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退休十年的镇区教育办公室主任,最近大大地表扬了我一番。主任姓程,退休以后,她依然关心教育,目前“主攻”自己外孙的家庭教育。
小外孙刚上一年级,曾经做过小学老师的程主任特别重视其教育。平时放学回家路上,小外孙在过马路时总是提醒大人要走斑马线,看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平时聊天时,他也会经常评论某人某事违反了法律等。程主任问他怎么会懂这些呢,他骄傲地回答:“我们上了道德与法治课的!”
上个学期,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内容是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找东西玩。
小外孙的作业内容描述的是他和树叶一起玩的场景:“我拼的是一只大海龟。它从海里慢慢地爬到沙滩上来了,懒洋洋地晒太阳。”他还用装打印纸的小纸箱和衣夹做了一个“家庭足球场”,一有时间就和爸爸一起玩足球游戏。老师把小外孙和其他几位同学的作业,上送参加中山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实践作业征集评选,获得了一等奖。
程主任事后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是我在负责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研工作,这才找到我。
“冯老师,我一直以为你只管教育科研,不知道你还是我们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你搞的这个活动太好了,我要给你点个大大的赞。”程主任还告诉我,她女婿平时工作很忙,教育孩子的方式有时也简单了些,小外孙有点怕他爸爸。“这个作业不但对孩子好,而且对家长也好,改变了他们的教育方式。现在,他们父子经常一起玩,比以前亲多了。”
老师们都知道,不要说语数英这些所谓“主科”,就算与音体美等“副科”相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都更为边缘化,少有家长会重视。这一次有家长,而且是作为教育内行的家长点赞,确实很难得。
过往的教研活动中,我一再跟老师们强调道德与法治课是“有用”的,希望能用价值观提升行动力,看来还是有回应的。下次老调重弹,我就可以用上程主任提供的這个鲜活案例了。
“中山市首届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实践作业征集评选”,是2017年下半年我组织的一项教研活动。旨在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为避免教师家长包揽“实践”,在这次评选中,我们要求作业只让学生署名。活动通知特别要求,除了作业主件,还必须提交体现实践作业过程的佐证材料,以及教师做的作业说明,包括作业设计、作业实施和作业分析等。这些都力求引导教师不去攀比作业的“完美”,而去追求运用作业教育学生的“巧妙”。
第一次做这样的活动,老师们有困惑是难免的。在征求意见时,很多教师提出,不太容易理解“完美”与“巧妙”之间的区别,感觉在操作中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对此,在活动的正式通知中,我补充制定了优秀学生实践作业的五条评价标准:
1.目的性。作业的教育目标明确,不空泛,符合年级特点。
2.实践性。知行合一,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作业。
3.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家长的帮助要适当。
4.过程性。重视学生发现、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5.反思性。作业设计、分析中要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分析、思考教育现象的能力。
虽然有困惑,但是教师们还是蛮积极的。活动最终征集到了258份实践作业,总体质量不错,评选出了获奖作业128份。
程主任小外孙参与的这份获奖作业“你会跟它们玩吗”,教学内容属于统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下册第9课“玩得真开心”,指导教师是中山市石岐区杨仙逸小学尚进。
尚老师是一位资深教师,拥有多年的小学品德课指教经验。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社会)”,再到现在的“道德与法治”,尚老师一直热情实践,又冷静思考。
尚老师提交的《作业说明》,记录了“玩”的作业带来的满心欢喜。
“我最喜欢梓煜制作的‘小木筏’,一根麻绳,将几根枯枝捆扎在一起,上面还摆个小乌龟,好浪漫。但梓煜更喜欢他用纸箱拼装的‘战斗机’,因为可以挂‘导弹’。
“更让我惊叹的是欣玥同学(见上图),她用石头作笔,以大地为纸,多豪气!
