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讨论中国画的品评标准,这是因为中国画出现了理念模糊的现状,影响到创作的走向。一提继承便模仿古人,一提创新就模仿洋人,因此讨论当代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很有意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禁锢,人们能够面对现实,根据实践实事求是的来评价事物,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转折,这在“文革”之后拨乱反正,推动思想解放,坚持在中国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社会学意识形态中的各门学科,惟有艺术最难有绝对衡定的标准,其所以称其为艺术,因为它属于美的范畴,美是自由的形象。它是最能发挥自由想象而且在不段的创造之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异样,时时呈现出新的形态。对艺术品的评估,很难在一时一件中,说得准确无误。特别是对当代艺术品的品评,更难以把握。随着历史的变迁,对艺术品的品评的变化,也是常有的事情。因为在当代容易受潮流、时尚、舆论炒作,受势力、品评人的审美倾向以及市场等等因素所制约,当下看好的作品及艺术家,在生前被埋没,死后若干年,才被人们重新认识和肯定,这在中外美术史上不乏实例的记载。
然而,确立对中国画的相对标准也是需要的。中国画有别于其他任何画种,从工具材料到技法,审美取向,经历几千年的延伸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面貌和理论体系。
传统中国绘画,包括工笔画、大写意、小写意,有用帛绢、有宣纸,有重彩、有重墨;还应该包括大量的宗教壁画。
从谢赫的“六法”至今,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支柱和标准层出不穷且在不段的发展。但是谢赫的“六法”几乎成为古代绘画品评标准的基本原则,她的影响和重要性经久不衰。
首先从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着眼,从理性的观察和讨论问题的实际,作为原则来阐述中国画的品评标准我认为是必要的。
中国古代称绘画为“绘事…‘画缋之事…画图…‘图画…‘丹青”……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国画院成立时,周恩来总理一言九鼎,确定了区别西洋画的中国画称谓来。这就成为大家所约定俗成地叫响了中国画这样的画种。其实冠以国名显得重视,但是并不科学,中国人画的画还有外国画吗?几十年来人们在中国画的概念中,习惯干它的基本涵盖:古代绘画、现代工笔画和写意画。对于水墨和彩墨也放在写意画里。绝不仅仅是笔墨可以统领和包含得了的。就现在旅游市场上的中国画作为最低标准,还是以博物馆的藏画为当下中国画的最高标准,无疑都是不合适的。
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功能,南齐-谢赫论述得十分明确:“莫不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其品评优略定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他又说:“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千百年来此六法既是创作方法,也是品评标准,影响广大,堪称“精论万古不移”。后来宋人黄休复又提出:“逸格、神格、妙格、能格。”宋·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又提出所谓明“六要”,而审“六长”,即“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这些论述,都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非常符合传统绘画的自身规律。也是历代实践家的经验总结。
20世纪中国绘画的改造与革新基本上没有突破这些理论,只不过没有人对当代画家用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去鉴定。这个时期的品评标准在原来的“六法”基础上文人画的要求均融合在其中,也融合了西洋画的许多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呈现出显著的当代性。
“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变化,谢赫说“迹有巧拙,艺无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价值永远不会过时。但是古代的艺术和当代的艺术,以至于未来的艺术淌入一条河流是绝对不可重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变化,中国的传统绘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鉴赏品评的标准也必然产生变化。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文艺座谈会讲话,文艺的标准是为政治服务和工农兵服务,按照毛泽东“高度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为标准。后来又融入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这些占据着画坛的主导地位。50年代毛泽东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口号。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美术创作其内容有统一的政治标准,形式上单一的重在写实,艺术上服从内容……在这种统一的标准之下,当然也培育出一花独放,也产生了一批艺术精品。