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的是二十世纪时期的沙孟海和朱复戡的成就,比较两者的个性差异来探讨个性对创作的影响。通过探讨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影响艺术家个性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动力和主要发展阶段,从而影响艺术家的创作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艺术家创作的独特性,并且发现不同的个性对创作的作用,对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沙孟海;朱复戡;个性特征;创作
一、前言——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建的大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被动地接受西方学术的沐浴,到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跨出国门赴美赴法留学,主动学习、研究西方新科学新思想。
书法艺术与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变革、裂变、发展甚至狂热充满鲜活性格相比,虽然有些落伍,格格不入,充满灰色。然而,在二十世纪百年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书法艺术的复兴与鼎盛,可以与任何一门艺术比肩。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涌现出一群杰出的书法大家:吴昌硕、沈增植、康有为、沈尹默、谢无量、沙孟海、徐生翁、胡小石、林散之、朱复戡等等,不一而足。他们都是书法大家,书法本体中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他们成为书法大家的根本;而他们在不同学术文化、艺术文化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其道德品格、人文精神相同,构成他们书法艺术的精神、灵魂。
在宁波这一座美丽而充满传奇的城市,它拥有今日的繁华,也曾有过往昔的伤痛,它见证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征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宁波这块热土,曾经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本文将根据这两位大家都是身处于二十世纪初的鄞县籍的学者、书家,以及他们的同乡,同师,同好的共同点作为依据,通过比较,来研究探讨书家性格对于创作的影响。通过个案来探讨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影响艺术家个性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动力和主要发展阶段,从而影响艺术家创作的体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艺术家创作的独特性,并且发现不同的个性对创作的作用,对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有指导性作用。
二、沙孟海的生平
1、沙孟海的简介
沙孟海先生是20世紀书坛宗师和著名学者。他积80余年功力,精心翰墨,着力学术,成就卓著。沙孟海一生在古典文学、史学、考古学、金石文字学、书法篆刻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硕果累累;他那雄浑郁博、刚健外扬、震撼人心的“沙体”书法,更是独步当代书坛,尤其值得去学习和研究。沙孟海书法的国民性来源于对中国两千年来传统经典书法的传承。他8、9岁时,便学着父亲的样子,临摹碑帖,篆刻图章。12岁时,能准确读出大印篆字“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大都督之印”,而被人们誉为“小神童”。他由临习《集王羲之圣教序》到临习《峄山刻石》、《会稽刻石》以及杨沂孙、吴大徵的大小篆字帖,打下了扎实的传统书法基础。在宁波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时,酷爱古典文学和书法,经常向学