“除了自己玩,小组成员还会带上自己的‘作品’和组员交换玩,懂得了分享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玩得更开心。用废旧布料做个小沙包,一起玩扔沙包游戏;在地上画间房子,一起跳。”
让教师欣喜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家长。
“家长的变化,这是我们作业设计时没想到的,当孩子放下了电子产品时,家长们放下了他们形影不离的手机。一开始是配合老师完成作业,接着是配合孩子玩,到最后和孩子尽情地玩,在阳光下,在秋天里,在大自然的怀抱。”
的确是“玩得真开心”,但又不止是开心。尚老师还发现:当教师作为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不完美,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兴致盎然地和他们一起玩,会得到学生更多信任与喜欢。当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丰富了,初步学会合理安排在家的生活,懂得玩有节制讲安全;还知道与同伴玩要守规则会相处,在公共场所玩不影响他人,等等。
她特意给新教材点赞,“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有意思,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注重人的发展。”在《作业说明》的最后,尚老师也为这次教研活动叫好。她满怀热忱地写道,“这样的实践作业,会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道德与法治这门课。”
当初,我要求参加学生实践作业征集评选活动必须提交作业说明,部分老师颇有微词,觉得麻烦。尚进老师的这份《作业说明》有设想、有实践、有发现、有分析,不就是一篇“做中写”的好文章吗。后来,尚老师还真得在此基础上写了篇论文发过来,我帮着稍微改了一下,发表在我们的《中山教育研究》上。题目是《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实践活动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以往征集评选教学论文,老师们总是叫苦,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实,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这又是一个例证。
这次教研活动也给我许多触动和启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实践作业征集评选活动”,让教师更清晰地看到,德育的基石是儿童生活,德育课程的主人是学生。它值得办下去,应该努力办得更好。
“小孩子天性就是爱玩,小孩子成长就要会玩”,这是我很久以前写的一首《创新小玩童》的歌词。玩当然难以涵盖教育的全部,但教育绝对离不开玩。成年人都受不了说教和灌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果板起面孔道德说教,法治灌输,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道德不是压人,法治不是治人。真正的道德生活是自由而幸福的生活。用《弟子规》把孩子规训得规规矩矩,有人视为德育成果,其实是反德育的恶果。“玩得真开心”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以及学生的实践作业,让儿童玩得开心,玩有教益,才能培养中华民族未来的主人公。
也有老师提出质疑,“看不出道德与法治,只能看出艺术实践活动。好玩的是艺术,不是道德与法治”。其实,打破学科壁垒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表面看起来像其他什么课,而不像道德与法治课。
同时,好玩是儿童生活,艺术、道德与法治等课程都无法与之脱离。“寓教于乐”不能单纯理解为用乐来调节苦的教育,如同给孩子糖吃,诱导他们喝下苦口良药。玩就是重要的德育内容,乐更是重要的德育目标。德育与玩乐是可以也应该融为一体的。
希望道德与法治课真有用,就应该努力让道德与法治课真好玩。
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真好玩,本身就在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真有用。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小外孙刚上一年级,曾经做过小学老师的程主任特别重视其教育。平时放学回家路上,小外孙在过马路时总是提醒大人要走斑马线,看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平时聊天时,他也会经常评论某人某事违反了法律等。程主任问他怎么会懂这些呢,他骄傲地回答:“我们上了道德与法治课的!”
上个学期,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内容是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找东西玩。
小外孙的作业内容描述的是他和树叶一起玩的场景:“我拼的是一只大海龟。它从海里慢慢地爬到沙滩上来了,懒洋洋地晒太阳。”他还用装打印纸的小纸箱和衣夹做了一个“家庭足球场”,一有时间就和爸爸一起玩足球游戏。老师把小外孙和其他几位同学的作业,上送参加中山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实践作业征集评选,获得了一等奖。
程主任事后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是我在负责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研工作,这才找到我。
“冯老师,我一直以为你只管教育科研,不知道你还是我们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你搞的这个活动太好了,我要给你点个大大的赞。”程主任还告诉我,她女婿平时工作很忙,教育孩子的方式有时也简单了些,小外孙有点怕他爸爸。“这个作业不但对孩子好,而且对家长也好,改变了他们的教育方式。现在,他们父子经常一起玩,比以前亲多了。”
老师们都知道,不要说语数英这些所谓“主科”,就算与音体美等“副科”相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都更为边缘化,少有家长会重视。这一次有家长,而且是作为教育内行的家长点赞,确实很难得。
过往的教研活动中,我一再跟老师们强调道德与法治课是“有用”的,希望能用价值观提升行动力,看来还是有回应的。下次老调重弹,我就可以用上程主任提供的這个鲜活案例了。
