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纠葛纷繁复杂,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服务能力与村民不断增长的利益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不断冲击着政府信任在基层社会信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出现了乡镇政府信任危机。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破解政府信任危机、提升村民信心,值得深入探讨。
一、关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增强互信的实践研究
以2019年为例,在某县A乡和B乡各抽1个行政村作样本,开展实地调查研究。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由该表可以看出:A村农业收入占比很低,主要靠外出打工的收入。而B村务工和农业发展收入占比较为均衡。
(二)行政村经济发展状况
由此表可以知道:A村主要产业为传统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用于村庄建设的资金投入很少。村民因为外出人员多,对选举和参与集体事务的管理热情度较低。与之相较,B村农村现代产业发展较好,村集体经济近年逐年增长。有了经济上的支撑,村庄建设投入更多一些,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村民腰包鼓了,对政治上的需求提高了。更愿意参与选举,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主动参与集体事务的管理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度明显高于A村。
(三)村民与乡镇政府的互信度
由此表可知,A村对政府工作人员、政府机构、公共政策执行的信任度明显低于B村,政府对村民的信任度也低于B村,互信度普遍不高。
(四)导致村民与乡镇政府互不信任的影响因素
由此表可知,村民与乡镇政府互不信任的影响因素既有村民自身因素,也有乡镇政府因素。村民自身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特征、经济条件、政治倾向和对政治的认知、人际关系、信息不对称、心理因素等,而乡镇政府因素包括政府机构、政府工作人员、政府公共服务、应对媒体能力等方面。
二、乡镇政府与村民之间信任呈现“塔西佗陷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塔西佗陷阱”,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当前,在不少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与村民之间信任呈现“塔西佗陷阱”,对乡村振兴进程中形成阻碍。其主要表现为:
(一)村民对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信任
1.办事不力或不作为或不公正,与村民需求对接不上。一是态度不好,办事效率低,做不好本职工作。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年轻工作人员高高在上,瞧不起农民。不愿意和农民交谈,认为他们素质低。办事过分机械,不柔性。如遇到休息时间就不给农民办事,不体谅有的农民跑了很远的路办事非常艰辛。办事效率极低,不一次性告知办理事项所需的手续,让农民多次往返跑,农民花费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比较高。二是不作为偶有发生。拿了国家的钱就应该为老百姓办好事、为之谋幸福,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但并不是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尸位素餐者也还存在。他们得过且过,把大把的时间用于干自己的私事,有的甚至谋第二职业,对村民的事情根本不上心。村民找他们办事,他们就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有的本属于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但他们不愿干,“踢皮球”,互相推诿扯皮。遇到困难就躲避,不敢承担责任,他们的不作为降低了政府形象。他们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出错的几率也大,只要稳稳当当、不犯原则性错误,“混”工资成为最高境界。三是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个别政府工作人员认为自己有关系,很狂妄,不服管教。上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遵守劳动纪律。领导批评,他还顶嘴。四是办事不公正。特别是遇到纠纷调解时,个别政府工作人员不是按法律法规来公正判定,而是难以斩断人情网,偏向关系较好的一方,引发村民不满。
2.贪污腐败的笼子在一些领域没有扎牢,存在营私舞弊行为。一是认为乡村工作人员有可能贪污腐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也逐步实现,各种惠农政策多如牛毛,村民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因为优惠政策多,一般村民根本不知道有哪些具體名目,这给个别政府工作人员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乡镇政府层级较低,其工作人员与村民直接打交道,如果其出现腐败行为,将会大大削弱村民与政府的信任关系。因为网络的普及,村民通过手机、电脑等便捷工具了解到个别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的负面信息,便以偏概全,认为所有工作人员都容易腐败。
3.个别乡镇政府与民争利,决策失误引争议。譬如,规划修建铁路或公路或某个公益项目时,遇到拆迁很难摆平。政府从经济社会建设角度,认为是给老百姓办好事,老百姓就应该做出牺牲。但对老百姓失去土地以后如何谋生等问题没有考虑周全,有的地方甚至与民争利,给村民很低的赔偿款后就开始“强拆”,最终引发群体性事件难以收场。个别乡镇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公示,只经过几个“精英”讨论就拍板实施,根本不在乎民众是否“同意”,这容易造成重大失误。一旦发生重大失误,村民便会怪罪政府乱作为,白白浪费国家宝贵资源。特别是个别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把一些不足为道的小问题放大,引发观众热议,舆论直接倒向村民一边,后果更加严重。
(二)政府工作人员不信任村民