校里的国文老师冯君木求教。18岁时,与冯都良、陈训恕、俞亢等组织“越风社”,不时研讨学习心得,观摩创作。21岁时,在冯君木老师家进修古典文学,自修古文字学、金石学。23岁来到上海,因家境窘迫,诸弟辍学,沙孟海只得鬻文卖字,甚至通宵达旦地书写篆刻。这段经历正是沙孟海在成长经历中的艰苦时刻,但是他选择自己努力来供家庭补给,作为长兄的责任心让他不断努力,他的勤奋也给他为未来的成就打好了基础。得闲时,他便虔诚地奔走拜访寓居沪上的书画家,从前辈的艺术风格中汲取教益与营养。当时沙孟海的篆刻作品得到了一代宗师吴昌硕的高度评价。吴昌硕为沙孟海26岁时所作的印蜕题诗:“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文何陋習一荡涤,不似之似传让翁。我思投笔一鏖战,笳鼓不竞还藏锋。”这句评价不仅实对沙孟海艺术风格的评价,也是对他个性的写照,说明沙孟海在艺术创作中不断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在此后数十年时间里,沙孟海一直坚持临摹历代碑帖。他不倚老本,辛勤探索;不分门派,广收博取。他从“尚韵”为主的追求到对北碑一派“尚势”为主的追慕,从以楷书为主的创作转向以行草为主的创作;他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以及清代的黄道周、张瑞图诸家下苦功夫,化古融今,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雄强”书风。正是这种对优秀书法传统的传承和广泛汲取,使沙孟海的书法更具有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分量,更具有民族性。在其凝重刚健的书法背后,很典型地反映出深沉、博大、纯朴等个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沙体”书法既是个性的创造,又是民族性的、世界性的,今天国家把沙孟海书法列为国宝,严禁外流,即是很好的证明。
从上述的各个因素中可以看出沙孟海是一个有责任心、勤奋努力、独立思考、积极创新、沉稳的个性特点。
2、视野中的沙孟海
王伯敏先生的《笔沉雄四野歌——沙孟海的书学成就》有高论:沙孟海先生之书,凝重质朴而通神。往往于凝重着力处见其巧,转折斜落处见其雄。概括言之,沙孟海之书,力道韵雅,出入穷其,
陈振濂的《沙孟海研究》文,《沙孟海翰墨生涯》中写道:第一周期沙老是以精研细整的小楷书驰誉书坛。第二周期可以从五十年代开始算起以榜书闻名于世。我们常常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酣畅气势,精力弥漫”来形容沙老的书法。第三个周期应该说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书法日趋狂放随意,笔墨荒率而气韵沛然,是给人留下最深刻的书风。第四个阶段则是目前沙老书风日趋于炉火纯青的阶段,书风又渐而平静,有一种内敛精警的气度。是他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们可以用孙过庭书谱的一句话归结:“人书俱老”。
朱关田作《沙孟海全集》总序中道:沙孟海的书法,诸体兼善,早年习书,从篆书入手,下逮汉魏碑版、晋唐法帖,恣意规模,领略体势。中年以后,多作真、行、草书、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以外,于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黄道周等用功较深,探综众长,融会贯通,行以己意。晚年书法,错综变化,益见精善,沉雄茂密,自称格局。尤善作题榜大字,深为世人所推崇。 赵雁君、王小红《沙孟海全集·书法卷》导读中道:纵观沙孟海一生书风,由早年之古雅沉雄,中年之刚健朴茂,而后有晚年之雄浑磅礴,大体崇尚气与势、骨与力。
上述所录的对沙孟海书法的品评,既有与沙孟海同辈的学者、专家,也有沙孟海的门生学子,还有书道晚学后辈虽未见全貌,但是基本可以看出世人对沙孟海书法审美风格及形成过程的共识:壮美阳刚,大气磅礴。沙孟海的一生精力都付于学术的研究与艺术的求索,他为人淡薄,生活简朴,虚怀若谷,关心他人。这些都是对沙孟海为人的最好证明。
三、朱复戡生平
1、朱复戡的简历
朱复戡先生是中国著名金石书画家,治学治艺涉及青铜器造型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玩字画鉴定、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词、美术设计、油画、中国画、篆刻、书法、京剧等。新华社《朱复截先生治丧委员会讣告》称之为“中国著名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的一生,颇具传奇性,他出身于世家,《民国篆刻艺术》称 其“为明宗室桂王嫡裔,生于书香世家。祖庭督严,耳濡目染,国学基础良深。”自幼受祖庭督严,又兼有高水平的老师教诲,国学基础很深厚。六岁时从东北籍翰林王秉兰习《说文解字》, 写小篆、石鼓文。7岁时在上海怡春堂扇笺庄写春联廿余幅,被购一空。春,写石鼓文集字联,款署“七龄童子朱义方”,被吴昌硕誉为“神童”。