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尚荣先生是“儿童立场”教育哲学的坚定倡导者。他提出研究儿童应该成为教师的“第一专业”。 “学习”作为儿童最常态、最重要的生活方式,研究“儿童是如何学习的”无疑是“儿童研究”的重点和具体呈现。从儿童成长实际来看,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育实践可能远比揭开“学习如何发生”的科学研究重要而迫切。
正是基于此考量,笔者以近年来脑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指导,以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为研究对象,持续尝试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来设计学习,以期为“儿童立场”的实现提供直观、可借鉴的依据。
一、原理和机制: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阅读体验”解读
阅读体验是指读者从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视觉分析、字形、语音加工和语义通达,与阅读素材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体觉、体察、体思、体味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阅读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认知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所有的认知心理活动都发生在人的大脑中。心理学研究认为,“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意义”共同组成了体验心理机制。在阅读过程中,“阅读素材”是“阅读体验”产生的天然中介,“阅读体验”是“阅读过程”的自然结果。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只有通过对阅读对象反应,与其展开一场对话,阅读的意义才得以产生。”
英语阅读从认知原理上看,无非是“解码和理解”。但从阅读体验机制的发生原理看,积极的情感反应(即正向的阅读体验)会进一步激发主体对客体的探究动机。反观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依然更侧重语言知识、阅读能力的习得,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和思考体验。缺少具身体验的阅读,读者很难主动阅读、享受阅读。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经历阅读历程时,要打开学生认知、体验、情感的大门。
二、兴趣与意义——躲开大脑的过滤系统
为什么当我们不得不看一本提不起兴趣的书时,无论目光在这一页上扫视多少遍,还是不明白书上在讲些什么?脑科学的解读是,大脑的过滤系统,即运动皮层下的基底神经节会有意识地拒绝不必要的信息,以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反之,那些值得深思的、有趣的信息则被选中,并通过神经纤维回到丘脑,再从丘脑传送到大脑的各个联想区,进行更为复杂的信息处理。(玛丽亚·哈迪曼,2017)因此,若要学生想读、爱读,就要尊重大脑的本性,使学生意识到所读的内容是有趣的、新奇的、对其有意义的。
教师可以通过对阅读素材或丰富、或深刻、或新奇地解读与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动机。
以译林英语6A Unit 4 Then and Now 為例。课文对Mike 一家20年前和20年后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介绍,从字面上看只是一篇教授过去时的普通叙述文。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后,教师提出If you were Mike,which time would you want to live in,twenty years ago or now?Why?这种开放性的、能够表达自我观点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体会,得出结论。再运用文中的言语信息,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努力组织语言,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有态度、有思考、有创造的阅读,符合大脑本性,学生乐意主动参与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而且阅读能力也在积极的情绪中主动发展。
三、生活与先验——建立理解,激发动机
彼得·门德尔桑德在《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本书中提道:“我们用熟知的事物将书殖民化,把书中的人物放逐、调遣到自己更为熟悉的土地上。”阅读时,学生必然会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对所读内容加以重新理解,若所读内容和学生的经验豪无关系,那么理解也就无从发生。同时,学生所读内容是否与他本人有关系,是否有价值,也直接影响他的自我系统(态度、信念和情感)。因此,只有卷入学生已知和经验的阅读,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大脑,建立理解,激发动机。
以二年级绘本Color Blocks为例。笔者之所以选择这本绘本作为课内色彩话题的拓展读物,原因在于它将颜色词汇与拼搭积木这一学生熟悉的游戏结合在了一起。绘本通过The red/yellow/blue...is on.介绍拼搭积木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直观感受到颜色词汇在生活中的运用,自然地理解绘本。读后活动,学生尝试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书中语言,边做边说。如:用所学语言描绘自己拼乐高或拼装玩具滑梯的过程等,并上传视频至学习平台,进行交流分享。
这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阅读素材和活动,不但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也使其意识到了阅读内容与自身生活的联系和实际用途,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困难与挑战——促进深层加工,获取成就感
有时,有点难度的任务反倒能引发更好的学习。已有专家证明,使阅读材料读起来稍感困难,能促进更深的信息加工。这近似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选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的阅读素材,在教师适当的帮助下,克服一定困难后,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随之带来的成功体验,也会大大增强学生对英语阅读的信心。
笔者曾执教的五年级开始阅读英文版《花木兰》。虽然此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花木兰》是学生熟悉的中国古代经典故事,学生已具备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所以,本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读懂的阅读素材。当学生完成了该绘本的阅读与学习后,笔者欣喜地发现,不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他们对自己在阅读方面的评价也更积极了,并在之后的阅读中表现得更加主动、自信。
