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因1988年主演《末代皇帝》而为众人所知,在演艺圈行走30余年始终保持自我
和陈道明见面,总是印象深刻。记得4年前,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在京举行发布会,主演陈道明和巩俐手牵手出场,台下一片轰动。未见其人前,就被人打过预防针:“明叔是圈里的一股清流,从不按套路出牌。”这一谋面,便知江湖传言不假。媒体提问环节,有人抛出一个问题,他不答反问:“你这么有文化的人怎么会问这么蠢的问题?”
在众人,尤其是众媒体面前能够如此直率、如此不留情面的演员,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人。那一年,陈道明59岁。作为一个在演艺圈行走30余年的老演员,睿智如他,明明可以“顾全大局”,制造“一团和气”,赢得美名。他偏不,非要做那个戳穿皇帝新衣的孩子。
这些年,很多人都领教过他的敢言。眼见圈内炒作成风,他毫不避讳:“演员不会演戏没事儿、剧本再烂无妨,只要有绯闻,肯定有收视,这样的道德品位怎么提升文化口味?”看到如今文化让位于商业、娱乐渐向低俗化下沉,他怒其不争:“过去还有一点风骨、一点孤傲,还有一点竹节精神。现在呢?全部都被钱同化了。”
以至于冷漠、孤傲、特立独行……这些形容词被冠在陈道明的名字之前,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文人,而不是演员。
在成为演员之前,陈道明有3个梦想:医生、外交官和律师。然而命运总是阴差阳错。16岁那年,为了躲避上山下乡,他到天津人艺做学员;1978年,因女友在北京读书,23岁的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他相继出演《今夜有暴风雪》《一个和八个》,两部片子都引起关注,但他一直默默无闻。
陈道明真正为众人所知是在1988年。那年夏天,电视剧《末代皇帝》播出,亿万观众坐在电视机前,挥汗摇扇地追剧。在剧中,陈道明饰演末代皇帝溥仪,既软弱无主见,又有帝王气派,让人又恨又爱。没多久,他便发现自己“出了名”,走在大街上,有人远远地冲他喊道:“嘿!皇上!”
正是1988年的《末代皇帝》,让导演黄蜀琴“盯”上了陈道明。她找陈道明来演《围城》,因为觉得“只有他身上那股书卷气最适合演钱锺书笔下的方鸿渐”。短短10集的《围城》,拍了整整4个月。为了找出方鸿渐那句“李先生不得了,了不得”的神韵,陈道明练就了一口尖声尖气的“上海普通话”,酸腐的小知识分子气尽出。《围城》的作者、时年80岁的钱锺书特意给陈道明写了一封信,说“你让我看见了一个活的方鸿渐”。
《围城》之后,陈道明跃升为一线演员。面对盛名和赞誉,陈道明也迷失了,他对记者回忆说:“名利的出现也教会了我轻狂。”幸而当时与钱锺书相识,把他拉了回来。他记得去拜访钱老,一进屋,发现老人家没有电视机、收音机,满屋子都是书,“唯一出声的就是煎药的药锅,一到点,那个锅就‘噗噗’作響”。和钱老三次谈话之后,他突然发觉自己贫乏、可怜乃至丑陋。回想自己那段时间的生活,他变得清醒起来,“在文化面前、学问面前,我觉得自己那点名气连屁都不是!”
自省过后,陈道明摒弃浮躁,远离演艺圈的名与利。1993年到1999年是他最火的时候,他很少接戏,却花费时间读书、写字。慢慢地,他也认清自己的定位——一个称作演员的职业人。
陈道明演戏较真是出了名的。为演好《康熙王朝》,他翻烂了《清史稿》;《建国大业》中,阎锡山只有一分钟镜头,他把人物的一生都研究个透;去年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他在剧中客串一个餐馆老板,戏份不多,不拍戏时他也站在旁边观看,“我的表演是带着年代痕迹的,演现在的戏很可能脱节,所以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看看你们这些正当年的人怎么演戏”…… 正如冯小刚所言:陈道明是个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演戏之外,陈道明就是一个读书人。一有空就读书,看《道德经》,读李敖,把《鲁迅全集》都翻烂了。恰是读书,使得他身上独有那份文人的清醒。拍完《英雄》,冯小刚请他演《夜宴》里的厉帝,他不演,因为“和康熙重复”;陈凯歌找他演《梅兰芳》里的齐如山,他不肯接;胡玫的《孔子》,他同样拒绝……他以一种固执的缓慢,生活在自己的步调里——常常一歇两年不拍戏。
从初尝名利的狂傲,到三访钱老后的自省,多年来,陈道明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活出了现在的样子。在今年引起公众哗然的“演艺圈油腻男人聚会,《芳华》女主苗苗被逼跳舞”那段视频中,弹着钢琴的陈道明以一句“你没看过跳舞啊”赢得一片叫好——真不负人们心目中的陈道明形象,哪怕在私人聚会中,也是不低俗、不谄媚、不折腰的那股清流。
“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可能没有能力去改变世界,哪怕很小的一个世界。我只能很努力地做到,尽量不被世界的事物所左右。”陈道明外在的是清高与孤傲,实际内里生长的是竹节。他所怀念的那君子般的竹节精神,恰恰存留于他身上。
即便在商业活动中,亦是如此。2018年,陈道明少有地代言了一味白酒,习酒。触动他的,恰是习酒倾注于精酿之中的君子二字。文人举杯,一滴酒便可见品格,见内心,见天地。“内外兼修,和而不同”,这是习酒诉求的君子品格,亦是陈道明的动人心处。
和陈道明见面,总是印象深刻。记得4年前,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在京举行发布会,主演陈道明和巩俐手牵手出场,台下一片轰动。未见其人前,就被人打过预防针:“明叔是圈里的一股清流,从不按套路出牌。”这一谋面,便知江湖传言不假。媒体提问环节,有人抛出一个问题,他不答反问:“你这么有文化的人怎么会问这么蠢的问题?”
