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掉了”中“掉了”的语义特点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v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掉了”可以用作动词词组,如“扣子掉了”,“掉了队”。也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充当时态标志,有“彻底完成”“彻底改变”的意思,如“衣服湿掉了”,“树木砍掉了”。本文讲的是后一种用法。下面从“掉了”的语义特点、语义倾向及其与句中充当施事和受事的名词性成分的位置关系等方面具体叙述。
  
  一、语义特点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用“V1”表示动词,用“V2”表示形容词。下面分别讨论V1后的“掉了”和V2后的“掉了”
  (一)V1+“掉了”
  1.表示彻底消失。如:
  (1)衣服上的油渍洗掉了。
  (2)他的毛病改掉了。
  (3)贫困的帽子摘掉了。
  2.表示存在状态的变化。如:
  (4)他家的屋子拆掉了。(从完整到碎片)
  (5)那只可爱的小猫死掉了。(从有生命到无生命)
  (6)这个苹果烂掉了。(从成熟到腐败)
  (7)这个女人疯掉了。(从正常到异常)
  3.表示存在空间的变化。如:
  (8)一个犯人逃掉了。
  (9)这支钢笔扔掉了。
  (二)V2+“掉了”,表示存在状态的变化。如:
  (10)菜冷掉了。
  (11)这件衣服湿掉了。
  
  二、语义倾向
  
  一般情况下,“掉了”会体现出说话人的倾向,完全看不出说话人倾向的例子很少。
  (一)V1+“掉了”
  如果动作的受事或施事体现了说话人的倾向性,那么整句话的结果也能体现说话人的倾向性,而且这两种倾向性正好相反。如:
  例(1)至例(3)中的“油渍”“毛病”“贫困的帽子”(贫困的象征)在句中充当受事,这些在说话人看来应该是消极的东西,说话人对它们持否定的态度,而整句话的结果则是积极和肯定的,两种倾向正好相反。
  例(5)和(6)中的“苹果”“可爱的小猫”在句中充当主语,这些是积极的东西,而整句话的结果同样相反,变成消极的了。
  例(4)中“他家的屋子”在这里很难看出说话人的倾向性,所以也很难判断整句话的倾向性,需要凭借具体的语境。如果这是一间很有特色的屋子(积极物),而政府却要在这个地段搞规划,一定要拆除,那这句话就含有遗憾之意;如果这屋子破破烂烂,不适宜居住(消极物),而他们家得到政府补贴准备拆掉重建,那这个结果就变成积极的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掉了”的语义特点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变化(如上所述)。积极物“V掉了”自然变成消极物,消极物“V掉了”当然变成积极物。
  (二)V2+“掉了”
  V2+“掉了”几乎都表示说话人不愿看到的结果。如例(10)和(11)。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希望“菜热”“衣服干”,所以不能说“菜热掉了”“衣服干掉了”。
  但也有少数例外,比如凉菜就应该冷着吃。如果吃凉菜的时候房间温度慢慢升高,我们或许就会开始抱怨“菜热掉了!”。再比如山上着火了,人们将衣服浸湿去救火,那么“衣服干掉了”这句话不但可以说,而且在关键的时候还能起到很好的提醒作用。这两个例子同样符合上述原则,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菜热”“衣服干”正是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三、V掉了”与施事或受事的位置关系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用“A”表示施事,用“P”表示受事。
  (一)“V1掉了”与P的位置关系
  这种情况可以有两种位置关系:
  1.PV1掉了
  2.V1掉了N
  如:
  油渍洗掉了。他家的屋子拆掉了。
  洗掉了油渍。拆掉了他家的屋子。
  有一个情况需要说明:如果P是生命度较高的事物,那么有些情况下“PV1掉了”这种格式可能会产生歧义,如:
  (12)鸡吃掉了。
  如果没有上下文,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鸡吃掉了(大米)”,也可以理解为“(一条狗把)鸡吃掉了”
  (二)“V1掉了”与施事的位置关系
  这种情况可以分两类:
  1.V1为及物动词时,只有“PV1掉了”一种位置关系。如:
  鸡吃掉了(米)。 绑匪杀掉了(人质)。
  * 吃掉了鸡。* 杀掉了绑匪。
  2.V1为不及物动词时,可以分为两个小类:
  A:当P为非定指名词时,两种位置关系都合法。如:
  一个犯人逃掉了。一个苹果烂掉了。
  逃掉了一个犯人。烂掉了一个苹果。
  B:当P为定指名词时,只有“PV1掉了”一种合法形式。如:
  这个犯人逃掉了。 那个苹果烂掉了。
  *逃掉了这个犯人。* 烂掉了那个苹果。
  (三)“V2掉了”与施事或主事的位置关系。
  “掉了”如果用在形容词后,那句子中的名词性成分只可能是施事,或是主事,而不能是受事。
  可分为两种情况:
  1.当名词性成分为非定指时,以下两种格式都合法。
  AV2掉了
  V2掉了A
  如:
  一件衣服湿掉了。 一盘菜冷掉了。
  湿掉了一件衣服。 冷掉了一盘菜。
  2.当名词性成分为定指时,只有 “ AV2掉了”一种合法形式。再引上例为证:
  这件衣服湿掉了。 这盘菜冷掉了。
  * 湿掉了这件衣服。 * 冷掉了这盘菜。
  
