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教育事业的鼻祖,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门徒三千,他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因材施教”古训传承至今,仍具现代教育特色。我执教语文十载有余,把先贤的“因材施教”渗透进教学过程,不仅增添了教学魅力,而且让我尽享教学成功的乐趣。然而,新学期第一堂课上的一个“插曲”,或者说是一次课堂失误,使我对“因材施教”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是我新接手的又一个高三年级,凭着连续几年教高三的经验,我还是把“激发课堂智慧,唤醒主体学习”作为对高三学生的施教模式。这是第一堂课,还是这样的教室,还是这样的课桌,唯一变化的是闪烁在我眼前的那片求知的目光。按照师生互动、活跃课堂的教学惯例,我在讲解字音知识点时,抛出了一个个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接龙”回答,以此也想大体了解一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情况。一切都很顺利,我不禁暗暗为自己多年摸索出的高三教学经验而小小得意。但就在此时,融洽的课堂氛围竟然一下子给“搅浑”了—— 一位男生在回答一个相对简单的提问时(辨析字音),出乎意料地站立着,低头一言不发,我启发再三,问题答案就在嘴边了,他还是一声不吭。站在一侧的我看着他瞬间涨红的脸颊,不禁眉头紧蹙:这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怎么这么差劲呀?此时,有的学生在暗地窃笑,我更是纳闷不已。
课后,纳闷中带着愠怒的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当我面对着他正要发话时,顿然语塞了:他是一位先天性兔唇嘴学生,尽管进行过手术修补,但还是难掩缺陷。我忽然明白,不是他不会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不愿回答我的问题。这位男生的主动解释也证实了我的看法,他因身体缺陷无法清晰发声,为了在同学面前保持自尊,他才选择了缄默。
我在愧疚自己疏忽的同时,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激发课堂智慧,传递一份特殊的爱,小心呵护好这份自尊,让他走出自卑藩篱,平等享受教育,找回真实自我。我语重心长地鼓励他说:“知识的学习在于心领神会,老师相信你的聪慧,让我们在课堂上更自信些,更活跃些吧!”
为了传递那份爱,我巧妙地“因材施教”,在以后的课堂中,把原先单一的“接龙”提问,变为“接龙”与板书交叉提问,尤其要轮到他回答问题时,我提前板书设问,让他“巧合”地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上黑板书面回答。我看得出,他在一次次板书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地有了自信,与第一堂课时判若两人。
在新学期的一堂作文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在批改这位同学的作文时,我的心头不禁一颤:“……我知道,每次很巧合地轮到我板书回答,这是张老师精心设计的,她给我传递了一份老师的爱,这份爱,我终生难忘……”
面对这段平实的文字,我相信这是发自他心底的情愫,这是一种人格被尊重的感恩,这是一种师生关系的和谐。而这皆缘于“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常规“因材施教”,显现其教育模式的狭隘性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宋代程颐在概括“因材
施教”的开创者孔子的教学方法时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辭海注解:“因材施教是教学和教育原则之一。指在基础性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
毋庸讳言,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施教者未能全面而深刻地运用好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常规的方式是仅限于人的智力水平差异去“施”不同的“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依然有着太多相同的要求与期望,并且通过对比和考试来衡量要求实现的程度,而对于学生生理特征以及思想品性的异化却很少顾及,这显然暴露了“因材施教”的狭隘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让“以人为本”成为空谈。
二、全面“因材施教”,完美体现现代人本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更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维护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待有生理缺陷或者思想品行异化的学生,不但要从其智力水平考虑“因材施教”,更要从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关心他们成长发展考虑,想方设法“因材施教”。我们既要传承好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教学思想,更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先进方略。这并不是说两句空话、套话就能实现的,也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不断探究学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吸取别人的观点、经验方法的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慢慢探索课改,让自己的语文充实而具有魅力,学生能学有所获。只有全方位的“因人施教”,才能完美地体现现代人本教育的理念。
三、科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
中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更应该科学地实施“因材施教”。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更可以多方面的体现这一理念,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也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角色的科学手段。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对于生理有缺陷或者思想品行异化的学生而言,他们同样有着自我实现的需要。伟大的思想家,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一味的批评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深切的关怀和爱护,使教育成为载歌载舞的水。”教师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科学施教,才能成为学生心灵上的朋友,从而唤醒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学习信心,满足自我实现。
一次课堂教学的失误,一次“因材施教”的尝试,一次师生爱心的传递,不正诠释着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内涵吗?
