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以人为本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ju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教育事业的鼻祖,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门徒三千,他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因材施教”古训传承至今,仍具现代教育特色。我执教语文十载有余,把先贤的“因材施教”渗透进教学过程,不仅增添了教学魅力,而且让我尽享教学成功的乐趣。然而,新学期第一堂课上的一个“插曲”,或者说是一次课堂失误,使我对“因材施教”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是我新接手的又一个高三年级,凭着连续几年教高三的经验,我还是把“激发课堂智慧,唤醒主体学习”作为对高三学生的施教模式。这是第一堂课,还是这样的教室,还是这样的课桌,唯一变化的是闪烁在我眼前的那片求知的目光。按照师生互动、活跃课堂的教学惯例,我在讲解字音知识点时,抛出了一个个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接龙”回答,以此也想大体了解一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情况。一切都很顺利,我不禁暗暗为自己多年摸索出的高三教学经验而小小得意。但就在此时,融洽的课堂氛围竟然一下子给“搅浑”了—— 一位男生在回答一个相对简单的提问时(辨析字音),出乎意料地站立着,低头一言不发,我启发再三,问题答案就在嘴边了,他还是一声不吭。站在一侧的我看着他瞬间涨红的脸颊,不禁眉头紧蹙:这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怎么这么差劲呀?此时,有的学生在暗地窃笑,我更是纳闷不已。
  课后,纳闷中带着愠怒的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当我面对着他正要发话时,顿然语塞了:他是一位先天性兔唇嘴学生,尽管进行过手术修补,但还是难掩缺陷。我忽然明白,不是他不会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不愿回答我的问题。这位男生的主动解释也证实了我的看法,他因身体缺陷无法清晰发声,为了在同学面前保持自尊,他才选择了缄默。
  我在愧疚自己疏忽的同时,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激发课堂智慧,传递一份特殊的爱,小心呵护好这份自尊,让他走出自卑藩篱,平等享受教育,找回真实自我。我语重心长地鼓励他说:“知识的学习在于心领神会,老师相信你的聪慧,让我们在课堂上更自信些,更活跃些吧!”
  为了传递那份爱,我巧妙地“因材施教”,在以后的课堂中,把原先单一的“接龙”提问,变为“接龙”与板书交叉提问,尤其要轮到他回答问题时,我提前板书设问,让他“巧合”地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上黑板书面回答。我看得出,他在一次次板书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地有了自信,与第一堂课时判若两人。
  在新学期的一堂作文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在批改这位同学的作文时,我的心头不禁一颤:“……我知道,每次很巧合地轮到我板书回答,这是张老师精心设计的,她给我传递了一份老师的爱,这份爱,我终生难忘……”
  面对这段平实的文字,我相信这是发自他心底的情愫,这是一种人格被尊重的感恩,这是一种师生关系的和谐。而这皆缘于“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常规“因材施教”,显现其教育模式的狭隘性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宋代程颐在概括“因材
  施教”的开创者孔子的教学方法时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辭海注解:“因材施教是教学和教育原则之一。指在基础性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
  毋庸讳言,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施教者未能全面而深刻地运用好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常规的方式是仅限于人的智力水平差异去“施”不同的“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依然有着太多相同的要求与期望,并且通过对比和考试来衡量要求实现的程度,而对于学生生理特征以及思想品性的异化却很少顾及,这显然暴露了“因材施教”的狭隘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让“以人为本”成为空谈。
  
  二、全面“因材施教”,完美体现现代人本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更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维护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待有生理缺陷或者思想品行异化的学生,不但要从其智力水平考虑“因材施教”,更要从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关心他们成长发展考虑,想方设法“因材施教”。我们既要传承好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教学思想,更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先进方略。这并不是说两句空话、套话就能实现的,也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不断探究学习。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吸取别人的观点、经验方法的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慢慢探索课改,让自己的语文充实而具有魅力,学生能学有所获。只有全方位的“因人施教”,才能完美地体现现代人本教育的理念。
  
  三、科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
  
  中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学教育中更应该科学地实施“因材施教”。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更可以多方面的体现这一理念,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也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角色的科学手段。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对于生理有缺陷或者思想品行异化的学生而言,他们同样有着自我实现的需要。伟大的思想家,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一味的批评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深切的关怀和爱护,使教育成为载歌载舞的水。”教师只有通过“以人为本”的科学施教,才能成为学生心灵上的朋友,从而唤醒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学习信心,满足自我实现。
  一次课堂教学的失误,一次“因材施教”的尝试,一次师生爱心的传递,不正诠释着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内涵吗?
  (责任编辑 吕 行)
  
其他文献
第六章 安小坏的自白  屋里黑漆漆一片,适应了黑暗之后,大家发现,安小坏和史多宝正站在窗边,无路可逃,惊慌失措。  “看你们往哪里逃!”猪壮壮挺着圆鼓鼓的肚子逼近窗边,却听耳边一声巨响,一个巨大的金属笼子从天花板上落了下来,将猪壮壮他们关在了里面。  “糟糕,掉进陷阱里了!”猪壮壮摇晃着铁笼子,可是铁笼子特别结实,怎么也打不开。  “哈哈,我早就告诉过你们,要抓我安小坏,那是做梦!” 安小坏臭美地
在城市郊区的学校,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或小个体户家庭,他们普遍存在学英语难或不重视英语学习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村学生愚笨,主要是受他们生长环境的影响,家长对学生学习英语不重视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欲望,部分学生最后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英语,导致中考成绩的可悲后果:6-1=0。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只得从零开始——教他们识读26个字母,教他们正确的书写,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培养
议论文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文体,形式并不复杂。指导学生训练议论文一般在9年级上学期。刚开始写议论文,学生往往不能把握要领,写作时受记叙文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观点不明,游离于题意之外。我选用一种“中心句展开法”来指导,多年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写议论文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效果比较显著。  所谓“中心句展开法”,是以文章的段落首句为中心,围绕题意组织材料进行展开论证的方法。下面的文段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与人们(包括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学校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虽是立足课本,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但我们还应从课本、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用以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兴趣,开阔视野,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做法。    一、要求学生收看新闻节目,引导他们关注现实和社会,关心和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比如党的“十七
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咏雨诗篇,在这些诗中,诗人把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倾注于“雨”这一自然事物之中,或表现出安闲自适的情怀,或表现出不尽的相思哀愁,或表现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宽广胸襟。  春雨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它最善解人意,在春天到来时悄然而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仅如此,它还总能勾起诗人的情思,引发他们对春天乃至人生的赞叹感慨,表现他们闲适恬淡的情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实践证明,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多媒体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编制了计
单项选择    ( )1.—Look at_______girl under the big tree.Is she Mrs Black’s daughter?  —Yes,she is.  A.a B.an C.the D./  ( )2.—Conld I use your markers,please?  —Of course,you________.They are inmy ba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达到让学  生终生受益的目的。日常教学中,“读、写”能力一直就是语文教师紧抓的重点,“说”的能  力也渐被关注和重视,但一般很少对学生“听”的能力作系统训练。其实,“听、说、读、  写”,“听”排在首位,足见其基础性和重要性。单从语文学科来讲,会“听”,就能“听”出一堂课的纲目重点和课堂内容的层次感,就能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消化教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的学生,面临的一切都是新的:学校、老师、同学、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要求等;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努力适应新环境、新要求,积极探寻着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一无疑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期,是形成基本学习技能的敏感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具备更进一步的创新阅读能力,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
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证。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社戏》这篇文章时,我以课文的最后一段为“钥匙”,通过有效提问,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在文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