行各业、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学术团体以及一切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都可以为发展高职教育出力,可以联合办学、可以国际合作办学,可以独立办学,可以资助办学,可以办学校教育,可以办短期研修。
因此,要使中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也要求我们在用人机制上进行改革,使劳动技术人员各司其职,避免在用人上求大求高。让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真正呈现塔状结构,严格控制中等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比例关系,使中等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劳动者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与经济建设呈现协调发展的态势。
高职教育要想办出特色,要想办出生机和活力,就要立足区域,面向世界,着眼当前,面向未来,研究市场,面向现代化,把高校当成一门独立的产业,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多形式的办学方式,向经济社会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大自身改革调整的速度,走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前列,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