“中山市首届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实践作业征集评选”,是2017年下半年我组织的一项教研活动。旨在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为避免教师家长包揽“实践”,在这次评选中,我们要求作业只让学生署名。活动通知特别要求,除了作业主件,还必须提交体现实践作业过程的佐证材料,以及教师做的作业说明,包括作业设计、作业实施和作业分析等。这些都力求引导教师不去攀比作业的“完美”,而去追求运用作业教育学生的“巧妙”。
第一次做这样的活动,老师们有困惑是难免的。在征求意见时,很多教师提出,不太容易理解“完美”与“巧妙”之间的区别,感觉在操作中可能难以准确把握。对此,在活动的正式通知中,我补充制定了优秀学生实践作业的五条评价标准:
1.目的性。作业的教育目标明确,不空泛,符合年级特点。
2.实践性。知行合一,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作业。
3.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家长的帮助要适当。
4.过程性。重视学生发现、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5.反思性。作业设计、分析中要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分析、思考教育现象的能力。
虽然有困惑,但是教师们还是蛮积极的。活动最终征集到了258份实践作业,总体质量不错,评选出了获奖作业128份。
程主任小外孙参与的这份获奖作业“你会跟它们玩吗”,教学内容属于统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下册第9课“玩得真开心”,指导教师是中山市石岐区杨仙逸小学尚进。
尚老师是一位资深教师,拥有多年的小学品德课指教经验。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社会)”,再到现在的“道德与法治”,尚老师一直热情实践,又冷静思考。
尚老师提交的《作业说明》,记录了“玩”的作业带来的满心欢喜。
“我最喜欢梓煜制作的‘小木筏’,一根麻绳,将几根枯枝捆扎在一起,上面还摆个小乌龟,好浪漫。但梓煜更喜欢他用纸箱拼装的‘战斗机’,因为可以挂‘导弹’。
“更让我惊叹的是欣玥同学(见上图),她用石头作笔,以大地为纸,多豪气!
“除了自己玩,小组成员还会带上自己的‘作品’和组员交换玩,懂得了分享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玩得更开心。用废旧布料做个小沙包,一起玩扔沙包游戏;在地上画间房子,一起跳。”
让教师欣喜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家长。
“家长的变化,这是我们作业设计时没想到的,当孩子放下了电子产品时,家长们放下了他们形影不离的手机。一开始是配合老师完成作业,接着是配合孩子玩,到最后和孩子尽情地玩,在阳光下,在秋天里,在大自然的怀抱。”
的确是“玩得真开心”,但又不止是开心。尚老师还发现:当教师作为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不完美,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兴致盎然地和他们一起玩,会得到学生更多信任与喜欢。当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丰富了,初步学会合理安排在家的生活,懂得玩有节制讲安全;还知道与同伴玩要守规则会相处,在公共场所玩不影响他人,等等。
她特意给新教材点赞,“现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有意思,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注重人的发展。”在《作业说明》的最后,尚老师也为这次教研活动叫好。她满怀热忱地写道,“这样的实践作业,会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道德与法治这门课。”
当初,我要求参加学生实践作业征集评选活动必须提交作业说明,部分老师颇有微词,觉得麻烦。尚进老师的这份《作业说明》有设想、有实践、有发现、有分析,不就是一篇“做中写”的好文章吗。后来,尚老师还真得在此基础上写了篇论文发过来,我帮着稍微改了一下,发表在我们的《中山教育研究》上。题目是《例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实践活动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以往征集评选教学论文,老师们总是叫苦,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实,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这又是一个例证。
这次教研活动也给我许多触动和启发:“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实践作业征集评选活动”,让教师更清晰地看到,德育的基石是儿童生活,德育课程的主人是学生。它值得办下去,应该努力办得更好。
“小孩子天性就是爱玩,小孩子成长就要会玩”,这是我很久以前写的一首《创新小玩童》的歌词。玩当然难以涵盖教育的全部,但教育绝对离不开玩。成年人都受不了说教和灌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果板起面孔道德说教,法治灌输,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道德不是压人,法治不是治人。真正的道德生活是自由而幸福的生活。用《弟子规》把孩子规训得规规矩矩,有人视为德育成果,其实是反德育的恶果。“玩得真开心”这样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以及学生的实践作业,让儿童玩得开心,玩有教益,才能培养中华民族未来的主人公。
也有老师提出质疑,“看不出道德与法治,只能看出艺术实践活动。好玩的是艺术,不是道德与法治”。其实,打破学科壁垒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表面看起来像其他什么课,而不像道德与法治课。
同时,好玩是儿童生活,艺术、道德与法治等课程都无法与之脱离。“寓教于乐”不能单纯理解为用乐来调节苦的教育,如同给孩子糖吃,诱导他们喝下苦口良药。玩就是重要的德育内容,乐更是重要的德育目标。德育与玩乐是可以也应该融为一体的。
希望道德与法治课真有用,就应该努力让道德与法治课真好玩。
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真好玩,本身就在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真有用。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