13岁时为宁波阿育王寺书“大雄宝殿”擘窠书匾额。朱复戡16岁时的篆刻作品就已经入选扫叶山房出版的《时贤印集》。他17岁时受吴昌硕的邀请加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当时他是会中年龄最小的。在题襟馆里他有了很多向艺术名家学习的机会,像吴昌硕、李梅庵、程瑶笙、郑孝胥等对他的影响都很大。同年他又拜“浙江三杰”之一的张美翊为师。张美翊曾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前身)校长,名誉极高。他对朱复戡的提携和教导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做人、读书、交友,二是具体指导写字。这使朱复戡在艺术道路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迅速成长为“浙江小五杰”,这五杰是:朱復戡、沙孟海、冯度良、葛夷香、张避方。22岁时商务印书馆为其出版《静龛印集》。1928年,朱复戡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之聘为中国画系教授。血气方刚的朱复戡二十多岁已蜚声艺坛,使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同道产生拜师学艺的欲望,像邓散木、张大千等,误以为“朱义方”是位鹤发长者。
2、视野中的朱复戡
朱复戡一生不为名所累,淡泊名利,早年名为朱义方,中年时更名为复戡,并围绕这一主线,由谐音派生出的字号有几十个。沙孟海与朱复戡是同乡同龄,但也中了“招儿”,他在题朱复戡篆刻时写道:“壬辰春,从他友处获读《复戡印集》中多拟玺之作,峻茂变化,殆欲雄视一世,初不知道复戡即30年前旧静龛也。”如此不惜名在成名难的一般情况下是很不可思议的,不难看出朱复戡的自信与自负。早年在上海美专,马公愚为生计向他求助,朱复戡以教授职位相让,马公愚评论:“于名信手拈舍,于利随挥去来。”朱老还告诫自己的弟子:“一是取法乎上,二是不慕名利,三是作品勿轻示于人。舍此便非我家子弟。享名容易,饮誉难啊!”
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中对朱复戡的书法有两点评价,十分中肯,今引与此:“金文喜作商末周初之体,气势雄劲,凝重浑穆,每以增点填实及加重捺力之法调节字之中心;或将笔画改正为斜,变直成曲,易方为圆;而挪移偏旁,变正为反,易左右为上下,亦常用之。非于彝铭烂熟胸中,不易为之。而作草之巧于虚实、浓淡、收放,妙于长短相间,屈曲缭绕,大阖大开。虽至耄耋之年,仍气吞斗牛,阳刚之气摄人心魄。揆诸历代草书大家,亦不多见。”
可见朱复戡的艺术造诣之高,并且朱复戡的个性刚正,做学问极其严谨,淡泊名利,不务虚声,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四、结合作品分析
1、沙孟海作品分析
图1取自《沙孟海先生日记写本两种》①,此图録于1952年4月6日是沙孟海先生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与文博单位接洽有关太平天国史料工作三十三日(一九五二年四月三日至五月五日)的日録。可以从图中看出其字点划精到、笔力遒劲。同时也可以从内容上看出一位一丝不苟的大家学者的风范。体现出沙孟海认真严谨的学者风范。
图2的为草书,释文为“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却到乌丝阑。”图3为为行书,释文为“双湖偃长虹,月出微澜静。鼓枻独沿洄,流光荡空影。”从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沙孟海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火一般的激情,审慎独步的求实求势求变精神。沙先生此时的创作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法风格由秀逸儒雅到古拙朴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绚丽多姿到夏之绚烂多彩而入深秋的豪迈深远,最终归于冬之空旷无际。先生结字的斜画紧结,不主故常;用笔的侧锋取势,迅捷爽利,锋棱跃然;线条的浑厚朴拙,于纵横之间任其自然,令人羡叹不已。这些作品很典型地反映出深沉、博大、纯朴等个性。他为人淡薄,生活简朴,虚怀若谷,关心他人、刻苦认真。这些都是对沙孟海为人的最好证明,也是促成沙孟海成就的主要因素。
2、朱复勘作品分析