1.办事不讲规矩,对工作人员不尊重。个别村民对政府工作人员要求过高,缺乏理解,不善解人意。他们在农村自由自在习惯了,普遍缺乏时间观念,去乡镇政府办事不分时间地点。来了就要求办理,稍加等待就极不耐烦。有的办事不按流程来,想跳过一些程序加以办理。个别村民非常自私,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旦利益有一点损失就闹腾,达不到目的就随口谩骂,对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尊重。如果工作人员脾气好可能不会出什么事,但如果其脾气比较急,很容易相互间恶言相向,导致关系恶化,事情更加不好解决。
2.对政策理解有偏差,沟通难度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据笔者在重庆市某县C村的一个调研数据看,该村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村民占比仅为3.2%,初中文化占比48.7%,小学文化占比近一半。因为文化水平低,农民培训的机会少,文化更新周期长,与时代越来越脱节。再加上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居多,农村留守者多为“386199”部队,他们不读书不看报,只看电视剧不看新闻,对政策的理解能力更弱。一些政策宣传给他们,再由他们转述给在外打工的孩子,存在转述“失真”现象。3.千方百计争“利”,想收获意外之财。一是争当贫困户。个别村民本来可以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好的生活,但看到贫困户获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利益,就到处寻找关系,巴结村干部,挤破脑袋都想当上贫困户,希望不劳而获。二是在国家修建项目时要“天价”补偿。遇到拆迁或者征用土地时,不管国家政策规定的数额多少,“狮子大开口”,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又不是拿私人的钱,少拿了也没有什么人情。 三、乡镇政府与村民增强互信对策建议
要摆脱乡镇政府与村民之间信任的“塔西佗陷阱”,就需要多方努力,增强彼此的好感和信任。
(一)植入“第三者”改变村民对政府的态度
1.借用权威人士如意见领袖、专家、学者、乡贤等的力量。意见领袖观点新颖,切合时代脉搏,往往能引领潮流,左右人们的思想。尽管有时观点可能较为偏颇,但对现代人的影响非常大。而专家、学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见闻、巨大的成绩等著称,是实力派的典型。乡贤以品行端正、善言善行博得人们的好感和尊敬,是村民学习的榜样。这些人介于乡镇政府和村民之间,是“旁观者”。他们更能清楚地看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更能心平气和地听取双方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客观公正。让这些“第三者”成为“代言人”,在乡镇政府和村民之间搭建理解沟通的桥梁,能有效避免两者直面矛盾冲突,成为矛盾双方的缓冲地带。
2.加大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评估政府绩效。其经费来源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也是“第三方”,由他们来担任“评委”评判乡镇政府的业绩是比较科学的方式。他们通过村民座谈会、热线电话、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多渠道了解乡镇政府行使公权力的情况,对他们的成绩给予相应的星级或者等级。把等级评定的情况通过一定渠道公示,把评估情况反馈给乡镇政府,督促他们改进工作。
3.加大巡查力度,实现巡查常态化。巡查是上级部门放下身段,自觉走向民间听取民意的重要手段,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能听到村民真实的声音。实施巡查的常态化,能有效提高乡镇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和办事的效率,减少不作为和犯错的几率,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乡镇政府要主动作为力争做出最大实绩。祛除政绩赌博心理,彰显政府解决民生的决心和能力。
1.抓好教育质量提升村民素质。一是夯实基础教育。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创新考核方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对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办班要根据学生实际人数进行动态调整,把多余的教师调到学生人数众多的学校教学。排除各种障碍,力争把辍学率降到零。二是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提高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地方产业设置课程,促使乡村产业振兴。三是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能到外地立足闯荡。四是挖掘乡村文化。编写乡土教材,作为教辅资料,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培育对家乡的感情。
2.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村民致富。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密切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给予优惠政策,引进外来人才。培养本土技术员,实现家门口就业。培养农村管理人才,进一步拓宽视野,启发思路,鼓励其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信心。提高农业农村科技水平,让他们挑起振兴乡村的大梁。三是大力发展乡镇、村镇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实现科学管理、绿色种植,打造特色品牌,大大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3.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民众代表协商。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听证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制定工作人员权力清单,依法行政。二是加强政府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三是提高村民参政议政积极性,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把好村干部选举关,堵住贿选漏洞,把正直、有能力的人选拔到村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服务村民的水平。