运用这一策略时,教师应以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阅读动机为前提,只有学生想去读,才能保持较高的注意水平。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度,阅读素材不能难到让学生明显察觉,要事先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与此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以帮助其理解阅读素材。 五、艺术整合下的阅读任务——增强记忆、创造运用
艺术是种能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自然方法,艺术整合下的学习活动能促成长时记忆,提升学生深入学习概念时所需的参与感。(玛丽亚·哈迪曼,2017)同时,艺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性运用知识的新环境。因此,将阅读嵌入艺术活动中,有助于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阅读,并实现语言的意义组织与创新运用。
以译林英语Unit 7 My Summer Holiday Plan 为例。本文以介绍暑假旅行计划为主题。根据主题,教师布置读后活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组旅行攻略图,并在全班汇报。任务布置下去后,學生立刻沸腾了起来,对于旅行中的种种期待、策划和问题的解决,学生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为了设计出自己的旅行攻略,学生的阅读量和难度大大超出了课本范围。目的地国家概况、著名景点介绍、特色美食、风土人情、航班住宿、时间安排、花销全在学生的考虑和阅读范围之内。他们分工合作,搜集信息,交流讨论、梳理整合,最终设计、制作出精美的旅行攻略,并在全班展示汇报。
将英语阅读与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创造性地融合,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发展,而且优化了阅读体验,赋予阅读更多的动机与意义。通过主动参与阅读,学生看到了自己在英语阅读方面的潜力,产生了积极的自我评估和阅读态度,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因此,延展素材,设计艺术整合下的阅读任务,是促进学生体验“悦读”的有效策略。
总之,以关注学生体验与需求为出发点的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儿童立场、学习中心的具体呈现。教师只有以科学了解学生为前提,创造性地运用阅读素材,让学生切身感受阅读之美,享受思维之乐,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发现阅读的意义。只有悦读,才会越读,最终可以终身阅读。
参考文献:
[1]王蔷,敖娜仁图雅.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意义、内涵与途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玛丽亚·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M].杨志,王培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大卫·苏泽.教育与脑神经科学[M].方彤,黄欢,王东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郭洁(1988—),女,无锡人,汉族,本科,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正是基于此考量,笔者以近年来脑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指导,以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为研究对象,持续尝试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来设计学习,以期为“儿童立场”的实现提供直观、可借鉴的依据。
一、原理和机制: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阅读体验”解读
阅读体验是指读者从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视觉分析、字形、语音加工和语义通达,与阅读素材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体觉、体察、体思、体味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阅读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认知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所有的认知心理活动都发生在人的大脑中。心理学研究认为,“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意义”共同组成了体验心理机制。在阅读过程中,“阅读素材”是“阅读体验”产生的天然中介,“阅读体验”是“阅读过程”的自然结果。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只有通过对阅读对象反应,与其展开一场对话,阅读的意义才得以产生。”
英语阅读从认知原理上看,无非是“解码和理解”。但从阅读体验机制的发生原理看,积极的情感反应(即正向的阅读体验)会进一步激发主体对客体的探究动机。反观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许多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依然更侧重语言知识、阅读能力的习得,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和思考体验。缺少具身体验的阅读,读者很难主动阅读、享受阅读。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经历阅读历程时,要打开学生认知、体验、情感的大门。
二、兴趣与意义——躲开大脑的过滤系统
为什么当我们不得不看一本提不起兴趣的书时,无论目光在这一页上扫视多少遍,还是不明白书上在讲些什么?脑科学的解读是,大脑的过滤系统,即运动皮层下的基底神经节会有意识地拒绝不必要的信息,以起到保护大脑的作用。反之,那些值得深思的、有趣的信息则被选中,并通过神经纤维回到丘脑,再从丘脑传送到大脑的各个联想区,进行更为复杂的信息处理。(玛丽亚·哈迪曼,2017)因此,若要学生想读、爱读,就要尊重大脑的本性,使学生意识到所读的内容是有趣的、新奇的、对其有意义的。
教师可以通过对阅读素材或丰富、或深刻、或新奇地解读与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动机。