  四、小结
  
  本文从语义特点、语义倾向、位置关系三方面对“V掉了”中的“掉了”作了简要描述。“掉了”主要表示“改变”“完成”等语义,它在句子中与施事和受事的位置关系也比较灵活。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句法位置以及受方言影响等原因,“V掉了”这种格式已经语法化了,这势必给其语义方面带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焱.“V掉”了的语义类型与“掉”的虚化[J].中国语文,2007,(2).
  [2]张继平.“小刘笑掉了大牙”还可以怎样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4,(4).
   (袁金亮,南昌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礼貌原则是促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之一。委婉语是人们交往过程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 它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照顾听话人的利益,而采用含蓄、温和、婉转的语言来代替直言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了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效果。委婉语的表达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而“礼貌原则几乎存在于人类社会有言语交际活动的任何时间和地方”。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试图找出礼貌原则的具体准则在一
期刊
现今,随着东北民间文学的广泛推广,东北方言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语言,得到了社会上较多的认可,出现了一度兴盛的模仿热潮。对于“忽悠”这个词,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大话西游东北话版也流行已久……但是,多数人对东北话的了解只限于知道东北方言词汇、“东北味”(主要是说话较大声)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就连东北人自己也经常会很自豪地说,“东北话跟普通话是最接近的”,有时甚至会说,“如果不说方言词汇,那就是普通话
期刊
一、“走X”用法的扩展情况    “走红”和“走俏”两词是由动词性语素“走”分别与形容词性语素“红”和“俏”构成的述补式复合词。起初,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走X”仅限于“走红”和“走俏”两个,近年来逐渐增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所附录的《新词新义》中新添了“走低”“走高”“走强”“走软”等四个。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又新增了“走偏”“走热”“走软”等三个。这几个词确
期刊
引 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动词或形容词后加上“着呢”的用法,由于语法结构很相似,很多留学生存在理解上的错误,给他们的阅读和听力理解都带来一些麻烦。在现有文献资料中,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V+着”和“V+着呢”的用法,对“adj+着呢”的用法研究很少,有的文章只是略有提及。本文试结合语料,对“V+着呢”和“adj+着呢”这两种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做简单分析。    一、“V+着呢”与
期刊
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向学生说教外,教师的一举一动更是深切地影响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的同时,若能充分利用和善于使用表情、眼神、动作等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的态势语言,不仅可以把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且会加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无声胜有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举止得体。课堂上,教师举止得体不仅是展示自己的修养气质、风度、能力水平
期刊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9月下旬刊刊登了牛世建《浅析有关“雪”的同族词》一文。作者开篇写道:“同族词过去称为同源字或者同源词,我们根据徐通锵先生的观点,称之为同族词。它指称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有亲属关系的一组词。”这句话,虽然表述有些模糊,但大体是对的。接下来,文章的第一部分为“‘雪’的同族词的义项分类”,第二部分为“‘雪’的同族词的构成类型及其用法举例”。这就有疑问了:同族词的义
期刊
《汉字文化》2004年第3期刊发了张莉、刘伟丽二位先生《说“吧”》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作者认为:“吧”族词这一类新词的大量产生,是由于汉语在新词产生过程中对外来语“吧”语音语义的重新约定、“吧”偏移了原语言“bar”语义而形成的。在感叹作者对现实语言的敏感和深厚的语言理论功底的同时,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这种新词产生现象真的是一种“个例”吗?这种语言现象在整个词汇系统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一种什么样
期刊
引言  “为X而X”是前后两个“X”相同的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形式。例如:“为艺术而艺术”,“为出国而出国”,“为考试而考试”等。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里讲到了“为……而……”这个格式:d)为……而……。‘为’不能加‘了、着’。~祖国而战。~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e)为了……而……。前后用意义相反的两个动词,表示转折。‘为’后必加‘了’
期刊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它出现较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大量应用,如不稼不穑、不丰不杀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固定副词格式,一直沿用至今。“不A不B”格式的构成成分和内部语义关系都十分复杂,而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容易使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例如:  (1)今天的天气不冷不热,很适合郊游。  (2)*今天的天气不冷不暖的,
期刊
在现代汉语中,数量名结构是数词和名词发生组合关系的常见格式,如“两张桌子”“两所大学”“两起案件”等。但这并不是说,数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事实上,在现代汉语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现象大量存在,如“两夫妻”“两手”“两峰”都是数词“两”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在语法研究中,语言单位的级别不影响基本论点与论述,因此本文没有过多考虑名词与名词性语素的界线问题。为方便叙述,本文把名词和名词性语素统称为名
期刊