4.主動化解矛盾冲突。寻求与维护政民间共同利益和兴趣的结合点,平衡矛盾双方或者多方的利益,学会适当妥协与让步。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前提下尽量兑现承诺,因环境条件改变无法兑现要做好解释工作。
5.祛除腐败行为。一是建立健全电子化审批管理系统。当今时代,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网络规范化建设能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营商环境,实现网络办公的便捷化。地方所有的商事主体都纳入登记系统,实现全覆盖。把那些与人民群众关系紧密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全部纳入电子化审批系统,统一审批流程和时限,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建立完善各种机制。建立健全岗位权力清单制度,编制政务手册,细化和公开权力,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岗位权力负面清单常态化监管机制,规范权力边界,知道哪些是不能跨越的禁区。制定重大决策有风险防控方案,把风险降到最低。
(三)学会与媒体打交道
1.对各种媒体加强引导。一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抓问题要抓关键,抓媒体要抓主流。抓好主流媒体建设,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和宣传,拓宽思想宣传的主阵地。坚持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宣传主流价值,倡导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民众传递正能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报道最新消息。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答疑。对出现的一些意外事件,注重新闻信息的时效性,要由新闻发言人及时回应,不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谣言的机会,杜绝他们钻空子。
2.利用大数据成果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与民众互动。乡镇政府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辟村民关心的栏目,利用留言栏、贴吧等形式,鼓励村民参与互动。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打破时空界限集众智,外出打工者也能参与其中,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3.利用“村村通”广播传递各种信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闭塞是普遍现象。那些留守者忙于杂务,忙于时间读书看报,但可以利用耳朵听来接收信息,打破“信息孤岛”效应。“村村通”广播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对“村村通”的内容要精选,既有农村政策方面的解读,也有农村励志故事;既有娱乐方面的内容,也有严肃的注意事项等等,让其成为留守村民不出户却知天下情的有效途径。
一、关于乡镇政府与村民增强互信的实践研究
以2019年为例,在某县A乡和B乡各抽1个行政村作样本,开展实地调查研究。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由该表可以看出:A村农业收入占比很低,主要靠外出打工的收入。而B村务工和农业发展收入占比较为均衡。
(二)行政村经济发展状况
由此表可以知道:A村主要产业为传统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用于村庄建设的资金投入很少。村民因为外出人员多,对选举和参与集体事务的管理热情度较低。与之相较,B村农村现代产业发展较好,村集体经济近年逐年增长。有了经济上的支撑,村庄建设投入更多一些,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村民腰包鼓了,对政治上的需求提高了。更愿意参与选举,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主动参与集体事务的管理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对乡镇政府的信任度明显高于A村。
(三)村民与乡镇政府的互信度
由此表可知,A村对政府工作人员、政府机构、公共政策执行的信任度明显低于B村,政府对村民的信任度也低于B村,互信度普遍不高。
(四)导致村民与乡镇政府互不信任的影响因素
由此表可知,村民与乡镇政府互不信任的影响因素既有村民自身因素,也有乡镇政府因素。村民自身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特征、经济条件、政治倾向和对政治的认知、人际关系、信息不对称、心理因素等,而乡镇政府因素包括政府机构、政府工作人员、政府公共服务、应对媒体能力等方面。
二、乡镇政府与村民之间信任呈现“塔西佗陷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塔西佗陷阱”,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当前,在不少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与村民之间信任呈现“塔西佗陷阱”,对乡村振兴进程中形成阻碍。其主要表现为:
(一)村民对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信任