1982年1月朱复戡集中精力,将十余年苦心编著的《朱复戡修改补充草诀歌》定稿,最后书写一通。朱复戡对草书的草法特别重视,对古人也十分挑剔。他曾将《怀素自叙帖》在的不合草书法度的草字定为“错字”——于帖上为之修正,共76字。然后跋道:“伯英草圣,羲献继之,献不及羲,代有定论。怀素书学大令,略窥堂奥,便欲菲薄右军,固是狂僧;然其笔冢,差堪媲美池墨,功力自深,故与伯高、过庭并称唐草三家。”朱复戡按照原草歌诀的体例形式,增补成《朱复戡修改补充草诀歌》。因此,朱复戡修订的草字歌,实对后人来说十分有用的学草书的工具。这份草字歌可以说是体现了朱复戡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养,也体现了他对于学问的较真。做学问是为人立得住的根基,有志向,努力坚持,有恒可成。朱复戡对草书的研究十分深入,而且朱复勘的草书表现出面目独具的自家风格。其草书草法精熟,直逼古人,同时也给后人学习草书带来了便利和防止在学习期间走歪路。
朱复戡的草书作品,朱复勘在书法创作上的碑学追求主要表现在以篆书笔法入行草。朱复勘草书几乎全由中锋写,讲究字法和字与字之间结构的联系,在草书创作中。朱复戡的大篆作品,常见其气势雄浑,捺笔的轻重来调节整个字的重心,笔画的改变十分丰富,但又在法度之内,可见在朱复戡的对书法美的追求,既是追求笔法、章法和精神,笔法和章法属于有形方面,即面貌。
五、总结
确切的说,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线条变化对主体精神情感充分外现的艺术。古人云:“书传统书法在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元明‘尚态’”的时代特点下,也均以“情”为核心,向人们展露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感情及动人心魄的效果。个性对书家的创作影响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书家的对艺术的眼界和认识。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历代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表达书家的思想、感情、性格和气质多有论述。传统书论中常常有“字如其人”、“书如其人”、“书为心画”的提法。作为中国古老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媒体的艺术。也同样充分体现了主体人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主题人的个性对创作的影响。
我们在继承、学习前人书法的同时,更要突出时代精神,使书法这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步入一个较之古人更加突出主体精神的“尚情”时代。并在研究名家书法的艺术的同时可以对其进行个性的研究。在我们现今的创作中也可以从我们的个性为着重点,创作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朱昆明,姚建杭责任编辑.沙孟海先生日记写本两种.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2]徐清.沙孟海學术研究.浙江古籍出版.2014,8.
[3]张韬.沙孟海研究(上、下).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11.
[4]朱复戡.朱复戡篆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5]侯学书.铁笔神童朱复戡传.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01.
[6]冯广鉴主编,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2.
[7]朱复戡,朱复戡墨迹遗存,篆书卷行草卷(共两册).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
【关键词】:沙孟海;朱复戡;个性特征;创作
一、前言——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建的大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被动地接受西方学术的沐浴,到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跨出国门赴美赴法留学,主动学习、研究西方新科学新思想。
书法艺术与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变革、裂变、发展甚至狂热充满鲜活性格相比,虽然有些落伍,格格不入,充满灰色。然而,在二十世纪百年中国艺术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书法艺术的复兴与鼎盛,可以与任何一门艺术比肩。其中,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涌现出一群杰出的书法大家:吴昌硕、沈增植、康有为、沈尹默、谢无量、沙孟海、徐生翁、胡小石、林散之、朱复戡等等,不一而足。他们都是书法大家,书法本体中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他们成为书法大家的根本;而他们在不同学术文化、艺术文化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其道德品格、人文精神相同,构成他们书法艺术的精神、灵魂。