中国画在反映生活,写实能力都大有提高,改变了明清之后因袭模仿的风气,给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80年代之后,国家的改革开放的整体气候,给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了春天,到今天,就中国画的繁荣,从多样化来看这种氛围,极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在宽松、自由的百花园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中国画的多种面貌的涌现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时代和平发展、政治开明、繁荣景象的反映。现在中国画呈现出的风格面貌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丰富多彩,探索和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步伐迅猛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在迅速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和审美娱乐的享受更加多种多样,人们的知识阅历丰富广博,审美情趣亦必然宽阔,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精粹,中国画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同步发展,使其得到弘扬,这是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面对现实,从大美术着眼,对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宜大不宜小,宜宽不宜窄。以多元格局,分门别类;建立不同的比较客观的品评标准较为合理而且公平科学,禁忌大一统的品评标准。艺术的高低优劣应有普遍的宏观的标准,真、善、美也好,有益无害也好,看中国画,仍以其精神、文化、技巧的含量,以其自身的魅力的基本特征为依据。切忌以权威舆论误导和强迫观众。中国画亦不可用单一风格文人画理念束缚它的发展。
传统绘画的理论宝库,内容浩瀚,学说极其丰富,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独特遗产,滋养了千百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然而今天在画家中精研者乏人,这是当代画人的缺陷。仅仅从俞建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中就可以领略中国传统画美学画论的精深和丰富。其中第三编就品评部分的论述从顾恺之写的《魏晋胜流画赞》算起,其中谢赫撰写的《画品录》,唐·李嗣真撰《续画品录》,至清·黄钱撰写《二十四画品》等13篇文章,除“六法”、“四格”(逸、神、妙、能)、“二十四画品”之外,有许多结合历代画家的成就进行品评的精辟论述,皆是 千百年艺术品评的结晶。力探堂奥,非深画理,非有历史眼光,而不能道出只字。我认为画家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画论,从传统美学观到技法认知,提高传统绘画的修养,从深体会民族绘画特殊性的本质内涵,生存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从而由创作家自己去悟道什么是中国画,怎样达到中国画的至高至美境界,自本自根,妙在自己。艺术家的独创,不是立论者规定出来的,更不是凭空一言蔽之耶!中国画家的独创是绞尽脑汁与勤奋磨砺走在寂寥之道上一笔一笔的画出来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画家去实践。
在20世纪之初的五四运动前后,许多志士仁人提出“中西融合”“中学为体”“西学为要”等这类口号。是针对中国社会封建专制与长期的闭关锁国的旧中国的固守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个口号及其思想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作用。西方列强在社会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是面向世界而开放的,其各色的现代派积极地不加限制地吸收东方文化精神,有许多大师从哲学上接受中国的古代思想,艺术上行而上,形式上出现表现主义,装饰画风,借鉴剪纸与木版年画以及日本富士绘等等,他们对东方文化艺术的吸收,是自由的不加意识形态限制的。毕加索吸收非洲黑人艺术,大大改变了西方艺术的面貌,这些都是西方美术史上不可辩驳的事实。西方人他们没有提出西东融合,不等于不吸收东方,相反他们吸收什么根本就毫无顾忌,没有任何社会阻力。难道还要提出什么口号吗?可惜的是他们所针对的东方艺术有相当多的是从日本流传到欧洲,因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也是开放的。真正的东方文化之源在中国,但是处于封闭状态,洋人难以学习。所以坚持改革开放,世界各国互为有利。归根结底东方文化互为交流各自独立才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景象。这样的现实也必然影响到当前中国画的发展和艺术品评标准。