(责任编辑 吕 行)
这是我新接手的又一个高三年级,凭着连续几年教高三的经验,我还是把“激发课堂智慧,唤醒主体学习”作为对高三学生的施教模式。这是第一堂课,还是这样的教室,还是这样的课桌,唯一变化的是闪烁在我眼前的那片求知的目光。按照师生互动、活跃课堂的教学惯例,我在讲解字音知识点时,抛出了一个个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接龙”回答,以此也想大体了解一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情况。一切都很顺利,我不禁暗暗为自己多年摸索出的高三教学经验而小小得意。但就在此时,融洽的课堂氛围竟然一下子给“搅浑”了—— 一位男生在回答一个相对简单的提问时(辨析字音),出乎意料地站立着,低头一言不发,我启发再三,问题答案就在嘴边了,他还是一声不吭。站在一侧的我看着他瞬间涨红的脸颊,不禁眉头紧蹙:这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怎么这么差劲呀?此时,有的学生在暗地窃笑,我更是纳闷不已。
课后,纳闷中带着愠怒的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当我面对着他正要发话时,顿然语塞了:他是一位先天性兔唇嘴学生,尽管进行过手术修补,但还是难掩缺陷。我忽然明白,不是他不会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不愿回答我的问题。这位男生的主动解释也证实了我的看法,他因身体缺陷无法清晰发声,为了在同学面前保持自尊,他才选择了缄默。
我在愧疚自己疏忽的同时,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激发课堂智慧,传递一份特殊的爱,小心呵护好这份自尊,让他走出自卑藩篱,平等享受教育,找回真实自我。我语重心长地鼓励他说:“知识的学习在于心领神会,老师相信你的聪慧,让我们在课堂上更自信些,更活跃些吧!”
为了传递那份爱,我巧妙地“因材施教”,在以后的课堂中,把原先单一的“接龙”提问,变为“接龙”与板书交叉提问,尤其要轮到他回答问题时,我提前板书设问,让他“巧合”地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上黑板书面回答。我看得出,他在一次次板书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地有了自信,与第一堂课时判若两人。
在新学期的一堂作文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在批改这位同学的作文时,我的心头不禁一颤:“……我知道,每次很巧合地轮到我板书回答,这是张老师精心设计的,她给我传递了一份老师的爱,这份爱,我终生难忘……”
面对这段平实的文字,我相信这是发自他心底的情愫,这是一种人格被尊重的感恩,这是一种师生关系的和谐。而这皆缘于“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常规“因材施教”,显现其教育模式的狭隘性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宋代程颐在概括“因材
施教”的开创者孔子的教学方法时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辭海注解:“因材施教是教学和教育原则之一。指在基础性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
毋庸讳言,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施教者未能全面而深刻地运用好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常规的方式是仅限于人的智力水平差异去“施”不同的“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依然有着太多相同的要求与期望,并且通过对比和考试来衡量要求实现的程度,而对于学生生理特征以及思想品性的异化却很少顾及,这显然暴露了“因材施教”的狭隘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让“以人为本”成为空谈。
二、全面“因材施教”,完美体现现代人本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更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维护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待有生理缺陷或者思想品行异化的学生,不但要从其智力水平考虑“因材施教”,更要从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关心他们成长发展考虑,想方设法“因材施教”。我们既要传承好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教学思想,更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先进方略。这并不是说两句空话、套话就能实现的,也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不断探究学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吸取别人的观点、经验方法的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慢慢探索课改,让自己的语文充实而具有魅力,学生能学有所获。只有全方位的“因人施教”,才能完美地体现现代人本教育的理念。
三、科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
中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更应该科学地实施“因材施教”。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更可以多方面的体现这一理念,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也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角色的科学手段。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对于生理有缺陷或者思想品行异化的学生而言,他们同样有着自我实现的需要。伟大的思想家,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一味的批评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深切的关怀和爱护,使教育成为载歌载舞的水。”教师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科学施教,才能成为学生心灵上的朋友,从而唤醒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学习信心,满足自我实现。
一次课堂教学的失误,一次“因材施教”的尝试,一次师生爱心的传递,不正诠释着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内涵吗?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