在宁波这一座美丽而充满传奇的城市,它拥有今日的繁华,也曾有过往昔的伤痛,它见证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征程。“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宁波这块热土,曾经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本文将根据这两位大家都是身处于二十世纪初的鄞县籍的学者、书家,以及他们的同乡,同师,同好的共同点作为依据,通过比较,来研究探讨书家性格对于创作的影响。通过个案来探讨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影响艺术家个性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动力和主要发展阶段,从而影响艺术家创作的体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艺术家创作的独特性,并且发现不同的个性对创作的作用,对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有指导性作用。
二、沙孟海的生平
1、沙孟海的简介
沙孟海先生是20世紀书坛宗师和著名学者。他积80余年功力,精心翰墨,着力学术,成就卓著。沙孟海一生在古典文学、史学、考古学、金石文字学、书法篆刻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硕果累累;他那雄浑郁博、刚健外扬、震撼人心的“沙体”书法,更是独步当代书坛,尤其值得去学习和研究。沙孟海书法的国民性来源于对中国两千年来传统经典书法的传承。他8、9岁时,便学着父亲的样子,临摹碑帖,篆刻图章。12岁时,能准确读出大印篆字“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大都督之印”,而被人们誉为“小神童”。他由临习《集王羲之圣教序》到临习《峄山刻石》、《会稽刻石》以及杨沂孙、吴大徵的大小篆字帖,打下了扎实的传统书法基础。在宁波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时,酷爱古典文学和书法,经常向学
校里的国文老师冯君木求教。18岁时,与冯都良、陈训恕、俞亢等组织“越风社”,不时研讨学习心得,观摩创作。21岁时,在冯君木老师家进修古典文学,自修古文字学、金石学。23岁来到上海,因家境窘迫,诸弟辍学,沙孟海只得鬻文卖字,甚至通宵达旦地书写篆刻。这段经历正是沙孟海在成长经历中的艰苦时刻,但是他选择自己努力来供家庭补给,作为长兄的责任心让他不断努力,他的勤奋也给他为未来的成就打好了基础。得闲时,他便虔诚地奔走拜访寓居沪上的书画家,从前辈的艺术风格中汲取教益与营养。当时沙孟海的篆刻作品得到了一代宗师吴昌硕的高度评价。吴昌硕为沙孟海26岁时所作的印蜕题诗:“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文何陋習一荡涤,不似之似传让翁。我思投笔一鏖战,笳鼓不竞还藏锋。”这句评价不仅实对沙孟海艺术风格的评价,也是对他个性的写照,说明沙孟海在艺术创作中不断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在此后数十年时间里,沙孟海一直坚持临摹历代碑帖。他不倚老本,辛勤探索;不分门派,广收博取。他从“尚韵”为主的追求到对北碑一派“尚势”为主的追慕,从以楷书为主的创作转向以行草为主的创作;他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以及清代的黄道周、张瑞图诸家下苦功夫,化古融今,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雄强”书风。正是这种对优秀书法传统的传承和广泛汲取,使沙孟海的书法更具有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分量,更具有民族性。在其凝重刚健的书法背后,很典型地反映出深沉、博大、纯朴等个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沙体”书法既是个性的创造,又是民族性的、世界性的,今天国家把沙孟海书法列为国宝,严禁外流,即是很好的证明。
从上述的各个因素中可以看出沙孟海是一个有责任心、勤奋努力、独立思考、积极创新、沉稳的个性特点。