在众人,尤其是众媒体面前能够如此直率、如此不留情面的演员,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人。那一年,陈道明59岁。作为一个在演艺圈行走30余年的老演员,睿智如他,明明可以“顾全大局”,制造“一团和气”,赢得美名。他偏不,非要做那个戳穿皇帝新衣的孩子。
这些年,很多人都领教过他的敢言。眼见圈内炒作成风,他毫不避讳:“演员不会演戏没事儿、剧本再烂无妨,只要有绯闻,肯定有收视,这样的道德品位怎么提升文化口味?”看到如今文化让位于商业、娱乐渐向低俗化下沉,他怒其不争:“过去还有一点风骨、一点孤傲,还有一点竹节精神。现在呢?全部都被钱同化了。”
以至于冷漠、孤傲、特立独行……这些形容词被冠在陈道明的名字之前,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文人,而不是演员。
在成为演员之前,陈道明有3个梦想:医生、外交官和律师。然而命运总是阴差阳错。16岁那年,为了躲避上山下乡,他到天津人艺做学员;1978年,因女友在北京读书,23岁的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他相继出演《今夜有暴风雪》《一个和八个》,两部片子都引起关注,但他一直默默无闻。
陈道明真正为众人所知是在1988年。那年夏天,电视剧《末代皇帝》播出,亿万观众坐在电视机前,挥汗摇扇地追剧。在剧中,陈道明饰演末代皇帝溥仪,既软弱无主见,又有帝王气派,让人又恨又爱。没多久,他便发现自己“出了名”,走在大街上,有人远远地冲他喊道:“嘿!皇上!”
正是1988年的《末代皇帝》,让导演黄蜀琴“盯”上了陈道明。她找陈道明来演《围城》,因为觉得“只有他身上那股书卷气最适合演钱锺书笔下的方鸿渐”。短短10集的《围城》,拍了整整4个月。为了找出方鸿渐那句“李先生不得了,了不得”的神韵,陈道明练就了一口尖声尖气的“上海普通话”,酸腐的小知识分子气尽出。《围城》的作者、时年80岁的钱锺书特意给陈道明写了一封信,说“你让我看见了一个活的方鸿渐”。
《围城》之后,陈道明跃升为一线演员。面对盛名和赞誉,陈道明也迷失了,他对记者回忆说:“名利的出现也教会了我轻狂。”幸而当时与钱锺书相识,把他拉了回来。他记得去拜访钱老,一进屋,发现老人家没有电视机、收音机,满屋子都是书,“唯一出声的就是煎药的药锅,一到点,那个锅就‘噗噗’作響”。和钱老三次谈话之后,他突然发觉自己贫乏、可怜乃至丑陋。回想自己那段时间的生活,他变得清醒起来,“在文化面前、学问面前,我觉得自己那点名气连屁都不是!”
自省过后,陈道明摒弃浮躁,远离演艺圈的名与利。1993年到1999年是他最火的时候,他很少接戏,却花费时间读书、写字。慢慢地,他也认清自己的定位——一个称作演员的职业人。
陈道明演戏较真是出了名的。为演好《康熙王朝》,他翻烂了《清史稿》;《建国大业》中,阎锡山只有一分钟镜头,他把人物的一生都研究个透;去年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他在剧中客串一个餐馆老板,戏份不多,不拍戏时他也站在旁边观看,“我的表演是带着年代痕迹的,演现在的戏很可能脱节,所以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看看你们这些正当年的人怎么演戏”…… 正如冯小刚所言:陈道明是个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演戏之外,陈道明就是一个读书人。一有空就读书,看《道德经》,读李敖,把《鲁迅全集》都翻烂了。恰是读书,使得他身上独有那份文人的清醒。拍完《英雄》,冯小刚请他演《夜宴》里的厉帝,他不演,因为“和康熙重复”;陈凯歌找他演《梅兰芳》里的齐如山,他不肯接;胡玫的《孔子》,他同样拒绝……他以一种固执的缓慢,生活在自己的步调里——常常一歇两年不拍戏。
从初尝名利的狂傲,到三访钱老后的自省,多年来,陈道明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活出了现在的样子。在今年引起公众哗然的“演艺圈油腻男人聚会,《芳华》女主苗苗被逼跳舞”那段视频中,弹着钢琴的陈道明以一句“你没看过跳舞啊”赢得一片叫好——真不负人们心目中的陈道明形象,哪怕在私人聚会中,也是不低俗、不谄媚、不折腰的那股清流。
“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可能没有能力去改变世界,哪怕很小的一个世界。我只能很努力地做到,尽量不被世界的事物所左右。”陈道明外在的是清高与孤傲,实际内里生长的是竹节。他所怀念的那君子般的竹节精神,恰恰存留于他身上。
即便在商业活动中,亦是如此。2018年,陈道明少有地代言了一味白酒,习酒。触动他的,恰是习酒倾注于精酿之中的君子二字。文人举杯,一滴酒便可见品格,见内心,见天地。“内外兼修,和而不同”,这是习酒诉求的君子品格,亦是陈道明的动人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