1.办事不力或不作为或不公正,与村民需求对接不上。一是态度不好,办事效率低,做不好本职工作。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年轻工作人员高高在上,瞧不起农民。不愿意和农民交谈,认为他们素质低。办事过分机械,不柔性。如遇到休息时间就不给农民办事,不体谅有的农民跑了很远的路办事非常艰辛。办事效率极低,不一次性告知办理事项所需的手续,让农民多次往返跑,农民花费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比较高。二是不作为偶有发生。拿了国家的钱就应该为老百姓办好事、为之谋幸福,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但并不是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尸位素餐者也还存在。他们得过且过,把大把的时间用于干自己的私事,有的甚至谋第二职业,对村民的事情根本不上心。村民找他们办事,他们就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有的本属于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但他们不愿干,“踢皮球”,互相推诿扯皮。遇到困难就躲避,不敢承担责任,他们的不作为降低了政府形象。他们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出错的几率也大,只要稳稳当当、不犯原则性错误,“混”工资成为最高境界。三是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个别政府工作人员认为自己有关系,很狂妄,不服管教。上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遵守劳动纪律。领导批评,他还顶嘴。四是办事不公正。特别是遇到纠纷调解时,个别政府工作人员不是按法律法规来公正判定,而是难以斩断人情网,偏向关系较好的一方,引发村民不满。
2.贪污腐败的笼子在一些领域没有扎牢,存在营私舞弊行为。一是认为乡村工作人员有可能贪污腐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也逐步实现,各种惠农政策多如牛毛,村民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因为优惠政策多,一般村民根本不知道有哪些具體名目,这给个别政府工作人员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乡镇政府层级较低,其工作人员与村民直接打交道,如果其出现腐败行为,将会大大削弱村民与政府的信任关系。因为网络的普及,村民通过手机、电脑等便捷工具了解到个别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的负面信息,便以偏概全,认为所有工作人员都容易腐败。
3.个别乡镇政府与民争利,决策失误引争议。譬如,规划修建铁路或公路或某个公益项目时,遇到拆迁很难摆平。政府从经济社会建设角度,认为是给老百姓办好事,老百姓就应该做出牺牲。但对老百姓失去土地以后如何谋生等问题没有考虑周全,有的地方甚至与民争利,给村民很低的赔偿款后就开始“强拆”,最终引发群体性事件难以收场。个别乡镇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公示,只经过几个“精英”讨论就拍板实施,根本不在乎民众是否“同意”,这容易造成重大失误。一旦发生重大失误,村民便会怪罪政府乱作为,白白浪费国家宝贵资源。特别是个别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把一些不足为道的小问题放大,引发观众热议,舆论直接倒向村民一边,后果更加严重。
(二)政府工作人员不信任村民
1.办事不讲规矩,对工作人员不尊重。个别村民对政府工作人员要求过高,缺乏理解,不善解人意。他们在农村自由自在习惯了,普遍缺乏时间观念,去乡镇政府办事不分时间地点。来了就要求办理,稍加等待就极不耐烦。有的办事不按流程来,想跳过一些程序加以办理。个别村民非常自私,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旦利益有一点损失就闹腾,达不到目的就随口谩骂,对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尊重。如果工作人员脾气好可能不会出什么事,但如果其脾气比较急,很容易相互间恶言相向,导致关系恶化,事情更加不好解决。
2.对政策理解有偏差,沟通难度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据笔者在重庆市某县C村的一个调研数据看,该村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村民占比仅为3.2%,初中文化占比48.7%,小学文化占比近一半。因为文化水平低,农民培训的机会少,文化更新周期长,与时代越来越脱节。再加上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居多,农村留守者多为“386199”部队,他们不读书不看报,只看电视剧不看新闻,对政策的理解能力更弱。一些政策宣传给他们,再由他们转述给在外打工的孩子,存在转述“失真”现象。3.千方百计争“利”,想收获意外之财。一是争当贫困户。个别村民本来可以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好的生活,但看到贫困户获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利益,就到处寻找关系,巴结村干部,挤破脑袋都想当上贫困户,希望不劳而获。二是在国家修建项目时要“天价”补偿。遇到拆迁或者征用土地时,不管国家政策规定的数额多少,“狮子大开口”,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又不是拿私人的钱,少拿了也没有什么人情。 三、乡镇政府与村民增强互信对策建议
要摆脱乡镇政府与村民之间信任的“塔西佗陷阱”,就需要多方努力,增强彼此的好感和信任。
(一)植入“第三者”改变村民对政府的态度
1.借用权威人士如意见领袖、专家、学者、乡贤等的力量。意见领袖观点新颖,切合时代脉搏,往往能引领潮流,左右人们的思想。尽管有时观点可能较为偏颇,但对现代人的影响非常大。而专家、学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见闻、巨大的成绩等著称,是实力派的典型。乡贤以品行端正、善言善行博得人们的好感和尊敬,是村民学习的榜样。这些人介于乡镇政府和村民之间,是“旁观者”。他们更能清楚地看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更能心平气和地听取双方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客观公正。让这些“第三者”成为“代言人”,在乡镇政府和村民之间搭建理解沟通的桥梁,能有效避免两者直面矛盾冲突,成为矛盾双方的缓冲地带。
2.加大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评估政府绩效。其经费来源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也是“第三方”,由他们来担任“评委”评判乡镇政府的业绩是比较科学的方式。他们通过村民座谈会、热线电话、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多渠道了解乡镇政府行使公权力的情况,对他们的成绩给予相应的星级或者等级。把等级评定的情况通过一定渠道公示,把评估情况反馈给乡镇政府,督促他们改进工作。