因此,对于当前中国话的品评标准应该讨论,各抒己见,在不同意见中寻求真理。当前中国画的讨论还没有达到百家争鸣的地步。中国画的精品力作的真正价值要靠历史的筛选和时间。当下受到各方面外在因素所影响,所评出的获奖作品,时尚风格,只有经过时间冲刷和历史的筛选,才能显现出真正价值的光彩。过高地估计中国画的神圣性和过低地看待中国画,认为穷途末路而沮丧都是不可取的。我相信只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劳动,由画家自己去深入思考中国画的本质与特色,去深入地大胆地探索和千锤百炼,中国画的发展一定会出现更加美好的局面,出现更高水平的好作品。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禁锢,人们能够面对现实,根据实践实事求是的来评价事物,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转折,这在“文革”之后拨乱反正,推动思想解放,坚持在中国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社会学意识形态中的各门学科,惟有艺术最难有绝对衡定的标准,其所以称其为艺术,因为它属于美的范畴,美是自由的形象。它是最能发挥自由想象而且在不段的创造之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时空结构异样,时时呈现出新的形态。对艺术品的评估,很难在一时一件中,说得准确无误。特别是对当代艺术品的品评,更难以把握。随着历史的变迁,对艺术品的品评的变化,也是常有的事情。因为在当代容易受潮流、时尚、舆论炒作,受势力、品评人的审美倾向以及市场等等因素所制约,当下看好的作品及艺术家,在生前被埋没,死后若干年,才被人们重新认识和肯定,这在中外美术史上不乏实例的记载。
然而,确立对中国画的相对标准也是需要的。中国画有别于其他任何画种,从工具材料到技法,审美取向,经历几千年的延伸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面貌和理论体系。
传统中国绘画,包括工笔画、大写意、小写意,有用帛绢、有宣纸,有重彩、有重墨;还应该包括大量的宗教壁画。
从谢赫的“六法”至今,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支柱和标准层出不穷且在不段的发展。但是谢赫的“六法”几乎成为古代绘画品评标准的基本原则,她的影响和重要性经久不衰。
首先从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着眼,从理性的观察和讨论问题的实际,作为原则来阐述中国画的品评标准我认为是必要的。
中国古代称绘画为“绘事…‘画缋之事…画图…‘图画…‘丹青”……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国画院成立时,周恩来总理一言九鼎,确定了区别西洋画的中国画称谓来。这就成为大家所约定俗成地叫响了中国画这样的画种。其实冠以国名显得重视,但是并不科学,中国人画的画还有外国画吗?几十年来人们在中国画的概念中,习惯干它的基本涵盖:古代绘画、现代工笔画和写意画。对于水墨和彩墨也放在写意画里。绝不仅仅是笔墨可以统领和包含得了的。就现在旅游市场上的中国画作为最低标准,还是以博物馆的藏画为当下中国画的最高标准,无疑都是不合适的。
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的功能,南齐-谢赫论述得十分明确:“莫不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其品评优略定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他又说:“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千百年来此六法既是创作方法,也是品评标准,影响广大,堪称“精论万古不移”。后来宋人黄休复又提出:“逸格、神格、妙格、能格。”宋·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又提出所谓明“六要”,而审“六长”,即“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这些论述,都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非常符合传统绘画的自身规律。也是历代实践家的经验总结。
20世纪中国绘画的改造与革新基本上没有突破这些理论,只不过没有人对当代画家用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去鉴定。这个时期的品评标准在原来的“六法”基础上文人画的要求均融合在其中,也融合了西洋画的许多精神。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呈现出显著的当代性。
“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在前进,艺术在变化,谢赫说“迹有巧拙,艺无古今”,优秀的艺术作品价值永远不会过时。但是古代的艺术和当代的艺术,以至于未来的艺术淌入一条河流是绝对不可重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变化,中国的传统绘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鉴赏品评的标准也必然产生变化。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文艺座谈会讲话,文艺的标准是为政治服务和工农兵服务,按照毛泽东“高度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为标准。后来又融入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这些占据着画坛的主导地位。50年代毛泽东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口号。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美术创作其内容有统一的政治标准,形式上单一的重在写实,艺术上服从内容……在这种统一的标准之下,当然也培育出一花独放,也产生了一批艺术精品。