2、视野中的沙孟海
王伯敏先生的《笔沉雄四野歌——沙孟海的书学成就》有高论:沙孟海先生之书,凝重质朴而通神。往往于凝重着力处见其巧,转折斜落处见其雄。概括言之,沙孟海之书,力道韵雅,出入穷其,
陈振濂的《沙孟海研究》文,《沙孟海翰墨生涯》中写道:第一周期沙老是以精研细整的小楷书驰誉书坛。第二周期可以从五十年代开始算起以榜书闻名于世。我们常常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酣畅气势,精力弥漫”来形容沙老的书法。第三个周期应该说是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书法日趋狂放随意,笔墨荒率而气韵沛然,是给人留下最深刻的书风。第四个阶段则是目前沙老书风日趋于炉火纯青的阶段,书风又渐而平静,有一种内敛精警的气度。是他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们可以用孙过庭书谱的一句话归结:“人书俱老”。
朱关田作《沙孟海全集》总序中道:沙孟海的书法,诸体兼善,早年习书,从篆书入手,下逮汉魏碑版、晋唐法帖,恣意规模,领略体势。中年以后,多作真、行、草书、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以外,于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黄道周等用功较深,探综众长,融会贯通,行以己意。晚年书法,错综变化,益见精善,沉雄茂密,自称格局。尤善作题榜大字,深为世人所推崇。 赵雁君、王小红《沙孟海全集·书法卷》导读中道:纵观沙孟海一生书风,由早年之古雅沉雄,中年之刚健朴茂,而后有晚年之雄浑磅礴,大体崇尚气与势、骨与力。
上述所录的对沙孟海书法的品评,既有与沙孟海同辈的学者、专家,也有沙孟海的门生学子,还有书道晚学后辈虽未见全貌,但是基本可以看出世人对沙孟海书法审美风格及形成过程的共识:壮美阳刚,大气磅礴。沙孟海的一生精力都付于学术的研究与艺术的求索,他为人淡薄,生活简朴,虚怀若谷,关心他人。这些都是对沙孟海为人的最好证明。
三、朱复戡生平
1、朱复戡的简历
朱复戡先生是中国著名金石书画家,治学治艺涉及青铜器造型研究、古文字研究、文玩字画鉴定、中国古代文学、古典诗词、美术设计、油画、中国画、篆刻、书法、京剧等。新华社《朱复截先生治丧委员会讣告》称之为“中国著名金石书画大师”。朱复戡的一生,颇具传奇性,他出身于世家,《民国篆刻艺术》称 其“为明宗室桂王嫡裔,生于书香世家。祖庭督严,耳濡目染,国学基础良深。”自幼受祖庭督严,又兼有高水平的老师教诲,国学基础很深厚。六岁时从东北籍翰林王秉兰习《说文解字》, 写小篆、石鼓文。7岁时在上海怡春堂扇笺庄写春联廿余幅,被购一空。春,写石鼓文集字联,款署“七龄童子朱义方”,被吴昌硕誉为“神童”。13岁时为宁波阿育王寺书“大雄宝殿”擘窠书匾额。朱复戡16岁时的篆刻作品就已经入选扫叶山房出版的《时贤印集》。他17岁时受吴昌硕的邀请加入“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当时他是会中年龄最小的。在题襟馆里他有了很多向艺术名家学习的机会,像吴昌硕、李梅庵、程瑶笙、郑孝胥等对他的影响都很大。同年他又拜“浙江三杰”之一的张美翊为师。张美翊曾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前身)校长,名誉极高。他对朱复戡的提携和教导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做人、读书、交友,二是具体指导写字。这使朱复戡在艺术道路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迅速成长为“浙江小五杰”,这五杰是:朱復戡、沙孟海、冯度良、葛夷香、张避方。22岁时商务印书馆为其出版《静龛印集》。1928年,朱复戡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之聘为中国画系教授。血气方刚的朱复戡二十多岁已蜚声艺坛,使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同道产生拜师学艺的欲望,像邓散木、张大千等,误以为“朱义方”是位鹤发长者。
2、视野中的朱复戡
朱复戡一生不为名所累,淡泊名利,早年名为朱义方,中年时更名为复戡,并围绕这一主线,由谐音派生出的字号有几十个。沙孟海与朱复戡是同乡同龄,但也中了“招儿”,他在题朱复戡篆刻时写道:“壬辰春,从他友处获读《复戡印集》中多拟玺之作,峻茂变化,殆欲雄视一世,初不知道复戡即30年前旧静龛也。”如此不惜名在成名难的一般情况下是很不可思议的,不难看出朱复戡的自信与自负。早年在上海美专,马公愚为生计向他求助,朱复戡以教授职位相让,马公愚评论:“于名信手拈舍,于利随挥去来。”朱老还告诫自己的弟子:“一是取法乎上,二是不慕名利,三是作品勿轻示于人。舍此便非我家子弟。享名容易,饮誉难啊!”