3.加大巡查力度,实现巡查常态化。巡查是上级部门放下身段,自觉走向民间听取民意的重要手段,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能听到村民真实的声音。实施巡查的常态化,能有效提高乡镇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和办事的效率,减少不作为和犯错的几率,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乡镇政府要主动作为力争做出最大实绩。祛除政绩赌博心理,彰显政府解决民生的决心和能力。
1.抓好教育质量提升村民素质。一是夯实基础教育。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创新考核方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要对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办班要根据学生实际人数进行动态调整,把多余的教师调到学生人数众多的学校教学。排除各种障碍,力争把辍学率降到零。二是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提高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根据地方产业设置课程,促使乡村产业振兴。三是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能到外地立足闯荡。四是挖掘乡村文化。编写乡土教材,作为教辅资料,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培育对家乡的感情。
2.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村民致富。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密切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给予优惠政策,引进外来人才。培养本土技术员,实现家门口就业。培养农村管理人才,进一步拓宽视野,启发思路,鼓励其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信心。提高农业农村科技水平,让他们挑起振兴乡村的大梁。三是大力发展乡镇、村镇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实现科学管理、绿色种植,打造特色品牌,大大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3.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民众代表协商。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听证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制定工作人员权力清单,依法行政。二是加强政府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三是提高村民参政议政积极性,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把好村干部选举关,堵住贿选漏洞,把正直、有能力的人选拔到村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服务村民的水平。
4.主動化解矛盾冲突。寻求与维护政民间共同利益和兴趣的结合点,平衡矛盾双方或者多方的利益,学会适当妥协与让步。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前提下尽量兑现承诺,因环境条件改变无法兑现要做好解释工作。
5.祛除腐败行为。一是建立健全电子化审批管理系统。当今时代,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网络规范化建设能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营商环境,实现网络办公的便捷化。地方所有的商事主体都纳入登记系统,实现全覆盖。把那些与人民群众关系紧密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全部纳入电子化审批系统,统一审批流程和时限,精简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建立完善各种机制。建立健全岗位权力清单制度,编制政务手册,细化和公开权力,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岗位权力负面清单常态化监管机制,规范权力边界,知道哪些是不能跨越的禁区。制定重大决策有风险防控方案,把风险降到最低。
(三)学会与媒体打交道
1.对各种媒体加强引导。一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抓问题要抓关键,抓媒体要抓主流。抓好主流媒体建设,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和宣传,拓宽思想宣传的主阵地。坚持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宣传主流价值,倡导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民众传递正能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报道最新消息。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答疑。对出现的一些意外事件,注重新闻信息的时效性,要由新闻发言人及时回应,不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谣言的机会,杜绝他们钻空子。
2.利用大数据成果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与民众互动。乡镇政府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辟村民关心的栏目,利用留言栏、贴吧等形式,鼓励村民参与互动。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打破时空界限集众智,外出打工者也能参与其中,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3.利用“村村通”广播传递各种信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闭塞是普遍现象。那些留守者忙于杂务,忙于时间读书看报,但可以利用耳朵听来接收信息,打破“信息孤岛”效应。“村村通”广播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对“村村通”的内容要精选,既有农村政策方面的解读,也有农村励志故事;既有娱乐方面的内容,也有严肃的注意事项等等,让其成为留守村民不出户却知天下情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