以译林英语6A Unit 4 Then and Now 為例。课文对Mike 一家20年前和20年后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介绍,从字面上看只是一篇教授过去时的普通叙述文。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后,教师提出If you were Mike,which time would you want to live in,twenty years ago or now?Why?这种开放性的、能够表达自我观点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体会,得出结论。再运用文中的言语信息,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努力组织语言,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有态度、有思考、有创造的阅读,符合大脑本性,学生乐意主动参与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而且阅读能力也在积极的情绪中主动发展。
三、生活与先验——建立理解,激发动机
彼得·门德尔桑德在《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本书中提道:“我们用熟知的事物将书殖民化,把书中的人物放逐、调遣到自己更为熟悉的土地上。”阅读时,学生必然会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对所读内容加以重新理解,若所读内容和学生的经验豪无关系,那么理解也就无从发生。同时,学生所读内容是否与他本人有关系,是否有价值,也直接影响他的自我系统(态度、信念和情感)。因此,只有卷入学生已知和经验的阅读,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大脑,建立理解,激发动机。
以二年级绘本Color Blocks为例。笔者之所以选择这本绘本作为课内色彩话题的拓展读物,原因在于它将颜色词汇与拼搭积木这一学生熟悉的游戏结合在了一起。绘本通过The red/yellow/blue...is on.介绍拼搭积木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直观感受到颜色词汇在生活中的运用,自然地理解绘本。读后活动,学生尝试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运用书中语言,边做边说。如:用所学语言描绘自己拼乐高或拼装玩具滑梯的过程等,并上传视频至学习平台,进行交流分享。
这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趣的阅读素材和活动,不但促进了学生的理解,也使其意识到了阅读内容与自身生活的联系和实际用途,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困难与挑战——促进深层加工,获取成就感
有时,有点难度的任务反倒能引发更好的学习。已有专家证明,使阅读材料读起来稍感困难,能促进更深的信息加工。这近似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选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的阅读素材,在教师适当的帮助下,克服一定困难后,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随之带来的成功体验,也会大大增强学生对英语阅读的信心。
笔者曾执教的五年级开始阅读英文版《花木兰》。虽然此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花木兰》是学生熟悉的中国古代经典故事,学生已具备了相关的背景知识。所以,本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读懂的阅读素材。当学生完成了该绘本的阅读与学习后,笔者欣喜地发现,不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他们对自己在阅读方面的评价也更积极了,并在之后的阅读中表现得更加主动、自信。
运用这一策略时,教师应以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阅读动机为前提,只有学生想去读,才能保持较高的注意水平。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度,阅读素材不能难到让学生明显察觉,要事先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与此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以帮助其理解阅读素材。 五、艺术整合下的阅读任务——增强记忆、创造运用
艺术是种能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自然方法,艺术整合下的学习活动能促成长时记忆,提升学生深入学习概念时所需的参与感。(玛丽亚·哈迪曼,2017)同时,艺术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性运用知识的新环境。因此,将阅读嵌入艺术活动中,有助于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阅读,并实现语言的意义组织与创新运用。
以译林英语Unit 7 My Summer Holiday Plan 为例。本文以介绍暑假旅行计划为主题。根据主题,教师布置读后活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小组旅行攻略图,并在全班汇报。任务布置下去后,學生立刻沸腾了起来,对于旅行中的种种期待、策划和问题的解决,学生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为了设计出自己的旅行攻略,学生的阅读量和难度大大超出了课本范围。目的地国家概况、著名景点介绍、特色美食、风土人情、航班住宿、时间安排、花销全在学生的考虑和阅读范围之内。他们分工合作,搜集信息,交流讨论、梳理整合,最终设计、制作出精美的旅行攻略,并在全班展示汇报。
将英语阅读与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创造性地融合,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发展,而且优化了阅读体验,赋予阅读更多的动机与意义。通过主动参与阅读,学生看到了自己在英语阅读方面的潜力,产生了积极的自我评估和阅读态度,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因此,延展素材,设计艺术整合下的阅读任务,是促进学生体验“悦读”的有效策略。
总之,以关注学生体验与需求为出发点的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儿童立场、学习中心的具体呈现。教师只有以科学了解学生为前提,创造性地运用阅读素材,让学生切身感受阅读之美,享受思维之乐,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发现阅读的意义。只有悦读,才会越读,最终可以终身阅读。
参考文献:
[1]王蔷,敖娜仁图雅.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意义、内涵与途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玛丽亚·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M].杨志,王培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大卫·苏泽.教育与脑神经科学[M].方彤,黄欢,王东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郭洁(1988—),女,无锡人,汉族,本科,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