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中对朱复戡的书法有两点评价,十分中肯,今引与此:“金文喜作商末周初之体,气势雄劲,凝重浑穆,每以增点填实及加重捺力之法调节字之中心;或将笔画改正为斜,变直成曲,易方为圆;而挪移偏旁,变正为反,易左右为上下,亦常用之。非于彝铭烂熟胸中,不易为之。而作草之巧于虚实、浓淡、收放,妙于长短相间,屈曲缭绕,大阖大开。虽至耄耋之年,仍气吞斗牛,阳刚之气摄人心魄。揆诸历代草书大家,亦不多见。”
可见朱复戡的艺术造诣之高,并且朱复戡的个性刚正,做学问极其严谨,淡泊名利,不务虚声,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四、结合作品分析
1、沙孟海作品分析
图1取自《沙孟海先生日记写本两种》①,此图録于1952年4月6日是沙孟海先生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与文博单位接洽有关太平天国史料工作三十三日(一九五二年四月三日至五月五日)的日録。可以从图中看出其字点划精到、笔力遒劲。同时也可以从内容上看出一位一丝不苟的大家学者的风范。体现出沙孟海认真严谨的学者风范。
图2的为草书,释文为“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却到乌丝阑。”图3为为行书,释文为“双湖偃长虹,月出微澜静。鼓枻独沿洄,流光荡空影。”从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沙孟海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火一般的激情,审慎独步的求实求势求变精神。沙先生此时的创作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书法风格由秀逸儒雅到古拙朴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绚丽多姿到夏之绚烂多彩而入深秋的豪迈深远,最终归于冬之空旷无际。先生结字的斜画紧结,不主故常;用笔的侧锋取势,迅捷爽利,锋棱跃然;线条的浑厚朴拙,于纵横之间任其自然,令人羡叹不已。这些作品很典型地反映出深沉、博大、纯朴等个性。他为人淡薄,生活简朴,虚怀若谷,关心他人、刻苦认真。这些都是对沙孟海为人的最好证明,也是促成沙孟海成就的主要因素。
2、朱复勘作品分析
1982年1月朱复戡集中精力,将十余年苦心编著的《朱复戡修改补充草诀歌》定稿,最后书写一通。朱复戡对草书的草法特别重视,对古人也十分挑剔。他曾将《怀素自叙帖》在的不合草书法度的草字定为“错字”——于帖上为之修正,共76字。然后跋道:“伯英草圣,羲献继之,献不及羲,代有定论。怀素书学大令,略窥堂奥,便欲菲薄右军,固是狂僧;然其笔冢,差堪媲美池墨,功力自深,故与伯高、过庭并称唐草三家。”朱复戡按照原草歌诀的体例形式,增补成《朱复戡修改补充草诀歌》。因此,朱复戡修订的草字歌,实对后人来说十分有用的学草书的工具。这份草字歌可以说是体现了朱复戡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养,也体现了他对于学问的较真。做学问是为人立得住的根基,有志向,努力坚持,有恒可成。朱复戡对草书的研究十分深入,而且朱复勘的草书表现出面目独具的自家风格。其草书草法精熟,直逼古人,同时也给后人学习草书带来了便利和防止在学习期间走歪路。
朱复戡的草书作品,朱复勘在书法创作上的碑学追求主要表现在以篆书笔法入行草。朱复勘草书几乎全由中锋写,讲究字法和字与字之间结构的联系,在草书创作中。朱复戡的大篆作品,常见其气势雄浑,捺笔的轻重来调节整个字的重心,笔画的改变十分丰富,但又在法度之内,可见在朱复戡的对书法美的追求,既是追求笔法、章法和精神,笔法和章法属于有形方面,即面貌。
五、总结
确切的说,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线条变化对主体精神情感充分外现的艺术。古人云:“书传统书法在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元明‘尚态’”的时代特点下,也均以“情”为核心,向人们展露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感情及动人心魄的效果。个性对书家的创作影响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书家的对艺术的眼界和认识。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历代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表达书家的思想、感情、性格和气质多有论述。传统书论中常常有“字如其人”、“书如其人”、“书为心画”的提法。作为中国古老艺术形式之一的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媒体的艺术。也同样充分体现了主体人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主题人的个性对创作的影响。
我们在继承、学习前人书法的同时,更要突出时代精神,使书法这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艺术步入一个较之古人更加突出主体精神的“尚情”时代。并在研究名家书法的艺术的同时可以对其进行个性的研究。在我们现今的创作中也可以从我们的个性为着重点,创作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朱昆明,姚建杭责任编辑.沙孟海先生日记写本两种.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2]徐清.沙孟海學术研究.浙江古籍出版.2014,8.
[3]张韬.沙孟海研究(上、下).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11.
[4]朱复戡.朱复戡篆刻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5]侯学书.铁笔神童朱复戡传.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01.
[6]冯广鉴主编,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2.
[7]朱复戡,朱复戡墨迹遗存,篆书卷行草卷(共两册).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