中国画在反映生活,写实能力都大有提高,改变了明清之后因袭模仿的风气,给传统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80年代之后,国家的改革开放的整体气候,给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了春天,到今天,就中国画的繁荣,从多样化来看这种氛围,极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在宽松、自由的百花园中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中国画的多种面貌的涌现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时代和平发展、政治开明、繁荣景象的反映。现在中国画呈现出的风格面貌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丰富多彩,探索和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步伐迅猛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在迅速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和审美娱乐的享受更加多种多样,人们的知识阅历丰富广博,审美情趣亦必然宽阔,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精粹,中国画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同步发展,使其得到弘扬,这是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面对现实,从大美术着眼,对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宜大不宜小,宜宽不宜窄。以多元格局,分门别类;建立不同的比较客观的品评标准较为合理而且公平科学,禁忌大一统的品评标准。艺术的高低优劣应有普遍的宏观的标准,真、善、美也好,有益无害也好,看中国画,仍以其精神、文化、技巧的含量,以其自身的魅力的基本特征为依据。切忌以权威舆论误导和强迫观众。中国画亦不可用单一风格文人画理念束缚它的发展。
传统绘画的理论宝库,内容浩瀚,学说极其丰富,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独特遗产,滋养了千百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然而今天在画家中精研者乏人,这是当代画人的缺陷。仅仅从俞建华编著《中国画论类编》中就可以领略中国传统画美学画论的精深和丰富。其中第三编就品评部分的论述从顾恺之写的《魏晋胜流画赞》算起,其中谢赫撰写的《画品录》,唐·李嗣真撰《续画品录》,至清·黄钱撰写《二十四画品》等13篇文章,除“六法”、“四格”(逸、神、妙、能)、“二十四画品”之外,有许多结合历代画家的成就进行品评的精辟论述,皆是 千百年艺术品评的结晶。力探堂奥,非深画理,非有历史眼光,而不能道出只字。我认为画家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画论,从传统美学观到技法认知,提高传统绘画的修养,从深体会民族绘画特殊性的本质内涵,生存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从而由创作家自己去悟道什么是中国画,怎样达到中国画的至高至美境界,自本自根,妙在自己。艺术家的独创,不是立论者规定出来的,更不是凭空一言蔽之耶!中国画家的独创是绞尽脑汁与勤奋磨砺走在寂寥之道上一笔一笔的画出来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画家去实践。
在20世纪之初的五四运动前后,许多志士仁人提出“中西融合”“中学为体”“西学为要”等这类口号。是针对中国社会封建专制与长期的闭关锁国的旧中国的固守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个口号及其思想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作用。西方列强在社会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是面向世界而开放的,其各色的现代派积极地不加限制地吸收东方文化精神,有许多大师从哲学上接受中国的古代思想,艺术上行而上,形式上出现表现主义,装饰画风,借鉴剪纸与木版年画以及日本富士绘等等,他们对东方文化艺术的吸收,是自由的不加意识形态限制的。毕加索吸收非洲黑人艺术,大大改变了西方艺术的面貌,这些都是西方美术史上不可辩驳的事实。西方人他们没有提出西东融合,不等于不吸收东方,相反他们吸收什么根本就毫无顾忌,没有任何社会阻力。难道还要提出什么口号吗?可惜的是他们所针对的东方艺术有相当多的是从日本流传到欧洲,因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也是开放的。真正的东方文化之源在中国,但是处于封闭状态,洋人难以学习。所以坚持改革开放,世界各国互为有利。归根结底东方文化互为交流各自独立才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景象。这样的现实也必然影响到当前中国画的发展和艺术品评标准。
因此,对于当前中国话的品评标准应该讨论,各抒己见,在不同意见中寻求真理。当前中国画的讨论还没有达到百家争鸣的地步。中国画的精品力作的真正价值要靠历史的筛选和时间。当下受到各方面外在因素所影响,所评出的获奖作品,时尚风格,只有经过时间冲刷和历史的筛选,才能显现出真正价值的光彩。过高地估计中国画的神圣性和过低地看待中国画,认为穷途末路而沮丧都是不可取的。我相信只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劳动,由画家自己去深入思考中国画的本质与特色,去深入地大胆地探索和千锤百炼,中国画的发展一定会出现更加美好的局面,出现更高水平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